王芗斋先生在其著述中曾经提到的“济源阮氏”,实际上是济源勋掌“原氏”之误。据载,济源勋掌“原氏”本姓姬,是周武王子孙中的一支,济源原称“原国”,现在勋掌这支原氏是明初从洪洞迁来的。勋掌原氏被武术界所知是民国初的“济源神拳”大师原作杰先生让同乡郑氏抄了其祖传“神拳谱”中的“九要论”(按:原谱至今还在原作杰曾孙原有光及亲戚酒小郎等人手里,原谱只有“九要论”,没有外传后,后人添加成的“岳武穆九要论”的“岳武穆”三个字),“九要论”被郑氏带到北京,给了形意门的李剑秋,李在其书中发表,于是被世人所知。而早在乾隆年间从济源勋掌传到温县赵堡及陈家沟的济源“神拳谱”中,也有“九要论”,清末光绪年间由山西商人,即从山西过太行径入河南怀庆府、经赵堡等地过黄河的来往商人,将流传在赵堡、陈家沟的“九要论”带给了山西太谷形意门人手里,并被收入李广亨于光绪21年抄录的《心意精义》中。
可能是没有好好接触,王芗斋先生把济源“原氏”误称为“济源阮氏”了。
姬氏徒孙“河南府李”早年与明初“长枪李”的八世孙李存湖、李存海交流,李存湖、李存海是姬氏创的《心意六合12大势》早期的祖师,李岱栋是李存湖、李存海一支传人,因此济源原氏与李岱栋没有直接关系,他们拳的第一代李友、姬龙峰跟太极宫道人分别学过,各自创成拳后又交流过,这是唯一的关系。所以,王芗斋先生又搞错了。
在金恩忠著《国术名人录》里,其中记有:“河南浚县十里铺,有李洛岱者,精于岳王拳,谓其先祖亦得自河北汤阴县某家,及其有拳谱。”也有错:1,“李洛岱”应该是“李老岱”,就同后人把形意门李老能也误称为李洛能一样,老与洛是发言易混造成的;2,而且“岳王拳”是因“岳武穆现象”而后来改称的,原称《心意六合拳》,就像安阳的勇战13枪被改称成“岳武穆13枪”一样;3,“李老岱”的拳是其祖父传下的,其祖父的拳是得自安阳洪河屯武老师李长甫,不是什么岳飞家乡汤阴县。金恩忠还把滑县孙伯屏的心意六合拳12大势也称为“岳王拳”,也误称是得自汤阴。
滑县还有心意六合12大势传人举人常义,其弟子平遥王正清道光年间曾折服少林寺心意把宗师海川法师,咸丰六年曾折服形意门李洛能。
武老师李长甫的故事很多,有机会紫元慢慢道来。
心意六合12大势传人同辈的有李长甫、铁腿李三、夏老德、常义、孙伯屏等
王芗斋先生也曾提到“李老岱”的六合步,却不知怎么练,可见只是听闻,因保守未得一见;
王芗斋先生也曾粗窥怀庆府董成通背拳许氏一支传人的“混元桩”,但未得精传,所以王芗斋先生的混元桩变了样;
王芗斋先生也曾去过或听闻过济源勋掌原氏神拳,但姓弄错,也无缘与当时济源神拳大家原氏、苗氏、酒氏、孙氏切磋交流。
可惜!
附:唐村李氏家谱中关于李友的记载(原先有妻儿,后来李友又娶原家女儿)(摘录自魏美智先生文章):
家谱载李友属唐村东院门系。不仅在《序》中说到其人,还在世系李友目下述称:“李开字佑,号友,配吴氏。行二。庠生。文武双修。生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三年牟诱入闯贼营为将,后生死不明,身无所终。洁妻佛缘。”
李友的祖父是李政清。政清字豪然,配赵氏,有三子:长可官,次可宦,三可喜。他的父亲是李可宦,母杜氏。他的伯父可官,配宋氏。为庠生,养一子,名阔字良,生三女。他的叔父可喜,配吴氏,亦为庠生,生一女,乌庄宋门。住原武、修武间,开办粮油行。无子。
李友有二子。长怀启,“配张氏,行一。文武双修。生于天启二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湖北练武传拳”。怀启后人一直生活居住在唐村。次怀元,“字生明,配口氏。行二。迁井里村。生于天启六年二月。湖北读习。文武传拳怀府羽箭行兴业,迁井里”。井里位于今博爱西北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