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谱载;明初洪武四年始祖李清河在千载寺太极宫得僧人道人“舍食传拳”一直到七世祖都有旁注“文武双修”,但没有记载所修的‘武"是什么,应该就是当时流传在怀庆府的太祖拳、大红拳之类的。可到了李信的父亲、八世祖李春茂,更成为一代武术大家,因为他那时千载寺的武术出现了一个大变化:
1,董成万历年间把他创的通背拳传到了太极宫;
2,有董成武友“前明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七世祖王公悦(被河南人音误为“宗岳”)把“十三势软手”即太极拳、剑传入了太极宫;
3,有明初“长枪李”五世孙李景龙将“长枪李”六合枪、古传“勇战13枪”(又称扬家枪)传入了太极宫。。。
4,太极宫道人博公又据此改创成“十三势枪艺”;
5,董秉乾老道改创成“董氏六合枪”;
6,当然还有唐村李氏九世祖李友在明末崇祯16年后隐居在济源勋掌创“勇战心意枪”、“心意捶”。。。
与李友同辈的李仲、李信、陈家沟陈奏庭三人也用“十三势软手”原则柔化改创通背拳中的四路短拳,称为“太极养生功”,犹同民国时期的陈家沟陈发科柔化改练原通背拳里的砲捶而成“陈氏太极拳二路”一样,不过“太极养生功”没有“陈氏太极拳二路”幸运,大概在清初就被抛弃了,尤其在唐村李氏十世祖、十一世祖的人物旁注中,只提“十三势拳、剑、枪艺”,对“太极养生功”只字不提,要不是李氏十世祖李元春在家谱序中提到,基本上就会被认为没有存在过。因为就是写家谱时刚出生的李氏十二世祖、后来成为太极大师的李鹤林在其后留下的拳谱中也只有“十三势名目”,根本没有提到“太极养生功”及其动作名称!不过“太极养生功”动作名称还是在陈家沟老谱中留下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后由国家体委武协出版的《中国武术拳械录》里也有同样记载,是陈家沟“五套十三势”的“后四路”,虽然其名称也称为“十三势”(陈氏老谱载: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但其动作名称与通背拳四路短拳一模一样,一字未改(详见紫元《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尽管它被抛弃的程度比唐村李氏抛弃它要好,至少还保留下动作名称,但同样注明“后四路失传”,实际上是被丢弃了,丢弃的原因可能发现改创得不成熟。
就是这么一个“太极养生功”,竟然被李立炳声称找到了李、陈三人创太极拳的证据,完全不顾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与十三势软手一样的事实,也不顾十三势软手就是太极拳谱上的太极拳的事实及是李、陈学自太极宫的事实。
为了为祖宗沽名钓誉(其实其祖宗未必乐意),李立炳自己及让人写文章介绍家谱时,故意把改“传”字为“创”字,或者把句子连在一起。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弄的:
李春茂成为贡生后,进入千载寺拜著名武道博公为师,“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创(紫元按:这里传字被改为创字了)十三势(式)拳、剑、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李氏家谱》的“李信”条目下是这样记载的:“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与兄仲、陈沟姑表奏廷(陈王廷字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紫元按:这里把太极养生功与十三势拳、剑、箭艺连在一起了),名传数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家谱“李仲”条目下,相关内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