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心意太极阴阳八盘-颜紫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2

[转载]马爱民《杨炳武学思想研究》序

$
0
0

《杨炳武学思想研究》序

          马爱民



                                       马爱民教授近照

  《杨炳武学思想研究》是杨彦明先生近年来的又一部精心之作,该书从多个层面阐释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大师杨炳所处时代的武术实践,以及他学养宏深的武学思想形成背景、发展脉络、理论特色,同时对杨炳为中华武术理论宝库作出的历史贡献给以科学的评价,这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武术思想发展史,特别是清代武术思想史大有益处。

杨炳(公元1673~1747),又名杨生炳,今河南省内黄县人,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中康熙壬辰科武探花,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明确记载的梅花拳大师。内黄县是远近闻名的武术之乡,拳派众多,名师辈出,民间尚武风气浓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梅花拳传承与发展重地,为世人所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我在安阳地区体委、濮阳市体委和安阳市体委负责武术工作时,内黄、清丰、长垣、濮阳和滑县等地流传的梅花拳就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极大兴趣,并开始注意搜集整理有关梅花拳历史和武术人物资料,其中就包括杨炳的历史资料,故而对杨炳的武学人生有所了解。此后,还发表过多篇有关杨炳与梅花拳的研究论文,承担主持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科研课题《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科研项目《杨炳〈习武序〉整理与研究》等。杨炳文武兼资,不仅是一位御前侍卫、梅花拳大师,而且还是一位武学理论上有重要建树的武学家。编篡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的《彰德府志·人物》中对杨炳有着很高的评价,称其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据梅花拳内部家谱资料的记载,杨炳为梅花拳第五代祖师,但他在梅花拳武学理论上的贡献却是最大的一位。试想,如果梅花拳史上没有杨炳,梅花拳就少了许多光彩;没有杨炳撰写的《习武序》,梅花拳文化就缺少了理论支撑。可以说,他是梅花拳史上的一位地位显著、承前启后与影响广泛的人物。

我和杨彦明先生交往多年,我们曾多次赴民间各地对杨炳和梅花拳进行大量实地调查,搜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梅花拳内部资料。彦明先生是杨炳第十世嫡孙,原为中共安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待人忠厚,见识多广,精勤异于常人。多年来,他利用工作之余对梅花拳潜心研究,并长期坚持注重对杨炳和梅花拳研究资料的搜寻整理,离任后,更成为杨炳与梅花拳研究专业户,这都为撰写《杨炳武学思想研究》以及他的其他著作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与条件。彦明先生对杨炳和梅花拳文化执著研究的热情和精神,使我十分感动,记得1998年春夏之际,我将一本内部刊印的杨炳《习武序》和有关杨炳与梅花拳资料送给他时,彦明先生异常兴奋和珍爱,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这些自己收集多年的宝贵资料算是送对了人,并为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欣慰。从此,在工作之余他投入大量精力孜孜不倦地对先祖杨炳《习武序》研读求索并卓有心得,前些年出版的《梅花拳通义》等以及这本《杨炳武学思想研究》就是他辛勤研究的结晶。我衷心祝愿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20153月,我与彦明先生应邀赴河北省平乡参加24届全国梅花拳联谊会并出席中国梅花拳文化之乡中国梅花拳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等活动。期间,提出要我为《杨炳武学思想研究》一书作序之事。明代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中称:序者,叙所以作()之旨也”。唐代的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过这样的话: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我与彦明先生是并生今世”的忘年之友。最近,他又将《杨炳武学思想研究》书稿送给我,并说即将要付梓面世,再次嘱我写序之事。论年龄、阅历和能力,彦明先生都长我许多,若要谢绝,确有却之不恭之嫌,只好恭敬不如从命而为之。

以往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武术家而出版面世的专著,专门对古代武术家从“武学思想研究”而取为书名的著作还不多见,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上的古代武术家著书立说大都偏重于武术的训练或武技方面的介绍,有些也程度不同的涉及到武德方面的内容,但对于“习武报国”“习武为民”宗旨的专门论述在古代武术家的著述中就不多见了,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反映习武者的重要价值取向与最高思想境界的追求。明代的军事家和武学家,如俞大猷 (公元1503~1579)的《正气堂集》、唐顺之(公元1507~1560)的《武编、戚继光(公元1528~1588)《纪效新书》、何良(生卒年不详)的《纪》茅元仪(公元1594~1640)的《武备志》等,在他们的兵书或文集中都包括有对武术的论述,强调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毫无疑问,他们习武练兵的目的,就是在于保家卫国,取胜于战场。但作为民间武术家,教武传武和著书立说的目的,一般来说是在于强身自卫、克敌制胜作为立论基础和出发点。明末时期的武术家程宗猷(公元1561~1636)在他的《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一书中曾提出,习是为了“壮干城,靖疆圉”, 程宗猷可谓称得上是一位武术境界高远的武术家。我们知道,武术现在是一个体育项目,但武术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长期坚持习武者来讲,除了要熟练掌握武术的攻防技能和突出健身功效外,在习武练功过程中尚武精神对于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品质、行为、观念、思想还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这就是武术文化的价值所在。

杨炳自幼学文习武,是清代一位武术成就卓著的武学家,对于杨炳武术研究的定位,上升到武学思想研究的高度,是和杨炳在武学理论上的成就与贡献分不开的。彦明先生将书定名为《杨炳武学思想研究》,我认为是恰当的,这是一本内涵丰厚的武学文化新著。关于武术一词,除了武术以外,还有武功武艺武技武勇和武学等,尤以武学一词蕴含丰富,文化深厚,可惜现在有人往往在著述中“以术代武”,这就大大降低了武术的文化品位。历史上有武学,也有文学,一文一武,而文武并重,文武兼修,最为国人所崇尚,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鲜明高度的体现。研究杨炳的武学思想内容,我以为主要应从传世的乾隆七年(公元1742)杨炳在家乡内黄撰写的、反映他武学思想特色的《习武序》论著为核心内容,同时以康熙皇帝对杨炳祖父母、父母和为他本人颁发的三道“圣旨”、杨炳制定的《戒》《要》以及《内黄县志》杨炳家族家风、杨炳师承关系、梅花拳宗旨影响和同时代人与后人对杨炳的评价等方面着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对杨炳的武学思想研究。可喜的是,本书的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杨炳作为武学家,他在六个方面完成了一个从梅花拳师到武学家的转型。

一、杨炳有着高尚的武德。他在《习武序》中说 “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异日可以入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杨炳又说 “叟年已七旬有一,正静养时也,犹斤斤以武艺为念,常常讲说,毋乃非自重之道、延年益寿之方乎?答曰:贫当益坚,老当益壮。窃思由泮水以登鹰扬,由鹰扬以升会武历至殿试。圣祖仁皇帝特授探花二等侍卫,恩至重也。屡蒙皇赏,情至厚也。”杨炳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根本,要求弟子文武并重,德艺双修,师徒之间诚敬诚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之辈,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一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杨炳还提出“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败名丧德。”“奇着妙法,孰有圮上老人必待子房三进礼而后授。”传授老师不能重利轻艺,败坏武术的名誉,不能将武功传授给心术不端之人。另外,杨炳在戒》《要》中对武德等方面还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规定。这些拳规戒律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其价值。

二、杨炳有着惊人的武功。他武艺精娴,是一个武技全面的拳家名师。他“每与同朝比武较艺,侥幸俱捷,名至美也”(杨炳《习武序》)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颁布的《奉天诰命》中称赞杨炳“武勇夙谙”,“武高文典”,现内黄县丁庄村仍遗存有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刻立的康熙皇帝圣旨碑记有其事。至今,在民间还流传有他神奇武功的许多传说,或许并非虚言。

三、杨炳有着出众的弟子。杨炳不仅自己有着高超的武艺,他还在“静养之时”身体力行,不辞辛劳,亲自传授弟子,教习武艺,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做出了宝贵贡献。他说:“炳幸中探花,愧无全材之足录,幸有寸长之堪信。每遇亲友,屡请教授,恐为人之所患,若欲隐密,惧负师之所传。说自己“年虽老迈,犹欲得好学尚志之士,诚心习之,庶宿学之,片长可继后生之玉成有期”(杨炳《习武序》)。于是抱古稀之躯殷勤施教,广收弟子,培养了一代武术精英。著名梅花拳大师、天理教起义领袖冯克善就是杨炳再传弟子。清代梅花拳第七代传人唐恒乐(今河南滑县珠照村人)讲,我“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应为内黄县)人杨丙(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丙(炳)学习。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那彦成奏折《拿获唐胡子由﹒唐恒乐供单》)。唐恒乐梅花拳学于第六代传人齐大壮,齐大壮就是杨炳的梅花拳亲传弟子,而第八代传人冯克善则是唐恒乐弟子。

四、杨炳有着深厚的学养。我们从《习武序》中可以看到,杨炳引经据典,内涵丰富,不仅融会了儒释道三教学说、宋明理学、古代兵法,而且还贯通周易思想,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他不仅是一位朝中武臣,而且又是一位饱学之士。《习武序》文后有古肥郡邑庠生刘汉裔敬叙的一段话评价杨炳:予信其韬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伍明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并赞杨炳今观其佳作,所载武略规模,礼佛仪注,故予会文武童子,不特武略骎骎师尚父,更有文章祖先尼。又赞佳作出自杨虎文,武艺文章两绝伦……致仕养亲归故里,满腹经纶谁认真。反映了杨炳(字虎文,号松岩)在文武两方面都有着高深的造诣。

五、杨炳有着极高的声望。与杨炳同时代的人刘汉裔称赞杨炳说:尝闻拳师鸣九王氏本鹤之言,曰古铜台大名府内黄县,有伊契友虎文杨氏,讳炳,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杨炳《习武序·古肥郡邑痒生刘汉裔敬叙》)另一位清代人孙文宣在《习武序》文后题写诗歌赞扬杨炳:“十载寒窗苦用心,得会皇榜第三人。名满天下咸钦仰,丹心报国扶明君。他还称赞杨炳:“先生武艺比人强,文章超群不寻常。曾中壬辰探花客,名传九州达四方。“奉旨回籍行孝道,忠孝两全姓名扬。”可见杨炳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和极大的影响。

六、杨炳有着崇高的习武观。他在《习武序》中提出:习武的目的在于“时而穷也,可以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于仁寿之域。”杨炳认为习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为天下苍生服务,从而使国泰民安,社会祥和,国家兴盛与强大。表明了杨炳崇高的习武观和杨炳武学思想的高度升华,这也应是他对中华武术宗旨的高度概括和认知。杨炳《习武序》中又说:“有谓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也。盖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入相。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者有之,武而弗文者有之。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者薄而期许者浅也。”杨炳的习武价值观高出常人之境界,难能可贵,他鲜明提出的将习武与富国强民、习武与保家卫国相联系,构成了杨炳武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特色,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武术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很好的去珍视,对于当代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杨炳武学思想的根本原因。

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杨炳近乎于作为一个武术完人的重要因素和条件,杨炳在武功和武学思想上称得上是一位受人尊崇而可奉为师表的人物,我们为中国武术史上出现了杨炳和他撰写的《习武序》珍品,在历经273年之后流传至今仍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而感到庆幸。我相信,杨彦明先生《杨炳武学思想研究》取得的新成果,将会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进一步认识了解作为武学家的梅花拳宗师杨炳,并汲取他崇尚武德、乃文乃武、习武爱国的武学思想精华。当然,任何一种学术性研究著作都存在有作者学术视野的局限而留有遗憾和不足,因而,欢迎读者朋友对《杨炳武学思想研究》一书予以评鉴。在此,我还想说明一点。很显然,杨炳在中国武术史上应该有他应有的地位,但是我们过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在重新编写《中国武术史》和《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等“官修著作”时,应和其他古代著名武术人物一样,为杨炳专门立传,以彰显他对中华武学文化的历史贡献与地位。同时我亦更期盼新一代的武术学人和武术爱好者能够更深入的去挖掘、研究与丰富杨炳的武学思想和梅花拳文化,并将之弘扬光大。以上所谈实在算不上“叙所以作之旨”之言,权作为“序”。

 

201512月于邺下

 

附注;序文作者马爱民为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郑州大学客座教授、安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学部委员、河南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生导师等)



《杨炳武学思想研究》,2015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