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心意太极阴阳八盘-颜紫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2

附文二:  达摩与易筋经十二势、洗髓经    

$
0
0

先师竺云飞大师(1908-1996),得师祖谢映斋(1894—1983)《易筋经十二势》及《铁裆功》之真传。谢师祖于民国初用重金(十二根金条)聘请民间隐士高人张老师到府上传授正宗《易筋经十二势》及《铁裆功》。至今为止,除移居澳门的佟佩云老师(得谢映斋祖师传)也曾练此真正《达摩易筋经十二势》外,这些年来包括少林寺在内,尚未见有正宗该功法传承者。此功真传过于保守,濒临失传。

 

一.易筋经、洗髓经功法真伪辨

         

相传北魏时期菩提达摩创传了《洗髓经》、《易筋经》。

 

《洗髓经》实为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禅宗顿悟法门,系当时达摩面壁静悟后开创的一种崭新的佛教上乘大法。当时达摩三、四位弟子中,只有慧可真正心领神会,掌握了其真谛。

 

可是,到了清代却出现了一篇托名为慧可译序的伪文,以及伪造的《洗髓经》经文。要知道达摩传的《洗髓经》,是顿悟上乘佛法,以心印心,是没有文字的,它不是一种有具体动作的内功修炼功法。

 

《易筋经十二势》是《易筋经》正宗。

 

正宗《易筋经十二势》是达摩所创,而原来认为最早公开刻印出版《易筋经十二势》的是清代道光三年后的来章氏本,现在发现还有道光三年的傅金铨辑本《易筋经义》另一个版本中也有,而且是原始版本。武术史学家唐豪先生在经过追根究底考证后,也不得不承认《易筋经十二势》,的确来自佛门。

 

据载:早在唐代的李道子就精通释门《易筋经》,并创《无极养生功》。元代的张三丰据笔者推辨,也精通《易筋经》等,并复从而翻之,创《太极十三势》。明朝中叶,被觉远和尚请入少林寺的民间武术大师白玉峰便根据《易筋经十二势》及《八段锦》,创了罗汉十八手健身功。

 

从达摩到明末清初,因达摩所创《易筋经》的声名大,同时又难得一见,于是不仅引发了清初济源勋掌“神拳创始人李友将《华山老人调气练丹十二图》称为《易筋经》或《易筋经贯气诀》,及稍后的海岱游人伪造《易筋经》,在几乎整个清代也出现了不少亦道亦释的道门中人、民间养生家、武林门派,不断增益《易筋经》、将其它各种练功方法改称为《易筋经》的现象。

 

清初海岱游人出于对达摩《易筋经》的仰慕,并可能闻知济源神拳门托名的《易筋经贯气诀》,却对二者尤其是前者,神龙见首不见尾,于是自己撰写包括李卫公、牛皋序在内的伪易筋经,托名是西羌人传他的奇书。

 

海岱游人的伪《易筋经》抄本在清康熙初就开始在民间流传,被广泛抄录增益。

 

二零零六年台湾逸文出版社出版的《易筋经》探索中载有署名大明宣德庚辰年秋月恭绘的《易筋经十二图》经摺装(背面为道教神祗图像十幅),经查,明宣德并无庚辰年,而从图上题有与《内功图说》中十二势相同的说明,及二幅坐式内功图可知,此图绘最早是光绪年间的作品。

 

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了另一本有关易筋经的书,其封面上的书名为江宁甘凤池易筋经秘法。另有几行小字为:自来劲,俗名罗汉劲,以十八形势而名也,其实名自来劲。以及武学书馆藏版,无锡荡口华君松传,闽中温奇生识录

 

这本书的内容虽声称始自清康乾年间的华君松,但正式出版则在2006年。察其内容,上部分为清代《易筋经义》的内容,中间则为无锡荡口华君松传的十三劲图,最末为 中上杭温奇生识18 。这些内容,与正宗达摩《易筋经十二势》毫无关联,而温奇生的十八势与清代《易筋经义》下册中的动功十八势也毫不相同。

 

另外,逸文出版的《探索易筋经功法篇》一书中,载有大清光绪年间刘启元录的《绘图易筋经传本》,其内容均与达摩《易筋经十二势》不相干。

 

又如与易筋经义合辑在一起的《服气图说》,其目录先是行动次序,接着是凡例,最后是六十四幅服气图说。其凡例中道明了《服气图说》的来源,及将其合辑在《易筋经义》后的缘由。现摘录其凡例中部分文字如下:此卷后载六十四图只是八门第一段功夫,若尽其所传不下千余式。初行第一段,百病俱除,精神倍长,尚有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统计两年可以行完。功成之后百脉贯顶,气力千钧,不仅如易筋经所云骈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颈已也。然就此六十余式行之不辍,即可却病延年。大都病在脏腑者,服药可以疗治病,在筋络者,服药不能旁通。欲使筋络贯舒,血气无滞,非行此不为功。现今行之有效者甚夥,惟所受之人得之黔中口授并无其书,以其近于道家胎息导引之言,故不欲以其法传,且不欲以其姓名著,而其法实有裨于养生,爰就其口授者,绘图作说,付之剞劂,公诸同人,以共登仁寿之域云尔。

 

可见,《服气图说》是八门的内功门派,八门中共有四段服气功夫,书中所载六十四图,只是八门的第一段功夫,若尽其所传,不下千余式

 

最后说到来源,即惟所授之人,得之黔中口授,并无其书,以其近于道家胎息导引之言,故不欲以其法传。且不欲以其姓名著,而其法实有裨于养生。爱就其口授者,绘图作说…” 。所以也就不著明绘图作说的作者是谁了。

 

《服气图》是吞气,并以打功的排打散气形式的内功练法,与前部伪《易筋经义》中的一些练气、排打、药水汤洗方法一致。

 

因此,凡是有这种性质的练功方法,都纷纷被冠以《易筋经》的称呼了。它们与达摩《易筋经十二势》、济源神拳门中的《易筋经贯气诀》都不相干,性质也不同。

 

由此可见,因达摩所创《易筋经》的声名大,同时又难得一见,于是引发了不少武林门派将其练功方法改称为《易筋经》的现象,如螳螂门也有将其功法称为《易筋经》的;民国年间,金一明也编了《文武易筋经》、王怀琪编了《易筋经二十四式图说》,布学宽编了《洗髓经》;近代人林迦乐编了《少林古太祖易筋洗髓经内功》。

 

事实上,真正的《易筋经十二势》都是口传心授,并无图示及说明。恩师竺老云飞大师传的《易筋经十二势》,就是口传心授,并无图说。且各势间的衔接动作、秘诀,是无法用图说来表达清楚的。竺师尝见《内功图说》中载的《易筋经十二势》,曰:此仅十二势大概图,精于十二势者,未必精于绘图,照图练而无名师口传心授,绝难练精练成 。可见傅金铨得到的黄舆山人所提供的《易筋经十二势》图,是黄舆山人不得已之举,傅金铨把二者辑在一本上就是为了让读者有对比,去分别。事实上《易筋经十二势》图一出现,旋即被公认为是易筋经正宗,至今依然如此。黄舆山、傅金铨显然已经达到目的。

 

而不立文字,口传心授,以心印心,正是达摩禅宗一贯的风格,故达摩绝无著下洗髓经易筋经经文、图说的可能。

 

因为原传《易筋经十二势》的珍贵,自图绘出现后,后人又不断增益发挥,以致清光绪十七年嵩山少林寺静一空悟法师传周述官时,十二势已变成二百二十四势。

 

周述官在其序跋中说,静一空悟法师临别时赠其十二卷二百二十四势图说,而图示的说明极简单,周述官将其说明扩充详细,并辑入在其《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本中的第三至第十四卷中。而周本共十七卷,其第二卷末的跋中,周说,兹《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皆历代僧俗祖师增益集成,……余得传时,师曾授意于余,口进指画,命余演说。意谓有心得后,无妨增演而发明之,以昭来学。……”

 

可见周氏得传的《易筋经》二百二十四势,为增益而成,非原传达摩《易筋经十二势》。

 

周氏在辑本中,广为汇而集之,不仅有与《易筋经》相关内容,还有儒、道、医及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除其第三卷至第十四卷为其师授外,其第一卷,便收有光绪年间刻板伪作《易筋经义》上册第一卷中包括二篇伪序在内的部分内容,去除了阴阳配合论,加入采精华法。周本第二卷中,是其汇辑而来的儒、道、医等内功修炼理论及方法;周本第十五卷中,收有祝文澜辑本的上册第二卷、第五卷内容,去除了祝本上册中第三卷、第四卷内容。并收有祝本下册第二卷内容(去除了归根复命)、第三卷内容(无凝神气穴)、第四卷的练手余功(去除了动静入四肢论静功十段打洗神通动功十八势)、第五卷内容,去除了下册第一卷内容,及第五卷末的紫凝道人的跋、祝文澜的叙说。

 

周本第十五卷中也收有祝本中的神勇八段锦、神勇余功(注不同于一般的坐式或立式八段锦)。周氏辑本中,未收录祝本中的服气图说

 

周本第十六卷名为易筋洗髓支流汇辑,收有梁本中的第一套易筋经十二式,及《内功图说》的部分内容。周本第十七卷主要汇辑《内功图说》中的相关内容及儒、释、道三家的一些修练法。

 

有意思的是,被周本中删除的祝本内容不少涉及阴阳双修之内容,但却保留了下部行功法,也即周述官认为对男性生殖器的练功是必要的,但反对用女子来练。

 

佛教中有欢喜禅,道教中有房中术,儒家、医家中,都有相关论述与功法。只要由明师真传,男女双修,对命功中的核心轴:松果体与下丘脑一肾上腺——性腺的修练,及全身微循环系统的鼓荡,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看来圣人并不灭人欲,只要能行之得法,直指命功核心,既益身心,又带来人间欢乐和谐,出世入世随己,天地阴阳无不和,不是圣人最大的理想吗?!

 

事实上,周述官对男性下部练功的认同,是达摩《易筋经》的练后余功。竺师便练有铁裆功,年近九旬时,体重仅五十六公斤的竺师,下部尚能悬重八十五公斤。而本人一师兄竟能悬重一百七十五公斤,若非为本人亲眼目睹,真不敢信。

 

顺便说明一下,真传练功法实难用图说表示,都是口传心授的。祝本的服气图说凡例中,也这么说。

 

又有所谓宝鼎 的十三太保易筋经(注:宝前辈的十三太保功,与心意门的传统十三太保功不同)等等,五花八门,虽与达摩原传《易筋经十二势》无甚关系,但也可见易筋经的魅力。

 

达摩创于嵩岳五乳峰面壁时的洗髓、易筋二经,不立文字,也无图示。自达摩创后,其三、四位弟子中,仅慧可兼得洗髓经,余则得易筋经。包括禅宗初祖达摩本人在内,禅宗开始的几十位祖师弟子均不在少林寺,直至元代的福裕禅师入住少林寺,禅宗才在少林寺并相续至今。早期的禅宗祖师、弟子便将《达摩易筋经十二势》传于民间隐士高人,唯得传者凤毛麟角,然却如缕不绝。

 

正宗《达摩易筋经十二势》无序文、无总论,无一丝海岱游人《易筋经义》的内容。

 

因此, 1919年出版的《中国体育史》中载有:《易筋经十二势》相传为达摩所创是正确的,是唐豪先生错了。因为《中国体育史》并未说海岱游人《易筋经》的内容为达摩所创,而指的是《易筋经十二势》,当是无比正确的。

 

二.达摩其人

 

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全称菩提达摩(梵 Bodhisharma, ——536,一说528),南天竺(印度)人,婆罗门族,神慧疏朗,闻皆晚唔。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自称为释佛二十八代祖。

 

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是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末又北度至魏。

 

达摩与梁武帝怎样的面谈不契,在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最早记载了这个传说: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从这个传说中可知,达摩初到金陵时,已具禅意,后来面壁时,则形成佛教上乘大法,并有第六世慧能发展成禅宗。

 

起初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时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也。然达摩更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经典。的根本主旨是以妄言妄念,无得正观为宗,是佛法的一个崭新里程碑。

 

所谓一苇渡江,只是后人将达摩北度进行神话而已。

 

到达北魏后,达摩游历于嵩洛之间。在洛见永宁寺之壮丽,自云年百十五岁,历涉诸,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遍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曰。又尝见洛阳修梵寺金刚,亦称为得其真相。

 

达摩游于嵩洛,其间或曾至邺,而所谓自云年百十五岁,应是禅门信徒的神化夸张。从有关古传达摩的刻像上看,达摩当年应在五十岁左右,而不是一百十五岁。

 

与少林寺有关的嵩山少室,有个五乳峰。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裴凗作嵩岳少林寺碑,曾写达摩和他的弟子慧可尝讬兹(注:裴并未说:尝讬兹寺,显然是山而不是寺,说尝讬而不说寓止,只能说达摩在五乳峰上暂住过——摘自唐豪文选)此正是北魏熙平年间。

 

少林寺位于五乳峰之麓,是崇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天竺僧跋陀(一作佛陀)所创建的。《太平寰宇记》说这个寺创建于太和十九年(495),即北魏迁都洛阳这一年。公元1004年到1007年间辑的《景德传灯錄》说:达摩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帝太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这里,太和十年(486)少林寺尚未建造起来,达摩何从寓止于此寺?而太和是魏文帝拓跋宏的年号,不是孝明帝元诩的年号。而且照传说达摩在普通八年(527来华,如《景德传灯錄》所说的太和十年,达摩又岂能在死后四十一年来到洛阳。因此,所谓达摩太和十年寓止于嵩山少林寺,从时间与地点上都是错误的。换而言之,达摩从未住过少林寺,只是暂住过五乳峰,而且时间也不是太和十年

 

那么究竟何时达摩游历于嵩洛间的呢?元魏熙平元年(517),在洛阳城内永宁大寺亲见达摩的杨衒之,他把达摩的情况记载在《洛阳伽蓝记》里。熙平元年比普通八年早十一年,因此,说达摩在普通八年来到中国,也不符合事实,是错误的。

 

《洛阳伽蓝记》作者告诉我们:在北魏孝明帝元诩熙平元年,洛阳永年大寺装饰華功之后,菩提达摩曾参观过此寺及洛阳的修梵寺,这都是作者亲见其人其事的记载,记中没有提到达摩住过少林寺。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编的《续高僧传》告诉我们:达摩是一个游化嵩洛的游方和尚,他四、五年间的生活都是他的弟子道育、慧可给供谘接的。

 

1935年,河北省磁县城外二祖塔下出土,题有梁武帝撰,大唐元和十二年(817)李朝正重建的禅门第一祖菩提达摩大师碑序里,告诉我们:大师讳达摩,云天竺人也。莫知其所居,未详其姓氏;天竺东来,杖锡于秦(游化山西),以大同二年(536)十二月终于洛州禹门山(洛阳龙门)

 

按:说明达摩也游化于豫北及山西,后来他的几位弟子也长期在那一带活动。而豫北与山西的主要通道是河南怀庆府与山西泽州府之间的“太行径”,“太行径”的太行山脚处正有建寺远早于少林寺的河内千载寺,难以想象达摩或其弟子、徒孙不去千载寺访问交流。就像到了元代在豫北怀庆府王屋山、彰德府大丕山以及山西留下足迹的三教合一祖师之一的张三丰,难以想象不去必经之地三教合一的千载寺太极宫去访问交流一样。因此唐初千载寺生于614年的李道子不仅受孙思邈书中记载的婆罗门瑜伽功十八势之影响,也得达摩弟子或徒孙“易筋经”的传授,后自创“无极养生功”,还去少林寺交流传艺“塑艺少林”。如同后来元代的张三丰在太极宫了解了李道子的“无极养生功”,也得知李道子曾精通达摩“易筋经”,于是效仿李道子,去当时已经是达摩禅宗一支传人把持的嵩山少林寺,看看祖师李道子当年在少林寺留下什么,交流了解“易筋经”,后结合当时流传的托名“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的形式,而开创“十三势太极”长拳一样。文献曾记载张三丰曾寓止嵩山,既然到了嵩山,肯定会去远早于少林寺的中岳庙及距离中岳庙不远的少林寺。因此,起码从唐初李道子开始,“达摩易筋经”便在亦释亦道的道门中流传,清初谈论“易筋经”的几乎是清一色亦释亦道的道门中人,后来在嘉道年间出示达摩真传“易筋经十二图”的黄舆山人也依然是亦释亦道的道门中人。而相反的,清末咸丰年间少林寺出示的“易筋经十二图”居然都是来自道门中人或民间,估计明末清初少林寺易筋经已经失传。)

 

由此看来,达摩应在北魏熙平年元年(517)前抵梁,后北度抵魏,非但游化嵩洛间,且曾至邺(今安阳),并游化山西,于大同二年(536)十二月终于洛阳的龙门山,前后在中国起码十九年,而游化在山西等地的时间也不能短,但从《续高僧传》中可知,他最后在嵩洛间的四、五年里的生活,是由弟子慧可、道育等供给的。

 

据载:慧可(487-593),俗姓姬,河南荣阳县虎牢人,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四十余岁,遇菩提达摩在嵩洛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四、五年,最后达摩命之以执手,付之以传灯,成为禅宗二祖。达摩圆寂后,慧可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

 

大同二年(536)达摩死时的四、五年前,即530年左右,慧可正是四十余岁。由于刘宋时译的《楞伽经》与北魏时北印度大乘瑜伽系佛教学者菩提流支译的《楞伽经》,有学术之争,达摩竟遭下毒而卒。

 

因此,达摩及其弟子慧可等并未住过少林寺,达摩本人也只是寓止过嵩岳五乳峰,有过面壁,但并未面壁九年。之所以面壁,乃因达摩当时的主张,既得不到朝廷上层人物的欣赏与支持,也未能吸引众多的信徒,而且还遭到包括少林寺在内的其它佛教派系的排斥与争斗,甚至暗算,他很孤独。达摩遇毒卒时,既不在少林寺,也不在五乳峰,而是在洛阳的龙门山。所谓面壁九年,并在石壁下留下身影,以及只履西归,都是禅宗信徒对达摩的神话,绝非事实。

 

从达摩遇毒而卒中可知,当时佛教流派之间的争斗常常你死我活,十分激烈,这也解释了达摩、慧可等不可能入住不同流派的跋陀一支的少林寺。达摩卒后,慧可更意识到那种危险,故只在黄河近边一代韬光晦迹。天平年后,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安阳市北),大弘佛法。

 

关于达摩面壁九年、及留影石壁上”等神话造假,在洪亮吉纂修的《登封县志》上,可一目了然。《登封县志》卷一上记载着清代高宗弘历,在乾隆十五年巡祀中岳庙住在少林寺时,题在达摩面壁石上的诗:大地那非碧眼僧,九年面壁却何曾,宋云道是逢葱岭,五叶原教到慧能,片石无端留色相,千秋不必考明证,我非见布疑靡者,画取由他故事增

 

意思是说,虽然那些都是假造出来的,但是弘历告诉随从的大臣们不必去考什么明证,留着它为达摩增添神奇的故事,因为这样做可以有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事实上从禅宗开派初祖达摩,至形成一大宗派的六祖慧能,均未入住过少林寺。而且从初祖达摩到三祖僧璨,其门徒都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不聚徒定居一处。

 

三祖僧璨禅师(一606年) 中国禅宗三祖,出生年月、姓氏及籍贯均不详。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谒了北方前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到了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时代,禅风一变。道信于唐武德年间(618)初入黄梅双峰山,一住三十余年,会众多达至五百。后来弘忍移居东山,又二十余年,徒众多至七百人,这两代禅徒都定住一处,过着集体生活。到了六祖慧能,便在岭南发展成一大宗派即曹洞宗。直至元灭金后,达摩一系的曹洞宗福裕(雪庭)才开始住持少林,直到如今,洞宗相继不绝。

 

至于慧可立雪数霄,断臂求法,原出自智炬的《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攒《慧可碑》文。该碑文载:达摩对慧可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立雪数霄,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

 

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并非因求法而自断臂。慧可在安阳弘法时曾受到异派学者道恒等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安阳、汲县)。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努力保护经典佛像。据载,在保护经典、佛像时,昙林被斫一臂。因此,慧可遭贼斫臂,完全可能是发生在昙林身上的情况,只因慧可被禅徒尊为二祖,其斫臂一事也被篡改,相应的情节也就杜撰而成。

 

因此,南印度婆罗门祖的菩提达摩,在梁武帝天监年间即从海上到达中国的广州,并在南朝的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又北度至魏,也曾在山西及河南一带游化,但主要在嵩洛间游化。在魏宣武帝为北印度僧人菩提流支等所建的位于洛阳的永宁寺落成时(为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达摩曾去过永宁寺,也去过洛阳的修梵寺,其时年约五十岁。

 

达摩在嵩洛游化期间,曾暂住过嵩山少室的五乳峰。在其最后的四、五年中收了慧可、道育等为弟子。由于与当时洛阳永宁寺的僧人(包括菩提流支等印度、西域僧人数达七百),及少林寺跋陀一系的二祖稠禅师等的佛学流派不同,发生争议,遭人下毒,于大同二年十二月卒于洛阳龙门寺,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

 

所谓达摩为:少林寺初祖、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石壁留影,只履西归,以及慧可断臂立雪,均属伪造的美丽动人的谎言故事。

 

 

三、达摩所传之法

 

(一)洗髓经

 

起初,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也。但达摩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禅宗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所谓不立文字,从心印心,见性成佛的顿悟大法。即认识到一切由心而造,万事万物的本质同一的开悟大法。

 

达摩弟子中,道育、慧可,从达摩前已是沙门弟子,他俩是达摩最初的弟子。僧副是达摩剃度的弟子,曾去四川,后又返金陵。

 

昙林自称是达摩弟子,也称林法师。北魏永平元年至东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间,他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田比目智仙等译场任笔受,是当时参加译经的重要人物。

 

昙林早年虽曾亲近达摩,但他以禅法与义学并重,因此后世所传达摩临终对在侧的弟子们分别印证得皮、肉、骨、髓的说法,没有提及昙林。《景德传灯录》卷三等记达摩临终时自许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总持得肉、僧副得皮的传说。

 

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到,当时一个永宁寺就有印度、西域僧七百人,嵩、洛、邺等地的印度、西域僧总数便可想而知。佛教流派繁多,竞争十分激烈,而达摩所传的《楞伽经》,别派佛教早就有。因此,达摩要在当时激烈竞争中胜出,必须有一创新的佛法。

 

于是达摩便在嵩山五乳峰处面壁坐禅,当然不是九年,石壁上也无身影。然而,面壁静坐中,终于得到了顿悟大法,这种顿悟大法是以心印心,明心见性,见性则立地成佛的一了百了的大法。后世因慧可已见性,故喻慧可得达摩顿悟大法之髓,因而也称顿悟大法洗髓经

 

洗髓即洗涤心灵中的后世尘垢,从而明白世间一切烦恼皆由心造,因此而见先天的赤子之心之一斑,从而不断洗涤心灵尘垢,使完整先天赤子心,纯清而恢复原样,更进一步认识到宇宙世间的万事万物本同根同源,并无二致,从而明心见性。至此,圣、俗,佛性相同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而见性成佛。任何文字、经典,都将限制这种顿悟,更何况某种练功功法,故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但凭心意练功夫

 

这个明白世界万物共同本质的见性,也就是佛主释氏的见性,也是老子、孔子,乃至耶稣教、伊斯兰教所说的终极了悟。

 

而虽然各大正教的终极目的并无二致,但修行手段(法门)则不尽相同。俗曰:条条大道通罗马,虽通罗马是共同目的,可以前往罗马的方法,可以有海、陆、空等千差万别。

 

早在隋唐时期,修道者就已了悟了儒、释、道并无二致,遂形成了三教合一修行门派,如唐代的李道子,麻衣道人,吕洞宾等都是三教合一的祖师,李道子除三教之外,兼合医家,曾为唐代著名的三教合一寺庙、河南河内(今博爱,1949年后被拆除)的千载寺住持。

 

五代、宋初的陈抟、金元时期的火龙真人,及元代的张三丰等皆为三教合一的祖师,称为隐仙派

 

顿悟见性,一了百了的方法,是达摩首创,是自佛主释氏创教、经历了一千多年后出现的一个上乘大法。达摩虽传了四卷《楞伽经》,但《楞伽经》并非达摩所著,只是用来宣教渐修之用,与其它佛教流派持经渐修无所区别,况且,其他流派也有不同译本的《楞伽经》。

 

故达摩在五乳峰面壁时所创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禅法后,便不再重视经典文字,而以这种顿悟大法为最上乘法门。有大慧根者,可不需持戒渐修,可以在悟道见性者的启发下,即刻顿悟,直入佛界,一了百了,立地成佛。禅宗祖师中的三祖僧璨、六祖惠能便是从未修行过的凡俗之人,闻道立悟。

 

假如把新生赤子婴儿的本足一切的智慧心灵,比喻成一个崭新的灯泡,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体验、社会经验、书本知识等等的积累,比作粘附在原本具足一切智慧的灯泡上的尘埃,随着尘埃的厚积,人们已不知道原来本有的,具足一切的灯光原样,而把覆盖尘埃后所产生的灯光,认为就是智慧。于是任凭人心知识经验处事,陷于万般烦恼苦恼。

 

达摩前一切渐修法,便是通过持戒、诵经、礼佛,来慢慢一层一层地清除覆盖在灯泡上的尘埃,绝大部分渐修者在清除尘埃过程中,被不同层次尘埃所覆盖的灯光所误导,以为己见性,实则并未见性,更不知原本无尘埃覆盖的灯光是何样,故渐修成功见性者,历史上寥寥无几,尽指可数。

 

达摩弟子中也有这些渐修者,因对灯泡上所覆尘埃清除的程度不同,达摩评价这几位弟子得其筋、骨、皮、肉。而只有慧可得其髓。这个便是顿悟法门,也称洗髓经,直接洗髓,不必通过皮、肉、筋、骨的层次。

 

再用放光的灯泡作比喻,就同一位悟道见性的祖师,用手指直接在你覆盖尘埃放着微光的心灵灯泡上一点一旋,透过层层尘埃,直指到清新赤子婴儿毫无尘埃的心灵灯泡处,你便猛然见到从这一点上放出的光芒,与灯泡其余覆盖尘埃部分的光亮,何其不同!才认识到真本面目的光亮已具足一切,万物同根,即所谓见髓,遂大彻大悟,并直接从覆盖灯泡尘埃的最底层,由已被点至灯泡原本处的一点处,为突破口、中心点,向四周直接洗涤尘埃,即从髓处外洗、剥离,并以原先受点突破口的真光来对照外洗、剥离后放的光是否相同,而确定剥离外洗、剥离得彻底否,直至从髓处洗净,剥离完所有后染的尘埃,回复到原始的新生赤字婴儿的纯净心灵状态,这个过程称为洗髓。这个一点而见本来心性光芒的顿悟,也称为一得永得,一了百了,不同于渐修的皮肉筋骨阶段,因未见过真光明,倘会产生误解或彷徨、疑惑。顿悟后是经得起任何魔怪的引诱、考验,而永不再惑。

 

达摩临终时评价慧可得其,而海岱游人伪造的的“李卫公序”,虽为伪文,但序中《洗髓经》帖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之语并非空穴来风,实有所指,只是《洗髓经》非为帖,而是禅门顿悟大法。然从历代禅宗祖师故事看,此顿悟大法,也非轻易传人,每代只择一位传人而已,即使在禅门,大多仍在皮肉筋骨处渐修。

 

乾隆年间出现的一卷洗髓经、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太谷形意拳家步学宽所编著的洗髓经功法,都是因不明洗髓经真意之故。

 

也有人将练精、气、神的内功(无论是指出生前来自父精母血的精、气、神――― 实为后天之先天;还是出生后的精、气、神――实为后天之后天)称为洗髓经,亦大谬。

 

洗髓经顿悟大法,在隐仙派中也代有传人。笔者三生有幸,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新西兰惠灵顿得九旬老人马岳梁恩师点授启示,稍后又在来自台湾的林卓树大师在惠灵顿开办的三天法会之第二天顿悟。而法会前因事务忙,本不欲参加,然法会前一夜,突有奇梦,令笔者毅然前往,而法会第二日顿悟后,又惶恐万分。当夜不眠,寻出各大宗教经典验证,无不解悟其隐喻奥义,无不应验视千经万典为粪土,弃各内功修持为敝覆之语。

 

字的组成便是不是人,即不以人心来对待事物便是则是暗示玄关一窍在部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便是佛心、佛目所在处,然,需要名师点示,才能进入的走字旁的正法真途。则是人在社会中所需要的学问。

 

因此,明白一切皆由心造,则世间种种烦恼皆除,谓之明心,见到事物、宇宙的共同本质,称为见性。顿悟后,隐现随心,出世、入世由己,放之则弥,卷之则藏。今笔者将洗髓顿悟大法喻为一放光的灯泡,本已多余之举,因洗髓顿悟大法不立文字,以心印心,任何比喻、文字都会局限其意,望读者明此实为不得已之举。

 

(二)易筋经十二势

 

易筋经的名声很大,在清初有海岱游人就因闻易筋经大名而伪造过一本《易筋经》,并托名西羌人传。清康熙年间有紫凝道人读到该伪造的《易筋经》,在文中作了批注及跋。后来以易筋经义的书名正式出版。但早期的伪《易筋经》中无易筋经十二势

 

被武术史学家唐豪发现道光三年后出版的来章氏辑本《易筋经》中,有十二势图片及说明。现在又有人发现道光三年傅金铨辑本《易筋经》中也有易筋经十二势

 

从清初海岱游人伪造《易筋经》一书,一直到清雍正乾隆年间的该《易筋经》中无易筋经十二势,然后到道光三年的该《易筋经义》中却突然出现了易筋经十二势,说明道光三年前出现了一本易筋经十二势单行本,然后该单行本被收编在原伪《易筋经》一书中。

 

为什么会在那时突然出现无序、无跋的易筋经十二势单行本?

 

因为伪《易筋经》或《易筋经义》早在凌廷堪(1755-1809)的《校礼堂文集》中,及周中孚(1768-1831)的《郑堂读书记》中已考出是一部附会达摩的伪书。

 

正因为《易筋经义》被考出是伪书,且影响到达摩是否创传了《易筋经》的严肃议题,故隐在民间的真正达摩所创《易筋经十二势》之传人,便不得以图绘并略作说明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原传达摩《易筋经十二势》。

 

易筋经十二势单行本中无一丝海岱游人的伪《易筋经》内容,无论是序、跋,还是正文内容。

 

易筋经十二势单行本的出现,无疑是对怀疑达摩是否创了《易筋经》的一个拨乱反正,表明海岱游人的《易筋经》或易筋经义虽伪,但达摩创《易筋经十二势》不容置疑。

 

后来的《卫生易筋经》、《内功图说》只是将来章氏《易筋经十二势》的简要说明,进一步用歌诀的形式对每势作图说。

 

咸丰八年(1858)潘蔚所编的《卫生要术》,与来章氏辑本《易筋经》,被一起合编在在同治十三年(1874)出版的、并在光绪二年(1876)重刊的宋光祚辑本《卫生易筋经》中。而《卫生要术》则是光绪九年(1883)出版的《内功图说》祖本。

 

唐豪先生认为内功图说,虽从嵩山少林寺传出,在咸丰四年传给王祖源,但并不都是少林寺自己创的,而且大部分是陆续从民间汇集而成的。其内容,除五脏病因外,一共有六种功法,唐豪划了一个十分清晰的图表如下:

 

 

十二段锦

分行外功诀          乾隆徐鸣峰编的《寿世传真》

内功图

五脏病因

                                                 《卫生要术》   内功图说         

神仙起居法-----五代杨凝式遗法                                 

易筋经十二势---道光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欲病延年法------ 雍正颜伟编《方仙延年法》(笔者按:“方仙”即清初养生家方开)

 

但《内功图说》中并无章氏辑本《易筋经》中的包括序、跋在内的其他任何内容,也没有嘉庆十二年出版的祝文澜及道光三年新刊的傅金铨的《易筋经义》的有关文字内容,及祝文澜辑本中的练功图式。说明少林寺的编辑者知道什么是真正达摩易筋经,什么是伪造的功法。少林寺自己只是失传了,故采用来章氏辑本或《卫生要术》中正确的部分。

 

这“易筋经十二势”历来传说为禅宗初祖达摩所创传。极力反对这一传说的唐豪先生,在一番追根究底的考证后,也不得不认同来章氏本中所说的《易筋经十二势》昉自释门,否定不了《易筋经十二势》是从佛门中传出。唐豪先生毫无根据地以出自一无名僧,来达到否定达摩创传《易筋经十二势》的目的。然而,既出自佛门,为何不能出自达摩?唐先生未作交待。事实上来章氏本中《易筋经十二势》昉自释门之说并未否定传统说法中的创自达摩的可能性,两者并不矛盾。

 

前文已述,从明代中叶的白玉峰追溯到唐初的李道子,都有瑜伽性质的《易筋经十二势》的存在,唐代的李道子非但学过,而且精通之。隋唐的大医家孙思貌的医书中就记载有婆罗门十八势瑜伽练功图。

 

与达摩同时期同在洛阳、安阳一带的印度僧人菩提流支便是佛教瑜伽系传人。练瑜伽来健身是佛教的一个传统,史载佛主释氏便练过瑜伽。

 

孙思貌记有婆罗门十八势,而达摩正是来自南印度婆罗门族。当达摩面壁嵩岳五乳峰时,认识到没有健康的肉体,灵魂也难以安住,遂摘瑜伽功中的精华编成十二势,以授诸徒,完全在情理中。

 

而笔者所习的由竺云飞大师传授的正宗《易筋经十二势》,完全是瑜伽功的性质,与笔者所习过的华佗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贯气诀、十三太保功、五行内功等中式的导引吐纳运气内功完全不同。

 

竺师云飞先生练成《易筋经十二势》后,还可以任意练瑜伽姿势,并曾示范各种高难度瑜伽姿势,笔者藏有竺师的照片与录像。

 

竺师生于一九零八年,五十余岁时每日与各种慢性疾病为伍,成天中西药不断,偶遇师祖谢映斋从习《易筋经十二势》及铁裆功,旧疾皆除,年近九十身子仍柔软如赤子,八十九岁去世。若非社会、环境、生活窘迫等因素的影响,活过百岁当无疑。

 

竺师的铁裆功也惊人,下部可悬起八十五公斤重物,而竺师体重不足六十公斤(笔者一师兄下部竟可悬重一百七十公斤,不可思议)。

 

竺师晚年编谱,因笔者学医又好练,故临终嘱家人(恩师临终时笔者惜在新西兰,未能守在恩师身边)将谱及全部资料仅传于我,实是三生之幸。

 

竺师所传《易筋经十二势》与来章氏本中的《易筋经十二势》绝大部分相同,仅第一势华佗献杵一与与来章氏略不同,,第五、第六势顺序正好颠倒,第十势饿虎扑食略有不同。而各势间连接动作、呼吸之法,及有关秘诀,不见载于来章氏本。竺师尝见来章氏本中十二势曰:此只述大概而已,或因保守、或未得真传而未将细节、秘诀刊出。”

 

可见易筋经十二势虽练皮、肉、筋、骨,但也不轻易传人,非常保守,以致后世不断有妄自猜测、胡编乱造、或改编增演的易筋经出现。真传易筋经十二势的瑜伽性质,也证明其来自达摩初祖。

 

傅氏辑本中出现的易筋经十二势图,及图说,只是一个粗糙的大概而已。

 

试想达摩禅宗,不立文字,以心印心,岂能立下洗髓经易筋经的文字?!民国十二年民间张老师传谢师祖的《易筋经十二势》、《铁裆功》,只有口传秘诀,并无文字资料。而周述官在光绪十九年从少林静一空悟法师处得授的十二卷增演易筋经二百二十四势也只有图及简扼说明,别无其它文字(周说,图的文字是他自己演说而成的)

 

因此,唐豪追根究底认同来章氏《易筋经十二势》是来自释门,而在释门,并非来自无名僧,而是来自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洗髓经易筋经十二势是达摩首创不立文字的顿悟性功与渐修命功,因极珍贵,每代得真传者凤毛麟角。

 

达摩据古婆罗门瑜伽术而创《易筋经十二势》,唐初李道子据“易筋经”、道门功夫如“许真君八段锦”等,而创“无极养生功”;元代武当圣道张三丰,在精通《易筋经十二势》、李道子“无极养生功”、了解元代诞生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的基础上,翻从而复之,结合道家养生、吐、纳、导引术而创《太极十三势》;明中叶被觉远和尚请入少林寺的民间武术大师白玉峰,又据《易筋经十二势》及道家许真君的立式《八段锦》,而创健身功《十八罗汉手》;同时期明弘治年间武当道人张守性也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势》,结合东汉《华佗五禽戏》而创,具有技击意义的,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势;可谓传承有绪!

 

四.《易筋经十二势》与内功           

 

竺云飞大师曾说:《易筋经十二势》,内外兼修,能通奇经八脉,非需另一套功法来修内功。外间所谓《易筋经十二势》是外功之说,是因为不懂《易筋经》的缘故

 

达摩创《洗髓、易筋》二经,就是为了让人,从心灵及肉体上,都能回到如赤子婴儿般的清新状态,是性命双修之功。

 

有人说内功深厚者,能超天年而超长寿,甚至可活几百岁,或者如某些道家流派所说的长生不老而成仙

 

凡此,都是妄念。

 

人的天年是一百二十岁,倘若能合自然,心境平和地生活,练功,人是能尽天年的。如李道子活了一百二十八岁,陈抟一百一十八岁,张三丰一百一十九岁,而清末心意名师马梅虎也活了一百一十九岁。

 

传说中彭祖八百岁,或达摩、张三丰死后又复活等,都是人们把美好的向往,加以故事化而已。

 

有生必有死,形体是不能永生的,只能尽天年无疾而终,来自大地,又回归大地。

 

灵性不生不灭,故无生死,是永恒的,只能迷失而不能绝灭。只有彻悟,才能回归其来处,不致游荡不返,或来回在小圈里。

 

所以命要修(求永生,或超越天年许多的长寿,是个妄念),性要悟(求灵性的永生,是指灵性能恢复本原的面貌,而本原的面貌与宇宙的本原,是相合的,也相同的)。

 

性能顿悟,则可弃千经万典。

 

修命则有不同法门,法门也有上、中、下乘之分,无非积精、存气、养神,三宝合一为正道。

 

精、气、神又有先、后天之分,然其中关键处是生命的生殖轴之修炼。身躯肢体的修炼,动、静之功,吐纳练气,采日月、山川、灵物之气,导引、按摩、饮食、服食、起居,及练功适时(冬夏起居之别,寅卯、戊亥练功,子午眠息、静坐),总之,使周身骨节灵通,筋脉畅达,肺府之呼吸,肠胃之运化,及肾脏、膀胱、汗孔之运行皆通畅,津、血之微循环,气、电磁场,也均鼓荡流通,新陈代谢运营不息,生生不已。或发雷声以泻实,或息之以踵而补虚,阴阳相摩,八卦相荡,则命功全矣,别无神化,总之,大道顺乎自然。

 

性功得,则能当下心安,随遇而安,拿得起,放得下,激情与和平,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真人率性而行。

 

总之,精、气、神充足完备,能收能放,内疾无生,外邪不侵,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能入定出世,也能出定入世,隐现随心,出入由己,放之则弥,卷之则藏,自然而然,与天地合一,逍遥自在,无半丝障碍。过一个自由轻松,和平又富有激情的人生。人生本一梦,生与死不过是梦的两种形式而已,能乐乐而长乐,至诚而前知,则不是神仙胜似神。既得人生之梦,则淋漓尽致地做一个酣畅完美的梦,总比支离破碎的人生梦有意思,故笔者将人生美梦以图式表述如下:

 

 

                                   性功悟道

神仙般快乐人生梦——身心健康

                                   命功完备(财、法、侣、地)

 

——充分的经济——优良的职业——优良的教育、优良的技能

 

——明师真传,核心功法与辅助功法

 

——修练伴侣,绝佳配合

 

——自然环境(风水、气候、空气、水质、食物、清静、洁净之地)、社会环境(自由、稳定、和平)。

 

性功的悟道与命功的得法也是最好的预防医学。

 

 

五.《易筋经十二势》与《太极十三势》   

 

清初的黄百家1676年著《内家拳法》言: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那么张三丰究竟是精于少林拳术,还是少林健身功法,然后才复从而翻之的呢?

 

首先,张三丰是元朝人(详见笔者张三丰与张三峰一文),而少林拳术却始自明朝中叶(详见笔者少林拳史上存在的一些谬误一文)。

 

元代的少林寺既无拳术,那么是否有健身功法?

 

历代传说,正是北魏熙平年间在嵩山的五乳峰面壁的达摩,传下了健身奇功易筋经,及禅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之大法洗髓经。然而达摩一系的二祖慧可并未住持嵩山少林寺,而是北魏时代的少林初祖跋陀一系的二祖稠禅师。嵩岳少林寺碑告诉我们:稠禅师探求正法,住持塔庙

 

明嘉靖二年(1523年),少林住持文载为德心所作的塔记,在铭文中也告诉我们同一个事实:(跋陀开基,稠禅继续,元朝雪庭,归于洞派

 

元灭金后,达摩一系的曹洞宗福裕(雪庭)在元朝皇室的任命下开始住持少林寺,直到如今,洞宗相继不绝。因此,原在达摩一系秘传的《易筋经十二势》,在元朝福裕住持少林寺后,便流行起来,名声也渐闻。同时,晋代著名道士许真君所创的立式八段锦也在少林寺内流行,然这些都只是健身功。

 

据北京白云观道教派别宗谱记有:张三丰云游时,在济源王屋山住过,在嵩山宗福宫也住过。

 

王屋山是道家圣地,又与著名的三教合一的河内(今博爱)千载寺相邻,元代的张三丰是三教合一隐仙派的一代祖师,不可能不去三教合一圣地千载寺。而千载寺在唐代的李道子,便是三教合一的祖师之一,学过并精通《易筋经十二势》(见康熙年间千载寺的碑文)。李道子尝向大医家孙思邈学过养生术,卷八十二养性篇里,就记有古印度瑜伽术婆罗门十八势。李道子还在道家导引术、释门易筋经、医家养生术的基础上自创了一套无极养生功

 

因此,元代张三丰在千载寺所闻的李道子之事迹,便决定亲访少林寺。在嵩山崇福宫便寓止过。当时的少林寺,在福裕的住持下,禅宗得以发扬广大,信奉三教合一的张三丰访少林寺时,与福裕的弟子或徒孙除切磋达摩洗髓经的顿悟大法外,自然也研究过易筋经健身术,并精于易筋经(或在访太极宫时已经研究过“易筋经”、无极养生功了)。

 

据《道流源流志》,及《道藏三丰诗集、云水集》中的《北游》、《悠悠歌》等诗,以及《道藏》之《逍遥墟经篇》,都说张三丰善剑、刀,而《续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张三丰弟子如麸子李、李素希、蒲善渊均善拳剑

 

在精刀、剑、易筋经、道家导引、养生术及熟悉元代诞生的托名“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的形式等基础上,张三丰复从而翻之,创《太极十三势》,使单纯为健身术的《易筋经》、无极养生功,变为含有技击卫生内容,又能健身养生的《太极十三势》,从而开创了武当武术宗风。因此北魏达摩的洗髓经易筋经,到了元代张三丰时,神通变化,除了洗髓经早在唐代即成为三教合一的悟道大法外,易筋经也变成了太极十三势,这与三教合一祖师之一的李道子创无极养生功一样,更上一层楼矣。

 

惜李道子创无极养生功已失传(明万历年间太极宫旁的唐村八世祖李春茂所写的“无极养生功论”,流传了下来。万幸的是,达摩所创的原传《易筋经十二势》,以及张三丰所创、所著的原传太极十三势拳、剑及“十三势论”,如缕不绝地代代相传至今。

 

说明一:恩师竺云飞先生1987年写的有关《易筋经十二式》治疗疑难杂症时,曾写道:“……1923年经谢映斋老师以重金聘请一位张老师,到上海家中传授《易筋经》及《铁裆功》,前后历时三年,在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下,使《易筋经》在上海保留了下来……”

 

恩师竺云飞先生于1989年另一文章中则写道:十二式易筋经在中国曾几度濒临失传的险境,幸我恩师谢映斋大师独具慧眼,于1923年不惜重金,将深居蛰伏嵩山少林寺的金光大法师请到府中传授此功,这样,十二式易筋经方后继有人……”

 

本人早年随竺师学艺时,只听他提到过民间高人张老师传授的,并未听说金光大法师,不知是否与他当年赴新加坡返沪后为了推广的缘故有关。

 

其实《易筋经十二势》虽源自佛门达摩,但早已流入民间,道光三年前作《易筋经十二图》的隐士高人显然就是此艺的一位传人(应该就是传傅氏的黄舆山人)。

 

再看八十年代气功杂志上刊登的河南井玉兰大夫《少林气功——易筋经十二式》,便知失真程度严重。该文是由河南电视台供稿,孙凤琴整理的。据称是井玉兰大夫学自其外祖父少林寺僧王祖源,而王祖源正是《内功图说》的编辑者。

 

而现在的视频中,见少林寺僧练得《易筋经十二势》,完全是照来章氏的《易筋经十二势图》照葫芦画瓢,根本不懂其中的转接换势、练功秘诀。

 

因此,竺师言此功在中国曾几度濒临失传,诚可信也!笔者的师兄弟中坚持练的,仅二、三人而已。

 

说明二:对坐式、立式八段锦的出处及年代,历来莫衷一是,本人在翻阅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则详细记载了其出处。坐式八段锦全称为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可见是唐代著名钟离权道人所创。立式八段锦又称为许真君引道诀,是晋代著名道士许逊所创。

 

参考文献:

  1. 《道流源流志》
  2. 《续大岳太和山志》
  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4. 黄百家《内家拳法》
  5. 竺云飞大师19871989《易筋经》两份手稿
  6. 道光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7. 乾隆徐鸣峰编的《寿世传真》
  8. 咸丰八年(1858)潘蔚《卫生要术》
  9. 光绪九年(1883)出版的王祖源《内功图说》
  10. 清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增益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11. 光绪年间刻本祝文澜辑本《易筋经义》
  12. 宣统三年大文堂藏版,全图《易筋经》,内附八锦
  13. 道光三年傅金铨辑本《易筋经义》
  14. 同治十三年(1874)版、又光绪二年重刊的宋光祚辑本《卫生易筋经》
  15. 二零零六年版台湾逸文出版社 《易筋经》探索
  16. 江宁甘凤池易筋经秘法 二零零六年版台湾逸文出版社
  17. 心意六合拳谱易筋经贯气诀
  18. 徐震编《苌氏武技丛书》
  19. 唐道宣《续高僧传》
  20. 元邱处机《颐身集》
  21.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22. 马爱民《传统武术文化新探》2003年版.人民体育出版社
  23. 颜紫元《太极秘谱诠真》2000年夏版.香港上海书局
  24. 唐豪《行健斋随笔》2002年逸文出版社
  25. 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
  26. 牛瀚章大师《少林拳谱》抄本
  27. 颜紫元20073月《太极拳史.真相大白》

 附一:李道子碑文。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臧残碑译撰书普观题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下列碑文中可看出其渊源:

曰: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医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注 :李道子活了一百二十八岁,创了《无极养生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