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心意太极阴阳八盘-颜紫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2

王堡枪(董氏六合神枪)内传谱序、跋   颜紫元

$
0
0

   王堡枪(六合神枪)内传谱简介  王堡枪(六合神枪)内传谱简介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月,《王堡枪谱》由河内王堡村(今河南省博爱县)王氏第十世安民公(明初移民13世祖)依据四世祖王仲锦(明初移民9世祖)编著的《神枪谱》重新归纳整理而成,这本枪谱文革后辗转到第十九世王景略手中,已有些许漫漶,于50年代末重抄。该谱纲目完整,记载翔实,属内传谱(旧时枪谱分为内传谱外传谱两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王安民宗师(1732--?)的六合枪《序》二篇、《跋》一篇:

《序》一:《王堡枪法绎述论》

“董老师秉乾者,楚南荆门人也,相传明季嘉靖年间来王堡传授枪法,老年病故,葬于村之东南隅,至今有墓尚存。夫枪法最细者,莫过于神枪。抽则力在后手,把不须靠身。棶则力在前手,按下不能开门,与神枪并不相似。按神枪顺步,是左腿在前,拗步是右腿在前。迎锋接刃,左手须仰,右手须合,腰臂之力后领,其门自开。如四平枪,顺步右腿直蹬,左腿弯,小腹之力下垂,臂力一领,其身自顺,其臂自藏,伏头仰面,看真来抢,认真其虚实。惟拗步是右腿当先,上边身法仍照顺步之势。此三者是神枪之妙诀也。故记其大略,后学者如能细加番察,加意演示,其巧自生焉。后学王安民  谨志”(紫元注:李公正府宗师尝曰:“棶”即“採也,挒也,面棶为採,背棶为挒”。而紫元学过的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同一个太极宫传出的十三势太极枪二人对扎中有“掷抛、採、挒”四枪,足见李公之说之精准,而李公所传“棶”的单人在草垛上用功及二人练法更原汁原味,与太极杨澄甫著书中所附的田兆麟等之失真的该四枪,有天壤之别!)

 

《序》二:《王堡枪源流序》

“王堡枪始传于吾王氏先祖仲锦公,谱载明季末受枪法于千载寺东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坟茔,今墓尚存。老人练就武功绝技,乃拳、枪棍法。拳,即十三势软手;枪棍乃六合枪棍。且论阴阳,知术数,通兵法,精医术。何传于王堡者,有其渊源焉。仲锦公与唐村李氏乃系亲缘,常往返唐村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曾拜师于博公道长及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仲锦公与老人最相契,谊情诚厚,董老人常客留其舍,促膝长谈,甚为融洽,随传绝技于公。仲锦公曾精心演练枪棍、拳绝技,技艺娴熟,世代相传,二传廷臣、大理,三傅振、倬,四传铸、明亮、熊渠、五传吾代多人。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神枪,王堡枪法之源流明矣。大清乾隆五拾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紫元注:李鹤林是唐村李氏明初移民12世孙,王安民是王堡明初移民13世孙,王霖苍为王堡15世孙,陈长兴为陈氏明初移民14世孙,苌乃周为苌氏明初移民12世孙。霖苍曾被清廷请去京城传授道光皇帝枪法。)

 

 

《跋》:

“王堡枪法,自明末太极宫道人秉乾董先生授吾王氏先主仲锦公枪棍绝技,距今已一百五十余载。后有四代传人,故历仅口授。今吾代贤者再拜师源三教圣门,深修棍拳绝技,并拜唐村鹤林大师李公门下,受枪拳刀法及刚柔练气绝技之熏陶,精工久练,竟称嫡派,尤其枪法绝技,功力如神,所向无敌,为吾王氏神枪威名不衰。世代尊师格言“未成功器,勿名师们”,树志精炼,功法无穷焉。谓修谱不易,望世代珍藏而切勿外传,严禁传授无德之人。切切遵焉,以跋云尔。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王安民谨志”

 

紫元按:《序》一“王堡枪法绎述论”未落款,应是安民公较早之作,也是广传在外的一篇序论。其中董先师“楚南荆门人也,相传明季嘉靖年间来王堡传授枪法”之说,应该是历代讹传,在安民公于乾隆五拾二年重新抄订谱时,因其去董先师墓地考察了碑文而作了纠正,对董先师的出生年及出生地,都有了确定,即董先师非“楚南荆门人也”,而是怀庆府的“仙乡武陟小董人也”;非“嘉靖年间来王堡传授枪法”,而是“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显然嘉靖年间董先师尚未出生,故此,传授王堡枪法也必定在万历后的明末年间。



从安民公的《序》、《跋》及后来王者玉的“王氏枪谱源流考”、《跋》(见后文),以及王树桐的《琴亭志》(见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1,董先师曾游“楚南荆门”,但被误传为“楚南荆门人也”。董先师为什么没有直接说明自己就是河内邻县的武陟小董人也”,而在碑文上却刻上武陟小董人” ?这因为董先师传仲锦公枪法时,尚处在明末,明初武陟小董董姓,因祖先中有一位传说中天帝的女婿董永(至今董永墓还在,1957年李公正府恩师听人说董永墓显灵,墓上的泥土能治病,遂特地骑着自行车去董永墓上抓了几把土回去给其父治病),而遭到自称是“天帝身旁的仆人”的朱元璋所派的大将常遇春兄妹的三次血洗,董氏祖坟也遭到“挖地九尺”的毁坏(详见笔者的《通背拳祖董成籍贯、年代考》一文),在明末尚处于明廷的统治下,不说明自己是小董人,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但到了董先师临终前的清康熙年间,明廷已经被灭多年,已经是大清的天下了,故其对刻碑者道明其身世。



2,跋文中从“王堡枪法,自明末太极宫道人秉乾董先生授吾王氏先主仲锦公枪棍绝技,距今已一百五十余载。。。”我们从中可以推算出王公仲锦的大致出生年。王安民是王氏明初13世孙,董氏六合枪第六代传人,王公仲锦的五世传人,谱载安民公生于清雍正辛亥即清世宗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其族孙王霖苍生于乾隆已卯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有文载:王安民的嫡孙王景苍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1年。但不知出处在哪里),王安民的《王堡枪源流序》、《跋》写于乾隆五十二年,即1787年,这年王安民55岁,王霖苍也28岁了。跋文说此枪在乾隆五十二年时,已经在王家已经传了150余年,即1787减去1501633年,即明崇祯年间已经开始在王堡传授。若仲锦公出生在1609年前后,于1625年其1617岁时开始学艺(当地有1617好把式,即到了1617岁已经是好庄家把式,也是可以结婚的成人了,仲锦公这个年纪单独往返王堡、太极宫就复合常理),学了710年而学成,则正好在1633年前后,而后在自己的村中传授子孙,到安民公作序、跋时正好150余年。另外,我们从当时中国人平均每代25岁计算,安民公是仲锦公的五世嫡孙,而其作跋时已经55岁,算两代人,那么25年乘以6也正好是150年,两者是非常吻合的!可见王仲锦比姬龙峰、陈奏庭略小几岁,比其师董秉乾(1580-1679)要小近30岁,在董先师近50岁时得传董氏六合枪!



3,从陈家沟拳械谱《文修堂抄本》中的枪谱、姬氏枪法、济源神拳谱中的董氏枪法、及王堡王氏枪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陈奏庭在千载寺太极宫与唐村姑表兄弟李仲、李信一起学艺较早,除了学通背拳械、十三势拳械外,陈公还将董先师较早创编的十三枪、四枪、八枪谱也带回了陈家沟。而姬公则在与“心意拳”创始人“异人”的交流中受到“异人”的赞扬,并赠“异人”编写的“神拳谱”即“心意拳谱”(“异人”对姬公说“吾谱心意,汝拳六合,合之为心意六合”,详见笔者《“六合拳序”辨伪》一文),而姬公得董先师传的六合枪谱也部分作为交流留在了“异人”在济源留下的“神拳谱”里(见“神拳谱”里部分董氏六合枪谱的附照),姬公学艺时,董先师已经从原先十三枪、四枪、八枪谱的模式,发展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董氏六合枪体系,但可能还未能完整。而到了王公仲锦时,则已经发展成完整的十二路董氏六合枪体系。





4,有唐村李立炳先生写文章称,因序中有“李老人春茂大师之高门名贤董老人秉乾”,故而董秉乾是李春茂(15681666)的弟子,其六合枪术也是李春茂传的。

对此,紫元认为完全不符合逻辑。

1)李年长董12岁,从唐村李氏家谱可知,李不仅是贡生,而且也是千载寺博公道长的武学弟子。我们从安民公的序中,可知王仲锦既拜博公道长为师学十三势软手(即与李老人春茂是师兄弟),又拜董老人为师学六合枪棍。如果按李立炳氏所称的,李春茂的武功学自博公道长,董氏的武功又是李春茂传授的话,那么王仲锦既称博公为师父,又称博公的徒孙董秉乾为师父,这岂不是江湖乱道?!

2)如果达中华枪术顶峰的董氏枪术是来自李氏的话,那么王仲锦与李氏是亲缘关系,王氏又何必“舍近求远”,不拜亲戚李春茂为师,反而去拜其“弟子”董氏为师,并情愿当小辈份?



3)同时,王氏既然拜博公道长为师学十三势软手,何不继续向博公学六合枪,反而另外拜博公徒孙学六合枪?



4)又如果按李立炳氏所称的该六合枪、棍是李春茂自创的,那么这么优秀的枪法怎么不传自己的儿子李仲、李信及亲外甥陈奏庭?

5)在唐村李氏家谱及拳谱中详细记载了李春茂秀、李仲、李信及陈奏庭所学的武艺及所编的谱论,却只字未提该六合枪棍?甚至连学通背拳,及李仲、李信及陈奏庭根据十三势软手原则而改创的四路通背短拳、后来又被丢弃的“太极养生功”都提到了,来荣光耀祖,那么,不提李春茂自创的最优秀的六合枪,岂不是太违背常理?!



跋文中还提到王安民等“今吾代贤者再拜师源三教圣门,深修棍拳绝技,并拜唐村和林大师李公门下,受枪拳刀法及刚柔练气绝技之熏陶”,只能说明安民公等乾隆年间曾经再到千载寺太极宫道人处及唐村12世、博公武术第五世传人李鹤林处深造过(可见董秉乾先师在太极宫中还传有道人,不仅仅只有姬氏、王氏),而作为晚辈去十三势太极拳械宗师、著名的《太极拳论》作者李公鹤林处去请益,将十三势太极拳械的长处结合进祖传的董氏六合枪中,也是非常谦虚明智之举,但不能因此就说王堡枪就是来自李鹤林。李氏家谱旁注及李鹤林编著的拳谱中,提到十三势拳、刀、枪、剑,并记录有十三势枪谱、春秋刀谱等,可就是没有“六合枪”的只字半语,如果王安民在李鹤林学的是六合枪、棍,李鹤林拳谱中只字不提六合枪,岂不怪哉?!而唐村李氏从李春茂开始一直到清末,没有一个人被记录练六合枪的(最近李立炳氏又说唐村清末民国初有个李振兴也会该六合枪岂不又怪哉?!写了许多十三势太极拳论的唐村,目前出示的一本六合枪谱,又完全是抄自王堡的(见所附照片),这不是又很不合理?



再按照王者玉的“王氏枪谱源流考”、“跋”:董氏传王堡枪法,传陈家沟陈氏十三势软手,可见陈奏庭的十三势太极拳也是从董秉乾那里学的,陈氏为什么不仅没有得到舅舅李春茂传六合枪,而且也不向舅舅学太极拳(这情形与王仲锦相同,王氏既不向亲戚李春茂学拳,也不向他学枪)。唯一的解释就是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的拳、械功夫远远超过李春茂,所以不仅仅儿子李仲、李信、外甥陈奏庭、亲戚王仲锦不向亲戚李春茂学拳,就是要学,李春茂也不能让,没有一个做长辈的,会让子侄辈放弃跟本事高的人学,而去随本事低者学,这是常理。



因此,把董秉乾说成是李春茂的武功弟子,不是缺乏基本常识,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先人进行的沽名钓誉。



因李春茂年长,又是贡生,董道人去向他请教文学是可能的,可见,序中“高门名贤”完全指的是文学方面的高门名贤。从“高门名贤”之表述中我们还可知,董道人是非常受到李春茂尊重的。李春茂为什么如此尊重一位向自己请教文学的董道人?因为董道人与博公道长在武功上不仅是平辈,而且武功高于博公,也是子侄辈武功的老师。



王者玉的“王氏枪谱源流考”的“据历来父老传闻,老人之北来也,怀绝技有 二:一棍一拳。棍即六合神枪,拳即十三势。隐身覡道”中,还可知道董先师是“之北来。。。隐身覡道”,太极宫之北,即通背拳祖董成创拳的太行山中泽州县,距山脚下的太极宫仅十华里地,在北怀庆府境内的太行山里还有临川山,有临川泉(又称凌川泉),临川庙,董秉乾老道极可能在临川山的临川庙里传姬龙峰六合枪,而整个怀庆府又被称为“牛角川”,难怪姬氏在历史上还被误认为是牛角川临川人,说明姬氏在那里学艺时间很长。董成曾在太极宫传授通背拳,博公道长等受艺。而后来董成在太行山里与十三势软手传人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七世祖王宗岳,以及明初“长枪李”五世孙李景隆切磋交流,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顾殿一道长等也极可能在山中受艺,故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都精通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及“长枪李”的六合枪,顾殿一道长也得传通背拳、“长枪李”的六合枪,而后他们各有所创,如博公创十三势枪,董老道创董氏六合枪,顾殿一道长除了原封不动将“长枪李”的六合枪及谱继承外(见该支传人保存的“长枪李”的六合枪谱照),还创立了“六合通背”。事实上,那位与姬公有切磋交流并赠姬公“心意拳谱”的“异人”也应该是这批人当中的一员,或是他们的弟子(现在证明,唯一可能是在千载寺太极宫学艺的、明崇祯16年后隐居到济源勋掌的唐村9世祖李友),“异人”也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他也结合十三势软手、通背拳及“长枪李”的六合枪而创“心意拳、勇战心意枪”(见所附济源“神拳谱”照片中相关内容)。同时该“异人”的“心意拳”(该心意拳与姬公创的心意六合拳在理论上相通,在动作及练法上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套子形式,后者几乎都是单练)也传到了黄河对岸的少林寺,后在康乾年间被在少林寺学艺的贾淑旺学得而流传至今(该支传人既称之为“心意拳”),可见“异人”极可能,甚至唯一可能就是李友(详见紫元相关博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9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