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元这几天与张家功力拳传人梁博及他的师父陈立刚及另外一位未被告知姓名的传人(QQ名是“山东张氏功力拳”)交流后, 发现:
张家的错误是:把明末张文通的事迹当成了永乐六年张家始祖的事迹,于是把家谱当成拳的传承表。如果是张文通的事迹就可以解释了,否则无法解释从其始祖到张文通在庙里住了六代人后,到张文通才搬家,即“先祖文通随即迁往占官屯居住。。,”( 看“迁”字) 。
所以如果张家嘉庆22年家谱上记载的故事是真的,则应该是:张文通在老家打死人了(不一定要会拳术才能打死人),怕吃官司,于是带着家谱逃走了。他在南方某寺(可能是河南)学了武术,学成后带着师父传给的拳谱及原先逃出来时带的家谱,然后走到浮云寺住,把家谱、拳谱也放在浮云寺里,后被一个和尚偷了,那和尚在那边放了把火,在这边就把谱偷了。寺也被烧了。然后张文通就在浮云寺附近村里住了下来,又不敢回老家莱州去再抄一份家谱,所以他以前的五代人就没有了记载(他只记得始祖是永乐六年到莱州的)。
因此,现在的家谱是从明末张文通开始的,他之前的五代人的家谱被盗走了,张文通当然知道他及他前面的五代祖先是山东莱州 即墨县人,第一代是永乐六年就住在那里了,到第六世张文通时已经明嘉靖万历年间,他肯定有兄弟或叔伯兄弟,所以如果去即墨县,找到当地张氏家谱,查明末“文”字辈的,就应该能够找到张文通前五代祖先的姓名,也可以发现他们并不练武, 即墨县张氏也不会功力拳。
所以,应该对家谱更正的或作说明的是,从永乐六年张家始祖至今已经19代人(其始祖比陈家沟明初洪武四年移民晚1、2世人,即张家的始祖,相当于陈家的3世祖,张家的19代孙相当于陈家的20、21代孙),张家拳法是从张家6世祖张文通开始的,时间应该在明末嘉靖万历年间,是张文通在南方某寺院学的,传到今天张家已经传了12、13代了。
张家13世孙即张文通的7世孙(拳法的第9代)张学(字琴堂,1827—1908年)、张兴、张顺是向张凤舞学的(因为他们自己的父亲张秉瑞去世比较早,去世时,张学等还年幼。但张秉瑞传了年龄比儿子大多的堂孙张凤舞)。
张兴传安晋元、李占文等,安、李喜欢张家功力拳(注意,与沧州道咸年间尹文玉创的功力拳不同)体系,学后,安、李等又把他们的拳加入,所以张家功力拳到安、李手上为第一个变化,后人也称安、李的功力拳为《公议拳》。
安氏传赵光弟后,赵光弟把祖传的拳法精要再次加入,称为《弓力拳》,但依然称是学自张家的。
但是到了其儿子赵云武手上,他把祖传的理论、技法等全部加进去,尤其是一身备五弓,所以就称弓力拳了。
于是,张家功力拳又有了第二次变化,赵云武便称弓力拳是其祖上赵莲所创,但主体结构依然是张家的功力拳。从视频对比上,其差别确实也是明显的。
另一个传承说法的错误是,赵光弟民国年间对记者说:是李某传给张兴,而李某是装哑为其师喂马多年才偷学到的,其师不可考(当时李占文还健在)。
经紫元与张家功力拳传人陈立刚先生交谈,七十多岁的陈先生对紫元说:是有装哑喂马偷拳这么一回事,该人实际上姓陈,是河北“南宫县‘低高村’人”,他给喂马的主人就是张学的父亲张秉瑞,偷拳被发现后才知道他的姓名籍贯等。
可见,这件事当张兴告诉安、李时,“低高”被听成是“李某”了,即成了“李某”装哑学拳”了。
当今张学的传人把张兴的弟子安、李说成是张学弟子,应该是张学传人去了山西榆次等地之后才自己改的。因为安、李如果学于张学的话,张学名气比张兴大,没有理由去把张学改成张兴告诉弟子。
张家嘉庆年间的续家谱时发生的问题,就同清末陈家沟陈鑫续家谱时发生的问题相似:陈家沟是从九世祖陈奏庭开始学武的(相当于张家的七世祖的年代)但陈鑫再做家谱时不顾乾隆年间的家谱,硬把其始祖是创造了太极拳或会拳。
附:
張氏家譜序
祖宗為子孫所自出譜系為昭穆所以序木本水源之說由來舊矣。余氏本省萊州府即墨縣人也自前朝永樂六年定居武城縣東北占官屯當先祖來時即將前代世系勒譜敬誌因始至倉猝未暇修葺置譜寢舍村西行六七十步殿宇嵯峨樹林陰翳望之蔚藍而深秀問其地則曰古剎也問其名則曰浮雲寺也
有一老僧間敬少言頗聰明識道理 余先祖以其人脫俗氣地多清潔遂以家譜置彼經篋之內而囑焉由是寺僧每屆歲除按譜造疏枚書名氏送余家元旦供奉三日敬付丙丁傳至六世祖文通時寺僧恣肆不守戒規夜間窺負經篋自竄于遠方不知所之余張氏之譜尚在篋內嗚呼惜哉
自文通之後迄今三百餘年矣族姓浩瀚或本支而各立門戶或分派而寄居他鄉譜而不立世遠年湮則祖與孫不相識而難辨夫高曾兄與弟不相親而直逢如萍水一脈參商豈鮮矣 余因不揣固陋齊集合族咨訪文通以來前代時事又攷之堂影所著述徽諸祖父之傳聞採而輯之遂以文通為始祖焉譜即立成雖如孔庭纂要可以是經而是程而于子孫所自出昭穆所以序與夫木本水源之說則未( )無小補云是歲嘉慶二十二年也
祖宗為子孫所自出譜系為昭穆所以序木本水源之說由來舊矣。余氏本省萊州府即墨縣人也自前朝永樂六年定居武城縣東北占官屯當先祖來時即將前代世系勒譜敬誌因始至倉猝未暇修葺置譜寢舍村西行六七十步殿宇嵯峨樹林陰翳望之蔚藍而深秀問其地則曰古剎也問其名則曰浮雲寺也
有一老僧間敬少言頗聰明識道理 余先祖以其人脫俗氣地多清潔遂以家譜置彼經篋之內而囑焉由是寺僧每屆歲除按譜造疏枚書名氏送余家元旦供奉三日敬付丙丁傳至六世祖文通時寺僧恣肆不守戒規夜間窺負經篋自竄于遠方不知所之余張氏之譜尚在篋內嗚呼惜哉
自文通之後迄今三百餘年矣族姓浩瀚或本支而各立門戶或分派而寄居他鄉譜而不立世遠年湮則祖與孫不相識而難辨夫高曾兄與弟不相親而直逢如萍水一脈參商豈鮮矣 余因不揣固陋齊集合族咨訪文通以來前代時事又攷之堂影所著述徽諸祖父之傳聞採而輯之遂以文通為始祖焉譜即立成雖如孔庭纂要可以是經而是程而于子孫所自出昭穆所以序與夫木本水源之說則未( )無小補云是歲嘉慶二十二年也)
张氏传人对张家拳的简介:
功力拳由山东省莱州府即墨县张家村张姓所传。张家功力拳后人现居河北故城。
据传山东即墨张家先祖不忍家乡恶霸的欺压,在一个黑夜将一恶霸打死,连夜外逃,后来到了南方一寺庙(一说少林寺、一说帝塔寺也有说大塔寺的)当了杂役,在寺庙勤劳吃苦深得方丈喜爱,遂将功力拳一百单八式传授於张姓先祖,先祖在寺内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方丈的精心传授下,马上步下,长拳短打,闪展腾挪样样熟练,一晃就是八年,一日方丈告曰:你业已成,还是下山去吧!但必须打出寺庙方可,先祖师冲破阵阵难关,道道防线最后自墙头打出,方丈随即跳出寺外对先祖曰:“为师送你拳谱歌诀一部,你下山后要好好保存细细观看,勤学苦练,不可妄自尊大,要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可以访访师友,取长补短,将来有机会报效国家,除暴安良,为国争光,此拳只有宋太祖练过,日后你应发扬光大可以另立一派,但择徒要慎之,宁可不传,勿滥传,切记、切记、先祖千恩万谢在寺外与恩师挥泪告别。”
先祖家中已无亲人,便顺着大河向北走(据说先祖曾在河南授弟子多人),后来访友来到山东武城县甲马营村南占官屯村西见有树林茂密,风景独好,见内有一大寺,抬头一看“浮云寺”,先祖有些技痒,心想有寺必有僧,有僧必会功,随即纵身一跃跳入寺内,寺僧报知方丈,先祖与方丈见礼,方知方丈乃师兄也,便在寺内居住与师兄共同切磋武艺。
明朝永乐六年传至六世祖张文通时,有一寺僧不守寺规,文通公训斥,寺僧怀恨在心,一日夜间寺内起火(浮云寺被毁),文通公皆师兄方丈一同查看经谱,拳谱不翼而飞,被训斥寺僧不知去向。先祖文通随即迁往占官屯居住,方丈与众寺僧各奔东西、南北而去,(文通公之张姓族人明、清两朝,在朝文、武官员近二十人,为国屡立战功,后来遭奸臣诬陷,解甲回乡种田)。到清朝先祖张秉瑞时迁往运河西岸夏庄村,(现属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赵行管辖区)。
梁博先生说:甲马营的东南方,占官屯的西侧,耿时潘的北面有一个很大的寺庙,就是浮云寺。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武城县志》上就有浮云寺的记载。
紫元按:山东张学传人提供的上面两份内容有一个极大的矛盾处:第一份文字资料说,永乐六年张家始祖就住在
“浮云寺”旁的“占官屯”。第二份资料则说“先祖文通随即迁往占官屯居住”,说明是从第六代张文通开始才迁往占官屯居住的。
山东该拳还有一份资料说:明朝永乐年间张姓先祖张文通自浮云寺定居山东恩县十一区占官屯‘张官屯’后划为山东省武城县甲马营乡至功力拳十二代传人张秉瑞时‘咸丰四年 1854 年’迁往运河西岸恩县‘武城县夏庄村’ 1964年划为河北省故城县赵行公社,现为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夏
庄村。
居然又把明末年间人张文通说成是永乐年间人!总之很混乱,这大概是张家不愿公布没有遮掩的原家谱序文照片的原因。
张始祖到张文通六代人不把家谱、拳谱拿回家?
如果张始祖永乐6年就搬到占官屯,并传子孙拳,那么到第六代张文通时,同辈在肯定有许多人,没有理由只以文通一人再为始祖(张氏家谱记载功名者多人--是指文通以后的人)
山东张氏功力拳 7:18:11 PM
是
既然如此,应该有张文通的兄弟或叔伯兄弟的后人,他们为什么不会武?没有从明末以来的与文通不同的家谱?
紫元 14/08/2015 7:33:34 PM
如果有文通以前就存在的张氏始祖其他子孙,就应该有以文通同辈或上几辈为始祖的家谱,不可能就文通一支,就像文通后五六代子孙不可能每代就一个人。
紫元 14/08/2015 7:37:25 PM
所以先生全错。再看视频,那拳并不古老。问题就是有意或无意把文通事迹当成明初始祖事迹,从而无解
紫元 14/08/2015 7:42:41 PM
如果回复到就是文通事迹,一切都有解了。最后说一句话,如果文通的始祖就在那里,家谱可以被盗,难道把文通的兄弟姐妹侄儿也都盗了?如果人没有被盗,岂能没有痕迹?如果你在占官屯找不到不是文通以外的张家人,就很说明问题。也许写家谱的人是被搞糊涂了,不一定想作假
紫元 14/08/2015 8:03:02 PM
换句话说,谱可以被盗,人和拳不可能被盗,占官屯离你不远,如果你能找到非文通子孙及非文通传的张家拳,说明你对。如果找不到,就肯定你错!这是一个基本逻辑,彼处离开你们仅30里地,这么多年,你们怎么了?怎么没有去考证一下?没有想过逻辑两个字?我太远了,更何况这么简单的一个逻辑,还需要去考证吗?结论是明显的。
陈弟子梁博先生发来的家谱照片不是完整照片,如果先生发来的序没有被人为改动、去除一些字眼的话,请先生就发来完整照片,以互相印证。还有同治4年的序。如果觉得照片内容与先生发来的文字内容会有不吻合,不发也可以。谢谢
谢谢先生有这样的诚意,我们必须实事求是,请先生:1,嘉庆22年序文照片,2,同治4年家谱照片,3,据说民国年间还续过一次家谱,如果有序也请发来(从字体上看,从嘉庆、同治到民国应该有三本家谱),请去占官屯找出文通同辈人的张家后裔,文通后裔有家谱,相信文通同辈的也应该有家谱,也应该会有练拳的,而且不是文通传下的功力拳。找不到就很说明问题了。再请问张家人为什么始祖到文通六代人几乎两百年的时间,不把家谱、拳谱拿回家而藏在寺庙里?难道六代人,人丁不兴旺?如果是人丁不兴旺,又为什么文通后人丁就突然兴旺起来?难道从始祖到文通两百年间依然住在破草房,所以必须把拳谱、家谱放在寺庙里?
后来你们那里发出文章称:文通始迁居寺庙旁的村庄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今人胡言乱语,还是家谱就这么记载?如果家谱这么记载的话,为什么从始祖到文通六代人都住在寺里?可能吗?
李占文
郝春柱(带帽子的)、程喜林(王忠限弟子)
全文为:“据记载:
安晋元,乳名顶世,东阳镇人,自幼随父住张家口,人皆呼其乳名,遂以乳名著,张北一带尤驰名。初从本镇赵大赓习小红拳,一指即通,赵甚爱之。大赓善起高封筋点穴诸法,晋元备知其术。安氏向在张北设三合镖局揽送镖银,晋元技成,即任镖师,由张北至三晋护银往返,沿途匪人无敢犯者。性慷慨,有求资助者,不惜倾囊相赠。当时山东镖客技术多精,然与晋较鲜不屈服。嗣见山东人多习功力(一称公立)拳,爱其简易遂兼习之,未几即精熟,恒以七截钢鞭盘腰际以备非常。辛亥政变,有张明亮者,因与其长官有隙,遂出口外召集匪徒五百余人,进犯内地,籍图报复。晋元闻之出而竭力调解,卒得给资遣散。张垣商民皆颂其德,弗置前后授徒三百余人。以民国十三年终,年六十八岁。”(按:有郑保德文载,安晋元先生生平记事,是在他去世后,由榆次大文豪常旭春先生撰写并载入榆次县志的。)
王缵绪),归顺土共阿毛,但基本上都没有好结果,甚至连普通将士赵云武也被坐牢好几年。所以心灰意冷的他,加上原本保守,就更不愿传人了。其子赵林景先生也对紫元说,随便外面去乱讲吧,他自己也基本不练了。
公议拳简介
公议拳又名弓力拳,为一神秘拳种。是清光绪年间榆次人安晋源在张家口开设三合镖局(当时中国十大镖局之一)期间,在山东镖客张兴所练之功力拳的基础上,经由安晋源、李占文等镖局内拳种相异之八人,共同研究,每人择其所练拳技中最精妙之手法相互创此拳技,以其公共所研究而成,故名之曰公议拳。因此拳套路演练中多有拉弓动作,故又称弓力拳。
安晋源晚年归乡后,以教拳为生,遂将此拳传播于晋中各县。安晋源的事迹已载入民国年间的榆次县志,其弟子有郭瑞凝、朱时通、赵光第、安玮、安琪、杨福成、罗汉三、郭维城、王喜胜、胡润方、颉云鹏等;李占文的弟子有牛喜魁,杨景春,安源只,王忠宪等。
此拳后经数代传人们长年坚持不懈的共同研练、发展和提高,吸取了形意拳、太极拳以及其它拳种的诸多优点,依照我国道家“顺其自然”的文化特征,遵循“舍己从人”的太极原理,摒弃西方搏击术和初级外家拳以刚猛为主的陈旧观念,提倡以柔化为主的现代技击理念,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文明高雅、既能修心养性、又具超强防身自卫能力的高级内家拳艺术。适用于各个年龄段较高文化层次的武术爱好者习练。
公议拳的演练内容包括:
套路:公议拳老架,赵氏弓力拳新架;
对练:一至五趟捶,一至五趟採,金捶十八打,大採破;
器械:缠丝刀,缠丝枪,缠丝双刀,提拦棍,春秋大刀,七节鞭,鞭杆,手梢子破棍,大小三把咬等。
公议架子拳以古八段锦为母,融合多种拳术的精妙手法组合而成。演练时忽刚忽柔,忽快忽慢;慢时用气于内,刚时发劲于外;身似弓弩,手似药箭;蓄力拉弓,发力射箭;弹力抖劲,巧使妙变;一动百动,六合并现;四肢配合,起伏连贯;刚柔相济,心意一气;刚而不滞,柔而不散;动静无始,虚实有度;顾打相连,定变自然。架子套路与十二趟对拳互为印证,互为注解,一顺百顺,一通百通。公议拳劲力若与形意拳劲力相结合,可达“牛筋缠棒槌”之功效。
虽然公议拳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拳种,但由于传承极其保守,轻不传人,故在我国传播不广,目前主要流传于山西晋中一带,另外,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以及山东、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人在演练此拳。今值中华盛世,为了做好公议拳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由公议拳在晋中各地传人共同协商,成立了晋中市公议拳协会。
公议拳协会目前的任务是:
1、
2、
3、
4、
5、
6、
7、
紫元按:上述传人中的杨福成先生曾是紫元戴氏心意拳岳蕴忠先师的武术启蒙老师,岳师爷先从杨福成先生学公议拳,后随戴魁学心意拳。
附:榆次郑保德先生文(按:文中“明清八义”应属“演义小说”部分,并非真正历史,另外将《弓力拳》改成《弓意拳》应该是为了与形意拳的结合)
一代弓意拳宗师、降挂子安晋元
据《榆次县志·卷十九·艺术录·十页》记载:
安晋元,乳名顶世,东阳镇人,自幼随父住张家口,人皆呼其乳名,遂以乳名著,张北一带尤驰名。初从本镇赵大赓习小红拳,一指即通,赵甚爱之。大赓善起高封筋点穴诸法,晋元备知其术。安氏向在张北设三合镖局揽送镖银,晋元技成,即任镖师,由张北至三晋护银往返,沿途匪人无敢犯者。性慷慨,有求资助者,不惜倾囊相赠。当时山东镖客技术多精,然与晋较鲜不屈服。嗣见山东人多习功力(一称公立)拳,爱其简易遂兼习之,未几即精熟,恒以七截钢鞭盘腰际以备非常。辛亥政变,有张明亮者,因与其长官有隙,遂出口外召集匪徒五百余人,进犯内地,籍图报复。晋元闻之出而竭力调解,卒得给资遣散。张垣商民皆颂其德,弗置前后授徒三百余人。以民国十三年终,年六十八岁。
师爷安晋元先生生平记事,是在他去世后,由榆次大文豪常旭春先生撰写并载入榆次县志的。基本情况属实,有些细节与安先生给门人们(我的师父王喜胜先生与胡润芳先生)讲述的有异。
安先生是榆次北田镇人,为了便于随师学艺,才移居东阳的。他向赵大赓学的是罗汉拳、鹰爪拳,其次还有小红拳等。功力拳则是他在张家口三合镖局功成名就时,得自于山东张兴老先生的家传绝技。然而,在他给徒弟们开手析解时,又融入了他那炉火纯青的罗汉拳、鹰爪门的许多踢打摔拿、封筋点穴等绝技,不仅更加丰富了弓力拳的内容,而且科学地将功力(拳脚功夫)、弓力(一招一势即一阴一阳,体现一开一合,有如拉弓放箭之张弛弓力)、公立(集体创作)、公议(大家议定)归纳为“弓意”命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释道儒三教归一之阴阳易化、万法归宗的传统动态哲学道理。安先生所传的“弓意拳”源于山东张兴老先生的功力拳。但通过我五十多年的研练、探索,原来是什么样的,不尽其详。如今安师爷所传的弓意拳,无论从修行养性等健身价值,还是到解释招势、阴阳易化,以及踢打摔拿武技应用方面,都有令人捉摸不透、防不胜防、神奇般的动态哲学道理的智慧体现。安晋元先生,我们的师爷,不愧为一代伟大的弓意拳宗师。他为后学打开了无穷的遐想空间,能使有志(智)者事竟(总)成。
对于县志记载的安先生与山东镖客较技之事,安润芳先生是这样讲的:光绪二十六年遭年成,盗匪四起,各类降挂子行中的镖车屡被挑包,都不敢再接生意。唯三合镖店顶世掌柜的镖车所向之处,从未有事。因此生意越发兴隆,随之利润也更为丰厚,而且还更换了龙票,将三合镖店壮大更名为三合镖局,名扬四海。这一壮举惊动了一位山东镖客张兴,前来三合镖局以武会友。安先生见张兴比自己年长许多,便抱拳当胸,笑容满面地说:“张师傅准备如何与安某比试?”老张兴说:“我用大杆进你三招,任你挑选兵器,若能躲过,便算我输。”安先生说:“如此安某领教了。”说罢从门后拿出一对兵器叫飞龙拐(此拐为铁制,二尺八长,下方形同护手钩,上方形如蝴蝶,两根蝶眉小拇指粗细,约二三寸长,双翅如钩)说:“张师傅,请!”老张兴精神抖擞,晃动大杆以凤凰三点头连连扎进,安先生用飞龙拐引进落空,而后绞缠别住大杆子。张兴后把较劲崩挑,安借劲纵起,而后顺杆子溜下,前手拐蝶眉直点张兴握枪之前手虎口,张兴急撤前手,安乘势跟进,后手拐眉放置张兴后手握枪之虎口处,说:“张师傅,这一下怎么办?”张兴被逼弃杆于地说:“没见过你这是啥玩意儿!”安哈哈大笑,抱拳致谢曰:“承让!承让!”说罢让至客厅请茶寒暄,吩咐宴请。老张兴见安顶世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武德如此高尚,待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便提出要与安义结金兰。安谦逊地说:“张师傅比我年长许多,如不嫌弃,晋元便高攀了。”张兴接着说:“我有祖传绝技弓力拳,也曾传人不少,自今均难尽意,闻你大名,前来较技。就想知你德艺如何。今日得见,实属三生有幸。为如祖宗心愿,想烦你代为传播弓力拳。还望安老弟不要推托。”安先生说:“承蒙张兄如此看重,只是眼下生意分身不得。能否先让安某子侄弟子们先学,而后安某余暇再向兄台求教如何?”张兴欣然答应:“成。”就此安顿下来。安先生将子侄印儿、甲印儿、守印儿、弟子杨福成、罗汉三等,还有表弟李占文引到张兴面前行大礼,并叮嘱一番。而后向张兴说:“这些人交给张兄,我账房前最安静,从今往后就有劳张兄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不觉数月光景已过。张兴师父传授给他们拉架子(弓力拳的主体功架叫中架子)、打对拳(对拳是弓力拳的应用技法,有一至五趟捶,一至五趟采破,还有金锤十八打,以及弓力拳体用大全——大采破)。翌日便向安辞行。安说:“张兄既将家传绝技相授他们,何不就此与他们开手析解而后行呢?”张兴说:“昔日较技,已知弟武学造诣在兄之上,有你与他们开手析解,弓力拳艺必将如虎添翼,别具洞天。”不等安开口,弟子们便纷纷说道:“张师父,我们师父天天忙于事务,还没见他向您学,您就叫他给我们开手……”张兴哈哈大笑说:“小子们,过来看一下就明白了。”说着便走进账房窗前用手一指,只见窗户纸被捅开个窟窿。大家一看便说:“咦?怎么回事?”张兴说:“你们所学,你师父早已成竹在胸了。”安先生连忙抱拳说:“张兄,实在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张兴说:“以你的功力、悟性,你不仅有了,肯定比我更好。你给他们开手析解,我也回家看看,以后再来教他们刀枪棍棒。”安说:“既然张兄如此托重,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张兴走后,安先生结合他所精通的罗汉、鹰爪等技,给弟子们将张老先生所传的弓力拳中架子以及十二趟捶采重新梳理了一番,便是如今流传下来的“安氏弓意拳”。事后张兴回到三合镖局看了还向安说过,日后要让山东的传人来学此架。
根据榆次县志以及安晋元所传弟子们讲,山东老张兴说他祖上所传,弓力拳是由明清八义晚年,老三神镖圣手昆仑侠胜英胜子川倡议,并与老弟兄八人在浙江绍兴窑头村共同议定完成,而后由他们的弟子传承下来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胜英的徒弟中,凤凰张七张茂隆是山东的,但不知与张兴有无关系,师父没有说过。
安晋元先生的传人基本有三部分,分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是在张家口三合镖局时所传的子、侄及杨福成、罗汉三、李占文、胡润芳等。杨、罗二先生在山西祁县老家还有传人,李占文、胡润芳二先生在榆次也有传人。
第二部分是在安先生押送镖车往返三晋在老家东阳镇盘桓逗留时所传的弟子,代表门人有:根子儿、来锁儿、进财只、狗熊、边鸡儿(即赵光第)等,聋四师傅也是在那时学的,不过他总是等大家走后,才向安讨教的。东阳镇的传人中,根子儿功夫最好,我父亲是来锁师傅的徒弟,听父亲讲,来锁师傅经常提起,他们学艺时,安先生总是说杨福成如何如何练得好,他们都不服气。恰好有一次,杨福成随安先生回来办事,它们都想一试究竟。安先生叫杨福成用毛巾蒙住眼睛,让他们搭上手轮番试手,结果他们施尽解数,没有一个能进去的,也没有一个不被扔出去的。事后证实,师父所言不假。也使大家更觉得弓意拳奥妙无穷。这些门人中,来锁师傅的传人主要在榆次巩村、南赵、寇村以及张家口等地,赵光第师傅的传人主要在东阳、小赵、田乔、庄子、榆次等地。
第三部分则是在京蒲铁路开通后,随着机动车辆与现代武器的发展,促成降挂子行业(镖局)的萧条以致歇业。以保镖为生的安晋元赋闲在家。此时榆次武林以绵师傅与我的师伯郭维成、师父王喜胜为首的一班人等,均早已仰慕安顶世威名,只是无缘得近,见机会已到,遍筹资聘请安先生至城内,求学弓意拳。听说那时的安先生因镖局停业,心情不好,染上抽大烟,并且量很大,一般人根本供不起。绵师傅是有钱的主儿,所以榆次武林才流传下“绵只出钱,圪蛋只学拳”的谚语(圪蛋只是师伯郭维成的乳名)。现如今榆次城内及太原等地习练弓意拳的大多数出自师伯郭维成与师父王喜胜二先生门下。出钱最多的绵师傅,好像没有弓意拳传人。
注:明清八义是:老大镇九江屠灿屠光辉,老二火德真君孔华阳,老三神镖圣手昆仑侠胜英胜子川,老四神刀李刚,老五神枪无敌华迁华紫远,老六登山豹子杨义臣,老七消器大王贾斌久,老八银面鬼秦天豹。老弟兄八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府窑头村,一个中秋节吃酒赏月时,老大屠灿说:“想当年咱弟兄叱咤风云、威震武林,是何等的风光。可如今不觉都已年近耄耋,能否与后人留点儿什么呢?”老三胜英说:“咱弟兄一生均以武艺为生,若将大家身怀之绝技汇集一起,传于后人,岂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宝藏吗?”众家弟兄听完齐声道:“好!”老大着胜英筹办此事,胜英以众弟兄各门派武艺规律之阴阳开合立意,各抒己见,各道其长,各献各门各派绝技四至五招,而后博取众长,反复议定三十六大势(合三十六天罡之数,含三十六采手)为该拳基本功架。取道家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阴阳易化道理,将三十六大势易化为一百零八势(其中暗含七十二擒拿,合七十二地煞之数),并以儒家中庸之道取意,三十六大势为“中架子”,其一招一势为一开一合,属一阴一阳。演练时,开要“蓄力如张弓”,此开是招属阴;合要“发力似放箭”,此合为势属阳。一招一势,一开一合,为拉弓放箭,张弛弓力之意。以此拳理将明清八义之武艺汇宗命名为“弓力拳”、“公立拳”、“公议拳”,演练功法为拉架子,也称“功力拳”。为了便于后人理解拳中之技,又创编了一至五趟捶,一至五趟踩破,金锤十八打,以及体用大全——大采破为母子拳,也称模子拳(合十二地支之数),诠释“弓力拳”中蕴藏的释法空、道法自然、儒法守中的三教归元之中华武学文化。根据我研练五十多年的体会,公议拳的研习者,以“弓意拳”探索,更为贴切该拳的拳理拳意与拳法拳技,也更能激发有识之士的遐想空间,探测其中的奥妙,不失祖宗立意理念。
中都郑保德 2014 端午
张学一支传人文章:(按:此文有许多错处,详见上文)
功力拳(又称弓力拳或公力拳)有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张家村张姓所传,在
明清时期张家一直是家传不外传,所以被称为神秘拳种。 (明朝永乐年间张姓先祖
张文通自浮云寺定居山东恩县十一区占官屯‘张官屯’后划为山东省武城县甲马
营乡至功力拳十二代传人张秉瑞时‘咸丰四年 1854 年’迁往运河西岸恩县‘武
城县夏庄村’ 1964年划为河北省故城县赵行公社,现为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夏
庄村)。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在少林寺练过此拳,所以又叫“太祖功力拳”或“少
林功力拳”。功力拳分上、中、下架三路,在拉架中弓步较多似拉弓射箭,顾名
思义山西传人又叫弓力拳、公立拳、公议拳。
功力拳主要依大架上中下三路和对练一至五趟锤,大、小拆破(也叫采破),
金(精)锤十八打和各种器械等为主要依据(山西传人把锤和拆叫锤采)。
据张姓家谱记载,明朝初年,张家先祖在南方一寺庙中(一说是少林寺,二
说是帝塔寺、大塔寺),学得功力拳后,奉师命下山访友,后来在山东武城县甲
马营乡占官屯村西“浮云寺”与寺内一老僧(师兄)共同研讨,切磋数年。传至
六世张文通时谱诀、经谱及家谱被寺内一寺僧盗走,后来张家便依六世张文通为
始祖,此技当时只是家传,不外传,被称为神秘的拳种,张家先祖明清两代在朝
为官有功者达二十余人,据传,张家先祖(第几世不详)明朝(宣德年间)受皇
命为工部尚书吴邦佐当侍卫监造(宣德炉),后来曾为明朝屡立战功深得皇帝及
重臣赏识,后来被奸臣诬陷(明朝时),回乡种田。
张家明清两代先师文武双全者颇多,与著名书画家、陈献章(明书法家)铁
扇王瑚、孙贵卿、华嵒(新罗山人)(清画家)交情深厚,都分别为张家先师提
过词、绘过画„„
功力拳传到张家十三世张学字琴堂(功力拳第十四代)时才外传(张学在咸、
同年间,在山东平捻军时,因训练乡勇,才把功力拳的对练招法外传。光绪年间
在张家口开设全胜镖局时,曾向外传授弟子。在家乡传授的弟子多是子、孙及亲
戚。后来其子象云、侄象圣公开授徒),理论性的东西,外人更是少见,当时大
多数拳师重手(技击)不重口(理论)所以系统性的、理论性的东西(拳谱歌决)
手抄本及口传,被视为秘笈宝典不露于世。致使后人拳谱、歌诀、动作、名称各
有不同,功力拳,(弓力拳、公立拳、公议拳)但练法大同小异。
功力拳无论从健身、养性、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各个角度来衡量和其它拳种
一样,都是我国的优秀拳种、宝贵的武术遗产。建国后武术曾得到迅猛发展,特
别是现在。但练传统武术(太极拳除外)的越来越少,就功力拳而言,掌握全部
一百单八式技艺之人已无处可寻,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掌握 54 式,一些绝技已经
失传。
功力拳在东北齐齐哈尔、大连、北京、山东、河南、山西、河北有流传,在
山东武城、夏津、高唐、河北唐山、故城、枣强、沧州、泊镇有流传,在主要发
源地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夏庄、武官寨镇武官寨为中心百余村庄和山东省武城县
为主要流派。以夏庄张家、武官寨陈家流传较广,另有朱家、乜家、郑家等。
1972 年我曾整理过一次草稿,1978
年时因书稿所在房屋倒塌(同时将我伯功力拳
7
父砸瘫)书稿也毁于一旦。
遵着国家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精神, 1985年7月我曾参与河北衡水武术
挖掘工作会议,又写出“功力拳”简谱一份,得省武术挖掘工作荣誉证书。当时
由于保守并没有详细整理,只是应付而已,1986 年 3 月衡水地区体委通知我参
加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北京故宫),因我伯母病重,(因我是长子,自
幼随伯母长大,)未能如愿。
为发扬国粹拯救传统武术,自 2001 年元月开始,我农忙种田,农闲早晚练
拳,重新整理(走访取证,经山东高唐、夏津、武城、河北故城、枣强、南宫、
辛集、东北齐市、大连、山西榆次联系).我往返万余里,历时达三年,走访了
40 余位老拳师共同探讨、切磋、取材、整理、核实完成此谱。由于本人武学不
精,才学疏浅,又无经验,错误之处再所难免望广大师友同仁指正。
本谱包括如下部分:
前言;起源;张姓家谱;张家张姓传人;张家功力拳传人十四代张学碑文及
碑照;功力拳内容简介:包括拳术简介大小架动作名称及歌诀,拳术徒手单对练
及歌诀,器械单对练名称及歌诀,功力拳手型、身法、步法、特点、功力拳论总
说,功力拳气血简要、点穴图解、大架图解、交手要则及歌诀,上下肢打法、练
功方法,拳械各路歌诀,长枪解说、附注、后记等。
本谱在整理过程中以张国轩师叔提供的家谱、拳谱、歌诀,张汝祥、张汝中、
张汝臣提供的家谱及张学碑文碑照及我家传拳诀为主要材料依据。在整理过程中
张汝臣、张汝中、陈立星、陈立金、陈金超、李秀垈、孙佃明、刘宪方、李宪其、
齐现明、赵石头、刘宪柱、刘德波、梁正岭、梁文利、梁博、张俊生、薛德双、
李宝栓、申宝发(立)、乜连喜、乜广新、朱英浩、李其庄、等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感谢。
陈立刚
2004年8 月1日
功力拳向外传的第一位老师
十四代宗师——张学
张学(字琴堂)(1827—1908年),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赵行夏庄村(原山东省武城县甲马营乡),自幼家承武学功力拳,性豁达,善技击,乐助人,咸丰年间,本村刘家大户被飞贼三十余人抢窃,声势浩大,张公闻知,与飞贼交手,击毁飞贼数人与贼首只一战,便将其擒获,送交官府正法。自此声威远震,后来在张家口设全胜镖局,水陆数千里二十余年无失事。
咸同年间捻军作乱骚民,张公受皇命在高唐府内训练乡勇几百人,将高唐、恩县、夏津等地捻逆歼灭,清奖六品。
其侄张象圣、子张象云、弟子孙浪保镖途径沧州泊镇一带,由于有枪不扎石拱,标不喝沧州之说,其侄象圣高傲,非喝不可,结果与当地镖师动起手来,象圣落败,象云上场,用枪连胜二人,最后徒手将一镖师点倒在地,逐成为挚友,传为佳话,后来张象云和孙浪曾在沧州、泊镇授徒数人。
张学一生授徒甚严:山西××源,×宴×等,河北孙珂、孙浪、梁榜、梁侠,河南等人。
光绪末年张学病故,病故时弟子,及再传弟子千余人双队排列二里有余,远远望去,好象红高梁地一般。民国十二年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立碑两块于其墓地,(可惜文革中另一块碑被毁,现存一块碑上有贾韫高、吕占祥等二百余人姓名)。
由于功力拳宁可不传,不可胡传,因此自六世到十四世一直家传,自十四世先祖张学才开始外传(十四世前是否有外传,无证可查)。
据说自九世到十六世均有碑文记载,可惜文化大革命被破坏。一九八九年在十八代传人陈立刚倡导下在掌门人十七代老师张国轩、陈词、赵光荣、马新民等支持下,经众师兄弟、门人等查找,终于把十四代先师张学的第一块卑文拼凑修复重建张家门前,并有当时省武协副秘书长、省书法家、地区武协副主席、群体科科长马有录书写了“先人德望在,后辈技艺高”的碑文对联(十五、十六两世先祖重立水泥碑),现将张学先师碑文抄录如下:
清奖六品顶戴张公琴堂墓碑
张公
铭曰:义列之风根於天性,所迂虽穷,功无舆并卫国保民教人以正哉,张公侠中之圣。
前思进士黄云卿撰文
前文庠生何瑞清书丹
民国十二年阳月中浣彀旦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