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青萍剑
技击篇
一招一式都攻敌“七寸”
在黄骅市农业发展银行别墅小区的一处院内,四株石榴树果实累累。青萍剑第九代传人孔令春自2003年买下这栋别墅后,就未曾居住,房子仍是毛坯,一楼水泥地上铺着厚厚的、印有太极图案的黄色垫子。每天晚上7点以后,孔令春与其他师兄师弟在这里习练青萍剑,而他们的师父贾勃生正好相反。83岁的贾勃生一般是在早上活动手脚——踢腿、打拳。剑术,他一般坐着就可以练了,“在脑子里练。”他说,这叫“悟”。
据他们介绍,青萍剑“青萍”二字的由来,一说:青萍是浮萍的一种,它寄身于粼粼碧波之上,随风漂浮不定,无拘无束,剑法就取其潇洒之外形;二来:青萍本是古代一把宝剑,据说能切金玉、断毛发,锋利无比,剑法就取其锋利之实用。
青萍剑就是以实用为特长,它的一招一式都有着特定的实战意义——也就是都具有攻击性且目标明确。师父在教徒时,首先要告诉他在进攻敌人时所取的部位。例如,人的手腕至肩分成十等份,每份为一寸,而青萍剑进攻时,大多是在手腕到手肘部位,即1~7寸之间。
这“七寸”,犹如坐标,不同技击招式的攻击,对应着不同的位置。比如,剑法招式之一的“仙人指月”便是攻击对方3寸。不仅如此,青萍剑前后招式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一式为后一式做伏,后一式奏前一式之功。”大师兄王得方说,这样在与对方交手时,自己剑的形式、指向以及自己暴露出来的部位,迫使对方只能从那些方位进攻。如此,对方的进攻,其实全在自己的胜算之中。
腿和腰练成“面条”一样
贾氏青萍剑快速主动,灵活多变,即使是剑指(练剑的要掐剑诀,剑指本意是配合动作起平衡持剑手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技击性。
“一是它有点穴的功能。有时也有‘倒把’。从右手换到左手,就叫倒把。它的作用在于,当敌人在左手边,而自己的步子很难换过来,那么,顺势把剑换到左手进行攻击,变化的速度更快。”王得方说。
青萍剑也有着“活把剑”一说,因此,对习练者手腕灵活度要求极高。比手腕更难练的是步法,青萍剑的步法旋转非常多,一般是60度或30度的旋转。因此,“腿和腰练成‘面条’一样,是最好了。”贾勃生说。
旋转的目的是为了让开对方攻来的兵器,再回击对方。攻击时,青萍剑讲究快速夺取主动,剑的运行路线就非常短,又是其明显的特点。拳谱中说,青萍剑步法是:迈步快如风,止步似钢钉。这句话还接着一句:眼神似闪电。它指的是外在的是精神,也就是给人的感觉。“你一个动作,看着对方,人家要说‘干吗,吓死人啊’,这就对了。”贾勃生说。
然而,步法与剑法要想完美结合,却并非易事。王得方说:“青萍剑一训练,脑子就得有一个意识:中线、内线、外线(也称中门、内门、外门)。走内门刺哪个位置,走外门到哪里刺,都非常严格。”
青萍剑门不只是练剑
青萍剑门虽以“剑”命名,但并不只是练剑,当年青萍剑门人刘文石不仅善使剑而且善使鞭。其实,刘文石所使用的鞭,也并非《水浒传》中呼延灼所持的钢鞭,而是一种类似炉锥的独特的兵器,又称“铁筷子”。这种兵器的好处是,既比剑重,又比钢鞭轻。不过,最重要的是,“青萍剑门的兵器不只是剑,还有其他。”除了鞭,还有春秋刀和大枪等,也都为青萍剑门内所习练的兵器。
虽然其他门派也有枪与大刀,但是青萍剑门习练枪与刀都是比较少见的“左把”——左手为兵器持重手。左把叫大把枪,右把是小把枪,武术中有着“小把枪遇上大把枪,不死也带伤”的说法,据说关羽持刀也是左把。虽然左把练起来难,但是杀伤力强。
不过青萍剑为道士首创,一直以道家思想文化为根基。在技击上有虚实变化,在应用上又讲究后发制人。虽然剑法有有凶狠技击的一面,比如:刺喉、刺心。但青萍剑法不提倡主动伤人,而且在伤人时,也尽量减少杀伤力,多数攻对方的持剑的手,即1~2寸之间。缴械但不会危及性命,也就是点到为止。
传承篇
剑法完整保存反增八式
相比于其他门派在传承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的失传现象,青萍剑可以说相当幸运。几百年来,不仅原有的6趟365式全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还不断深化发展成373式。
据青萍剑剑谱序言记载,该剑术发源于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潘元圭道长所创,创建时间在清朝康熙中期。潘道长将剑术传于山东省沂水县泥古庄孟教华,孟教华传于济南府临邑县冯希汤(道号和玉),冯希汤传于山东省无棣县人杨鄂林(字棣园),从此,青萍剑术流入俗家。清中期,杨鄂林首先将青萍剑术传于盐山县(今黄骅市)大韩村镇(今黄骅镇)贾云鹤。贾云鹤在杨鄂林的严格教诲下悉数贯通了青萍剑术6趟365式。
贾云鹤授徒二人,其弟贾灵泉与表弟刘文石,刘文石授徒马振祥。马振祥与师弟贾耀亭对青萍剑术深化剖析,优选八式插入最后一趟剑中,从此青萍剑术由原来365式发展成现在的373式。
剑法的373式,一招一式都没有失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贾勃生按照老剑谱把青萍剑重新整理一遍,并出版《青萍剑》(1991年8月)。书中,贾勃生对老剑谱上的一些内容也做了修改,“按剑谱说明,你取(攻)我哪里,我如何攻防,其中一些招式有‘空隙’。我就想,我如果这样,不是更好吗。所以,就改了。”浅尝辄止得真传者少
青萍剑严格的传承方法与剑谱保存得非常完整不无关系。据说,贾云鹤当初学艺时,三次前往杨鄂林家中,动用了一切亲戚朋友关系,最后才得以入门。青萍剑门收徒之严也可见一斑,而门内在收徒上一直遵守着“不忠不孝者不传、见利忘义者不传、无气节者不传”的三不传规矩。
相比长辈艰难拜师的过程,如今青萍剑门放开了最大尺度。“只要你愿意学,我就教你。”贾勃生说。不过即使如此,新时代青萍剑在传承发展上依然面临很多困惑。
王得方记得,自己在入门的时候,先练习简单的十二三招,可是单单一个劈剑动作,就分为弓步劈剑、并步劈、活步劈。而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的深入,他发现:“里面奥妙真多。”于是,越来越想学下去。然而,像他一样想法的徒弟少之又少,大多是学了两三趟之后就走了,王得方说:“浅尝辄止啊!”言语中带有无奈与慨叹。
“越是好东西,训练也越严、越难。”王得方觉得这种简单的逻辑关系,却很少有人在练剑时体会到。因此,一直以来,得到青萍剑剑法真传的人寥寥数者。今年已83岁高龄的贾勃生,就对其众弟子充满期望,他如是写道:“而终能继衣钵者谁,希共勉之。”
办网站搞活动寻找发展道路
不过,青萍剑门的传人一直为门派如何发展而绞尽脑汁。今年夏天他们又重新建立了青萍剑的网站,目前正在完善中。师兄弟间也时常谈及这一话题,一次,原黄骅市武术协会主席徐复楼提出建议:“像太极拳一样,搞些活动吧。”众人情绪激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健身为主的太极拳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至今这门传统武术也毫无衰退的迹象,今年政府对太极拳的推广又提出了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对于一个传统武术门派,以自身的更新速度适应着当下文化的发展,实在难得。这样的声望和地位,也让其他武术门派艳羡不已。青萍剑门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积极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孔令春听着,认可着,行动着,未来却仍是一片茫然:“具体如何还得再探讨……”
摘抄自■文/本报记者申晓飞http://www.hbqnb.com/news/Html/laocunjingyan/2009/820/0982052517397205147_2.html
贾勃生:写诗练剑 挥洒自如 《黄骅报》(0001年1月1日)
黄骅市黄骅镇坑东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叫贾勃生,今年85岁,身体硬朗,仙风道骨。老人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练剑,二为写诗。已入耄耋之年的贾勃生只要一拿起剑或笔,手上就会行云流水,潇洒飘逸。
贾勃生老人练习贾氏青萍剑多年,为青萍剑第八代传人,得青萍剑第七代传人贾耀亭师傅真传。他精通剑术,广授弟子,是本地区青萍剑练习团体的总教师爷。数十年来,每周三、五、日晚上,贾勃生老人都会率领徒弟们在门前的一片空地上练习。徒弟们一招一式练得十分认真;但大伙一致认为,尽管师傅已经如此高龄,却没有一个人能像师傅那样精通每招每式,将青萍剑的内涵和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
如今,贾勃生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剑术中一些腾空、飞跃等高难度动作已经无法做出来,但老爷子却始终没有把武艺丢掉。一进贾老的住所,四把宝剑赫然挂在墙上的醒目位置。每到闲暇时候,贾老仍然会拿出宝剑和徒弟们比试、切磋一番。贾老的徒弟们说,虽然剑术中一些高难度动作师傅已经做不出来,但以前熟记的招式却没有忘记。一招一式,风采依旧。
除了练习青萍剑,老人还酷爱写诗。几十年来,老人作的诗歌已经不计其数。他将自己写出的诗整理成册,自名《老年俚语随记》,至今已积累了满满一箱。今年4月,贾勃生老人的本家兄弟、内蒙古自治区作协副主席贾漫先生来到黄骅,专门登门拜访了兄长贾勃生老人,并赠诗一首:“忧心增白发,豪气舞青萍。命贱骨难贱,坦然度此生。”贾勃生老人听罢,略一思索便和诗一首:“岂忧白发增,矢志习青萍。人生路宽阔,何愁坎坷生。”和诗速度之快,令人叫绝。
5月23日,老人前往朋友家探望,回来的路上看到沿街长势茂盛的垂柳,回到家思索后作诗一首:“五月孟夏门庭芳,几时又被风雨狂。浓荫细叶向阳绿,沿街条枝垂路长。形旺何殚疾风雨,浓荫更显月添凉。沿途试问来往客,对此能无感衷肠。”诗歌虽然风格通俗,但老人对日常景物和细节的敏感及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敬佩。
贾老平时为人谦和,深居简出,生活也非常有规律。每天练剑、写诗、访友、休息等安排得满满当当,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情趣。
目前,以贾勃生老人为正宗传人的青萍剑早已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除了享受颐养天年的生活外,也在积极传播青萍剑这门兼具养生和表演的技艺,致力于将这一武术瑰宝发扬光大。
贾氏青萍剑的前世今生
(2013-08-30 09:16:38)■ 本报记者 姚建中
“前世”:独特招式打造神奇剑术
“今生”:在世“祖师爷”贾勃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