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颖嘉太极拳堂奥问答
——田颖嘉讲述/姚国钦记录
按语:
跟随田颖嘉师父学太极拳已有十多年了。每次和师父闲谈,常有新的感触。这次整理的谈话记录是以1997年年底辞旧迎新,在师父家的一次谈话作为本文的导向和内容。经过整理,加上平时学拳时师父讲的一些话,虽大致保持原对话的结构,但编定下来却比原来谈话扩充了不少。在发表此文之前,与师父仔细核对过。
先师杨健候授拳分架子、推手、发劲。杨少候亦言: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文稿中师父的许多答话往往是先师们的原话。小标题是我编写时加的。文稿内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论架子。先师授拳时备有大、中、小架,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论劲。本来论劲应放在第三段,但劲的物理纲量是什么?说清楚了,“听、化、拿、发”就容易说明白。三、论“听”。四、论太极拳。太极是一种哲理思想,用太极思想指导的拳称太极拳。
师爷田兆麟十三岁起收养在杨家,由杨健候老先生亲自传授太极功夫,并作为传人。学成后遵师命又相继拜列在老先生长子杨少候及三子杨澄甫门下。我师父田颖嘉太极得自家传,而且他本人是电子工程师、机械工程师、中国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有着相当扎实的文化底蕴。我在师父的教导下,使自已学过的许多东西更清楚了。如今这篇文稿若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到,更需要加倍努力学习。我想此文稿表达的一些思想,也许会引起广大拳学爱好者对太极拳研究的兴趣,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感观和思路。愿此文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论架子
问:又一年过去了,时间过的真快,看到新来的师兄弟们学拳的架子这么僵硬,我就想:我刚开始学拳时的样子一定也很糟糕的吧?
答:那当然,有些动作还不及他们好呐。他们有的以前多少还练过一点拳,这次来学的人又多,十几个人容易相互参比修正。你们当时才两个人(注:另一个是我的师弟袁勇荣),条件比较差。
问:我记得每星期来您处,您看了我们的练习动作后总说“还可以。”
答:太极拳博大精深,一开始要求面面俱到反而如入五里云雾,没法学下去。
问:师父,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原来,我想跟师父学两年,把一套标准的杨式太极拳架子学会、学好就行了。现在看来不是这回事。
答:师爷说过,陈微明也曾说过,太极拳的标准可以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去对照。谁同拳论的要求近了,谁离太极拳的标准就不远了。以前杨家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太极拳的真谛,依层次分三种架子授拳。
问:那三种架子?
答:大架子、中架子、小架子
问:这三种架子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答:大架子又叫四平架,演练起来,裆要圆、膝成水平,手、眼、身、法、步,要求舒展大方,现在流传的88式,85式、48式,24式等都可以算作大架子。中架子以盘圈为主,为练太极圈缠丝劲打基础,比如揽雀尾,中架子要求盘三圈,这三个圈大小不同,劲路不同,重心不同。小架子又称快拳,圈子隐在劲里。劲能收能放,如陈鑫所说处处缠丝精,非要明家言传身教,自已苦练玩味不可。过去师爷说:“杨健候教拳,大架子入手,中架子研究,小架子点化。”
问:那么说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啰?
答:可以这样说,但不贴切。凡事都是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然后再深入研究表面现象后面看不见的本质。
问:能说得具体些吗?
答:一般来讲,大架子先要求外形,只要动作到位就行了,要求以外动今后逐渐带出内动,所以适应初学者。而中架子是太极拳从大圈到小圈,多圈到少圈,为今后练成有圈无形的一个练习过程。所以大架子简单,中架子复杂,要求也高。
问:是不是每个人练太极拳都要从大架子入手再到中架子?
答:不一定,有些人只要求养身,大架子演练到舒展大方,入静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能提高。有些有基础的人,自己有决心,有悟性,又有好的老师指导也可以从中架子学起。但是不论大架子,中架子都要求形神兼备,这就不是一年两年能解决得了。
问:那么小架子呢?
答:其实小架子才是以前杨禄禅练的太极拳,处处讲求对立的统一,快慢,分合,收放。有时走圈,有时走直线,而直线里隐藏着圈。看上去大圈,其实,小圈已早早地像上了发条似的。中架子练透了,再加点化,小架子就容易通了。
问:那么一开始练小架子是不可能的吗?
答;可以这么说,可能性极少。按小架的要求,练好了已是上乘功夫了,如不能按要求练,那只能算做操。因为小架子难练,所以,杨家过去授拳时,将太极拳练法一分三,视各人情况不同而教不同的东西。
问:怎么个一分三法?
答:太极拳讲究“听”,“听”的含意以后慢慢再讲,有了“听”,才能权衡。陈鑫有专门“拳权”的论述,他的书不可多得,你们要好好学习和研究。有了权衡,才知道劲何时放、何时收,放和收的圈盘得越小、越隐就越神。所以,盘圈、推手、发劲如同太极拳这个鼎的三个脚,缺一不可。
问:师爷学拳时是如何练的?
答:你师爷十三岁到杨家,除了吃饭睡觉外就是练拳。先练基本功、站桩、四平架,推手先是老牛劲,哼哈发劲是八段锦。到中架子拆手、开讲已很高深了。小架子点化,一般人受不了。听你师爷说,有一次杨健候发冷劲,你师爷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杨健候老先生含着眼泪亲自喂药说:“绍先(你师爷的字)这是没办法的,劲是说不出的,你不尝到滋味是没法领悟的”。
问:这样看来,前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也是有道理的。
答:那当然啰,这要看你出自哪家师门,还要看个人的天赋、素质、悟性。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到中、上乘武功能行吗?
问:我想理理清楚,是否杨家授拳把架子分为大、中、小架,如同金字塔,越小越难。
答;对,正因为难,就把小架的劲与圈分开炼,动作放慢了,圈的劲路也交待得清楚了,你们现在练的中架子就是这样。
问:那么劲如何练呢?
答:现在教你们练的“八段锦”就是练劲、练内气。
问:那么这两样都学会,太极拳就学成了。
答:还要练推手,直到乱环,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问:这样看来,太极拳有两个一分三。小架一分三为中架、推手、发劲。中架一分三为招式、盘圈与劲路。大架以招式为主,那么,大架最简单是不是?
答:有点对,但是你现在如果同样演大架和师弟们演得就不一样,因为会中架子后练大架看似简单,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里面,这是一般人没法学得像的。就像音乐家弹莫扎特的曲子,虽简练,但特别耐听,书法家同样写正楷,虽简洁,但却传神。你说是么?
回答:对,我今天总算把架子问题弄清楚了。
二、论劲
问:师父,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师爷在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候老先生讲,力是方的,劲是圆的。讲得简单些也可以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一般人如没有三年五年拳龄体会,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一知半解,反而更玄乎。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都快二十一世纪了,科学那么昌明,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联吧。旧时习武的人,多数没条件修文,功夫练得再好,却没办法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用说写探讨学理性的问题了。练内家拳的像张三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必竟少数,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力学、电学等现代科学,所以,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除非练到某种地步,才会有某种程度的体会领悟,以后继续练,又会有新的认识。
问:那么,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第一,不练就没有劲,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劲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去研究技击的事干啥。既使是战争,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武术再好又有何用。
问:不过,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师父,您是工程师,文化基础好,您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可以吗?
答:你别高抬我。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但还差远哩。再说拳学更是博大精深,自己也没练好,那敢妄自胡乱议论。今天你左探右讨,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也只能根据拳论的启发和我个人的感触、推敲讲些大概情况吧。实则其它内、外家,各门派均同此理。力与劲不同主要有:
1.力仅发生于人体某部份肌肉的伸缩运动,百斤之力经由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不过几十斤,有相当一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某点发出。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狮虎虽为兽中之王,其力实不及牛,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何因能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不正有所启悟吗。
2.力作用较能持久,但呆滞、难变;劲作用不易持久,但灵活多变。例如武术家轻易能击倒百斤力的常人,但却未必一定能举挑百斤之物。又所以猎豹只能是短跑冠军之因。
3.人过壮年,力会逐渐消退而劲不然。
4.力是直线矢量,所以,想用小力胜大力,除了用引进落空,顺势发之外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小力来改变大力的方向,其合力大小、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而劲可曲可直,练至上乘的劲,近乎是一种振动、脉冲,并以振波的形式发出。所以,练太极拳要求身备五张弓,拳中处处有掤劲,圆撑而富有弹性。
问:劲以振波的形式发出。那么劲就是波吗?
答:没想到吧,所以说当你有了体会之后一点就通。你想想看。拳术中描述劲的时候往往用抖劲、入劲、鞭劲、梢劲、崩劲等名称,这都是波的现象的描述。
问:那么,物理学中关于波的规律都可以用在劲上么?
答:那当然,这就是科学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问:力和波矛盾吗?
答:不矛盾。你想飞机边飞边发出声音可以吗。
问:那,可以一起练吗?
答:可以。不过,从学拳的规律来看,先是练力、练招,后是练劲、练圈,练气。熟练后再合在一起。现在,你能给我说说力物理中是怎样描述的吗?
问:是F=MA吧?
答:对,M代表质量,A代表矢量加速度。同样质量,A大的力大;同样矢量加速度,M大的力大,这就是小力不可能打大力的道理。但有矢量在里面,小力可以影响大力。在拳术中用力来打,近打、贴身打有难度。一旦落空,有惯性,变招也有难度。劲就不同了。我们先来看看在水池中投下个石子,那圆形的水波是怎样向外扩散的,而飘浮在水面上的木片或树叶并不随波前进。换句话说,波能在水中传播,但波传过去之后,每滴水仍然停在原来的位置上。
问:是的,我刚来农场那几年,每到麦熟时节,特爱看麦浪滚滚。一阵风吹过,一直看着麦浪一层一层到无边的尽头。看的入迷时也会想,麦是长着根的呀,怎么会有那么壮观的麦浪。静下来想想自己也太幼稚了,如果麦也滚到天边,那不成笑话了么。
答:这不是笑话,很多人练了一辈子拳也没悟出这个道理来。
问:此话怎讲?
答:太极拳讲究听、化、拿、发,一个“听”字就难住了许多人。有些练推手的认为这是练触觉的灵敏度,硬是要换掉一个“听”字。你师爷在世时说,拳论中一个字也不能改,“听”字是最恰当的一个字。请想想看,我们是怎样解释能够听到墙那边的声音的呢?
问:因为声音是波动现象,可以衍射。
答:对,一个“听”字成为我们打开了劲这把锁的钥匙,劲就是波动。
问:听您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许多。打在前胸痛在后背,这用力的学说无法解释。而用波的理论就说得通。这是透射。力只能解释反射,无法解释透射。这大概就是:“力是方的,劲是圆的。”的道理吧。
答:不愧为我的徒弟,真是一点就通。
问:师父过奖了。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贴身打都要用透劲。
答:不一定。透劲仅仅是描述波的一个术语,但波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可以互不干扰地相互通过,也可以叠加形成另一种波形。象冷劲、截劲、寸劲既有冲量,又有脉冲。脉冲是历时很短的波。比如三个台球紧靠着排成一列,拉开第三个台球去冲击中间台球的一端,于是另一端的球将以相同于推动球的速率滚开。这说明什么。
问:是不是脉冲已经从这列球的一端传到了另一端。
答:对。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过去你师爷发人时,两手相交没见动的道理。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劲,丹田的振幅要大,二是要得机得势,三是要节节贯通,尽量减少内阻。这样就明白先师杨少候为何说:一要盘架子,二要练推手,三要练发劲的道理了。这比用力打人要难得多,但也巧妙得多。难怪会说力是死的,劲是活的。
回答:听师父这么一说,我感到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捂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说得真是太好了。
三、论“听”
问:师父,是不是交手一定要用“听”劲?
答:太极拳交手讲求用“听”劲,当然,不用“听”劲也可以交手,但还不能算用好了太极拳。
问:仅凭个人的力来交手,这好象是一种本能。但太极拳为何一定要用“听”劲呢?
答:由力到劲可以衡量一个人练功的深浅,只有懂劲才能阶及神明。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而“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生,不单单是生成的概念,还有着生命、灵性的概念在里面。
问:这怎样理解呢?
答:譬如,(手指桌上)这个半导体收录机并不只是些电阻、电容、线圈、两极管、三极管等原器件的简单**。一定要能收听播音节目了,才算是从无到有而生了。否则,只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加塑料而已。用系统学概念的基本特征来描述,那就是:总体功能并不是组合各要素的简单相加。
问:这同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太极拳也并不只是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的简单**。阴阳开合、调息走劲需按一定的顺序连贯呼应的。至于交手中如何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这就需要用“听”,而“听、化、拿、发”的真正用意是运用了一个圈来转化身处不利的逆境为顺境。于是,太极“生”了,太极既无始也无终。即使从天地万物来考察,每个事物都有它必然的顺逆、成败、兴衰、枯荣等周转变化。这就是所谓的一处有一处的太极。同样可以用“听、化、拿、发”来转变其周转期。用近代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概念来说就是“模型论的科学理论”。
问:看来,“听”不单单包括物理学上的“听”,还包含着其它意义呢!
答:对,“听”是全方位的。只有“听”字才能打开劲也是波这扇门。我国自古文学就讲究比、兴、赋。用我们感受得到的波来推理,揭示了更深层的含义。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要与观察经验相一致,而且也要包含将来可能观察到的东西。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哲学文化积累的反映,愈是文化层次高的人对太极哲理思想研究的痴迷程度也愈深。
问:太极拳是民族的瑰宝怎么说都不为过,但要弄懂“听”字似乎又不是那么容易,在交手中有人干脆用“触”或“摸”,在前篇已经说过,“听”字是不能换的,但我想弄清楚之间的关系。
答:当练拳还处在力多劲少的阶段,用触、摸还可以。学太极拳的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但在渐渐懂劲了以后,对方的用意随着劲的振波过来,若还用触摸去感受,就不易接收到这些信息了,这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譬如,我们听电台广播,只有在听懂是什么语言,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听懂是什么音乐,表达了什么含义之后,这个“听”才有意义。否则,只不过是感觉到有声响,而大量的信息无法解读,那又怎么能做到知彼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听懂音乐,必须要有一付懂音乐的耳朵。
问:听您这样一说,“听”字很象信息论创始人申农提出的通信系统模型(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答: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听、化、拿、发”组成的圈又可以称得上信息——反馈——控制。“听”的辩别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修正,来改变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问:这目的是什么?
答:在太极拳中就是守“中土”,用最小的体能消耗来达到我顺人背这个目的。
问:这守“中土”也是“比、兴、赋”吧。用土是万物生长的本源来表示自己的生存与不败。
答:嗨,脑筋转得真快。事实也确是这样。陈鑫公有疆界论、权衡论。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来了,请进;走了,送客。”你自己去辩辩味道吧。
问:师父,是否可以这样说,“听”由触而来,懂劲后才为“听”。
答:可以这样说,引伸开来,你就知道“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的道理了。
问:嗯,这好像就是在说力与劲的区别。懂劲后,“听”劲当然要高明得多了。劲涵盖于力。
答:对,所以学拳的关键,一要勤学苦练,任何拳都是从招数开始的;二要敬拳敬师,敬拳才能仔细揣摩,敬师才能得到明师指点。要说秘诀,这就是。
问:我看得明师指点,这个“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当然,名符其实更好。这里面确实是有概率的,所以,学好拳也不是很容易的。
答:虽然,学好拳不容易,但教好拳也不容易。招是形,外形的东西容易教也容易学;劲是质,内蕴的东西不易教也不易学。不同层次学练方法也不同。所以,有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之说。
问:多数学者只注重于招式,如果没有内劲,只能健身而已。同做操差不多。
答:这就是你师爷常说的:“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中用的不一定中看。”
问:师父,我还想问一下,杨健候老先生说的“轻则灵”和“听”有什么关系。
答:在“听”对方劲时,亦可说是在等称,若用大称称小物灵敏度显然不够,金饰、钻石非得用精密天平才能称量,就是这个道理。
问:那是不是越轻越好。
答:这里的轻,要有信息量。也就是说能“听”到细微的变化,这样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反之,则“听”劲不足,这时候的“轻”就是浮了。所以,轻要越轻越好,轻则灵。而浮则是病,其病是“听”劲不足。
回答:今天,我想不到最大的收获是:对“听”字的认识竟然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我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四、论太极拳
问:师父,您既是工程师,太极拳又是受益于嫡系家传,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您是否可以长者的识见,来谈一谈对太极拳的认识,以利于我们晚辈更好的认识国宝的价值。
答:以后你想问什么,先别给我戴高帽子,行吗?这东西让人晕晕糊糊的,一旦忘乎所以,走迷方向,反而不知道说什么话了。再说我也没什么大能耐,决不能以这方面的长者自居。要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中华大地有的是藏龙卧虎、高人逸士、名家前辈。
今天你提到太极拳的价值问题,我也确实无法估算。就是我国其它世传名拳,同样都是稀世瑰宝。拳学到了至高境界,内外彼此相通,其理归一,不论先刚后柔还是先柔后刚,仅不过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而已。最终目的都想达到刚柔相济,五阴合五阳。但欲达到这一点却又是永无止境的。所以高手过招只在分毫之差。张三峰“八五十三势长拳解”中曾说“万不得有一定架子”说明拳本无法(这里指招式套路),只是一种主导攻防技巧的思维方式,但又不得不从招式套路入门而已。这就象练字学画一样,先从规矩起,到懂规矩,熟悟之后才能脱规矩,应变自如,得心应手。你师爷过去常说:“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哲理思想为主导的拳,既无始亦无终。终既是始,始既是终。故又名之曰长拳。世事万物之运化,又何能出此圈者。”但要悟出其拳理,就要靠恒心了。学拳须知“三心、四多”(既:决心、信心、恒心;多看、多想、多炼、多问),其中就数“恒心”最难做到了。每上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这就是太极拳的奇妙之处。
问:那么各人的体悟不同,不就成了各种不同的太极拳了吗?
答:若把太极拳仅仅看作是一种拳式,或一个拳种,自然可以这样说,但太极拳的真正含义并不在此。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红楼梦》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的体悟同各人的练法、进程、感觉、理解、悟性有关,但这决不会因为你的体悟不同而改变太极拳本身内涵的真义。
问:那么,太极思想是否存在着一个永恒的理念,如黑格尔的本体论一样。
答:其实,不论东方、西方,都在描述同一个宇宙的奥秘,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这也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譬如对立统一规律,太极拳中说动分静合。黑格尔的著作中也提到了,但他只是当做一种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对立统一作为思维规律而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而唯物论只是把事情顺过来,一切就变的简单明了了。
问:那为什么简单明了的又不是人人能学得会的呢?
答:客观事物给人的只是表面现象,而本质是隐藏在其后面的。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难在必须进行无数次去伪存真、去粗求精的工作,逐步趋近于事物的本质。太极拳讲求“听、化、拿、发”,首先是个“听”字,“听”相当于调查研究。而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就相当于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但要用好“听、化、拿、发”就不容易了。
问:那么,太极拳是不是一定要反映拳学的本质,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拳式算不算太极拳?
答:如果确实是用太极思想指导的拳,这样的太极拳,就肯定可以反映出拳学的本质。王宗岳的拳论以及列位先师祖留传的心得都可以证明。如果能反映拳学的实质,那么是不是叫太极拳也无所谓。过去不就有称之为长拳、绵拳、先天拳、周天拳等等的名称吗?如果仅仅是同一种拳,而要冠之某派某式,则“太极”两字总还是丢不开的。
问:师父说得有趣,既然说到拳种问题了,我想问问太极拳作为一种拳式,那么本意是什么?
答:前面说过,你师爷是用拳来体悟事物运化的,用的就是现代的“同构”关系。用句近代科学的话说,就是模型论的科学理论,用同构的概念来说明理论于客观对象之间的数、理关系。一个阴阳图是最基础的模型。阴以阳为生,阳以阴为根,中医也用得很好。在前面论“听”中说到,一旦**的半导体零件经组装后,成了一个新的整体系统,于是太极就生了。这时一切就围饶着这个新的“中土”在运转走圈。大到太阳系、银河系;小到原子、电子,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白昼黑夜。这就是说你一旦真正掌握了一种体系,就可以了解到进一层新的奥秘。太极拳是一个体系,着重研究用圈来克敌制胜的。圈的多少、进退,以及层层相套、相串,忽隐忽现,均能反映出不同的效果。这不是对立统一,阴阳关系尽现其中么?
问:师父,那么拳的套路您是怎么看的?
答:练套路过去叫盘架子。其实从起式到合太极也是一个圈。如同音乐的韵律,从悠扬到紧张,从激昂到迸发,再逐渐回复悠扬而结束。重复的音阶是韵律的需要,同样在拳中重复的动作是走劲换劲的需要。
问:师父,您对拳种是如何看的?
答:其实,任何正统拳种都是好的,都可以让你登上阶及神明的“天梯”,传统太极拳只不过想用较短的时间与较省的体力来登上阶及神明。
问:太极拳内既有八卦的走圈与形意的走直,又有外家的刚劲与内家的柔化,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答:错了,那些东西若未练透练悟,再多再完备也是白费,倒还是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本来,拳本无法,关键是要由招熟到着熟,再由着熟而悟懂劲,由懂劲才能阶及神明,最终达到无招无式,应变自如,彻底悟透太极真义,才算修成正果。但这还不是终点。进而再修应变的速度,由分、秒、毫秒、微秒,高者永无止境。
问: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以“听”为先?
答:这正是太极拳的生命所在,应变全靠“听、化、拿、发”。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最早还不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吗?破译密码、收集情报、计算弹道轨迹、预测动向不就相当于“听”吗?近代武器那么先进,导弹的发射与反导弹防御,不就正是建立在“听”的灵敏度上的吗?落后的必然要挨打。只有运用好“听”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吗?
问:说到计算机,您比我精通,里面的二进制同太极的动分静合,有同构关系。那么,在计算机盛行的今天,您认为太极拳的命运如何。
答:计算机若与人比,人是“中土”,计算机只不过是工具。计算机若没有人操作或输入,还不是废物一个。所以,人的价值远比计算机重要。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文化总会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太极圈的阴阳妙趣编制了人类文化的密码,计算机不就是由“是”、“否”的个体,不断地变换是否的原理生成的吗。个体的数量多少,以及变换、反应速度的不同,则运算速度和精度也就不同。是其一;计算机解放了人类许多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烦琐劳动,使人类有更合理的时间锻炼身体,感悟世界。是其二;科学越向前发展,人类的生命价值将越高。练太极拳能使人外强内壮,体内各部功能系统协调平衡,有利于延年益寿。尤其在进入太空时代,太极拳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健身、体悟与思想的操练,她保障了人类文化的延伸,健康向前发展。是其三。
问:那么,您认为太极拳应如何发展呢?
答:太极拳确实是件难得的国宝,此宝唯我中华独有,她除了武术中的攻防技巧外,更蕴藏着兵法上的战略战术,还隐寓有天体哲理、物理科学、医道、生理、心理、伦常等方面的真义,确是拳学发展中难得的拳种之一。可惜时代不同了,了解的人也不多,致使缺边破角的土罐子蒙上一层又一层的尘垢,谁还识得庐山真面目。话又得说回来,多数人认为,现在除了养生,确也无大用处。所以你问我太极拳应如何发展,我说你问错了对象。再说我也确实不知道,反正国宝会有该管的人管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太极思想在其它学科中也会体现的。
问:师父说得客气了。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历史上太极拳分过派吗?
答:我没经过考证,不能肯定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是同一个拳种,又没有经过什么重大的创新或变革,其实没有另创门派的必要。因这容易引起整体分裂不和,就如同一师承的师兄弟之间尚且常有分歧不和之闻,更何况分门立派,此实不利于拳种之技艺理论纵深提高发展。至于学练同一拳种的学生,练到后来,每个人的拳式外形动作都会有所偏离,甚至大相径庭,外人为区别起见,称某人为某式,无奈之下,亦无不可。但修练道深之高人,艺达全身透空,淡薄名利,还讲求什么创派立户。张三峰集大成为太极拳,未闻曾创什么派。外人因其拳法与少林迥异,且因两者传教对象不同,故分别称之为内家和外家。后王宗岳分传南北两支,直至清末亦未分派之说。至于外人哄传,那就管不到了。创派立户之盛行,约在三、四十年代后兴起。多数属于外人哄抬而生。你师爷在三、四十年代时也有人哄抬叫田派,你师爷听了就义正言辞地申辩说,我的拳艺全部得自杨家的恩赐,学到今天还只是一点皮毛,哪及得上杨老先生一根指头。老先生这么好的功夫都没说过派。就算功夫再好也是杨家的,万万不可创派立户。以上只能说是我个人管见所及,不知你以为如何。
回答:师父说得太谦虚了,我看您身上倒有点高人的影子。谢谢您的指点。愿您康乐长寿。
结束语:
编定完四篇“问答”,长长的一段时间陷入了沉思。太极拳的发展在一个世纪内好象也要经过一个“听、化、拿、发”的过程。目前正迎来了大好时光。当然历史也不排除偶然性。
作为学拳人,我算有幸者之一。能了解到劲的柔绵与刚烈,对心灵的颤动非言语能描述。我努力想造成一个环境,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国宝,并尽可能地多保存下来,共同研究、提高,发扬光大。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起来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我自知人微言轻,真要丢失了国宝,实有愧于民族,为此常问心难安。这就是我想把过去的“问答”记录下来的初衷。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