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心意太极阴阳八盘-颜紫元
Viewing all 6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张志斌、魏 燕 利二先生关于《易筋经》之文中存在的谬误  &n ...

$
0
0

张志斌、魏 利二先生关于《易筋经》之文中存在的谬误   颜紫元

 

 

紫元发现先生所附的三篇文章,以张志斌先生的【《易筋经》最早传本 ———日本藏沈校本考订】、【经眼《易筋经》传本 的避讳与抄刻年考】、及【《易筋经》序跋源流演变的研究》】比较见功力。相对而言, 利的【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就比较多欠火候,而且显得有点愤青化、情绪化。

 

紫元发现:

1,     这些文章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没有去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易筋经,把明末的伪《易筋经义》当成了《易筋经》在讨论,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最多的成果是哪本伪《易筋经义》最早出现在历史上,但这与讨论研究真正《易筋经》历史及价值,以及如何为现代人服务,无太大意义。迄今为止,各种声称是《易筋经》的功法不下数十种,常识告诉我们,只有一种是原始《易筋经》,不可能是两种,自然更不可能是几十种。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原始《易筋经》呢?通常公认是“达摩易筋经12图”,不仅武术史研究先驱唐豪先生那么认为(他认为易筋经12图才是真正的易筋经,而且“昉自佛门”,即不是源自道家,而且来自佛家),当代的周伟良先生、少林寺也这么认为,而且更主要的是“达摩易筋经12图”真传人谢映斋等历来就是这么口传并且有这么笔录的,并清楚地记录历代的口传是佛门达摩祖师所创!

2,     利的【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文章中除      了上述共同的错误外,还有几项错误:A,误把《太清道林摄生论》说成早于孙思邈的著作。 利先生没有搞清楚《太清道林摄生论》之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秘目》著录中,比孙思邈的《道林养性》篇名称出现的晚!

 

在朱越利先生的《六朝方士房中秘术》(200011期,江西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一文中载:“《养性篇》。今《道藏》有《太清道林摄生论》,该《论》无序,第一、二篇目缺,第三篇为《黄帝杂忌法》,第四篇为《按摩法》,第五篇为《调气法》,第六篇为《居处》。《道藏》本《孙真人备急千斤要方》卷8183,题为《养性》,凡8篇,篇目依次为《养性序》、《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黄帝杂忌法》、《房中补益》。对比可知,《养性》和《太清道林摄生论》书同书两传本,两本不仅内容皆有残缺,而且第一、二篇目皆阙,《养性》的第一、二篇目补得不对。《养性序》作者自称粗述《养性篇》,此盖是该书原名,作者为道林,《太清道林摄生论》盖是后人改名。。。。晋僧支遁字道林,非是《养性篇》作者,此道林是东晋道士。《养性延命录》辑‘道林云’一段,当是道林本人的论述,主要强调房中术为生命的根本。”

 

由此可知,《太清道林摄生论》是后人改名,原名是《孙真人备急千斤要方》《道林养性》,也就是说《太清道林摄生论》是抄录晋道林的养性篇

或《孙真人备急千斤要方》中的《道林养性》,因要编入道藏中故不仅改变名称,而且为了宣扬道教,将原文中的“天竺、“婆罗门等那些来自佛教的字眼给去除了。而《孙真人备急千斤要方》中的《道林养性》才是晋道林的养性篇》名称与内容的原文抄录!

 

六朝方士房中秘术》一文还说:“辑录最为丰富的当数东晋道林的养性篇》”。说明《养性篇》是晋道林“辑录”的,不是“编著”的。要知道当时佛教对道教已经有相当的影响,道林辑录养性篇》时完全有可能将佛门中的“天竺按摩、“婆罗门瑜伽一起辑录在养性篇》中。在清乾隆年间编订的《怀庆府志》中,早在唐初就有 “瑜伽”字眼的记载。

 

利的自己的文中,还写道:“据现存 献证 ,‘婆 门导 ’最早 代王 仲丘 ( )的《摄 生纂 》,后来 明代 高濂 的《遵 生八 》载 。。。《摄 生纂 》的作 者是 仲丘 ( ,字仲 ),宋代 孙认 ‘宝 中人 ’。‘宝 ’为 年号 ,为公 762763年。

《摄 生纂 》名称也比《太清道林摄生论》名称出现早,其中“婆罗门导引法”也是孙思邈《道林养性》未经更改、直接录自晋道林的养性篇》的佐证,它们或来自同源。

 

因此,魏先生的“ 他将 《太 道林 摄生 》中 的大部 内容 录到他 的《备急 要方 》中 ,并更 名为 ‘道林 养性 ’,而在抄 录《太清 摄生 》之‘按 摩法 ’部 分时 ,由于受 当时文 化氛 的影 ,顺 便 中的 ‘此 ’,改 为《备 》中 ‘此 ’。如 ,或许有 于此 导引 功法 的传播 ,却 也给 后世造 了极 的误会 ”是完全说反了,应该是魏先生自己给自己造 了极 的误会。

 

 

3,魏先生文中还说:“另外 ,在南 北朝 的道 《正一 旨要 中有 ‘导 引十 九法 ,不 仅其 导引 中有 八式 与《太清 道林 摄生 》中 的‘按摩 ’或 《备 金要 》中 的‘天竺 国按 摩’大致 ,而且 其说 明文 中也 未有 ‘天 国’或 ‘婆 门’等 的信 。可 ,此 ‘导 引十 九法 ’或许 恰好 自《太 清道林 生论 》中的‘按 摩法 ’或 与其 同源 ,但 非来 自域 。”

 

这里,魏先生又搞颠倒了。经查,《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大约为宋代以前著作,其确切的成书年代不详,作者亦无从查考。不知魏先生从哪里得来的“ 北朝 的道 书”一说?!应该倒过来说:“《太 清道林 生论 》中的‘按 摩法 ’来自《正一 旨要 》,或 与其 同源,都是名称经过了更改的辑录在道书里的内容。”

 

至于“婆 门导 法”有“天竺按摩所没有的动作名称,如:“龙引、龟引、麟盘、虎视、鹤举、仙人排天。。等,说明 仲丘将原先没有的动作名称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命名,如同《华佗五禽戏》之动作名称一样,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习惯,并不能因此而说它不是来自佛门。

 

所以魏氏文章最后的结论全错。

 

 

 

附一:太清道林摄生论

撰人不详。约出于魏晋。南宋《秘目》著录“道林摄生论”,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道藏》正一部。全书分六篇,前两篇目录缺佚,后四篇依次为《黄帝杂忌法》、《按摩法》、《用气法》、《居处》。各篇主要介绍日常饮食起居之卫生保健常识,以及预防疾病,养生延年之)

经名:太清道林摄生论。不着撰人。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遭藏》正一部。参校版本:一、《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收入该书卷二十七。二、《云笈七签》。三、《黄帝内经素问》。
  太清道林摄生论
  真人曰:虽常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外,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故也。
  人不得夜食,食毕但当行步,计使中数里往来,饱食即外生百病,不销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1而饮。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手数摩腹上数百过,易销,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
  莫#2外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又邪从口入。屈膝侧外,益人气力,胜正偃外。春欲瞑外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外,皆益人。虽云早起,莫#3在鸡呜前;虽言晚起,莫在日出后。冬天地闭,血气藏,人不可劳作出汗,发泄阳气,损人。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外、久听、久视,莫再食,莫强食,莫大醉,莫举重,莫忧思,莫大怒悲愁,莫大欢喜,莫跳跟,莫多哭,莫汲汲於所欲,莫悄悄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则长生也。
  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醉不可以接房,又不可当风外,不可久扇之,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外黍林秾中,发癞疮。醉不可强食,或发瘫疽,或发疮,或生疮也。醉饱交接,小者面奸、咳嗽,大者伤绝藏脉损命。醉饱不可以走车及跳踯。
  不可忍小便因以交接,使人得淋,茎中痛,面失血色者也。有人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接,令人发瘫疽。妇人月候未绝而与交,令人成病,得白驳也。
  新沐发讫,勿与当风,勿湿结之,勿以头卧,使人得头眩闷,发颓面肿,齿痛耳聋。
  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痛。勿以浆水漱口,令人口臭,大汗能易者急洗之,不示令人小便不利。春天不薄衣,令人得伤寒、霍乱、不销食、头痛。
  抱朴子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问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尚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答於长俗者,不服药物而不失一百、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卫者,古人方之於凌杯之盛汤,羽堂之蓄火也。
  且又才所不逮而因思之者,伤也;叻所不胜而强举之者,伤也;探忧志怒,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急急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耽酒呕吐,伤也;饱食而外,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是#4以养性之方,唾不涎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立不至疲,卧不至慎,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凡食过多,则结积聚,饮过多,则成痰癖也。不欲甚劳,不欲甚逸,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远望,不欲多生玲,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沐浴久之,不欲广志远顾,不欲窥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冻,不欲露外星下,不欲眠中见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露,皆不#5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
  凡言伤者,亦不便而觉也,谓久则伤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6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营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於此矣。若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营时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於留连之中,气绝於绮执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匪唯不纳,乃谓谈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给蒙瞽,以丝竹娱聋积者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犹宫室也,四支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能治民则能固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人爱其黑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灭。灭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圣人销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於无事之前,不追之既逝之后。民难安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存焉,三七守焉,百病却焉,年寿遐焉。
  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於膝上,心眼观黑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送气。常以鼻引黑,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先须送入腹。每与食作主人。
  寝不得语,言五藏如钟磬,不悬不可声发。行不得语,欲语须住立乃语。行语令人失气。
  凡人有四正:行正、坐正、立正、言正。
  饥须食,食须饱,饱须行,行作鹅王步,语作含钟声,眠作狮子眠。左胁侧地屈膝也。
  每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厅吞。问我居止处,大宅物林村。服息守五脏,气至骨成仙云云。又歌云日食三个毒,不嚼而自消。锦绣为五藏,身着粪扫袍。
  每云人会须守五神,心肺脾肾肝,言最不得浮思,孤房犹独处,心想欲事,大恶起邪。每得至则峻坐。
  久坐立溺,久立坐溺。
  家中有经像者,行来礼拜之,然后拜尊长。日入后不用食,云有鬼魅游其上。
  人每须心不外绿,意在涌泉。
  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藏拥气,又是菜之王,不用合心而食,欲食宜去心。
  冬至日正,可语不可言。自言日言,答人曰语。言有人来问则可答,自不可强言也。
  凡人必勿慎之,损人气。
  每冬至北壁下,厚铺草而外,云受元气。
  每至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玲。先生意,常欲使黑在下,勿欲泄上。
  春冻未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则灭门。此其行欲之事。
  每日送气,气通则流利。
  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勿饮浊酒食缅,则塞气死人。
  不用鬼行踏栗,又不用多言笑,不用逢人挽撮。
  睡不厌跟,觉不厌舒。凡人舒而睡,则鬼物得便时,觉时乃可舒耳。
  凡眠#7先外心而后卧眼。
  当熟嚼食,使米脂入肠,勿使酒脂入腹。渐学少咸。
  必不得昼眠,令人失气。
  人无五津五漏,则得仙也。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阴阳纯凡用事之月。气冬至起於涌泉,足心下是。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仿此。
  人当食勿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瞋,则令人神惊,夜梦飞扬。累数为烦,偃触为恼。
  人外夜当作五覆,怕逐更转。
  酒醉勿当风向阳,令人发狂也。
  大小便觉之即行,勿忍之。
  饱食勿入房,日初入后勿入房,亦勿言语读诵,必有读诵,宁待平旦。凡行立坐勿背日月。纵读诵言语,常想声在气海中。脐下是也。
  冬日触玲行,勿大语开口。
  食讫以手摩面腹,令津液流通。
  凡平旦欲得食讫,然后洗梳也。
  夏热常食暖饭,冬长食细米稠粥。
  二月、三月,宜食韭,大益人。
  心常勿外绿,是真人初学道法。若能常如此者,坐於温疫之中无忧疑矣#8。
  常当内视,见五藏如悬钟,了了分明不报也。
  旦起欲得专言善事,不欲先计校钱财。
  睡不厌跟舒#9。
  凡居处不欲得绮美华丽,令人贪婪无厌,祸患之原。但令雅素今洁,兔风雨暑湿为佳。衣服器械,勿用珠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厨膳勿使脯肉丰盈,恒令俭约。饮食勿多食肉,生百病。恒少食肉,多食饭及蕴菜,每食不用重肉。
  凡心有所爱,不用探爱,心有所僧,不用深僧,并损性伤神。亦不深赞,亦.不深毁,常须运心於物平等,如觉偏颇,寻即改正之。
  居贫勿谓常贫,居富勿谓常富,居贫富之中,怛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人年五十,至於百年,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恒以深心#10至诚恭敬於物。慎勿诈善,以悦於心。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当以道德自平其心,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
  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则自抑之,勿令得起。所至之处,得多求则心自疲苦。
  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求,然纵情恣欲,心所忆得,即便为之,不约禁忌,欺买幽明,无所不作,当自思念,探生耿愧,诚勤#11身心,常修善省事。故日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神散,多欲则无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桥,多乐则意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12不理,多恶财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唯无多无少者,几於道矣。
  黄帝杂忌法第三
  《要记》曰: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暮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燃灯烛行房#13,暮常护气。久视伤血,久外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咸伤筋,醋伤骨,饱伤肺,饥伤气。
  茅屋漏水堕诸脯肉上,食之成症结病。凡作脯不肯乾者,害人也。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有蜂行住,食中必有毒害也。
  一日之忌#14,夜莫饱食;一月之忌,暮莫大醉;一岁之忌,暮莫远行;终身之忌,然灯烛行房。
  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饮食竟仰卧,成黑痞,作头风。
  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疼痛。
  热食讫,以冷水、醉浆漱口者,令人口气恒臭,并作芦齿。
  食生肉伤胃,一切肉唯须烂煮,停玲食之。一切湿食及酒水浆临上看不见人物之影者,勿食之,成卒痉。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
  诸热食咸物竟,不得饮玲浆水,致失声成尸咽。
  腹内有宿病,勿食陵鲤肉,害人。
  勿饮酒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
  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勿食一切脑,大佳。
  丈夫头勿北外,勿当屋梁脊下卧。
  外讫仍勿留灯烛,令人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
  凡墙北勿安状,勿面向北坐,久思不祥起。
  勿怒目久视日月,失明。
  丈夫见十步直墙,勿顺外,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
  凡大汗勿即脱衣,多得偏风,半身不遂。
  夜卧当耳勿有孔,吹耳聋。
  凡远行疲乏来勿入房,久为五劳虚损少子。
  凡放入水则沉者,食之得玲,终身不差。
  人行汗出,勿歧林悬脚,久成血痹腰疼,两足重。
  凡热食汗出勿荡风,发痉头痛,令目涩饶睡。
  凡欲眠勿歌咏,不祥起。眠不大语,损气力。
  凡人头边勿安火炉,日则承火气头重、目晴赤及鼻乾。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常法。
  夜卧勿覆其头,得长寿。
  凡人魇勿燃#15灯唤之,定魇死不疑,闻唤之,亦不得近而急唤。
  人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病及损房足冷。
  若人外讫勿张口,久成销渴及失血色。
  正月寅日,烧白发,吉。凡寅日剪手指甲,午日剪足指甲,又烧白发并吉。
  旦勿瞋患,且下林勿叱叱咄呼,勿恶言,勿举足向火,勿对宠骂晋。夜饮勿过醉饱。勿精思,勿为劳。若事有损,且勿嗟叹,勿唱叫奈何,日请祸。
  勿坚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发覆面,皆不祥也。
  清旦恒言善事,闻恶事取向来方三唾之,吉。夜恶梦不须说,平旦以水向束方哦之,咒曰:恶梦着草木,好梦成珠玉。即无咎。
  凡上状坐,先脱左足。
  或行或乘马,不用回顾,则神去。
  勿煞龟蛇。
  勿阴雾中远行。
  凡欲行来常存魁歪在头上,所向皆吉。
  若欲征战,存斗柄在前以指敌,吉。
  勿北向大小便,一云向西。勿北唾,犯魁歪神,凶。一云,勿向北冠带,凶。
  勿食父母本命兽肉,令人命不长,凶。勿食己本命兽肉,食之令人魂魄飞扬。
  勿腊日歌葬#16,凶。
  旦起着衣返便着,吉。衣光者,当户三振之,咒,曰:殃去!殃去!吉。
  勿闭塞故井及水渍,令人聋盲。
  凡旦起勿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相。
  夫妻不同日沐浴,怛欲晦日浴,朔日沐。
  远行途中触热,逢河水勿洗面,生乌奸。
  炊汤经宿,洗人体成癣,洗面无光,作饭畦疮。
  忍溺不小便者,膝玲成痹疾。忍大便不出,成气痔。小便勿怒,令人两足及膝玲。大便不用呼气及强弩,令人腰疼月涩,宜任之。
  热浴洗头,玲水濯足,作头风,饮水沐发,亦作头风。夜沐发,不食即外,令人心虚饶汗。多梦勿嗽,嗽时病。新汗解勿令玲水洗浴,心胞不能复。
  水银不可近阴,令玉茎销缩,又不得近牙断,肿损落齿。鹿诸二脂亦不得近阴,令人阴痿不起。樊石不炼入药用,破人心肝。小粉不可治寸白,有铅入腹成冷病。
  诸空腹不用见诸臭气尸,入鼻,舌上白起,口中常臭。若欲见尸,先须饮酒,见之能辟毒。
  夏不用屋檐上下露,面皮厚,多成癣,一云面风。
  勿饮深阴地玲水,作疚疟。
  凡遇神庙,慎勿辄入,入必恭敬之吉。不得华#17目恣意顾瞻,当如对严君焉,乃厚其福耳。如其不示,即获其祸。亦不得反首顾视。
  忽见龙蛇,勿兴心惊怪之,亦勿注意瞻视。
  忽见光怪变异之事,即强抑勿怪之,谚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也。
  凡见殊妙美女,慎勿熟视,亲而爱之,此当是魑魅之物,使人深爱也。无问空山矿野,稠人广众,皆亦如之,善恶亦勿说。
  妇人月水来,不用食寥及蒜,当为血淋也。
  熊猜二脂不作灯火,姻气入目,光不能远视。
  母相不得堕子眼中,睛即破翳出。
  小儿不用指月,两耳边生疮宜断,名月蚀疮。一切疮着虾蟆末,不畏虫食之。
  产妇不欲见胡臭人,令发肿。
  水有沙虱,勿在中沐浴,害人。
  欲渡水者,随马驴后渡吉。有水弩之处,射人影即死,渡水者先以物打水上,其弩即发,急渡,不伤人。
  山水乌土中有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瘦疾,动气增患,病人不可食,多发卒疮。
  诸山有孔,云入采宝唯三月、九月,余月山闭气煞人。人卧,春夏向束,秋冬向西,此为常法。人饥须坐小便,若饱须立小便,慎之无病,除虚损。
  人常须日在巳时食,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不乾呕。
  凡养性之道,在於勿泄,则可以长生,此要道也。但能不泄,经五十日,腰脚轻便,眼目精爽,百战不息。
  按摩法第四
  自按摩法
  日三过,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神仙上法。
  一、两手相捉,纽捩如洗手法。
  一、两手浅相叉,翻复向胸。
  一、两手相捉共按陛,左右同。
  一、两手相重按陛,徐徐捩身。
  一、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一、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一、如拓石法,左右同。
  一、以拳顿,此开胸,左右同。
  一、两手抱头,宛转陛上,此是抽胁法。
  一、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
  一、大坐斜身,偏歌如排山,左右同。
  一、以手槌背上,左右同。
  一、大坐申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18
  一不两手据地回顾#19 ,此名虎视法,左右同。
  一、立地,两手着地,反拗三举。
  一、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一、起立,以脚前后踏,左右同。
  一、大坐申脚,用当相交,手勾所申脚着膝上,以手按之,左右同。
  凡一十八势,但老人日若能依此法三遍者,如常补益,延年续命,百病皆除,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老子按摩法
  两手捺陛,左右捩身,各二十遍。
  两手捺陛,左右纽肩,亦二十遍。
  两手抱头,左右纽身,二十遍。左右跳头,二过。
  一手抱头,一手托膝,三折,左右同。
  两手拓头,三举之。
  一手拓膝,一手拓头,从下至上,三过,左右同。
  两手攀头,下向三顿之。
  两手相捉头上过,左右亦三遍。
  两手相叉拓心,前推#20却挽,亦三过,左右亦三遍。
  两手相反拓着心,亦三遍。
  曲腕策肋肘,左右亦三过#21 。
  反手着膝上挽肘,覆手着膝上挽肘,左右各三遍。
  舒手挽项,左右三过。
  左右手拔前后,各三过。
  手摸肩从上至下,使三过,左右亦示。
  两手空拳,筑三过。
  外振手三遍,内振手三遍,覆振手亦三过,却摇手亦三过。
  摩纽#22指三过。两手反摇三过。两手上耸亦三过。
  两手下顿亦三过。
  两手相叉反头上,反覆各七遍。
  两手反叉,上下扭肘无数。单用十手也。
  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申肋十遍。
  两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亦三过。掘者,揩也。
  两手反捉,上下直脊三遍。
  覆手振,仰手振,各三。
  覆掌曲肘锅腕,内外振,各三遍。
  覆掌前后耸三过。
  覆掌两手相交横三遍。
  覆手横直耸三遍。若有手患冷者,耸#23 上打至下,得热便休。
  舒左脚,右手承之。
  左手捺脚,耸上至下,直脚三遍,左手捺脚亦示。
  前却抑足三遍。
  左捩右捩足三遍,前捩却捩三遍,直脚三遍。
  扭陛三遍。
  内外振脚三遍。若有脚冷者,打热便休。
  扭陛以意多少,顿肚三遍。
  前直肚三遍,却直肚亦三遍甲虎据,左右扭肩三遍。
  推天拓天,左右各三度。
  左右排山、负山、拔树,各三度。
  舒两手直,并顿申手三遍。
  舒两手,舒两膝,亦三过。
  舒两脚直,反摇头顿伸,左右扭腰三遍。
  拔内脊外脊各三过。
  用气法第五
  每日一夕,旦夕者,是阴阳转换之时。凡旦夕五更初,暖#24 炁至,频申眠开目,是上生气至,名日阳息而阴消;暮日入后,冷炁至,栗栗然,时乃坐睡倒时,是下生气至,名日阳消而阴息。暮日入后,冷气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一时休息。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河海水之潮汐,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两手於膝上,徐徐授捺支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去故炁,亦名死炁。纳者,纳取新炁,亦名生炁。故老子经云: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是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炁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后拓,瞋目张口,仰头拔耳,挽发捩腰,咳嗽发阳震动,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展,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内观之法。想见空中太和元气,渐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晴云入山,入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支五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汨汨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绿,斯须则元气达於气海,须臾则自达於涌泉,若彻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蜷屈,亦令林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一通两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觉身体润泽,面色光泽,肤毛润悦,耳目精明,令人食美力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
  调气法
  彭祖曰,和神导气之#25 道,当得密室闭户,安林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外,冥目闭炁於胸膈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为害,蜂姜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於真人也。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导引行气不已,亦可长生,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人身虚无,但有游炁,炁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病竞起。故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
  调气方
  治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鬓也,余者不足言。凡调炁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时仰外,将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两脚,两手握大母指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引气从鼻入足,即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
  若患寒热及卒患瘫肿,不问日中后,患未发前一食问即调。如其不得好差,明日依前式更调之。
  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
  若热病,气即吹出。
  若肝病,即嘘出。
  若肺病,即呵出。
  若脾病,即嘻出。
  若肾病,即咽出。
  夜半后八十一,鹦呜前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食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
  治病有四:一冷、二症、三风、四热。右若有患者,安心此法,无有不差也。
  凡百病不离五藏,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心藏病者,体冷热。相法,心色赤,患者梦中见人者,赤衣赤刀,杖火怖人。治之法,用呼吹二气,属心,呼治冷,吹治热。
  肺藏病者,体胸背满胀,四肢烦问。相法,肺色日,患者喜梦见美女美男诈附人,共相抱持,或作父母兄弟妻子。治法,用嘘黑出。
  肝藏病者,愁忧不乐,悲思不喜,头眼疼。相法,肝色青,梦见人着青衣,持青杖,或狮子虎狼来恐怖人。治法,用呵黑出。
  脾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痛闷疼。相法,脾色黄,通土色,或#26 作小儿击历人取犹人,或如游风团孪转。治法,用唏气出。
  肾病者,体冷而阴衰。相法,肾色黑者,梦见黑衣持黑杖怖人。治法,用咽气出之。
  凡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出吐气,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吹物之法,吹当使字气声似字。心闷者,用大#27嘘三十遍,细嘘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心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有冷者,用大咽五十遍,细咽三十遍。
  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者,依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皆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乃为之。
  居处法第六
  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久居不觉,使人中风。古来忽有得偏风者,四肢不遂,或角弓反张,或失音不能语者,皆由忍此耳。身既得风,众病总集,邪鬼得便,遭此致卒者,十中有九,是以大须周密。
  凡在家及行卒逢大飘风、暴雨、大雾者,此皆是诸龙鬼神行动经过所致,宜入室门户,烧香静坐,安心以避,待过后乃出,不示损人,或时虽未有,若於后不佳。
  居家不欲数沐浴,浴必须密室之内,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大热大冷,皆生百病。冬浴必不得使汗出霖,沐浴后不得触风玲。饥忌浴,饱忌沐。浴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觉室有风,勿强忍,勿反坐,须起避之。
  凡居家当诚勒内外长幼,有不快者,即须早道,勿使隐忍,以为无苦,过时不知,便为重病,遂成不救。小有不好,即须按摩授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弄也。
  凡人无问有事无事,恒须日别一度遣人蹋脊背,反四肢头顶,若令熟蹋,即风气时行不能着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论。
  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恒有熟艾一胜,备急丸、辟鬼丸、生肌药、甘湿药、丁肿药#28、水银、大黄、芒硝、甘草、乾姜、桂心、蜀椒,不能更畜余药。此等恒有,不可阙少,及一两卷《百一随身备急药方》,并带避毒蛇、蜂竭、蛊毒药随身也。
  凡人自觉十日已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泄风气为佳,勿以康健谓之常然,恒须安不忘危,豫防诸患。灸当辟人神。
  凡畜手力细累,每春秋皆与一服转泻药一度,则不中天#29行时气。
  黄帝问於岐伯曰:风之伤人,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则风。故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肝风;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以四季戊己伤於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於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於风者,为肾风。风气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伤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则为伤风抢泄。水在胜裹,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为他病,无常方,然故有风气焉。
  春之三月,此谓发冻#30,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外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煞,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逆之伤於肝,为#31寒变,奉生#32者少。
  夏三月,此谓播#33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晚#34起,毋厌於日,使志毋怒,使华英成秀,使气泄,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疚疟,则奉长#35者少,冬重病。
  秋之三月,此谓审平#36,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外早起,与鹦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37,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精#38,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早#39,为飧泄,则奉养#40者少。
  冬之三月,此谓阴气闭藏,水冻地拆,无损乎阳明,起早卧晚,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有私意,已有得#41,去寒就暖,毋泄皮肤,使气极,此冬之应也,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肾,春为萎厥,则奉生者少。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寒暑燥湿,人有五藏,以生喜怒悲乐,有恐惧。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故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重阴必阳生,重阳必阴生。故日冬伤於寒,春必病温;春伤於风,夏必飧泄;夏伤於暑,秋必疗疟;秋伤於湿,冬必咳嗽。此四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太清道林摄生论竟
  #1渴:原作『饥』,据《千金》改。
  #2莫:通『暮』。
  #3莫:原作『直』据《千金》改。
  #4是.原夺,据《千金》补。
  #5不:原夺,据《千金》补。
  #6杜:原误作『壮』,据《千金》改。
  #7眠:原误作『舒』,据《千金》改。
  #8无忧疑矣:此四字原夺,据《千金》补。
  #9睡不厌众舒:此句疑为衍文。
  #10心:原夺,据《千金》补。
  #11诚勤:《千金》作『诚勒』。
  #12迷:原作『述』,据《千金》改。
  #13暮无燃灯烛行房:此句原夺,据《千金》补。
  #14一日之忌:此下至门然灯烛行房』,疑为衍文。
  #15燃:原误作『灯』,据《千金》改。
  #16葬:《千金》作『舞』。
  #17华:《千金》作『举』。
  #18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此十一字原夺,据《千金》补。
  #19两手据地回颇:原作『三用当』,据《千金》改。
  #20推:原夺,据《千金》补。
  #21曲腕策肋肘,左右亦三过:《千金》作『曲腕筑肋挽肘,左人能依右亦三边』。
  #22纽:原误作『扭』,据《千金》改。
  #23耸:《千金》作『从』。
  #24暖:原作『肤』,据《千金》改。
  #25之:原夺,据《千金》补。
  #26或:《千金》『或』上有门梦』字
  #27大:原夺,据《千金》补。
  #28药:原夺,据《千金》补。
  #29天:原夺,据《千金》补。
  #30冻:《素问》作『陈』。
  #31为:《素问》r为】上有『夏』字。
  #32生:《素问》作【长』。
  #33播:《素问》作『蕃』。
  #34晚:《素问》作『早』。
  #35长:《素问》作『收』。
  #36审平:《素问》作『容平』。
  #37形:《素问》作【刑』。
  #38精:《素问》作『清』。
  #39早:《素问》作『冬』。
  #40养:《素问》作『藏』。
  #41有私意,已有得:《素问》作『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附:

 

 

2015-12-16紫元回复网友:你的逻辑不对,本人早说了,达摩易筋经12图的出现是因为这一支嫡传人在乾嘉年间看到伪易筋经义泛滥,所以出示12图及简约口诀,以示区别。此人很可能就是给傅金诠的黄舆山人(竺师也称自己“灵鼍山人,可见有传统),由于谢师爷藏版也是那个达摩12图,而且是12图单行本的藏本,故可以推知与黄舆山人的同源。换而言之,如果黄舆山人也是得自12图嫡传并作图者,那么黄、谢所得是同源的。如果黄舆山人就是嫡传及作图者,那么他就应该是本门在乾隆嘉庆年间的一位祖师。:由于你说来章氏辑本中12图中的5、6,与本门先后颠倒,所以本人说要看看道光三年傅金诠完整版中12图的5、6先后。这是很正常的思维,先生怎么觉得与岳飞扯上了?又怎么算是处心积虑了?不懂先生是什么逻辑。
:佟佩云是紫元的师姑,她一直在澳门行医,不知现在还健在否。紫元也是偶然看到台湾上世纪刊登她的练功照,细读起来确实在精微处与竺师有距离。这很正常,因为竺师每天勤习,寒暑不避,风雨无阻。而佟师姑忙于开业行医,得空就练练,还要练其父传的外家六合拳,没有竺师专一,她在澳门事务应酬也多,日久便见差距,这是自然之事。紫元也惭愧,也没有专注在易筋经上,总以为都已经明白,现阶段偶尔练练,不忘就行,把精力都放在抢救保存中华武术珍品,如:心意六合拳、吴氏太极十三势软手、阴阳八盘掌、明代万历武玄道人创的原始醉八仙拳、剑、贾勃生恩师传的六路青苹剑、李正府恩师传的董秉乾老道的12路六合枪,及心意六合拳、吴氏太极十三势软手、阴阳八盘掌三门的内功、器械,(易筋经贯气诀即华山老人秘授调气运丹图、后被称为易筋经外经、小易筋经、易筋经12大劲、甚至称为达摩真本易筋经,因是心意六合拳本门内功,所以紫元倒是常练的)还要研究拳史、教学生(教学生一些拳路、内功、推手、散打,也教纪师传的八段锦,但从未传过心意六合12大势一支体系中的八段锦,更未传过竺师的易筋经、铁裆功。甚至没有时间去练与白瑞采之女,武友白女士交换来的目前仅存的刘德宽学自河南的六路方天画戟,那是紫元用六合方天画戟及六合双钩加上邀请来新西兰旅游才换到的。不过练后觉得还是自己的六合方天画戟是本来面目,后者是在此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所以也赖得去练,只要不忘就可以了。所以不存在先生指责的:”传播非正宗的伪学,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糊弄学者,还是故意传播假的非正宗“情况。不是不传,而是哪件事更紧迫,当然,传也是择人而传,不是烂传。


 

六朝方士房中秘术等       &nbs ...

$
0
0

江西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2000年第11

 作者简介 朱越利 男,河北省定州市人。中国道教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道经总论》、

《道藏分类解题》等。

摘要 本文考证认为,彭祖道和五行之道皆为晋代房中术。本文从历史文献中勾稽了这两个

派别的代表人物和经典,分析了其内容。并指出,六朝重要的房中术资料还有《养性篇》、《养性延命录》、《仙经》、《黄老玄示经》和《大清经》等。

一、《彭祖经》的年代和彭祖派

撰于萧梁时期的《洞真太上太霄琅书》亦是重要的古上清经。该经卷"提出“七经之道”,依次为仁经、义经、智经、信经、德经、道经。又说:“玄、素、黄帝、容成、彭铿、巫咸、陈赦习学七经,演述阴阳,生生为先。先人之志,非但七人。七人迹多,亦号七经”。我们不妨将前一种七经称为道德七经,后一种七经称为阴阳七经。这是说,玄女等人学习道德七经,撰有阴阳七经。该经卷<</FONT>将玄素之道与服御、吐纳、金丹等,都看作遣欲求不死方的辅佐之术。该经的宣传,表明魏晋以来玄素之道、涓彭之术、容成御女术等在继续流行。

至于阴阳七经,托名玄女撰的《玄女经》、托名素女撰的《素女经》和巫咸撰《子都经》,它们都是汉代

经典,这是我们已知的。现在我们需要查一下所谓黄

帝、容成、彭铿和陈赦撰的其余四部经。

梁阮孝绪《七录序》引《七录目录》曰:“房中部十三种,十三帙,三十八卷”。这1=种之中大概包括上述阴阳七经在内。但《七录目录》已佚,我们无法肯定这一点,书名亦不得而知。

不过葛洪《抱朴子内篇?遐览》开列了一个道经书目,为道教书目的滥觞。其中在《元阳子经》之后、《入山经》之前开列“《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陈赦经》、《子都经》、《张虚经》、《开门子经》、《容成经》”等八部经。除《张虚经》和《天门子经》外,这八部经中的其余六部经的名称,与阴阳七经的六位作者的姓名相同,盖非巧合。由此推断,所谓容成撰的经叫做《容成经》,所谓彭铿撰的经叫做《彭祖经》,所谓陈赦撰的经叫做《陈赦经》。黄帝所撰为何经,仍不明。!"

《容成经》和《陈赦经》至今未发现。《道枢》卷#有《容成篇》,为曾#引前人语,驳泥水丹法,不是六朝经典。阴阳七经中的其余四经,可考者唯有《彭祖经》。

葛洪撰《神仙传》中有《彭祖传》。《彭祖传》说,彭祖为殷王大夫,善于补养导引之术。殷王又奉事采女,采女知养形之方。殷王令采女问道于彭祖,具受房中之要。采女转授给殷王,殷王试行有效。殷王企图独自垄断彭祖之术,欲杀害彭祖及所有传习彭祖道的人。彭祖逃走,不知所在。葛洪著《抱朴子内篇?极言》将采女记为$女,指出这一传说出自《彭祖经》。

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后宫规定等级,采女地位较低,相当于后世所说宫女。《后汉书?皇后纪上》曰:“及光武中兴,斫雕为朴,六宫称号,唯皇后、贵人。贵人金印紫绶,奉不过粟数十斛。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有人说,把宫女命名为采女,是因为她们充当皇帝的药鼎,供采药用。陈撄宁不以为然,反驳说:“采女乃宫女之别名,因其衣服具有色采,故称采女……今以采女女乐等名称,附会于采药之说,太觉牵强”。光武帝是否修炼房中采补术,不明。即使他热衷此术,大概也不会将女鼎列为后宫等级。“采”字,原义为捋,即采集之采,是动词,为一种劳作。采女大概是宫中劳作之女的意思,故等级最低。“采”字,大概也可与色彩之“彩”和花纹之

$”二字通用,故陈撄宁之说亦有道理,后世称宫女为$女或彩女可为证。如

《后汉书?吕强传》曰:

“臣又闻后宫$女数千余人,衣食之费,日数百金”。唐王翰《古蛾眉怨》曰:“宫中$女夜无事,学凤吹萧弄清越”。鲍照《淮南王》二首之一曰:“紫房彩女弄明珰”。李白《飞龙引》曰:“宫中彩女颜如花”。这些$女、彩女大概泛指嫔妃和宫女。大概是由女性引申,出现了“%”字,作为女子名用字,采女遂又被称为%女。如法琳《辩正论》卷$“孙皓溺像,阴疼累月”注引南朝刘义庆《宣验记》曰:“中宫有一%女,先奉佛法,内有所知,凡所记事往往甚中”。总之,采女本是杂使宫女,不是药鼎,也没有被皇宫或儒家方术化和神化。

是道教最早将采女方术化和神化。《彭祖经》暂且不说,其它将采女方术化和神化的道教著作都撰于晋代。方术化如《抱朴子内篇》将采女与各种方术相联系。如其《仙药》篇说赵瞿服食松脂,夜见面上有$女二人游戏其口鼻之间。一年后二女长大,追随左

右。其《金丹》篇介绍《采女丹法》,《遐览》篇著录《&女符》。神化如《太上洞渊神咒经》中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女,

她们是驱鬼度人的神,是魔王的配偶。该经卷%说“三天玉女八十亿人与十方$女三十九万人”誓逐恶鬼,卷&"说发大水时“天帝$女十二万人”将会度化人民,卷&’说“九天大魔王、三十六天魔王及天人$女诸天梵王魔王眷属”

闻天尊说偈。也有道经把采女作为贞节女子的称呼。如六朝《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曰:“若见采女,当愿一切守清忍志,慕在贤贞”。将某人或某称号方术化和神化当经历一段过程,这大概就是采女在晋代才成为方士和神仙的原因。

在马王堆帛书房中术中,彭祖就是房中术家,但无采女向他求教之事。东汉《列仙传?彭祖传》亦没有提到采女。只有到了东晋的《神仙传》和《抱朴子内篇》摘引的《彭祖传》,才出现殷王、采女和彭祖的房中术故事。再者,其它将采女方术化和神化的道教著作也都撰于晋代。由这些推断,《彭祖经》盖撰于晋代。

《神仙传?黄山君传》说《彭祖经》的作者为黄山君,其曰:“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年数百岁犹有少容。亦治地仙,不取飞升。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为《彭祖经》。得《彭祖经》者,便为木中之松柏也”。《笔记小说大观》本《神仙传》将此段合入《彭祖传》,为其结尾,文字略有差异,基本内容一致。黄山君除撰《彭祖经》外,还有以他命名的口诀。《真诰》引《黄仙()君口诀》曰:“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猪肝、犬头肉至忌,都绝为上。道士自不可食猪犬肉而交房中,令药力不行。”又:“计食一斤,损算百日,子其慎之。”《三洞珠囊》卷#引《真诰》第五曰:“《黄山君诀》曰:‘养性:服食药物,不欲食蒜及石榴子,道士自不可食。’又:‘禁房中,既令药力不行。’又:‘计食一斤,损算百日也’”。陶弘景《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将黄山君列入第四级神仙。

黄山君又称黄山公。《抱朴子内篇?极言》指明,彭祖逃走$"余年后,有人在流沙之西见到他之事,出自《黄山公记》。

黄山君又称黄山子。

《抱朴子内篇?黄白》曰:“《黄山子》曰‘天地有金,我能作之,二黄一赤,立成不疑’”。

被晋代人称为君、公、子,黄山君当是晋代人。从《彭祖经》、《黄山君口诀》和《黄山子》诸书佚文可知,黄山君兼擅黄白术、服食术、养性术和房中术,与葛!"

洪相似,的确带有晋代道士特点。黄山君著《彭祖经》当是晋代著作,早于葛洪。

有人把《彭祖经》视为汉代著作,根据是《医心方》将叙述殷王使采女问彭祖的这一段话,征引为素女所说。推论方法是,汉代已有《素女经》,既然是素女所说,《彭祖经》自然也出自汉代。奇怪的是六朝文献《神仙传》、《抱朴子内篇》和《养性延命录》,都叙述了殷王使采女问彭祖之事,但都没有提到这是素女所说,晚出的《医心方》何以为证#我以为,《医心方》将此事引为素女所说,不是《医心方》编辑者笔误,便是所用《彭祖经》是经篡改的晚出版本。我们不能仅据此就将《彭祖经》定为汉代作品,更不能轻易归入《素女经》。

《抱朴子内篇?极言》说彭祖的弟子有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离娄公、太足君、高丘子、不肯来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成仙而去。《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去丘子《黄山公记》。“高丘子”和“去丘子”二名仅一字之差,疑是一人。去丘子撰《黄山公记》,当与黄山君同是时,疑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离娄公、太足君、不肯来等也与黄山君同时。黄山君和此八人当为晋代房中术彭祖道的代表人物。

《神仙传?白石生传》说白石生是黄丈人弟子,以交接之道为主。是知他也是修炼房中术者。此外,他的修炼还以金液之药为上,性好朝拜存神,又好读《仙经》及《太素传》,煮白石为粮。他不肯升仙,只愿在人间作隐遁仙人。彭祖问他为什么不升天,他回答说天上要事奉尊者,比人间更苦。白石生把自由看得比闻达更宝贵。但在《抱朴子内篇?对俗》中,类似的话由彭祖说出。我们不知石生是否实有其人,是否也是晋代方士。如果是的话,他与彭祖和黄山君的地仙思想相投,也以交接之道为主,可能也是彭祖派人物。

二、彭祖道的内容

《抱朴子内篇》、《神仙传》、《养性延命录》和《医心方》等所辑彭祖述交接之道,述彭祖与采女问答之言,当为《彭祖经》佚文。由这些佚文可知彭祖道的大概。

彭祖道继承了法天地的思想,以天地交合来说明人应当交合。其曰:“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这是说男女交合就如同天地交合一样,是本性使然。其

解释说:

“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天地昼离而夜合,一岁三百六十交。而精气和合者有四,故能生育万物,不知穷极。人能则之,可以长存”。这段话也为《医心方》所引,有删节。其将夜晚视为天地交合,将四至视为精气和合,这是用天象和季节的变化规律,解释天地永恒存在的原因,以此说明人应当交合。

天地即阴阳,法天地也就是法阴阳。彭祖道用阴阳学说解释房中术的病理和医理,警告说“阴阳不交则伤人”,要求养生必须“通阴阳”。他甚至认为懂得用阴阳学说养生的人$

能养阴阳者”%,房中术可以无师自通$“阴阳之意可推而得”%。他断言采女就是这样的人。

根据阴阳学说,

《彭祖经》解释了鬼交病的病因和危害。其曰:“凡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鬼魅因之共交,失精而一当百”。对于鬼交的病因和危害,《医心方》所引《彭祖经》说得更详细。其曰:“由于阴阳不交,情欲深重,即反鬼魅假象,与之交通。与之交通之道,其自有胜于人。久交则迷惑,讳而隐之,不肯告,以为佳,故至独死而莫之知也。”该处还提到,如果有人不相信这种病因分析的话,可以自己亲自实验一下。该经还强调,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应当放弃性生活,因为老人也有欲望。如果强制自己,难持易失,也会造成鬼交病。彭祖道为鬼交病开的治疗方是令男女交合,或者用药熏、服药。

彭祖道的另一个指导思想是乐而有节。其曰:“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其志也。八音五色,以玩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彭祖认为,包括性爱在内的丰足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使人长寿。这种观点是符合实际的。但同时彭祖又指出,这些享乐如同水火一样,具有两面性,可以造福,

也可以为害,应当掌握适当的度。如果“用之过当,反为害耳”,甚至“反以速患”。这种节制思想,也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彭祖经》所说的:“上士别床,中士异被”,并不是绝欲,而是节欲。彭祖认为,只有下才之士,不懂节制,缺乏自控的意志,才不得不禁止他们享受。这种乐而有节的思想,用彭祖的话说叫做“道不远求”,用采女的话说叫做“不逆人情而可益寿,不亦乐哉”。西汉阴道也主张乐而有节,礼乐互补,倡导夫妻共享性快乐,以维护家庭和谐为目的。彭祖道的!"

乐而有节的思想完全站在男人养生的立场上,不如西汉阴道境界高。

但是《彭祖经》也为房中术进行了辩护。其罗列了各种损伤身体的行为后说:“所伤人者甚众,而独责于房室,不亦惑哉”#

彭祖道将金丹术视为至道,并且将房中术与爱精养神、服气炼形、医药养生等术结合进行。

彭祖道也主张贵精不泄。其曰:“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忍,不可不慎”。但忍精就享受不到性高潮的快感。彭祖用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对人进行劝告。他说射精的快感是暂时的,保精使人健康,可长久地享受性快乐,还是不射精为好。其曰:“夫精出则身体怠倦,耳苦嘈嘈,目苦欲眠,喉咽干枯,骨节解坠,虽复暂快,终于不乐也。若乃动不写$%,气力有余,身体能便,耳目聪明,虽自抑静,意爱更重,恒若不足,何以不乐耶”&

彭祖对偶尔射精,没有大惊小怪,而是以能否及时恢复失去的精液为掌握的原则。他认为多次交合后偶尔射一次精,或者一月射两次精,精液能够恢复,不会伤害身体。如果频繁射精,精来不及恢复,则有危险。最好是频繁交合而不射精,这样能使精很快恢复。另外可用导引,弥补射精造成的损失。《彭祖经》描述了男子阴衰的五种症候,认为这是由于“不徐交接而卒暴施写$%所致”,开出的治伤办法是御而不施。

彭祖道认为交接时可以得到玉门中的阴气,使疲软的阳根变得坚挺。这时继续缓慢地交合,“精动而正闭精,缓息瞑目,偃卧导引,身体更复”。彭祖道还倡导交合时多含女子舌液和唾,像服汤药一样服下去。这些是食阴思想的继续。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采阴。为了采阴,《彭祖经》要求做到“从容安徐,以和为贵”,察女症候,致气采气。

彭祖道提出在交合中频繁更换性伙伴的作法。要求欲一动就立即换人。彭祖解释说,一个女子只有很少的阴气,男子获益不大。另外,阳道法火,阴道法水,水能制火,阴能消阳,如果同一个女子交合时间过长,阴气反过来会吸收阳气,男子采到的阴气少于失去的阳气,得不偿失,身体反而受到损害。如果频繁换人,那么男子不会损失阳气,却能采取许多女子的阴气,积少成多,对身体大有益。《彭祖经》说:“但能御二十女子而复不泄者,令人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而不泄者,年万岁”。

不仅主张多御女,彭祖道还提出多御少女,并指

出这是为日理万机的君王敬献的建议。彭祖还为君主制定了选择少女的标准。他说,合格者不必容色妍丽,但应当是“年少未生乳而多肌肉者”。有这样的性伙伴七八人,便会受益很大。《彭祖经》所说少女,大概是年轻女子的意思。经中说最佳年龄为十四五岁以上至十八九岁以下,最大不可超过三十岁。还有一个标准是童女。童女大概是指处女。即使不是处女,也不要生育过子女者。还有一个标准是“不知道”。“不知道”大概是不懂房中术的意思。如果懂得多,就不会听任摆布了。

彭祖道讲述了交合的禁忌,包括躲过恶劣自然环境的“天忌”,错开不良心理情绪的“人忌”,和回避神灵场所的“地忌”等三忌。又说暮须远内。

彭祖道也关心广嗣,指导说月经净后三五日交合,可使女子怀孕生子。关于优生,彭祖道说应选择吉日和王相之日交合,令人长生,有子必寿。应取月宿日交合,生子长命,贤明富贵。

《彭祖经》还开出以麋角为主的壮阳药方,反对使用助乐用品,如以粉纳阴中以象牙制假阴茎等。

三、五行派

《洞真太霄琅书》卷’介绍了玄素七经之后曰:“天门、玉子皆传斯道”。

《神仙传?天门子传》曰:“天门子者,姓王名纲,尤明补养之要。……天门子既行此道,年二百八十岁,犹有童女之色。乃服珠醴得仙,入玄洲去也。”《仙苑编珠》卷上引《神仙传》曰:“天门子姓王名纲,善补养之法,行玄素之道,年一百八十岁,有童女之色”。《云笈七签》卷()’《神仙传》全录此传,个别字有出入。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的《天门子经》,当为王纲所著。

《神仙传?玉子传》曰:“玉子者,姓张名震,南郡人也。少学众经。周幽王徵之不起……师长桑子,受其众术。乃造一家之法,箸道书百余篇。其术以务魁为主,而精于五行之意。演其微妙以养性治病,消灾散祸……后入崆峒山合丹。丹成,白日升天也”。

精于五行之意即精于五行之道。《道藏》本《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玉子《五行要真经》,盖为张震所著。另,疑《抱朴子内篇?遐览》开列的“《玄女经》、《素女经》、《彭祖经》、《陈赦经》、《子都经》、《张虚经》、《天门子经》、

《容成经》”等八部经中的《张虚!"

经》,盖为《张震经》,即《五行真要经》别称。

仙传说天门子仙去、玉子是周幽五时人等等,均不足信。七经之《彭祖经》为晋代著作,天门子和玉子传之,二人自然不会早于晋代。《天门子传》说天门子成仙之后入玄洲而去。晋王嘉著《十洲记》,出现玄洲,天门子不早于王嘉。《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天门子经》和玉子《五行要真经》,二人自然不会迟于葛洪。简言之,天门子和玉子为晋代房中术家。

所谓“传斯道”,“善补养之法,行玄素之道”,盖其术与玄素之道、涓彭之术、容成御女术、彭祖道等相近。与黄山君等相呼应,天门、玉子当是晋代的又一个房中术派别。该派以五行述房中术,可称为五行派。

修五行之道的玉子在南北朝时仍有影响。如在《真诰》卷#中,女仙紫微夫人吟诗,称玉子为伴侣。又杨羲书吟咏玉子成仙事。但还有另外一个玉子。《真诰》卷$#有许掾从《剑经》中抄录的玉子剑解的神仙事迹,玉子被说成为尧之父帝喾。此玉子非张震。

《神仙传?阳子传》说玉子有门人三十余人。《神仙传》记载了玉子的几位弟子的事迹。还有几位大概是天门子的弟子,他有多少弟子不详。天门子、玉子和他们的弟子修炼五行之道,活跃于晋代,他们弟子的事迹分述如下:

$

太阳子离明,系玉子之弟子,为太阴女之师,著《七宝树之术》。

《太阳子传》曰:“太阳子者,姓离名明。本玉子同年之亲友也。玉子学道已成,太阳子乃事玉子,尽弟子礼,不敢懈怠……善为五行之道……著《七宝树之术》,深得道要。服丹得仙”。

%

太阴卢全,系玉子之徒孙,为太阳子之弟子。《太阴女传》曰:“太阴女者,姓卢名全。为人聪达,知慧过人。好玉子之道。颇得其法。未能精妙,时无明师。乃当道沽酒,密欲求贤。积年累久,未得胜己者。会太阳子过之,饮酒。见女礼节恭修,言词娴雅……遂授补道之要。授以蒸丹之方。合服得仙”。

"

太玄女颛和,盖玉子之弟子。《太玄女传&曰:“太玄女者,姓颛名和……治玉子之术,遂能……无所不为。行三十六术,甚有神效。起死无数,不知其何所服食。颜色益少,鬓发如鸦。忽白日升天而去”。

《真诰》卷$#说太玄仙女名西灵子都,其弟子有汉代司马季主等数人。此太玄仙女是另一仙女。

#、太阳女朱翼,系绝洞子之弟子,盖天门子或玉子之徒孙。

《太阳女传》,曰:“太阳女者,姓朱名翼,敷演五行之道……奉事绝洞子。丹成以赐之,亦得仙升天也”。

《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卷上说西王母将上真之道传青要帝君,青要帝君传鲁女,鲁女传太阳女,“太阳女常于世中行之,洞睹玄空,面生金光。年七百岁,上和之年时人谓之年十七八。常乘飞凤游行天下。亦监察有道人,或降以真’,有宿分者或于景响中遇而悟之。得接真形,便能飞行”

!

绝洞子李修,因其弟子修炼五行之道,其盖天门子或玉子之弟子,著《道源》。

《绝洞子传》曰:“绝洞子者,姓李名修……年四百余岁,颜色不衰。著书四十篇,名曰《道源》。服丹升天也”。

’、九灵子皇化,修炼五行之道,盖天门子或玉子之弟子。

《九灵子传》曰:“九灵子者,姓皇名化,得还年却老胎息内视之要、五行之道……在人间五百余年,颜容益少。后服炼丹而乃登仙去矣”。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九灵符》。

(

北极子阴恒,因其术与《天门子经》相似,盖天门子弟子。《北极子传》曰:“北极子者,姓阴名恒……后服神丹而仙焉”。

五行派既修炼房中术,又炼外丹,这正是《周易参同契》以来的传统。他们还同时修炼服食、服气、符箓、变化诸术。

四、五行之道的内容

《神仙传?天门子传》引天门子所述经文,当是《天门子经》佚文。其曰:“阳生立于寅,纯木之精。阴生立于申,纯金之精。夫以木投金,无往不伤,故阴能溲阳也。阴人著脂粉者,法金之白也。是以真人道士莫不留心驻意,精其微妙,审其盛衰。我行青龙,彼行白虎,彼前朱雀,我后玄武,不死之道也。”又曰:“阴人之情也,有急于阳,然能外自戕抑,不肯请阳者,明金不为木屈也。阳性气刚躁,志节疏略,至于游宴,则声气和柔,言辞卑下,明木之畏金也”。

《太阴女传》记载,太阳子到太阴女的酒店喟然叹曰:“彼行白虎、(蛇,我行青龙、玄武。天下悠悠,知者为谁)”太阴女闻之大喜,使妹问客:

“土数为!"

#

对曰:“不知也。但南三、北五、东九、西七、中一耳。”太阴女一听便知太阴子的功法胜于自己,遂拜其为师。太阳子曰:“共事天帝之朝,俱饮神光之水,身登玉之魁,体有五之宝,唯贤是亲,岂有所怪。”遂授补道之要,授以蒸丹之方。“九”原为“七”,据《云笈七签》改。吴筠《形神可固论?守神》的引文可对此作补充,其曰:“又按太阳子谷$%&太’阴女曰:‘我行青龙与白虎,彼行朱雀及(蛇。东九,西七,南三,北五,中居一。反精采’而补我身,虚入实出甄我藏府,即可寿无涯矣”。

《绝洞子传》引绝洞子李修之经,盖《道源》佚文。其曰:“弱能制强,阴能弊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驾,长生之道也”。

《九灵子传》引九灵子皇化所述经文,当为《九灵符》佚文。其曰:“此术可以辟五兵,却虎狼,安全己身,营护家门,保子宜孙,内外和睦,人见则喜,不见则思,既宜从军,又利远客……百事皆利,世有专世。行此道者,大得其妙”。

《北极子传》引北极子阴恒的经文曰:“治身之道,爱神为宝。养性之术,死入生出。常能行之,与天相毕。因生求生真生矣,以铁治铁之谓真,以人治人之谓神”。

从上述经文可知,五行之道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来说明男人应当小心对待交合,取其利而避其害,并由五行、四象、地支方位等组成指导操作的符号系统。神仙方术很早就借用了五行说,五行说在六朝及后世的内丹理论中也是支架之一。但是专门以五行说作为房中术的主要理论支柱和符号系统,以五行之道最突出,最早。

其具体作法包括男子谨慎从事、返精采气、弱入强出、惜精爱神等。

五、派别不明的诸家房中术

六朝时期,各家修炼房中术蜂起。除了彭祖道、五行之道以及葛氏道、北天师道、上清派等以外,还有不少家。这些房中术没有留下清晰的传授或派别轨迹,但保留在一些文献中。辑录最为丰富的当数东晋道林的《养性篇》、萧梁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和日本名医丹波康赖辑于公元()*年的《医心方》第*)卷。《养性篇》和《养性延命录》辑录的资料中,有些虽然找不到归属,但比较重要。除了《彭祖经》外,从上述三种文献中找到归属的六朝有关房中术的道经,

比较重要的有《仙经》、《黄老玄示经》和《大清经》。

+

《养性篇》。今《道藏》有《太清道林摄生论》,该《论》无序,第一、二篇目缺,第三篇为《黄帝杂忌法》,第四篇为《按摩法》,第五篇为《调气法》,第六篇为《居处》。《道藏》本《孙真人备急千斤要方》卷)+),,题为《养性》,凡)篇,篇目依次为《养性序》

、《道林养性》、《居处法》、《按摩法》、《调气法》、《服食法》、《黄帝杂忌法》、《房中补益》。对比可知,《养性》和《太清道林摄生论》书同书两传本,两本不仅内容皆有残缺,而且第一、二篇目皆阙,《养性》的第一、二篇目补得不对。《养性序》作者自称粗述《养性篇》,此盖是该书原名,作者为道林,《太清道林摄生论》盖是后人改名。

晋僧支遁字道林,非是《养性篇》作者,此道林是东晋道士。《养性延命录》辑“道林云”一段,当是道林本人的论述,主要强调房中术为生命的根本。

《养性篇》加入了孙思邈的论述,第八篇《房中补益》收录天老、蒯京、彭祖诸家及《仙经》、《抱朴子内篇》等经。此外还有若干段不知何属道林,何属前人。先看一看这些无所属的内容。

《养性篇》认为性欲不可压制,压制则生病,应当满足,这叫做“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养性篇》也主张接而不泄,多多御女,并将食阴、采阴称为采气。

《养性篇》述交合禁忌,与彭祖所说天忌、地忌、人忌基本相同,增加了忌虹霓、火光之下、神庙佛寺之中、灶厕之侧、墓尸柩之旁、忍小便、远行疲乏、月事未绝等条。强调祸福与禁忌必相应。又述水银不得近阴、鹿猪二脂不可近阳等禁忌。

关于相女,《养性篇》提出如果财力允许,可以挑选更健美的女性的建议,暴露出统治阶级压榨贫苦妇女的真相。其选女的标准,有些是符合生理学和一般审美观点的,如头发柔软黑亮,面容洁净,目睛黑白分明,牙齿整齐,躯体柔软,肌肉丰满,肌肤细滑等。有些则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私的审美观,违背生理学,如贬斥说话声音洪亮,大口高鼻,骨节高大,阴毛多而且粗硬等。

关于求子:

《养性篇》建议在月经绝后五日之内的王相日、月宿日交合,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怀孕,并可选择生子或生女。

*-《养性延命录》。萧梁陶弘景编《养性延命录》*卷,辑先秦至两晋的思想材料、医书佚文和道经佚文数十种,其中与房!!

中术有关而不知所属的三条,言简意赅。

第一条说阴阳交合应当合于道,道就是以精为宝,不妄施。这是把贵精原则提高到道的高度。第二条说“罪莫大于淫”,淫就是施精。这是对淫提出新解释。第三条说阴阳不交伤人,交则应当采用房中技巧,配合导引诸术,遵守禁忌。这是对医药养生修炼房中术内容的高度概括。

"#

《仙经》。葛洪《抱朴子内篇》屡引,知《仙经》晋时已流传。从佚文可知,《仙经》将神仙分为天仙、地仙和尸解仙,述金丹、守一、房中、胎息诸术。其主张人应当与疾病和死亡抗争,将房中术视为生命之要,劝戒人们注意爱精节精。

《仙经》具体讲述了指压还精法,曰:“还精补脑之道:交接,精大动欲出者,急以左手中央两指却抑阴囊后大孔前,并事抑之。长吐气,并啄齿数十地,勿闭气也。便施其精,精亦不得出,但从玉茎复还上入脑中也”。这种方法至今仍被当作避孕措施之一。

《仙经》又述房中存思术,其曰:“先与女戏,饮玉浆。玉浆,口中津也。使男女感动。以左手握持,思存丹田中有赤气,内黄外白,变为日月,徘徊丹田中,俱入泥洹,两半合成一团。闭气深内勿出入,但上下徐徐咽气。情动欲出,急退之……思作日月,想合径三寸许,两半放形而一,谓日月相

也。虽出入,仍思念

所作者勿废,佳也”。这一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仙经》称此法为男女俱仙之道或男女俱存法,包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另外,还说白天也可以修炼,一天一夜可以修炼数十次。这种思想也是打破常规的,其曰:“深纳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乃徐徐出入,精动便退。一旦一夕,可数十为

之,令人益寿。男女自息,薏共存之”。

$#

《黄老玄示经》。《云笈七签》卷%&辑《黄老玄示经》一段,该段又辑入《云笈七签》卷&’,简称《玄示经》。《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玄示经》十卷”,知《黄老玄示经》晋时已流传,原为()卷。《养性延命录》卷上引《黄老经玄示》,盖为《黄老玄示经》佚文。又有《玄示》,当为简称。两段佚文劝人要气化,不要形化,也就是要全神保精。卷下引《玄示》,述服气。

!#

《大清经》。《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曰:“梁时陶弘景造《大清经》及《章醮仪》十卷”。有人考证《大清经》为梁玄超撰。作者难以确认,但为梁时人所著盖无大误。《医心方》卷’%辑《大清经》!段,述相女术,其中一段引素女答黄帝问。其提出要选’!")岁的阴液多的女人,避免女阴硕大的女人。一处说女阴无毛为好。另一处说腋毛和阴毛均要顺而柔软有光泽。其余内容与《养性篇》大同小异。

《养性篇》、《养性延命录》和《医心方》辑录的《明医论》、《虾墓图经》、“卜先生”、《四民月令》、《养生要集》、《产经》等汉魏六朝古籍,也有一些关于房中术各个方面的阐述。还辑录了一些方书,如《范汪方》等,讲述了不少补阴药方。《养性篇》也提出一种在房中服气后的用药法。

参考文献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  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郭树森

 

二,

房中秘术 - 一、安置炉鼎篇

原 文 
夫安置炉鼎者,乃广成子授黄帝补虚之法也。 
炉鼎者,可择阴人十五六岁以上,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面貌光润,皮肤细腻,声音清亮,语言和畅者,乃良器也。若元气虚弱,黄瘦红候不调,及四旬上下者,不可用也。 
凡与之交,择风日暄和之候,定息调停,战之不泄之法,待其情动昏荡之际,舌下有津而冷,阴液滑流。当此之时,女子大药出矣。上则紧咂其舌,以左手搠其右肋下,则神惊,精气泄出,吸其气和液咽之,则玉茎亦能吸其阴精入管。如水逆流直上,然后御剑,则神妙矣。夫上采舌者,谓之天池水;中采乳者,谓之先天酒;下采阴者,谓之后天酒。崔公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常似醉。岂虚语哉!依法采其三次,若其阴实不过,候其情甚,紧咂其舌,退龟少出,如忍大便状,则其阴精自泄矣。 
此术巧妙,功用极大,不可轻传,以泄天机,慎之,慎之。 
歌曰: 
采阴须采产芝田,十五才交二八年; 
不瘦不肥颜似玉,能红能白脸如莲。 
胎息有真都是汞,命门无路不生铅; 
炼成铅汞归元海,大药能为陆地仙。 
译 文 
安置炼制内丹的炉灶和锅子,是广成子传授的黄帝补益元精和血气虚空的方法。 
所谓炉灶和锅子,可以选择十五、六岁以上的女人,眼睛和眉毛清秀,嘴唇红红的,牙齿白白的,面容温润而有光泽,全身皮肤细腻,说话的声音清脆响亮,语言温和流畅的,就是炼制内丹的良好器具。如果女人身体里的元精和血气虚弱,肤色黄,身体瘦弱,月经不调,没有规律性,以及年纪在四十岁上下的,就不可以采用。 
凡是与女人进行男女之间的性交合,应该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时候,安定情绪,调整呼吸,适当地休息之后,采用不泄放精液的方法与她交合,等待她春情摇动,神情迷惘,头脑不够清醒的时候,她的舌头下面冰冷而有津液,阴液油滑而流泻。在这个时候,女人身体里的长生不老药就出来了。你在上面紧紧地咂住她的舌头,用左手刺激她的右肋下面,她就会神情惊慌,元精和血气一齐泄放出来。你一面吸取她的气息,和着津液吞咽下去,你的阴茎也能够吸取她阴液里的元精到管子里,使它像水一样逆流直上,然后抽出阴茎,就实现了你的神机妙算。从上面采集到舌头下面的津液,叫做天池水;从中间采集乳房里流出的奶,叫做先天酒;从下面采集她的阴液,叫做后天酒。崔公说:先天的元精和血气,后天的元精和血气,获得它们常常使人如痴如醉。这难道是虚假的话语吗!按照这个方法采集三次,如果她的阴液没有如期流泻出来,就要耐心地等候她的性兴奋的到来,紧紧地咂住她的舌头,将阴茎的龟头稍微退出一点,好像忍住大便的情状,她的阴液就会自然地泄放出来。 
这种方法非常巧妙,作用极大,不可以轻易地传授他人,以至于泄露天机,一定要慎重又慎重。 
有一首歌诗唱道: 
采集阴液必须采集出产灵芝的田, 
十五、六岁的女人才与她交合; 
不瘦弱,不肥胖,容颜如花似玉, 
能够红,能够白,脸颊如莲花盛开。 
她的呼吸里有补益肺的元精和血气, 
她的命门里到处都是补益肾的元精和血气; 
知道这两点,就能够炼成内丹的铅和汞, 
并将它们收归元海,长生不老药炼成后, 
就可以成为生活在陆地上的神仙。 

房中秘术 - 二、大锁方闭篇

原 文 
夫大锁方闭者,乃撒手过黄河之法也。 
凡性急燥之人,须半月方可闭住;惟性缓者,数日便闭。若一月之后,金关永闭,玉户常扃,自然不泄一点,初下手未便惯熟,倘或精泄,只是清水;行之五、七日后,清水亦不泄也。初交之际,用三浅一深,渐渐至九浅一深。往来扇鼓三百余次,但觉欲泄,急退玉茎,按阴额,以右手三指于谷道前拦住,把一口气提上丹田,咽气一口,澄心定虑,不可动作。少顷,时玉茎复振,依前扇鼓。若情动,蹲身抽出玉茎,如忍大小便状,运气上升,自然不泄矣。夫精气乃一身之本,只图快乐,泄尽元阳,譬将珠玉投于渊海之中,安可再得?每遇交合之际,闭口定息,使气转运,化为津液而归丹田,不得出气,但微微鼻中放出。如口不闭,则精气易泄也。若气流入膀胱等处,反成诸病,可不慎与? 

至于交战,勿令大醉大饱,每于戍亥二时之间,乃阴盛阳生之候,去却里衣,正坐,右手握肾茎,紧兜左手于丹田上,搓摩九九之数,方向阴户,却照前扇鼓,九浅一深。次以九浅一深往来扇鼓数百,欲泄,即抽身起,以灵柯按阴额,缩龟咽气。存思少时,扇鼓如法,觉情动,依前法提出,澄心定息,扇鼓倍之。或至一千八百之数,如彼此不倦,依前法为之,行之久久,自然不走泄一点矣。 
歌曰: 
欲习于中理,先知补玉柯; 
玉柯既壮健,撒手过黄河。 
灵柯按阴额,黄河水逆流; 
闭思真气定,自可控金轭。 
又曰: 
空字明书穴下工,下工到处是真空; 
真空穴下能施巧,直入长生大道中。 
译 文 
大锁方闭,是撒手过黄河的方法,也就是任意进行性交合而不泄放元精和血气。 
凡是性情急燥的人,必须半个月才可以闭住不泄放精液;只有那些性情徐缓的人,几天便可以闭住不泄放精液。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坚持练习到一个月后,则精门永远地关闭,虽然阴茎的口子还时常开着,却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一点元精和血气也不泄放。如果是初次进行男女之间的性交合,对大锁方闭的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使用起来也不很习惯,但是,即使是泄放精液,也只是一些清水;操作五、七天后,就是清水也不会泄放了。 
最初进行男女之间性交合的时候,采用三浅一深的方法,随后逐渐改成采用九浅一深的方法。这样往来抽送三百多次,只要有想泄放的感觉,就急速地将阴茎抽出,用它按住女方阴道的额部,用右手的中间三根手指在谷道穴前拦住它,将一口气提上丹田穴,然后吞咽一口气,这样静下心来,安定情绪,千万不可以再抽动阴茎。过一会儿,阴茎再一次振奋起来,就按着前面的方法继续抽送。如果心里有压抑不住的性兴奋,就蹲下身子,抽出阴茎,像忍住大小便那样,引导全身的元精和血气向上升,自然就不会泄放了。一个人身上的元精和血气,是身体健康的本钱,如果只贪图眼前的快乐,将最基本的阳刚之气都泄放尽了,就好像将珠玉投入到深渊和大海之中,难道还可以再次获得它们吗?在每一次进行男女之间性交合的时候,都要闭住嘴巴,稳定呼吸,使全身的元精和血气向上运送,并转化为津液而送回到丹田穴。要屏住呼吸,尽量不要出气,如果实在不得已要出气,也只是微微地从鼻孔中放出。如果不闭住嘴巴,身体里面的元精和血气就很容易泄放出来。另一方面,如果让血气流入膀胱等地方,反而会成为各种疾病的起因,难道能够不慎重吗? 
至于男女之间的性交合,事先不要让自己吃得大饱,或者喝得大醉,每一次都选择在戍时与亥时两个时辰之间,也就是阴柔之气旺盛,阳刚之气产生的时候,脱去内衣,正襟危坐,用右手握着肾部和阴茎,左手紧兜在丹田穴上,抚摸和按摩九个九数,也就是八十一次。这样做完后,才将阴茎插入女方的阴户,依照前面说过的三浅一深的方法来回抽送,然后再按照九浅一深的方法往来抽送几百次,如果有想泄放精液的感觉,就立即抽出阴茎,用阴茎按住女方阴道的额部,收缩龟头,使劲往下咽气。这样稍微停顿一会儿,再按照前面的方法抽送,直到身体感觉到强烈的性兴奋,又按照前面说过的方法抽出阴茎,静下心来,稳定呼吸,抽送的次数可以是前面的一倍,或者到一千八百次。如果男女双方都不感到疲倦,就按照前面的方法,长久地进行交合,也自然而然地不会走泄一点元精和血气。 
有一首歌诗唱道: 
要想掌握男女性交合的规律,首先要知道补益阴茎; 
既然阴茎坚强而且壮实,就可以撒开手过黄河。 
用阴茎按住女方的阴道的额部, 
元精和血气就会像黄河的水一样逆流直上; 
静下心来,稳定自己的真气,自然可以控制住精门。 
还有一首歌诗唱道: 
一个空字,明明白白地写着, 
进行性交合靠的就是穴下的功夫, 
做穴下的功夫,到达的地方差不多都是真空; 
在真空里,在女性的阴穴下面, 
能够施行大锁方闭的技巧, 
直到锁住了元精和血气, 
才能进入到长生不老的大道之中。 

又曰: 
欲解回躬秘,身形似缩龟; 
三峰如累卵,二者觉先知。 
又曰: 
万峰数毕至回躬,四大安然百脉通; 
纹皱尽舒颜玉美,始知凝想有玄功。 

房中秘术 - 三、交合决

男女性交合的技巧,进行一次之后,身体仍然不感到疲倦;一直进行到三五次,抽送到一万二千八百次,按照前面说过的方法起身,收缩阴茎的龟头,吞咽一口气到丹田穴,紧急地收缩身体的下部,不让精液泄放出去。第一采集上峰,开始采集女方口中的津液吞咽下去;第二采集中峰,再采集女方的乳房流出的奶汁吞下;第三采集下峰,闭上嘴巴,屏住呼吸,蹲下身子,好像缩头乌龟一般,紧急地收缩身体的下部,采集女方阴液里的红铅,也就是肾脏里的元精和血气,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从尾闾关一直运送到头部的昆仑顶上,再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逐渐扩散到四肢,这样可以使人返老还童,各种疾病不会滋生。 

一位道教的真人说:如果想采集女人的下峰,必须首先学习呼吸导引的运气方法,使得阴茎巨大而且壮实,可以充满女方的阴户;然后吮吸女人阴道中的元精和血气,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让它从阴茎的管道中逆流而上,进入丹田穴。这就是采集女人三峰的方法。 
有一首歌诗唱道: 
永远镇住精门的日子,阴户长期开放的秋天; 
施行内丹修炼的功夫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 
与女人进行性交合还有什么别的要求呢? 
还有一道歌诗唱道: 
如果想了解回躬交合的秘密, 
身体的形态正像缩头的乌龟; 
采集女人三峰的方法就好像在地上垒起一堆鸡蛋, 
既十分危险,又十分刺激,而且其中乐趣无穷, 
这两种游戏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必须做到先知先觉。 
还有一首歌诗唱道: 
一万次的抽送完毕后,开始躬起腰身,收缩身体的下部, 
采集女人三峰的元精和血气,流注于四肢, 
使全身安然无恙,百脉通畅,百病不生; 
脸上的皱纹全部都舒展开来,容颜如美玉一般光洁美丽, 
到这个时候,才知道在凝神思考里有神奇的功夫。 

房中秘术 - 四、从心求味篇

原 文 
自初下手,须缓缓施功,按擦不可性急。以上运用,实天地交媾,夫妻和畅全美之道也。既不损阴,又不亏阳,交感百日之后,阴亦不倦,似乃体不交而神自交,意不合而气自合。端然静坐,涣然舒畅,内外神气自然翕合,每日有三十二般真味,是乃从心求味也。 
歌曰: 
大锁金关毕,回躬御女收; 
精神如到此,真味称心求。 
缓慢施工闭,精神夜夜修; 
和鸣夫妻美,任意畅千秋。 
又曰: 
慎勿狂犴身又高,百千度了气雄豪; 
果然静坐思真味,体不交而神自交。

一个人的精神轻松自如到这个程度, 
自然的性乐趣是向心灵深处求来的。 
缓慢地用功夫,每天晚上都可以进行性交合; 
夫妻之间一唱一和是多么美好, 
任意交合,自然通畅,都可以长生不老。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千万要慎重行事,不要疯狂,虽然阴茎坚挺强硬, 
做了一百次、一千次,仍然雄心十足,英勇豪迈; 
但是,果然能够静静地坐下来想一想,就会明白: 
自然的性趣味,是身体不交合,精神交合。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等待着自然的性乐趣到来,女方会主动地与你交合; 
一个夜晚能够交合一百次,黄河的水也可以倒流。 

房中秘术 - 五、还精采气篇

原 文 
若论成功,止其不泄,未足为奇,要在还精采气,斯为大道。 
或曰:何以还精采气? 
答曰:凡扇鼓至千百之数,女有阴交三穴:一、两乳,二、两肋,三、两肾者也。往来扇鼓之间,候其声交色变,眼慢口合,手冷心烦,彼时急缩下走,蹲身如龟,其牝中津液自我灵柯吸入,故曰饮海黑龙收也。一合自己元阳,二得混而为一,从尾闾夹脊背透上泥丸宫,再降入丹田,滋养真气,岂小补哉?盖女子一身属阴,惟精液属阳,故曰水中铅,阳数也,又名为红娘子。男子一身属阳,惟精液属阴,故曰沙中汞,阴数也,又名白头翁。红乃为铅,白乃为汞,与真液相合,斯上泥丸宫,则齿发不落,而颜如童矣。 
歌曰: 
大锁回躬罢,施工其味周; 
还精方采气,饮海黑龙收。 
又曰: 
还精仍补脑,采气入丹田; 
此道行之熟,端然作地仙。 
又曰: 
阴里回身是属阳,肾宫红液起琼浆; 
时方认得真铅汞,渐入长生不老乡。 
译 文 
如果要评论通过男女性交合炼制内丹是不是成功,而仅仅是做到不泄放精液就停下来,还不足为奇,最关键的是做还精和采气,这才是炼制内丹成功的大道。 
有人问道:怎么样还精和采气呢? 
回答是:凡是阴茎抽送到一千百次,女方的身体上有三个进行性交合的地方:一、两个乳房,二、两边的肋骨,三、两边的肾脏。在往来抽送的过程中,应该安心地等候女方的声音和神色的变化。当她的眼神迷茫,嘴巴合拢,两手冰冷,心情烦躁不安,到这种时候,就要迅速地抽出阴茎,蹲下身子,好像缩头乌龟一般,这样一来,女方阴道里的津液就被我男方的阴茎吸入,因此叫做饮海黑龙收。一旦从女方身体里吸收的阴柔之气与男方自己身体里基本的阳刚之气相遇,两者混合成为一个整体,并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从身体的尾闾关通过夹脊关沿着脊背透上位于大脑中的泥丸宫,再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下降落到位于脐眼下方三寸处的丹田穴中,滋养自然的元精和血气。这难道还是小小的补益吗? 

因为一个女人的全身都属于阴性,只有阴道里流出来的精液属于阳性,所以叫做水中铅,是阳数,又称它为红娘子。一个男人的全身都属于阳性,只有阴茎里流出来的精液属于阴性,所以叫做沙中汞,是阴数,又称为白头翁。红色的是炼制内丹需要的铅,白色的是炼制内丹需要的汞,它们与身体内部的自然分泌物相混合后,通过呼吸导引的作用进入位于大脑中的泥丸宫,使人的牙齿和头发不容易脱落,容颜好像儿童的脸一样娇嫩和鲜艳。 
有一首歌诗唱道: 
在永远镇住精门和回躬之后,用功夫获得的性乐趣是完整的; 
直到元精回归到身体里后再进行采集血气, 
让阴茎像饮海的黑龙一样,将女方的精液收集起来。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让元精回归到泥丸穴里去补益大脑, 
然后将采集来的血气送入丹田穴; 
熟悉地掌握了这种性交合的方法和技巧, 
就可以端端正正地做地上的神仙。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从阴道里抽回阴茎,因为你是属于阳性的, 
从女人的肾脏和子宫里流出来的红色液体,是它起死回生的美酒; 
这时候,你才真正认识女人身体里的铅和汞, 
于是,通过苦心修炼,逐渐进入长生不老的地方。 

房中秘术 - 六、赫赫金丹篇

原 文 
采战时,先用绯线折回耳间,述比之鼻窍,然后又将绯线周围颈项,如不大,一米未发也。研乳香半钱,调如酒一盏,吞下;煮羊肉四两,令女先服,三五日一浴,或月日一浴,候天气晴明时行之。如此,一意说合,候其情动,用雌鸡翎三寸二分,将绯线扎搏一处,温存浴定,缓入阴户,向前进一寸二分,其液自可从灵柯穴入腹内宝鼎,名曰返圣胎。产下婴儿,长生久寿,虽寒暑疾病亦无害也。 
歌曰: 
欲识水中金,红娘二八阴; 
温时经岁久,方可采其真。 
又曰: 
黄芽仙顶辨东西,不向阴宫路上迷; 
灵雀两头千里羽,圣人三转九霄梯。 
又曰: 
龙降虎伏玄关启,虎动龙吟玉管齐; 
风摆水中金波动,返回惟肯恋空枝。 
译 文 
在进行男女性交合之前,先用一根红线在两只耳朵之间折回缠绕,然后绕过鼻腔,将红线环绕在颈项的周围;红线不能过于粗大,只要一粒稻米没有被水化开那么大。研磨乳香草半钱,调成乳香酒一杯,一口气喝下去;煮熟的羊肉四两,让女方先服食,三到五天就洗一个澡,或者半个月洗一个澡,等候天气晴朗的时候再进行性交合。这样一意地说要进行性交合,等候女方性兴奋的到来,然后用几根三寸二分的母鸡翎毛,用红线将它们和男方的阴茎扎缚在一起,在男女双方都洗过澡,正温柔地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将扎缚着母鸡翎毛的阴茎慢慢地插入女方的阴道,向前进入一寸二分。因为男女双方进行的是浅层的性交合,男方泄放的精液很快就会从阴茎的孔道进入女方的身体内,叫做返圣胎。在这种情况下怀孕并生下来的婴儿,不但能够长寿,而且身体健康,虽然有寒暑疾病也没有什么害处。 
有一首歌诗唱道: 
如果你想认识水中的黄金, 
就去寻找十五六岁的红颜美女的阴道; 
温存的时间经历了一年多后, 
才可以与她进行性交合, 
采集她身体里自然的元精和血气。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在黄芽仙山的顶峰上辨认东西, 
也不迷失在去阴道和子宫的路上; 
阴茎的两头有飞越千里的羽毛, 
具有高超智慧的人,经历三次转世后 
终于找到了通往九霄的云梯。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飞龙从天上降落下来,老虎也乖乖地降伏, 
关闭很久的玄关穴打开了,老虎在腾跃,龙在呻吟, 
为了新生命的诞生,玉管已经准备好了; 
微风吹动着水面,水面上金波荡漾, 
返回的元精和血气,只肯栖身女人的子宫。 

房中秘术 - 七、展龟秘诀

原 文 
夫欲展龟身长大者,于子时后午时前,乃阴阳消长之时,静室中披衣端坐,凝神屏虑。腹中常令饥空,则气脉流通,饱则气室不通。仍用中乘导引法,闭气咽津,送下丹田,运至玉茎,两手搓热如火,用一手兜托阴囊,握茎,一手于丹田脐腹上,摩九九之数;换手依前法右转,再摩九九之数。毕,就根捻住,于左右腿上敲打不计其数。久久行之,自然长大矣。 
译 文 
如果想展延阴茎的龟头并使阴茎本身变得长大,可以在子时之后、午时之前,即阴柔之气与阳刚之气相互消长的时候,披上衣服,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安静的房子里,集中精力,消除一切顾虑。经常让肚子里饥饿和虚空,则血气和筋脉流利通畅,如果吃得太饱,则肺部不通畅。仍然采用中乘的呼吸导引法,屏住呼吸,吞咽口中津液,将它送往位于脐眼下三寸处的丹田穴,再运送到阴茎上,用两只手将阴茎搓得像火一样热,然后用一只手兜托着阴囊,握住阴茎,另一只手在丹田穴和脐眼上、小腹上,按摩九个九数,也就是八十一次;两只手交换位置后,按照前面的方法向右转,再按摩九个九数,也就是八十一次。完成之后,从阴茎的根部捻住阴茎,在左腿和右腿上敲打到无数次。经常这样做,阴茎自然长大。 

房中秘术 - 八、炉中呼吸诀

 
原 文 
凡采战,先须端坐,凝神定气,以鼻引清气口内,呵出浊气一口,即次叩齿,以舌搅华池,咽津液,行导引法。然后,把玉茎徐徐进步,候其情动,捋取彼右手子纹,咂住其舌,取他津液一口,仍吸其气咽送,存神定气,缓缓入炉。若要满炉,以聚气为法,次捋其第三中指之间,用九浅一深、二疾八迟之法,进百步,再依前法捋取之咽下,再进百余步,又取之。如是数次,其妙不可言也。若要不漏,频频出炉,缩肋提呼,各吁气一口,再提再呼。倘若紧急,提呼不依,即于尾闾关用手截住,自然不漏,玉茎金枪通宵不倒矣。非独阴畅,抑且阳欢。凡采取,候其精动,阴户开张,津液流溢,他动吾静,不可深入;咂住其舌,吮华池神水咽之,自然阳气壮盛。欲退,即捋第三,又吸取真气三四口咽下,然后出炉。 

房中秘术 - 九、丹田决

既退,不可就眠,且端坐,吐纳三十余口,用黄河逆流法运归四肢;待安静,方眠。欲再战,依前法为之。 
若女子津液不损,罢战还他五口。呵每口,令彼三次咽之。如不还,则黄病夭丧。不信,但行此法,十日半月之上,见面目痿黄,精神短少,是其验也。慎之,慎之。 
译 文 
在每一次进行性交合之前,首先必须端端端正正地坐着,集中精力,稳定呼吸,用鼻孔吸取新鲜空气到口内,呵出一口身体里的浊气,即开始使上面和下面的牙齿相互叩击,并用舌头搅拌位于上腭的华池穴,吞咽津液,开始进行呼吸导引法。然后,把阴茎慢慢地逐渐进入女方的阴道,等候她性兴奋的到来,捋取女方右手掌上主生孩子的纹路,咂住她的舌头,吸取她的一口津液,仍然吸取她呼吸的气息吞咽下去,送往下面的丹田穴,一直到阴茎上。于是集中精力,稳定呼吸,慢慢地将阴茎插入女方的阴道。如果要使阴茎充满女方的阴道,可以采用积聚血气的方法,然后用两手的手指捋住女方中间的三根手指之间,采用九浅一深的方法、二疾八迟的方法进行交合;前进一百步,再按照前面的方法捋取女方的津液,吞咽下去,再前进一百多步,再一次捋取女方的津液。这样多次反复,其中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如果要不泄漏精液,就要频频地将阴茎抽出阴道外,收缩肋骨,向上提气,每一次都呼出一口气,然后再次提气,再次呼出一口气。如果情况紧急,提气和呼气没有效果,就直接用手在尾闾关那里截住,自然不会泄漏,阴茎就会因此成为一支金枪,即使通宵作战也不会倒下。这样一来,不但是女方十分通畅快乐,男方也同样十分通畅快乐。如果要采取女方的精液,就要等候女方性兴奋的到来,阴道张开,精液向四处流溢,女方摇动身体的时候,男方的身体则尽量保持静止不动,不可以进一步深入;用嘴蜃和牙齿咂住女方的舌头,吮吸女方位于上腭的华池穴里流出来的津液吞咽下去,自然能够使阴茎充满阳刚之气,雄壮而精力旺盛。如果想让阴茎里的阳刚之气退去,让阴茎开始退缩,只要用两只手的手指捋住女方五根指头中间的三根手指,又吸取三四口新鲜空气吞咽下去,再让阴茎从女方的阴道里退出。 
在阴茎从女方的阴道里退出后,不可以马上就睡觉,而是端端正正地坐着,进行三十多次深呼吸,并通呼吸的导引作用,用黄河倒流的方法将获得的元精和血气运送到四肢;等待全身心都安静下来,才开始睡觉眠。想再次进行性交合,也必须按照前面的方法去做。 

译 文 
凡是要进行男女之间的性交合,必须选择戍时和亥时两个时辰,也就是阴柔之气旺盛,阳刚之气衰退的时候,披上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用右手兜住外肾,也就是阴囊,用左手在丹田穴的位置上向左转的方向按摩九个九数,也就是八十一次,再换成向右转,按摩同样的次数。长期这样做,做起来就非常熟练,对身体有重大的补益作用。 
有一首歌诗唱道: 
一次兜住阴囊,二次兜住阴囊,然后左手换成右手; 
在丹田穴上按摩九个九数,自然的阳刚之气不会流失。 

房中秘术 - 十、玉泉无漏诀

原 文 
凡欲战,以手握玉茎,舌柱上腭,先调自己神气均匀。进攻时,鼻内微微出气,不可口中出气,恐心气不与肾气相接。况神不离目,气不离口,目乱则神去,气喘则精出。戒之,戒之。虚心实腹,弱进强出,自然无漏矣。 
歌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 
往来宜缓慢,百病不能侵。 
译 文 
凡是想进行性交合的时候,用手握住阴茎,用舌头顶住上腭,先调匀自己的精神和血气。在将阴茎插入女方的阴道后,用鼻孔微微出气,不可以从嘴巴里出气,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心脏的血气与肾脏的原气不能相互连接在一起。何况人的精神离不开眼睛,呼吸离不开离嘴巴,眼睛的视觉混乱了,精神就会分散,呼吸急促起来,精液就会泄放出来。这就需要戒备,再戒备。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做到心里什么也不想,肚子里吃得饱饱的;在进行交合的时候,要让阴茎在软弱的状态进入,在坚挺强硬的状态下出来,这样就自然不会泄漏精液了。 
有一首歌诗唱道: 
生活在欲海中没有欲望,居住在尘世里不染尘土; 
阴茎的往来抽送应当缓慢,什么疾病都不会侵入你的身体。 

房中秘术 - 十一、子午流通诀

原 文 
凡器具既成,则用黄河逆流之法而奈战。每与之交,则先行子午十次,使气脉通畅,入炉行九浅一深之法,进退迟速具至。缩起腰身,闭气不出;卷舌柱腭,以睛上视,用手扳拿如擦钓。频频咽气,以候心定,自然不泄。若气粗极,呼出之。掩耳闭气,存想气从夹脊上脑,后入顶门,则散于四肢百脉。若数次不泄,则强矣,却用消息散气法。 

译 文 
凡是已经采用展龟法、炉中呼吸法、取火煮海法,将自己的阴茎锻炼成为一支硕大无比的、不会倒下的金枪后,就可以大胆地采用黄河倒流的方法,去发动一场场与女方较量耐性的性战争。每一次与女方进行正式的性交合之前,首先通过呼吸导引的作用上下运气十次,使身体的血气和筋脉通畅,再将阴茎插入女方的阴道,采用九浅一深的方法进行性交合,在进与退、快与慢的动作都完成之后,收缩起腰身,屏住呼吸不出气,然后卷起舌头,向上顶住上腭,眼睛向上看,像擦拭钓钩一样用手扳拿阴茎。于是频频吞咽空气,等候自己的心境安定下来,自然就不会泄放精液。如果气息极其粗大,就呼出一口气。然后掩住耳朵,屏住呼吸,想象着呼吸的气息通过夹脊关向上进入到大脑里,然后进入大脑顶部的顶门穴,再散入四肢和全身的筋络。如果能够做到数次不泄放精液,阴茎就自然会坚挺和强硬。 
只有在掌握并使用过子午流通法后,才能学习和使用消息散气法。 

房中秘术 - 十二、消息散气诀

原 文 
精不可散,散者气也。凡以不泄之精作未明之法,可也。闭口,曰闭天门。舌柱上腭,曰塞华池。以手摩两肾门,向上九次;复手转辘轳九次;以手摩天柱九次;掩耳鸣天鼓九次;两手上下摩天庭九次;二手搓热,摩熨两眼二十七次;然后叩齿三十六次。漱华池津液,吸东方清气,咽下;复以手摩足掌心二十七次,久乃惯热。掩闭双关,塞其精血,不致轻泄也。 
译 文 
一个人的元精是不可以散失的,能够散失的是由元精转化来的血气。凡是用不泄放精作为预防元精散失的方法,是可以的。闭上嘴巴,叫做关闭天门。用舌头顶住上腭,叫做塞住华池穴。用两只手按摩两个肾门,首先向上按摩九次;再用两只手转辘轳九次;用两只手按摩天柱九次;掩住耳朵鸣天鼓九次;两手上下按摩天庭九次;将两只手相互搓热后,按摩烫熨两只眼睛二十七次;然后上下的牙齿相互叩击三十六次。洗漱华池穴的津液,吸取东方的新鲜空气,吞咽下去;再用两只手按摩脚掌心二十七次,时间长了就会习惯性地发热。然后掩住和关闭身体的夹脊关和尾闾关,堵塞元精和血气外流的渠道,就不至于轻易地泄放。 

房中秘术 - 十三、进火还元诀

原 文 
凡扇鼓情动,左手结印于玄关,用印指定,直到极乐。撮口含唇,肋腹提呼,微微呼气一口。此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也。 
歌曰: 
手提金印倒骑牛,一指黄河水逆流; 
龙用坎离颠倒法,直到昆仑顶上游。 
又曰: 
舌柱上腭眼观顶,手持金印提金井; 
夹柱双关款款收,提呼直上昆仑顶。 
译 文 
在男女性交合的过程中,当阴茎抽送到产生强烈的性兴奋的时候,用左手的中间三根手指按住位于前额上两眉之间稍上的玄关穴,并通过想象和视觉的自我暗示,让全部的思想集中在这一点,这就叫做守住玄关。将阴茎插入女方的昆石,也叫昆冈,也就是阴道后穹窿与直肠子宫陷窝相接处,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极乐世界。然后收拢嘴巴,撮合着嘴唇,用收缩肋骨和腹部提起全身的气息,微微地呼出一口气。 
这就是将三朵生命与智慧之花聚集在昆仑山的顶峰,让五脏六腑的元精和血气一起朝向人体里的阴柔之气与阳刚之气起源的地方——自然界的空气。 
有一首歌诗唱道: 
手提着金印,倒骑着牛, 
用一根手指按住玄关穴,使黄河水倒流; 
在阴道里翻腾的阴茎,像一条饮海的黑龙, 
用水与火颠倒的方法,一直达到昆仑山的顶峰, 
在那个神仙居住的极乐世界里遨游。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用舌头顶着上腭,眼睛看着上头, 
手持着金印,提着金井; 
夹着脊梁骨的尾闾关和夹脊关款款收起,提取呼吸的气息, 
一直登上神仙居住的昆仑山的顶峰。 

房中秘术 - 十四、就炉铸剑诀

原 文 
凡与女交,随其炉鼎之大小,入炉之初,先取进大气一口咽下,次以子午气一口压之,则阳自内发。然后施龟御之,其功不浅矣。 
译 文 
凡是与女人进行性交合,不论她的阴道和子宫是大还是小,在将要阴茎插入女方的阴道的时候,首先吸取一口新鲜空气吞咽下去,再次用一口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从丹田穴里直接提升起来的气息来压住它,这样一来,用来充实阴茎的阳刚之气就是发自身体的内部。然后将阴茎插入女方的阴道,与她进行性交合,它的功能和作用可不浅啊! 

房中秘术 - 十五、还精填脑诀

原 文 
凡交媾,觉情动,将三指紧扣玄关,歇腹缩胫。至极乐之地,用七返还阳法,运金精以填脑髓也。 
歌曰: 
手指似钢钩,缩身皱眉头; 
睁目紧歇腹,海水向东流。 
又曰: 
三指紧将玄关扣,歇腹缩头水逆流; 
更将七返还阳药,运向昆仑顶上游。 
译 文 
在男女之间的性交合中,当你感觉到强烈的性兴奋时,用三根手指紧扣位于前额上两眉中间稍上的玄关穴,收紧腹部,收缩颈项,一直将阴茎插入女方的昆石,也叫昆冈,也就是阴道后穹窿与直肠子宫陷窝相接处,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极乐世界,然后用七次往返还原阳刚之气的方法,将获得的元精和血气运送到位于脑袋深处的泥丸穴来补益脑髓。 
有一首歌诗唱道: 

手指好像钢钩一样,缩着身体,皱着眉头; 
睁大眼睛,紧缩腹部,大海的水向东流。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用三根手指紧扣两眉中间稍上的玄关穴, 
收紧腹部,缩着头,黄河的水开始向上倒流; 
更要将七次往返获得的元精和血气, 
运送到向昆仑山的顶峰,在那里遨游。 

房中秘术 - 十六、六字延生诀

原 文 
一曰存者。交媾之时,存心游于方外。须交合,只可着意体交,而神不交。若着意神交,而精易泄矣。若不着意,纵然走,亦是去浊留清。当此之际,急用缩肋提呼,存久不倦,则无漏矣。 
二曰缩者。交接时,缩气上行,不令顺下,气下则泄。又当如忍大小便状,灵柯渐退半步,口嘘气出,咂定女舌,取他精液咽之。搂定吸他气一口,送下丹田,直入灵柯。三五次或七次,渐渐龟形森旺,不泄矣。 
三曰抽者。当缓缓进步,不可急躁,当抽半步,采接津液。以我鼻吸取他鼻中呼出之气,候其气喘,急吸咽之。不可用口吸,口吸则伤脑。抽吸数多,玉茎自固,神气壮实,愈久愈坚也。 
四曰吸者。以我玉茎吸他津液,如受气之管。采取之时,上以鼻吸其气脉,下以玉茎吸其阴精,存想入我玉茎之中。上下齐吸,勿令颠倒;一抽一吸,如管吸水,仍接口内津液咽之。依此而行,颜色光泽,神气壮实也。 
五曰闭者。交接时,须当闭紧人门。人门通天门,通肾腑,下与命门相接,若封固不牢,将失神败气,其精易泄。天门若闭,则脑气下降,至命门肾堂,流进琼珠来,无泄也,自然坚固,虽百度无倦矣。 
六曰展者。交接时,按用如前五字法,渐觉龟身长大,森然坚耐,似觉阴户窄小,是其效也。既满玉炉,只宜缓慢,不宜急躁,使他情欢意畅,诸疾不生。采之既久,渐觉容色瘦戚,即须更换新鼎,不可强行也。 

译 文 
第一种延长性交合时间的方法叫做存,也就是在进行男女性交合的时候,有意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心灵遨游在现实世界之外。在必须进行男女之间性交合的时候,只可以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集中于身体的交合,而不进行精神的交合。如果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集中于精神的交合,就很容易泄放元精和血气。如果不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集中于精神的交合,纵然是有精液泄放,也只是泄放去浑浊的,但仍然保留着清澈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急切地采用收缩肋骨的方法向上提起气息,从鼻孔里轻轻地呼出,即使进行长久的性交合,也不会感觉到疲倦,自然就不会泄放和遗漏元精和血气了。 
第二种延长性交合时间的方法叫做缩,也就是在男女性交合的时候,收缩气息,使它向上行走,而不能让它顺势往下走;如果让气息往下走,就很容易泄放精液。还有一点,就是应当像忍住大小便一样,紧缩身体的下部,同时让阴茎逐渐向后退出半步,用嘴巴嘘出一口气,然后用嘴唇和牙齿咂住女方的舌头,吸取她的津液天咽下去;搂住女方的腰身,吸取她的一口气,通过呼吸的导引作往下送入丹田穴,一直送入阴茎。这样往返运气三次、五次或者七次后,龟头就会渐渐旺盛挺拔而且坚硬,自然就不会泄放精液了。 
第三种延长性交合时间的方法叫做抽,也就是应当缓缓地进步,不可以急躁冒进,而且应当在最关键的时候将阴茎抽出半步,采集和接收女方嘴巴里的津液,用我的鼻孔吸取女方鼻孔中呼出的气息,等候她喘气的时候,急切地吸取她的气息吞咽下去。不可以用嘴巴吸取她的气息,如果用嘴巴吸取,就会损伤大脑。抽吸的次数多,阴茎自然就会坚挺强硬,显得精神抖擞而且壮实,进行性交合的时间越长,就越显得坚挺强硬而且壮实。 
第四种延长性交合时间的方法叫做吸,也就是用我的阴茎吸取她阴道里流出的精液,好像是一根吸取元精和血气的管子。采集和吸取精液的时候,上面用鼻孔吮吸她的气息和筋脉,下面用阴茎吸取她阴道里流出来的精液,想象着将它们吸进我的阴茎之中。上面和下面一齐吸取,不要让上面和下面颠倒过来;一面抽送一面吸取,好像用管子吸水一样,仍然用嘴巴对着她的嘴巴,吸取她嘴里的津液吞咽下去。按时这个方法依此进行性交合,阴茎自然就会颜色鲜艳而有光泽,显得精神抖擞,坚挺强硬而壮实也。 
第五种延长性交合时间的方法叫做闭。在进行男女性交合的时候,必须握紧拳头,关闭位于掌心的人门,也就是劳宫穴。人门通往天门,也就是嘴巴,通往肾腑,与下面的命门相互连接,如果没有牢牢地封住,将会导致精神涣散,血气走失,身体里的元精和血气自然容易泄放。如果闭上了嘴巴,也就是封住了天门,就会促使脑部的元精和血气往下降落,一直下降到命门和肾堂,流进琼珠穴,也就是丹田穴来。这样就不会轻易地泄放元精和血气,阴茎也就自然会坚挺强硬起来,虽然进行一百次男女之间的性交合,也不会感到疲倦。 
第六种延长性交合时间的方法叫做展。在进行性交合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采用前面五个字的方法,只会逐渐觉得自己的阴茎不但长而且粗大,好像森林里的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是不可动摇的,自然就坚挺而且有能耐,只会觉得女方的阴道过于窄小。这就是平时操练和演习的效果。当阴茎塞满了女方的阴道,只适宜于舒缓轻柔地抽送,而不应当过于急躁冒进。这样能够使男女双充分感受到性兴奋带来的无限欢乐,彼此就能更通畅地相互交流,各种疾病也不容易滋生。但是,相互交合的时间长了,就会逐渐觉得女方容颜消瘦,表情悲戚,也就必须更换新的性交合对象,不可以勉强行事。 

房中秘术 - 十七、搬运秘诀

原 文 
凡行事毕,每平旦直伸两足,左右压定,开眼,用两手扳两足指九次;极忍闭气,将身摇动,只许鼻息微微出气,令匀。行三五次,面如炎炙,乃是真气上升泥丸矣。即以两手搓摩面皮、两耳,目热则放开为度也。 
歌曰: 
华池金液入丹田,配合须归造化原; 
河车搬上昆仑顶,能教衰老变童颜。 
译 文 
凡是在进行男女性交合之后,第二天清早便端端正正地坐在床具上,将两条腿向前伸直,左右压定,在床具上放平,然后睁开眼睛,用两只手扳着两只脚的脚趾九次;尽最大的忍耐力屏住呼吸,摇动身体,只可以用鼻孔均匀地微微出气。这样做三次到五次,就会逐渐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好像烤过火一样,这是自然的元精和血气上升到泥丸穴的结果。随后便用两只手搓摩脸皮和两只耳朵,直到眼睛发热的程度才逐渐放开。 
有一首歌诗唱道: 
华池穴里的津液进入丹田穴, 
配合维持生命的肾间动气回到自然的状态; 
然后通过呼吸的导引作用将它搬上昆仑山的顶峰, 
能够使已经衰老的容颜变成和儿童一样。 

房中秘术 - 十八、安乐歌

原 文 
双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 
东脾西肾须单托,元海华池内愿朝。 
摇头摆手去心病,手扳涌穴理胸腰; 
每宵如法三度作,方才把火遍身烧。 
请君子后午前行,管取延年百病消。 
又曰: 
行则措于坦途,往则凝于太虚; 
坐则调鼻息之气,卧则守脐下之珠。 
此上真之口授,乃夺造化之神机。 
译 文 
用双手向上托举一次,调理身体的三焦, 
用举箭射雕的动作,调理左边的肝脏和右边的肺; 
为了调理东边的脾脏和西边的肾脏, 
必须将手单边地向上托举,调理元海和华池穴, 
则必须向身体的内部许愿和朝拜。 
可以用摇头和摆手来除去心脏的疾病, 
用手扳住脚掌心的涌泉穴,可以调理胸部和腰背; 
每天晚上按照这个方法做上三次, 
才算是将全身的生命之火燃烧起来。 
请你在子时之后,午时之前安排时间来做功, 
这样可以延年益寿,消除百病。 
又有一首歌诗唱道: 
去什么地方就在平坦的道路上做功, 
回来的时候就凝神于想象的世界; 
坐下来则调理鼻腔的气息, 
躺卧下来则守住脐下的丹田穴。 
这是道行高深的真人亲口传授的, 
是大大超出自然造化的神秘技巧。  

 

三,天下第一房中秘术《福寿丹书》http://www.doc88.com/p-7450211245.html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天下第一房中秘术 明代天启<<福寿丹书>> 带五十多幅版画还带彩色哦 

出版社:不详

纸张:竹纸

刻印方式:木刻

装帧:线装

尺寸:长24.5*宽16(cm).

册数:5册

品相:八五品

品相描述: 经查此书属于中国十大帝王藏书之七,明武宗藏房中术,
中国十大帝王藏书内容:
一、天下第一治国大典-《帝学》明.太祖藏书
二、天下第一教子名器-《帝鉴图说》明.万历藏书
三、天下第一御下宝录-《春秋繁露》唐.太宗藏书
四、天下第一厚黑秘笈-《长短经》清.雍正藏书
五、天下第一星占绝学-《灵台秘苑》晋.武帝藏书
六、天下第一选美真经-《声容》清.顺治藏书
七、天下第一房中秘术-《福寿丹书》明.武宗藏书
八、天下第一狎邪指南-《南朝金粉录》清.乾隆藏书
九、天下第一风流艳词-《花间集》宋.徽宗藏书
十、天下第一养生宝典-《抱朴子.内篇》清.康熙藏书

经查,本书共有6册6卷,现有5册5卷,缺一卷, 有人物版画五十多幅

 

元顺帝君臣共淫与僧妓大练房中秘术(组图

元顺帝君臣共淫与僧妓大练房中秘术(组图)

   据《元史·哈麻传》载,西蕃僧人伽嶙真善演揲儿法(即房中术),秃鲁帖木儿将伽嶙真推荐给元顺帝,帝习而喜之,“乃诏以西天僧为司徒,西蕃僧为大元国师。其徒皆取良家女,或四人,或三人奉之,谓之供养。

 

   于是帝日从事于其法,广取女妇,惟淫戏是乐。又选采女为十六天魔舞。八郎者,帝诸弟,与其所谓倚纳者,皆在帝前,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可见,当时的宫妓,不仅要表演歌舞,侍奉统治者,还要充作君臣和僧徒们施行房中术的工具。

 

   元代还有一个怪现象是和尚公开地蓄妓纳妾。如《元史·星吉传》载:“有胡僧曰小住持者,服三品命,恃宠横甚,数以事凌轹官府,星吉命掩捕之,得妻女乐十有八人。”又元世祖曾命杨琏真加为江南释教总统,他竟然“受人献美女宝物无算”。

 

   更有甚者,当时的西番和尚竟敢公开入民宅奸污妇女,“泰定二年,西台御史李昌言:'曾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途,驰骑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迫逐男子,奸污女妇。'”这当然是元代统治者崇信宗教,纵容番僧的结果。

 

   元代统治者一方面极力宣传贞节观念,而另一方面,宫廷淫风大盛。仅皇后,元代加设了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后制,但事实上称皇后的远不止三个人,有时七人,有时十人等。如太祖时,称皇后的有二十三人;宪宗时有五人,忽必烈时八个人。元天顺帝时,奢侈荒淫,每举行一次宴会,就要宰马三十匹。他先后娶宗室女子四十八人,其后房充斥,连自己也记不清楚,甚至闹出笑话:有一天,天顺帝在平章事的宫邸大摆宴席,席上,有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作陪,他不认识,等问了姓名之后,才记起原来是自己的一个小妾。

 

   元顺帝惠宗继位后,在臣下秃帖木儿的奉承下,召擅长房中术的法僧伽真进宫,元顺帝在宫女中喜而习之。元顺帝还搜罗民间才貌双全、能歌善舞的女子进宫,“长歌大舞,自暮达旦”。他还十分欣赏以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个美艳绝伦的宫女表演的《十六天魔舞》,她们装扮成菩萨模样,头上梳数根发辫,戴着象牙佛冠,身披珠子串成的璎珞,按照河西礼佛的曲子翩翩起舞。她们手势万千,双臂左右开合,塑造神、佛的各种姿态,充满佛教的神秘色彩,却又体态婀娜,舞姿媚人,是一种“诱惑舞”。每次演出,又有十几个宫女组成乐队,按舞奏乐,观者心摇神荡,元顺帝则如醉如痴。元代诗人张昱有诗咏道: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地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长在月宫听......。

 

   据史料记载,佛教在东汉初年开始翻越珠峰、经过草原和荒漠传入中国,但汉代的皇室宗教是道教,对佛教并不是很欢迎。魏晋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战争的血腥淹没了佛祖的慈悲。中原王朝接着被鲜卑人赶到了南方,佛教开始在北魏大盛,但南方政权依然遵从道教。直到东晋中后期,在北方政权通过军事进攻和大量难民的影响下,佛教才开始在南方普及起来。很快,到了南朝,佛教开始在南方达到鼎盛。

 

   佛教对男女天道观有精微探讨,这和道教的阴阳理论是相呼应的,所以当时热衷于炼丹壮阳的文人对佛教也产生了兴趣。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盛行,印度房中秘术也逐渐进入华夏古国,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印度房中秘术的原理是:通过止精法入定,达到神人合一的极乐境界。他们认为,男人体内有女性因素,女人体内有男性因素,因此,男女交媾,是为了激起异性因素,然后与本性因素交合,达到阴阳合一的化境。人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与神相通。需要注意的是,性交过程中,千万不要求自然结果,就是不要射精,而要选择逆精法,具体就是精液不要顺流而下一泻千里,而要逆流而上,到达头顶。

 

   这种止精法有两种分别:一种是精神交媾,就是不需要一个异性肉体,靠想象或修炼完成,可以说是一种“意淫”,但目的不是淫,而是修炼;另一种认为必须有个真实的异性肉体,认为子宫实际上就是般若。有的史料说,这个女性应该是自己的原配妻子。也有的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女人进行;甚至还认为,地位越低的女人,对修炼效果越有帮助。

 

   性力派源自古代印度神话,在印度神的谱系里,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是众神之首。雪山神女的法力超过湿婆,她提供神力给湿婆,同时使自己越来越强大。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女神,她使自己的丈夫屈居自己位置之下,她才是众神之主。在性力派的经咒中,她总是在回答丈夫提出的各种问题,俨然是个无所不知的导师形象。这与中国道家传说中的黄帝和素女的对话极其相似。黄帝遇到什么问题总是要问素女,后者一副诲人不倦的样子,一一作答。

 

   性力派也倡导止精法,其理论和实际操作相似。但它对上行的路线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脊根轮:位于生殖器和肛门之间。

 

   力圆轮:位于生殖器根部。

 

   脐轮:位于肚脐部位。

 

   心轮:位于心脏部位。

 

   喉轮:位于喉管部位。

 

   眉心轮:位于双目之间。通过这“六轮”,才能到达头顶的梵穴轮,就是涅轮。如此修行者才能通神。

 

   和中国道家的看法一样,性力派认为男子精液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他们和上述房中秘术一样,也有两种分别:一是精液上流与意念中的女神在精神层面交合;另一种很极端,就是毫无选择地通过乱交和群交来修行。这也与中国的部分道家相似,通过大量交合攫取阴气,补充自己的阳元。性力派是通过大量性交刺激自己身体内的两性因素融合,然后上行到头顶梵穴轮,获得涅、通神。

 

   事实上,印度的房中秘术,对提高妇女地位是有益的。因为房中术的缘故,他们认为男女平等,不应歧视妇女,在这一方面上他们和中国的道家获得了一致。但这种主张触犯了儒家,儒家虽然不反对性交和房中术,但要求男女只能在床上干这事,淫乱是伤风败俗、破坏家庭进而威胁帝国稳定的危险行径,是要坚决压制的。最令儒家不可容忍的是对男尊女卑这一儒家伦理观的破坏。公元579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取缔了佛教,这就是著名的“周武帝灭佛”,这与印度文化和儒家文化之间的冲突不无关系。周武帝此举,不仅得到了儒家的极力赞成,也得到了道家们的拥护。儒家赞成有益于巩固它的道统地位,道家拥护则让人有点不可理解。

 

   这里不妨回顾一下道家的鼎盛和没落。汉代以来,道教是国教,后来儒教被证明更适合作为帝国的意识形态,这是道教从庙堂之上被排挤的真正原因,但道教仍然被尊奉,仍然被民间和文人们所谈论和喜爱。然而东汉以来,尤其是南北朝以来,佛教的强势彻底使道教边缘化了。在儒和佛的双重夹击下,道教变得孤苦无依,这是道家拥护“灭佛”的原因。后来的情形是佛教越来越盛,道家在此形势下进行了“宗教改革”,即在理念和宗教仪式上向佛教“取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体系之后才逐步稳定了下来,从而确定了自己固定的信奉者。

 

   不过,中国的宗教信仰者不是那种单纯的信仰。他们用儒家教条维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用佛家思想安慰今生今世,用道教观念修身养性,培养情操和趣味。换言之,一个忠孝节义()的正人君子,是应该给佛祖磕头下跪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太上老君和关公是能显灵的。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代已初露端倪。(根据史料)整理配图/潘衍江

 

元顺帝君臣共淫与僧妓大练房中秘术(组图)

元顺帝君臣共淫与僧妓大练房中秘术(组图) 


 

嘉庆丁卯《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就被当成达摩真本易筋经  颜紫元

$
0
0

起码在嘉庆丁卯1807年《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就被当成达摩真本易筋经,并与易筋经义合辑在一起。《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易筋经外经(来章氏本中12图则被称为易筋经内经)、小易筋经、易筋经12大劲等。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上5图中的序、跋表明,早在嘉庆年间已经有人将《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与紫凝道人的《易筋经义》合辑在一起,并称为《达摩秘传手抄少林寺易筋经图》,《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也误说成是“达摩秘传易筋经”

在济源王屋山脚下的济源勋掌于明末清初首传《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共12式,后来人又加功,把原12式称为第一套,又加了第二套5式。后来还觉得可以进一步加功,即又加了第三套5式。

 

在有长白山马任氏“乾隆三十八年端月下浣”所作之“读《易筋经》纲领”的河南陈本《易筋经》中,有

“十月养胎”、 “人元金丹十二节详说”、“葫芦歌”、“吕祖黄鹤赋”与“王屋真人口授阴丹秘诀”等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上四图是“衡山老人”教授的“真本达摩易筋经”,并说是少林寺山陕支真传。可见其把《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误说成是“真本达摩易筋经”。另外,序中把真正达摩12图易筋经说成是坐功,也是极大谬误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误说成是“真本达摩易筋经”


 

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序易筋经义、乾隆年间罗汉行功短打、内功四经 颜紫元

$
0
0

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序《易筋经义》、乾隆年间《罗汉行功短打》、《内功四经》     

颜紫元

 

在《易筋经义》中有说到“顺治辛丑”(1661年)的海岱游人一序,提到“海岱"、”长白山“、”海滨"、“胶崂”等地方字眼。

 

查”海岱是今山东省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海 渤海 泰山 。”

而序中的 “长白山”又名“肃然山”,肃然山,山名。位于泰山东北麓(今莱芜市西北)。南朝 宋裴骃 《史记集解》 记载,服虔曰:肃然,山名,在梁父(指梁父山)。

 

如此,就明白了该序中海滨"胶崂等地方字眼了。即事件发生在今山东省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时间在顺治皇帝驾崩的1661年。

 

约六、七十年后,同一地区出现了《罗汉行功短打》、《内功四经》。其中是道人许青云作序;《内功四经》的序完全是模仿《易筋经义》中的《李序》(详见紫元关于《罗汉行功短打》、《内功四经》博文)。

 

 依据目前发现的《易筋经义》版本的先后,其次序是:沈本、西谛本、述古堂本、河南陈本、浙图本、道光三年傅金诠本、祝文澜辑本、来章氏辑本、《卫生要术》、《卫生易筋经》、《内功图说》、《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内外功图说辑要》等。

 

其中西谛本、述古堂本、没有海岱游人序,但其前的沈本有,说明西谛本、述古堂本或漏抄,或与沈本来自不同的版本。

 

河南陈本、浙图本、道光三年傅金诠本等都有海岱游人序。其中浙图本的“海岱游人序”,把作序时间为“时中统元年秋九月”,这是此序年代错误的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

 

另外,唐豪194121日刊登在上海翼化堂书局《仙道月报》第二十六期第四版《唐范生先生来函》载:“涵芬楼《易筋经》海岱序,末署‘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明确说海岱游人是张月峰。但涵芬楼《易筋经》版本尚未见,如有,查一下该版本避讳情况,对于与比较哪个版本早有很大意义。民国初涵芬楼影印了不少古籍。

 

河南陈本中还出现有一位人物:即“读《易筋经》纲领”的作者“长白山马任氏”作于“乾隆三十八年端月下浣”。这个山东东海侧的长白山马任氏“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百年后出现的人物。

 

据周氏文章说,在《少林拳棒枪刀谱》的续编(卷八)中有:其最后的紫凝道人跋,与目前所见国家图书馆藏西谛本述古堂本等收录的紫凝道人跋全然不同,而与浙江省图书馆藏嘉庆年间的浙图本《易筋经·海岱游人序》十分近似,两序均提到了作序者在长白山如何邂逅了一位功夫骇世的羌人,此人临别时留下一份秘籍之事。但“海岱游人序的时间题曰中统元年(1260年)秋九月(紫元按:正确的是顺治辛丑1661年),而此本的紫凝道人跋文末题曰康熙乙酉(1705年)冬月紫凝道人识于古肃然山之白云涧肃然山,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长白山,相传故肃然山也之记〔8。由此,此序文中的长白山肃然山,或与此有关。

 

此处的顺治辛丑1661海岱游人序与康熙乙酉1705紫凝道人跋”内容相似,时间间隔40余年。紫元认为咸丰年间少林寺编辑的《少林拳棒枪刀谱》有许多伪造的痕迹,是少林寺把顺治辛丑1661海岱游人序去除,变成康熙乙酉1705“紫凝道人跋的可能性也很大。在周氏文章中的『其内容前面是李靖序牛皋序,随之是《易筋经》二十八则正文,最后是题名紫凝道人写的。此本的李、牛两序内容,与一般文本并无多大差别,但文字有所变动,如原来李靖的易筋经序,《少林拳棒枪刀谱》中被改名为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禅行序。事实上,佛教中并无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之名,此名或由李靖序中提及的练此功法,可得所谓金刚坚固地一语演绎而来。』可见少林寺更改之一斑。紫元过去文章中就指出过《少林拳棒枪刀谱》序落款是南宋少林寺室主,但内容却有纪效新书的内容。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中的“华山老人”是谁? <wbr> <wbr>颜紫元
 
沈玉田校本《易筋经》中的海岱游人序
 

 

 

 海岱游人序
予少时惟耽诗书,暮年好与方外人交暇,则游吟于海岱之间。一日至长白山,偕友人掣磕携壶于海滨,藉草而饮,远眺霜林老叶红映水光,正在诗兴勃然,忽一西羌人自西而东经此憩息。予见其修雅可亲,乃止而饮。问所之?曰:胶崂访师。又问何长?曰:神勇。在座俱茫然,请问神勇之故?曰:吾并指可贯牛腹.侧掌可断牛头,努拳可碎虎脑,不信请试于腹。乃以木石铁锤,令壮仆击之,若罔知也。又以绳系其辜丸,缀以车之轮,压以巨石,曳轮而走若驰。又系其两足跟,令三四壮者曳之,屹立不移。众愕然曰:有是哉,天赋之欤亦人力欤?曰:人也,非夭也。
叩其用?曰:却病一,永不生虚疾二,终身壮健三,饥寒不迫四,多男灵秀五,房战百胜六,泥水探珠七,御侮不惴八,功成不退九,此皆小用者也。基之成佛了道,乃其至耳。二问其所得?曰:吾师僧,僧师神,递有传授。乃出书一册,众阅之乃知神勇之由。筋可易而积力,生于积气也。酒已,羌人欲去,挽之不得。曰:观尔言,志异于众,愿以此书赠。吾访神师,频游佛地,不暇留此也。予再四思,惟读圣贤书五于余年,学圣贤不能至,落得一迂腐老儒。凡事斤斤论理之有无,不知理之外别有天地,非迂儒辈所能探索者。此书为药师序,药师岂妄语哉。盖思上古称有勇力者,殷王受荡舟,乔鸟获孟责,夏育、北宫黝、伍子肯、项籍、朱亥、东海壮士皆以力闻于世,惟孔子有神勇不以力闻。凡此岂皆天赋,亦出于人为,应亦载之经籍,或经秦火而失耳。经云;基之作佛,此则西竺古先生之超越处,非中原人所可藐观焉者隐。吾安能起卫公武穆与之,共访神僧于世外也哉。惜吾老矣不能用,且珍藏筒中,侯有佛骨者呈之,以为一助云尔。
大元中统元年,庚申秋九月,海岱游人题。


 

说说《易筋经义》历代传抄者及现代研究者的纠结     

$
0
0

明末清初(甚至只是清初)出现了一本《易筋经义》(又称“易筋经”、“易筋经译义”),目前发现的早期版本依次是日本藏沈氏校本(清顺治清康熙初)、国图雍正本(清雍正八年)、西谛本(清乾隆年间)、述古堂本(乾隆年间)、河南陈本(约乾隆三十八年前后)、浙图本(嘉庆年间)、傅金铨本(道光三年)、祝文澜本(嘉、道年间)、来章氏本(道光年间)、来鹿堂本(道光年间)、藩库厅本等,其中前五个版本里面都没有被公认的《易筋经》标志性功法“昉自佛门”的《易筋经12图》。

(注意:明末清初由河南怀庆府济源勋掌首次流传出的元代养生家“华山老人”贾铭的《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早在清初康雍年间就传到《心意六合拳》12大势传人处,在谱中称为《易筋经贯气诀》,并且起码嘉庆丁卯1807年《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就被当成《达摩真本易筋经》,并与《易筋经义》合辑在一起。《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除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达摩真本易筋经》外,还被称为《易筋经外经》,而来章氏本中的《易筋经12图》则被称为《易筋经内经》、《小易筋经》、《易筋经12大劲》等。所以该12图作者是谁非常清楚,后人为了加功,又先后增加了第二套五式与第三套五式,而原华山老人的编创的12图就被称为第一套了。但在心意六合拳》12大势传人处仅仅是第一套的12式,可见交流得比较早。据紫元考证是参加李自成部队、后又被李自成迫害而逃离并隐身在济源勋掌的怀庆府河内千载寺太极宫旁的唐村李氏九世祖、生于1602年的李友与内家《六合拳》创始人姬龙峰于清顺治元年前后交流而传至《心意六合门》,在姬氏徒孙“河南府李”于清雍正11年3月作序的后来流传到陈家沟陈鑫手中的《六合拳谱》,记载此功为《易筋经贯气诀》,在“河南府李”弟子马学礼一支惜失传,在“河南府李”与之交流的豫北李存湖、李存海一支有传,并有图与注。更奇妙的是,该支的内功“大练气架”、“六步功”、“八段锦”都有《易筋经贯气诀》的元素,“大练气架”、“六步功”似乎是姬祖在《易筋经贯气诀》基础上的自创,更优秀。而该支的“八段锦”也是以《易筋经贯气诀》的元素对原晋代许真人创编的立式《八段锦》的改编。至于为什么在“河南府李”的传承人处,该《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了?紫元认为:1,与该功的《序华山老人》内容有关;2,与起码康熙前期就出现的伪《易筋经义》有关,“河南府李”受此影响,也将《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改称为《易筋经贯气诀》)


“昉自佛门”的《易筋经12图》过去认为最早出现在道光三年后的来“章氏本辑本”中(来章氏辑本中有关易筋经”12图势说明的一条重要材料此功昉自释门”),现在发现约在乾隆38年抄录的“河南陈本”中就有,稍后道光三年的傅金诠的完整刻本中也有,所以起码在乾隆38年就出现在抄本里了。紫元曾说它是佛门中人编创(本门传是佛门中的达摩,紫元考证结论也如此),但过去一直在亦佛亦道的、甚至三教合一的高人处流传,如康熙年间碑记的唐初千载寺太极宫李道子,一直到乾嘉年间傅金诠得藏本的黄舆山人,都是亦佛亦道的世外高人(因傅金诠得黄舆山藏本的年代距离乾隆38年不远,“河南陈本”中的12图来自黄舆山人可能性也存在)。因见伪《易筋经义》引起争议,于是决定出示真正的《易筋经》,即“昉自佛门”的《易筋经12图》。至于作图者肯定是该《易筋经12图》的真正传人,与紫元恩师“灵鼍山人”的传承应该是一脉的。该《易筋经》创始人是佛门的达摩,该《12图》作者是达摩易筋经在清乾隆年间的一位嫡传人,可能是黄舆山人。 

我们再看看伪《易筋经义》一些早期作序、跋的人物,如顺治末康熙初的“海岱游人”、出现在清雍正八年高氏序中的“紫凝道人”,以及 “乾隆三十八年端月下浣”所作之“读《易筋经》纲领”的“长白山马任氏”,还有落款正确但作跋人或跋文内容被张冠李戴的《少林拳棒枪刀谱》的“续编” 卷八中的“紫凝道人跋”文末题曰“康熙乙酉(1705年)冬月紫凝道人识于古肃然山之白云涧”。(紫元认为“康熙乙酉冬月紫凝道人识于古肃然山之白云涧”的跋文内容不应该是海岱游人的序之内容,而是另一篇跋文内容,少林寺给张冠李戴了。或者“康熙乙酉冬月识于古肃然山(即长白山)之白云涧”的不是紫凝道人,而是像“长白山马任氏”一般的人物,当然跋文内容也不是该“续编”所载的内容。少林寺在咸丰年间编辑时,知道有紫凝道人,又有此落款,于是把海岱游人的序之内容略做更改,把落款人也换成紫凝道人的可能性很大。)这些人都是亦道亦佛、儒释道合一的人物,他们听说流传已久的《达摩易筋经》,但无缘一见,所以自编《易筋经》。


(按:《少林拳棒枪刀谱》是咸丰年间的刻本,其中多有作伪,如序文说是“南宋绍兴少林室主著”,内容却有明末戚继光的著述。又如该【“续编” 卷八中的来李靖的“易筋经序”,《少林拳棒枪刀谱》中被改名为“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禅行序”。事实上,佛教中并无“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之名,此名或由“李靖序”中提及的练此功法,可“得所谓金刚坚固地”一语演绎而来。随之的二十八则正文标题,除个别文字外,与台湾图书馆的“述古堂本”《易筋经》基本相同;但其最后的“紫凝道人跋”,与目前所见国家图书馆藏“西谛本”和“述古堂本”等收录的“紫凝道人跋”全然不同,而与浙江省图书馆藏嘉庆年间的“浙图本”《易筋经·海岱游人序》十分近似,两序均提到了作序者在长白山如何邂逅了一位功夫骇世的羌人,此人临别时留下一份秘籍之事。但“海岱游人序”的时间题曰“中统元年(1260年)秋九月”,而此本的“紫凝道人跋”文末题曰“康熙乙酉(1705年)冬月紫凝道人识于古肃然山之白云涧”。肃然山,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长白山,相传故肃然山也”之记〔8〕。由此,此序文中的“长白山”与“肃然山”,或与此有关(图8)。】--摘自周伟良先生的“河南陈氏本《易筋经》的介绍与述评”


现在就来讨论该自编的《易筋经义》在后来的传抄者中的纠结情绪。


该本最早版本张志斌先生认为是日本藏沈氏校本(清顺治清康熙初),紫元认为应与唐豪先生说的有“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的抄本作比较,涵芬楼抄本有没有避讳?有没有“紫凝道人跋”?跋文内容是什么?都比较关键。但在没有看到涵芬楼抄本或自由出版社《真本易筋经》前,我们暂且以沈本为最早本。


(1941年2月1日刊登在上海翼化堂书局《仙道月报》第二十六期第四版《唐范生先生来函》载:“涵芬楼《易筋经》海岱序,末署‘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此条与萧天石先生自由出版社《真本易筋经》所载“海岱游人叙记”所署相同,当系涵芬楼手抄本所有。)--摘自网络


紫凝道人跋,最初有其内容的是清 雍正间抄本 中国国家 图书馆藏雍正抄本 ,此本后有 “雍正八年岁次戊戌嘉平 月泽 园高鸣谨识 ”及“大清雍正 十三年岁次乙卯腊月长洲约亭吴镛识 ”,该跋文开始是“紫凝道人曰: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


可见 “雍正八年岁次戊戌嘉平月泽园高鸣“是看到过紫凝道人写的文字,所以说“紫凝道人曰。。。”该“曰”来自何处?紫元推测就是“康熙乙酉冬月紫凝道人识于古肃然山之白云涧”的真正内容,少林寺因为丢失了那段内容,所以以“海岱游人”之序来冒充。


换而言之,雍正年间的高鸣见到了“康熙乙酉(1705年)冬月紫凝道人识于古肃然山之白云涧”的跋文内容,于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转录在其抄谱中,才会写:“紫凝道人曰:余读《易筋经义》,因悟世之缁黄两家,学者多于牛毛,成者罕于麟角。。”所以这段跋文内容可能最早出现在1705年,可见紫凝道人所处年代比海岱游人稍晚,但他们都在长白山一带活动,晚年的海岱游人与年轻的紫凝道人或许见过面,甚至是海岱游人直接将《易筋经义》抄本传给了紫凝道人。


但后来的传抄者为了“传承有绪”,有的先将“海岱游人序”给去除,如国图雍正本、西谛本、述古堂本,而后二者更将 “雍正八年岁次戊戌嘉平月泽园高鸣谨识 ”及“大清雍正 十三年岁次乙卯腊月长洲约亭吴镛识 ”去除,把”紫凝道人曰“去除,而改成“紫凝道人跋”,直接写成“余读《易筋经义》。。”。如此,只有唐代李、宋代牛二序、及没有年代的紫凝道人跋;以后乾隆、嘉庆其他版本则更加大胆,将“海岱游人序”留着并改成”南州白衣海岱游人“,落款也改成元代的;而嘉道年间的祝文澜本《易筋经义》第一次明确地编造了“紫凝道人跋”署名“天启四年(624)岁次甲子三月天台(地点)紫凝道人宗衡(名字)跋”。


并且在乾隆年间就附上了《洗髓经》一卷(见录于乾嘉时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其具体内容在道光三年傅氏辑刻本中首先刊登出。


至此,抄录者们不仅完成了“传承有绪”编造(即南北朝达摩著、唐代李序、宋代牛序(甚至在河南陈本中有“岳飞序”)、元代海岱游人序、明代紫凝道人跋),还编出序中的《洗髓经》的具体内容来,企图说明达摩的易筋、洗髓二经不仅“传承有绪”,而且很完整。可见传抄者是何等的纠结,用心良苦!


另外,似乎从乾隆年间抄的西谛本开始,就增加了不少下部行功法。以后的《易筋经义》内容则不断增演。包括将真正的《达摩易筋经12图》、将《《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及后二套都辑入其中,甚至民国初还将千余式的“服气图”也称为易筋经。真真假假,几百年来迷惑了许多人。


其实真正的《易筋经》就是《达摩12图》,《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不是《易筋经》,《易筋经义》中的功法、及“服气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易筋经》。


其中《达摩12图》编创者是精通婆罗门瑜伽的达摩;《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的编创者是元代精通养生的贾铭;而《易筋经义》的编著者极可能就是清初的“海岱游人”,其跋文内容就是康熙年间读《易筋经义》的紫凝道人。


 

 

【有关紫凝道人,历代官私著述、地方史乘不见记载,但考其天台,尚有间接材料可证。夭台,地处浙江东部,四面环山。在距县城西南近40里地方,有一山据说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龋大师在此经常颂经而使紫云环护,故取名曰紫凝山,《天台山方外志》中又记为紫凝峰,境内有紫凝瀑布,唐陆羽评其为天下第17泉,该地目前尚设有名曰紫凝的行政乡。20071月,笔者专程前往坐落于紫凝山的该乡新丰村进行田野调查。据村民相告,这里原先僧、道两教香火很旺,尤盛道教,祖辈上就有千僧万道之说。另外,在紫凝山的山际险要处,还存有一紫宵道院旧址,据老辈人说,20世纪40年代中,还见有道士居住。据此,在紫凝道人名前加天台”2字,并非空穴来风。但天台紫凝道人是否为明天启间人,以及其俗名是否叫宗衡,目前尚无任何材料可证。----《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 - 周伟良】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紫凝道人跋”署名“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并非空穴来风,因此,查核1941年2月1日刊登在上海翼化堂书局《仙道月报》第二十六期第四版《唐范生先生来函》载的:“涵芬楼《易筋经》海岱序,末署‘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那个涵芬楼易筋经抄本就显得更加重要了,”顺治辛丑海岱游人张月峰“有作序时间及作者姓名,明确说明是在顺治辛丑作,彼时,作者已经“读圣贤书五十余年”,说明作者已经六十余岁,约生于1600年前后。如果这个版本没有对清朝皇帝避讳,如果有紫凝道人跋,并有落款“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那么说明雍正本高铭抄录紫凝道人跋时没有将紫凝道人的落款抄上,也说明《易筋经义》确实成书在明代(不知何人,但不可能是紫凝道人,否则他不会说”余读易筋经义。。。“)但这种可能性很小。

紫元以为给该跋文进行增删的目的(去除高铭文字的信息,加上标题”紫凝道人跋“及落款)是为了表示”传承有绪“,伪造落款的人对天台一带比较熟悉,所以用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而紫凝道人或许真的来自天台,不过他是康乾年间人。

 

另外,唐豪说的涵芬楼易筋经抄本与萧天石先生自由出版社《真本易筋经》所载“海岱游人叙记”所署虽然相同,但萧天石先生在其《真本易筋经》序中之言,有不少不实之词,如其声称的“明代刻本”等。萧先生也曾经把杨澄甫太极拳架说成是他从某洞府发现的张三丰原始太极拳架,紫元多年前在《太极拳械谱诠真》一书中指出过。

其实,紫元始终觉得奇怪的是,无论是清代、民国的《易筋经义》抄录增删者,还是当代的研究者,似乎都在对一本伪书《易筋经义》纠结着,几乎无视真正的《易筋经---达摩12图》,也就是说,他们无论如何发现哪本是更全、更早的《易筋经义》版本,归根结底还是一本伪书,不是真正的《易筋经》

 

参考:

1,论三种稀见清代少林武术文献的介绍与评述 作者:周伟良

2,河南陈氏本《易筋经》的介绍与述评” 作者:周伟良

3,《易筋经》最早传本 ———日本藏沈校本考订  张志斌

4,经眼《易筋经》传本 的避讳与抄刻年考  张志斌

5,《易筋经》序跋源流演变的研究》  张志斌

6,《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 - 周伟


 

[转载]道光三年市隐斋本《易筋经》补考

$
0
0
     《中华武术》2015年12期刊登了弊作“《易筋经》最早刊本——道光三年市隐斋本初探”,在此稿投出之后,我又找到了新的藏本线索,因此在这里对《初探》一文中的部分看法加以补充完善。
      据目前所知,已发现至少三部道光三年市隐斋本《易筋经》存世(完全同版),唐豪藏本据称没有十二势图,但我在《初探》中公布的藏本有此图,随后在上海发现的藏本亦有此图。经比对上海藏本用纸情况,发现十二势图版用纸与文字页面纸张并无二致。至于先前提到的图版中刻字风格的差异,我在来章氏辑本等多种《易筋经》版本中均发现是这种情况,亦即图版中刻字风格与文字版刻字风格不同。
     鉴此已经可以确认:道光三年市隐斋本《易筋经》中原有十二势图。




 

[转载]戴隆邦生活年代再考

$
0
0

张全海 

拳界有伪谱伪说认为山西祁县戴龙邦主要生活于康熙乾隆年间,并且与安徽武状元曹曰玮(1671-1706)、洛阳马学礼之间存在师友关系。研究界有人经过长期艰苦探索研究,得出戴龙邦应生于乾隆末年(约1790年左右)的推论,笔者也于多年前考证戴氏与曹氏之间从年代上看不可能存在师徒关系。然而持伪说者置若罔闻,依然自说自话,谬论流传,混淆视听。为涤除瘴气,笔者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直接证据,以彻底让伪说缄口。祁县小韩村戴光教支系族谱写本仅记戴隆邦名讳字号,并无生卒年月信息,为此笔者一度多方追寻祁县县城戴光启支系的族谱刊本,可惜查到祁县文化馆后线索中断,至今无果。

近日,王建筑先生告知,《南阳县志》(光绪三十年)中有戴隆邦之子戴文熊的记载。笔者找来该志全本,果然在卷八“兵防”中找到了此信息:“……自咸丰中军兴,始行团练法,于是县境各保皆置保甲局,以稽察编氓防盗贼,设总局城中,曰筹防。当是时,县人刘若棣、崔怀玉总局事,局权畸重,有大差徭惊急,非局绅不能办,府县官亦仰给之。乡团甚多,时时生事,赊旗店团长戴文熊尝一日杀数十人,民无敢怨者。军事既平,则务重抑其权,乡里耆老有羞膺其举者。光绪二十八年,礼部郎中李德炳总府团,其权曾不若向时一局长……”

此处所载“咸丰中军兴”背景是捻军在这一带活动。传说戴氏与捻军在赊旗发生冲突结怨后避走祁县老家,亦与此相合。戴隆邦之子戴文熊在任赊旗店团练团长时当属壮年时期(三四十岁左右),假如在当地团练始兴时(约1857年)就已出任,那么戴文熊就应该生于1820年前后。另据王建筑先生提示,戴文熊之孙戴子道生于1908年,可知戴文熊的出生年代或许更晚。

如果戴隆邦三十岁生的戴文熊,那么戴隆邦的生年应该就是1790年左右,这与早先研究界的推论也相吻合。这样计算,按常理前后误差应该在10-20年左右。绝不可能得出戴隆邦生于1720年左右的结论,因此也不可能于乾隆十五年(1750)作《六合拳序》。


             



 

阿胡(胡刚、崔虎刚)篡改文献又被抓现行后再使阿Q法  颜紫元

$
0
0

上图为紫元收藏的六个不同版本的济源勋掌神拳谱之一

 

胡刚在其博客中于15年12月11日发表了“姬龙凤脱枪为拳改革初期作品”之Q文,其中把济源神拳谱中的《勇战心意枪法》序中的“惟勇战心意枪法”篡改成心意六合枪法”,还剽窃紫元多年前就发表文章中的:该“序”是济源异人(现已经紫元考证该创“勇战心意枪”及“心意捶--一名太极混元捶”并写下“九要论、神拳身法论、十形说”“心意捶论”、“交手法”、“勇战心意枪诀”等的异人是李友)赠与之交流的姬氏的《心意捶谱》中的“勇战心意枪诀”之序,先传到豫北姬氏《心意六合12大势》传人处,序仅去了枪字,变成拳字,清雍正11年姬氏徒孙“河南府李”又改写序,去除“自张桓侯岳武穆始流传至今”等,直接道明姬氏由枪化拳而创“六合拳”,并介绍该拳特征、基本内容及传承等。其后的《六合十大要论》也是仅仅去了“枪”字的“勇战心意枪诀十要论”,阿胡剽窃篡改成【及后面十法做了增删,包括其中“枪”字的脱去,成为了没有“枪”字的拳论,完成了脱枪为拳的理论建立--《原序谱》,而创出拳法等。】

 

阿胡篡改的序为【。。。《勇战心意枪法》的如下序文: 

闻之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得武备。是诚武事之不可少也,世人欲保国家,欲全性命,非兵法不可。然兵法种数不同,他端不知造自何人传流,心意六合枪法,自张桓侯岳武穆始流传至今,真脉一线。当世之学武,大抵皆以架  繁多、虚应好看为奇,而绝不思兵贵神速,之动不见形,一动即至,而实不及封闭乎?其机至灵,其动甚捷,风吹草动,有觞即应,此中之奥妙,非精于揣磨者,不能心领而神会也。至起落二字,传武者无不知之。而究其所以,个个茫然。传艺者未受其妙,学艺者怎得其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者此也况乎?欲传而欲讹,更不仅差之毫厘也。余就其论而释之,谨著十法,摘要以诲子弟,因作是序以志之。” (见《神拳拳谱》中的《勇战心意枪法》版本之一)。】

 

胡阿Q现在成了缩头乌龟了,把原来文章中篡改成的“心意六合枪法,”被本人一揭露,先嘴硬说他有其他版本就是这么写的。本人让他出示该版本的该页,胡阿Q便来个“想看俺的本子,呵呵,没门”---胡刚阿Q大法惯用技法,或者‘待补'阿Q大法

听说本人要出示原件揭露之胡阿Q的篡改,胡阿Q赶紧又改回来成“惟勇战心意枪法,”并把本人的原评论删除。那么阿胡声称的是心意六合枪法,”版本,大家就知道是胡刚的Q本了。这无底线的垃圾为了一己之私,常常搞篡改或伪造,也特别搞笑。

 

阿胡在短短一个月内作了三次篡改:除了上面的外,还有:胡阿Q常常篡改文献,文献记载是:“百岁时,太祖召见之,问以颐养之法。”
该阿Q则改成“入明已百岁”。如果谁问他“入明已百岁”来自哪个文献,胡阿Q说:待补。。。呵呵

 

再有:,《南阳县志》(光绪三十年)中有戴隆邦之子戴文熊的记载。在卷八“兵防”中找到了此信息:“……自咸丰中军兴,始行团练法,于是县境各保皆置保甲局,以稽察编氓防盗贼,设总局城中,曰筹防。当是时,县人刘若棣、崔怀玉总局事,局权畸重,有大差徭惊急,非局绅不能办,府县官亦仰给之。乡团甚多,时时生事,赊旗店团长戴文熊尝一日杀数十人,民无敢怨者。军事既平,则务重抑其权,乡里耆老有羞膺其举者。光绪二十八年,礼部郎中李德炳总府团,其权曾不若向时一局长……”该文献上没有李洛能的名字,这阿Q胡刚则:可见戴二闾李洛能等一日就杀人几十人。。。。。硬把李洛能扯进。阿胡造假无所畏惧。 

 


紫元收藏的六个不同版本的济源勋掌神拳谱







神拳谱中的董秉乾老道(1580--1679,怀庆府河内千载寺太极宫老道,在明初“长枪李”勇战13枪、六合枪基础上,结合张三丰十三势太极软手、董成通背拳之要素,创“董氏六合枪”,后称王堡枪,姬氏也是董秉乾老道
六合枪弟子。后来隐居在济源勋掌的“异人”李友,据家谱载也在千载寺太极宫学的武艺,文献载李友在明末也曾在姬祖家乡蒲州作战。。。)的枪谱中的“大使手、小使手”内容赫然见于济源神拳谱中,是姬龙峰与李友交流时留下的。

 



李友作九要论

光绪《永济县志》1643年李自成大将--李友到蒲州

李友在蒲州

西陵龙德先生提供

 


 

心意六合拳创始人姬龙峰侄儿姬运亨    颜紫元

$
0
0

紫元多次去蒲州尊村,过去多少年的文章提到心意六合拳创始人姬龙峰侄儿姬运亨顺治乙酉科中武举,现在西陵龙德先生传上县志:光绪《永济县志》中顺治乙酉年---姬运亨

姬运亨.

谢谢西陵龙德先生
 

意淫历史假大空 中国阿Q精神伟光正     & ...

$
0
0

清华大学一批国防生,日前访问美国西点军校。第一次见面,中国学生就问美国学员「西点军校里是不是贴过雷锋的画像?」孰料对方一脸狐疑,回应:「雷锋是谁?」中国学生解释了半天,一众美国大兵都摇头:「我们没有见过他的画像!」

  群众眼睛 雪亮起来

  这只不过是众多关于西点军校的谣诼中的一则。类似的还有「孙子兵法成为西点军校军事圣经」、「上甘岭战役让西点死磕几十年无解」等等。可别小瞧这些看起来荒诞不经的题目。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就连北京的官方通讯社都曾大模大样、理直气壮地引用过「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消息,藉此宣传学雷锋的重要意义。不过互联网时代,群众的眼睛雪亮起来,这则消息很快被戳穿。官方记者不得不公开致歉。


自从鸦片战争以降,东方泱泱大国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得丢盔卸甲,洋大人在中国的话语可真是「一句顶一万句」。满清、北洋、国共,虽则为钱为权拼得你死我活,但在尊崇洋大人这一点上,却是出奇的一致。就是现在的北京当局,平时视西方传媒如洪水勐兽,而一旦对方偶尔称赞了中国几句,立时觉得荣耀无比,大肆渲染,如阿Q有了城里朋友般好不得意。

 

  不过,毕竟洋大人的好话是不常说的。于是乎,一边将普世价值拒之门外,一边又拼力对外输出「社会主义价值观」,但同样收效甚微。就连非洲的黑兄弟,领钞票和免费面包时积极踊跃,一旦涉及到文化宣传却也心不在焉。情急之下,「爱国者」们只好臆造了「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之类的心灵鸡汤,以壮国威。国内一些所谓「成功学」的野鸡培训机构,为着兜售课程、揽人交钱,也惯于胡诌一些老外案例,来拉大旗作虎皮。所以,清华学生跑到西点军校里问雷锋,原本可能以为雷锋是「共同价值观」,藉此套近乎,孰料美国大兵头脑简单,直言不讳,让中国人自讨没趣。

  虚假繁荣 粉饰天威

  最为着名的「爱国」言论有两则。一是:「一九七六年周恩来逝世,联合国为此降半旗,遭到其他国家外交官不满,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发表演讲:『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人民币多得数不过来,可是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十亿人口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另一则是「一九八七年,菲律宾前总统访华拜会邓小平谈到南沙主权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抽了口烟,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从此,南沙再无战事。」

  实际上,联合国为成员国领导人降半旗只是惯例,而瓦尔德海姆也没有讲过那番话。周恩来没有孩子,只不过是个人问题,完全扯不到道德高地。很明显,这完全是某些中国人奴化思维的产品。但是中国一位驻联合国高官竟曾撰文公开颂扬此事,这就不仅是无知而是无耻了。至于邓小平同样没有对菲律宾讲过那番话,但是这种看似强硬的表达,迎合了国内的现实需要,于是就被封为经典,广为传播。

  其他流传很广泛的还有「蒙古人期盼唿吁回归中国」、「孙立人下令活埋数千日军」等。无非都是想借此「打鸡血」,煽动民族主义和民粹情绪,营造一种中国得到国际普遍认同尊重的虚假繁荣,来粉饰上国天威,然后作为在国内洗脑、培育自豪感自尊心的好教材。


 

本人编著的《太极拳谱诠真.卷一》一书在孔夫子旧书网、明德武馆

$
0
0

本人(颜紫元)编著的《太极拳谱诠真.卷一》一书(香港原版)在

 

孔夫子旧书网及

明德武馆 323048492(QQ号)都有出售


 

宋世荣赠王树茂伪《六合拳序》借其口栽赃戴家并传播伪文 颜紫元

$
0
0
说起平遥人郭存善(1885--?),他不是无缘无故在伪文《六合拳序》形成不久(伪《六合拳序》在光绪20年形成,并首次在太谷形意门传出的《六合拳经》中出现;光绪21年在太谷形意门李广亨抄录的《心意精义》中与其他补充的伪文再度出现;光绪22年在郭存善的舅父王树茂出又出现)就会学太谷形意拳的,他的背景也是几个证据。

郭存善是平遥“同兴公镖局”第二代掌门王树茂的外甥,而第一代掌门便是被誉为“华北三杰”的王正卿(1801-1877)。王正卿16岁时在北京拜“大枪刘留”学艺,三年后刘又将王氏推荐给其师兄、曾任道光皇帝武术教师的河北永年县人贾殿魁(时年80余岁)学八趟信拳等拳械多年。某日刘留另一个弟子张正山介绍王氏与精“内家六合拳”的当时在京城的举人出身的河南滑县人常义,常氏年长王氏10余岁(比戴文熊的师父、约1794年出生的李祯大七、八岁,常义也比戴隆邦大三、四岁,约生于1787年。常义是滑县常家庄人,与滑县孙伯屏、安阳李长甫、铁腿李三、淇县夏老德等皆为李三精之徒,李三精与马兴、张志诚年龄相仿,是李存湖、李存海第三代传人。民国年间的关于“孙伯屏学于其父,其父学于汤阴某翁”因不是传人,其记述并不正确。孙伯屏年龄与王正卿相仿,曾前往张聚处比试,打成平手,互认同门)与张正山的父亲在京城合开一间布料店。自以为自幼习武、又经过两位名师尽心培养的功夫了得的王氏,数败于常义,遂拜师,又从常义学“内家六合拳”三年(见笔者拍摄的王正卿碑文照),至此,融内外两家武艺于一身,艺始告大成。道光11年(1831)被江西道台朱文请为武术教习,并随朱氏赴河南,曾败少林嫡传宗师海川,海川在少林寺为王正卿建碑立石,颂其功德(文革前尚存,之孙王志及平遥武术家郭存善,在少林寺亲见其碑,并受到少林寺方丈的热情款待)。道光20年应师兄之邀往其家任教其侄,道光24年又往河北肃宁县朱家庄收弟子杜老步,道光28年(1848)回平遥,咸丰五年(1855)在平遥城内开设“同兴公镖局”。镖局开设后,一次途径沧州,因技挫拦镖女杰,遂被武林誉为“晋中三杰”,即平遥王正卿、祁县戴二闾、文水“左二把”李毓秀(“左二把”,一文记载大名为“李毓秀”,一文称其大名为“左昌德”,文水县孝子渠村人,他是原河北人称“神拳教习”张景和的外孙“长眉老道”张德茂的弟子,学“绵掌,又称连环绵掌”。文水县还有著名的贺家通背拳,见前文)。


而戴二闾也正是在道光末约1846年前后走镖沧州是击败拦镖的尹玉文等三人而被深州李老能闻之前往祁县学艺的。尹玉文即尹平,沧州高河村人,曾创功力拳,是咸丰年间著名拳师(按:紫元前一阵子研究发现,这段出自太谷形意门吴殿科的关于“戴二闾与尹玉文比武后被深州李老能闻之前往祁县学艺”并不正确,事实上是李老能原练长拳,后去祁县小韩村租地种菜,听村民说戴家兄弟也是练家,并且功夫很好,不服气,待戴家兄弟从南阳回家看望母亲时上门要求切磋而被比他年轻几岁的戴二闾击败,要求拜师被拒,后打听到邻村的祁县温曲村教书先生郭维翰曾与戴家兄弟同学艺,于是决定迁往温曲村租田种菜并长期免费给郭送菜,郭后被感动,但将心意拳改编后传李洛能。。。因此,戴二闾即戴文熊与尹玉文交过手,但不是李洛能去祁县及要学心意拳的原因。

因此,王正卿1855后与戴二闾、左二把被誉为“晋中三杰”,而与戴二闾过招的尹玉文文献载为咸丰年间著名拳师,也是戴二闾生卒的一个重要证据!

事实上,除了形意拳传人与心意六合拳传人的交流还有比车毅斋与买状图交流(约1866年、1867年,详见紫元关于买壮图在祁县范家教拳时被邻县的车、宋请去做客交流之文)更早的:李老能向郭维翰、戴二闾学艺,是弟子,故不能算交流。可是1855年、1856年间,李老能与“内家六合拳”常义的弟子王正卿也有过交流。当时李老能在太谷已经教了弟子车毅斋,听说相邻的平遥县出了个王正卿(王比李年长近七、八岁),“不以为然,前往交艺,当时年近花甲的王正卿走了个大步小圈,在闪展腾挪间,把长辫子甩为水平,李大为慑服。自此两人结为好友,双方弟子交流武技,经久不衰”(文见“汇武林”2006-10-09)。

这里:“自此两人结为好友,双方弟子交流武技,经久不衰”,除了李洛能主动与王正卿结为好友外,宋世荣(1849--1927)也主动与王正卿之子王树茂(1851-1937。与河北武清李瑞东1851--1917,同年生)不仅结为好友,而且是结拜兄弟。并且后来王树茂的亲外甥郭存善15、6岁时就被王树茂送到太谷宋世荣处学修钟表。而太谷形意门车、宋等于1894年、1895间(光绪20、21年)形成的伪《六合拳序》于1896年(光绪22年)就传到了王树茂手中,无疑是宋世荣斗胆第一个往外传,并传给他结拜兄弟王树茂的,该谱除伪《六合拳序》外,没有其他伪文,所以是那本最初光绪20年、21年的《六合拳经》。在王树茂处的这本有伪《六合拳序》的《六合拳经》里有一篇落款光绪22年的序,是平遥人采访王树茂写的,其中以王树茂的口吻说是“得自祁县戴老九。。。显然,王树茂并不知道戴家的情况,这个“得自祁县戴老九”无疑是其结拜兄弟宋世荣赠谱给他时对他说的。目的是假借王树茂之口栽赃戴家,并借王树茂及其弟子而外传、搞乱拳史,一箭双雕,真是十分阴险,王树茂显然上当了。这个假借王树茂之口栽赃戴家,与在光绪21年在太谷形意门李广亨抄录的《心意精义》中直接栽赃是“戴文熊同治年间传给车毅斋的”,是同出一辙。

王树茂不仅上当了,还被伪《六合拳序》搞混了,以为太谷形意真是姬龙峰的另一支嫡传,于是不仅其外甥在太谷随宋世荣学形意拳,其三个儿子也都练形意拳,并遗憾地将常义传的姬龙峰早期的“12大势心意六合拳”给慢慢丢了,以致紫元十余年前去平遥王家考察时,王芝(1896—1983,王树茂第三子之孙只会练12大势后六势中的一、二势,但对太谷形意的五行、12形却都记得!王芝的徒孙田氏就只会太谷形意的五行、12形了,常义传的在王正清孙子辈已经被太谷宋世荣忽悠得失传,并变成太谷形意拳了。紫元不得不说车、宋用心良苦,要不是紫元的考证发现,太谷形意门会说:“瞧,王正清是豫北常义传的姬氏早期“12大势心意六合拳”,跟我们一样,都是五行、12形,所以《六合拳序》不伪!”
费尽心机的车氏之岳父孟氏、车氏、宋氏确实成功地把心意拳史搞乱了一百余年,不料百年后出了一个颜紫元,车、宋笑不起来的两张脸所藏的担心,终于出现,他们的伪造被紫元彻底揭露了(详见紫元“伪《六合拳序》出处、缘由及辩伪”一文)

可见王正卿之子王树茂的外甥郭存善在太谷学形意拳是有历史背景的。笔者数年前去平遥汾河小王庄考察十三势太极宗师王宗岳(公悦)家谱等,顺道到南良庄村考察“内家六合拳”“心意六合十二大势”宗师常义的弟子王正卿后人的情况,王家已基本没人练拳,于“十二大势”只会残存几势,也会几把与太谷交流来的形意拳。还有几根前人留下的枪杆与三本拳枪谱,一为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枪法谱,据说即是刘留传的枪法;二为常义留下的六合拳谱(见附照);三为宋世荣赠王树茂伪"六合拳序"的《六合拳经》(见附照)。

附:“面王”王正卿轶事

王正卿(18011877),平遥南良庄人。由于出身贫寒,经历传奇,最终成为平遥在中国武林界享誉隆盛的人物。说起他的种种经历,民间流传有他的众多轶事。

京师学艺  王正卿出身农家寒门,仅读过两年塾学。因长得身材弱小,后随人学武健身,渐至酷爱。为生计所迫,嘉庆二十一年(1816)十六岁时,到北京轧面铺中当轧面工。他以粗壮的轧面杆作为练武的工具,臂力大增,干活超人,人皆佩服,送绰号“面王”。后到武林高手“大枪刘留开设的练武堂学武三年,将十趟腿、六趟大枪、疯魔枪等皆学到手。后刘留又将其推荐到师兄贾殿魁门下。贾殿魁曾在皇宫给道光皇帝传授过武功,时年八十余岁。王正卿在五年时间内,传给王正卿八趟信拳、少林散手一0八势及十手艺、挑手炮对练、七十二把神拿、五虎断门刀、虎头钩、三节鞭、白猿棍、春秋刀等套路,并推荐王王正卿补入宫廷护卫,年薪折银200两。此后,王正卿又拜精通内家拳的常义师傅为师,学习六合心意拳,学艺三年,融内外两家武功于一身。

艺震河南  道光十一年(1831),王正卿被江西道台朱文聘为武术教习。在江西期间,王正卿不仅教习全省武职人员,而且以武会友,多方交流,从而了威慑了当地的盗匪,安定了全省的治安秩序。道光十七年(1837),又随朱文迁往河南。在缉拿一著名盗匪首领时,王正卿艺高人胆大,仅带弟子冯金山一人,徒手将盗首击毙,一时名声耸动河南。少林寺嫡传宗师海川私访下山,慕名前来比武,为正卿所败。海川欲拜王正卿为师,当正卿得知海川为少林寺住持,便道:“大师为少林寺嫡宗,少林拳艺名闻天下,大师如拜我为师,置少林传承于何地?所以我绝不敢收你为徒,结为至友倒是可以。”从此二人遂成莫逆之友。后海川在少林寺专为王正卿建碑勒石,颂其武德。

返乡授徒  道光二十年(1840),王正卿辞去官方教习,应师兄张正山之邀,到其家执教其侄子。廿四年(1844),又往河南肃宁县朱家庄任全村人的武术教习,并收弟子杜老步。廿八年(1848),辞教返回故乡平遥南良庄,继续授徒习武。此时他已名扬京师,威震北方。先后授艺成名的有邓圪蚤、赵珍、梁全胜、孙中海、郝佐庆,外籍人有河北肃宁县杜老步、山东林清县人冯金山。咸丰五年(1855),在平遥城内开办同兴公镖局,与其子王树茂先后保镖57年,光绪三年(1877),王正卿去世,后人誉为 “华北三杰”(即平遥王正卿、文水左二把、祁县戴二闾)之一。

同兴公镖局

平遥同兴公镖局,创办于1855年(咸丰五年),由平遥人王正卿所开创。此时正值平遥等地商号、票号处于鼎盛时期,同时又是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激烈交战,各地形势不靖之时。在平遥商界名流的坚请下,王正清在平遥城内创办了同兴公镖局,由平遥刘春和介绍护送河南开州布镖,后专为商家往来护镖。

同兴公镖局创立后,保镖所到之处先后有山东、河南许昌(布镖)、洛阳李村(布镖)、西安三元(钱镖)、宁夏(钱镖)等地。保镖期间,王正卿仍以武会友。太谷号称“北方神拳“的李洛能前来拜访,王正卿在演练期间走了个大步小圈,在闪展腾挪间把长辫甩了个水平,李洛能当即表示佩服,后遂成为至交。双方子弟交流武艺,经久不衰。

1877年(清光绪三年),王正清去世。其子王树茂继承父业,使同兴公镖局事业继续得到发展,直到1913年(民国2年),终因公路、铁路开通才告停业。父子两代作为总镖头,先后保镖58年。据《王氏武术源流》一书介绍:“两辈共护镖五十八年,无大闪失。”后王正卿保镖被编入京剧《塔则沟》中广泛传播,其中有台词曰:“俺二路镖头王正卿是也。”



附:王树茂初不喜习武,席间,其父门徒说「师父镖局日不知传予何人之手」而激其愤而习武、刀枪剑棍、件件精通花枪风凰三点头冠绝武林。走镖五十年,从未失手。在镖局收徒传艺有赵珍、田大奎、刘士杰、杨清荣、郭生华、曹体元等(事实上曹体元并不是王树茂的弟子,而是徒孙  曹体元,平遥桥头村人,自幼年时就喜欢武枪弄棒,后来又得到了王树茂的第二个儿子王芸的赏识,纳为弟子成为王门的第四代传人,因为王芸英年早世,后来又得到师爷王树茂教其十路弹腿、八趟信拳近百套,后来曹体元又向他的姑表兄弟张九卿,学习八合神鞭达十四年。可见王树茂并不轻传内家六合拳。)  

     同兴公镖局第二展室:横匾上的“庆衍花龄”四个字,是王树茂60大寿时,平遥商界、票号以及民国时期的省银行赠送给他,可以看出王树茂交往广泛,实力雄厚。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方这块很特别的蓝匾,上写“奉旨议叙”这块匾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路径平遥,在平遥留宿一夜。
 
  1877年,王正清去世,他的儿子王树茂接管了镖局的一切业务,他接管的唯一趟人身镖--就是护送慈禧太后西逃,从平遥抵达西安,这载路途慈禧当时正值用人之际,为勉励王树茂为朝庭效力,便赏赐此匾,还赐王树茂一个特权,必要时捉拿人犯可免死罪

同兴公后传给儿子王树茂,1900年庚子之难,慈禧和光绪西行,山西商人所捐的银两即由王树茂亲自护镖到西安,太后手书“奉旨议叙”予以赏赐。王树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经营镖局三十余年从无失镖。鼎盛时期,五路行镖,北路经太原至杀虎口,西路渡黄河至宁夏,东路出井陉到北京,南路经茅津渡至汉口,东南路过长子开封至周口,可见江湖人脉之广。




附:在他父亲的熏陶下,王树茂也逐渐成为一代武林豪杰。光绪三年(1877年)他父亲去世后,王树茂着手接管了“同兴公”镖局,成为镖局的掌门人。他力大过人,稳健持重,喜授门徒,从其学艺者多达40余人。
  光绪九年(1883年)王树茂走镖山东,途经文水河畔,他看见远处的沙滩上乌烟瘴气,几十匹快马向这方奔来,顿觉不妙,急生一计,赶快和车夫李琦调穿衣装,继续前进。眨眼功夫,几十个响马大贼已奔腾而至,把镖车围个水泄不通。他们手持单刀、狼牙锤、三节棍等。个个黑脸,黑胡,黑眼珠,一派“煞”人的气势。只听得带头的喊话道:“留镖走人。”李琦有礼道“各位朋友,我是平遥‘同兴公’镖局的王树茂,请各位赏个脸,开个道。”贼人一阵干笑,喊道 :“我们不认什么张树茂、王树茂,留镖走人,不然的话,休怪老子们手下无情。”李琦见对方无退让之势,便哈哈大笑,喊道:“那就先让我的徒弟和你们比划比划再说。”装扮成车夫的王树茂手着一根一尺多长的烟袋杆与这群响马贼打成一片。三招五势就把对方的兵器哗啦啦打了一地,个个鼻青脸肿,屁滚尿流哭爹喊娘。从此王家的英名在文水一带广为传颂。
  光绪十五年(1889年),王树茂又走镖到山东,在一个树林里突然窜出四个蒙面人,手持宋刀,一派杀气,喊道:“父债子还!”王树茂道:“各位朋友,我和你们素不相识,哪来的冤仇?”那个年幼者道:“我的父亲就是死在你的父亲手里。十六年前我父亲和我这三位师叔深夜到你们那里,四个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在我父亲慌乱之时,你父亲提着我父亲的宋刀,追赶我父亲,在两个人掩护下,刚逃到附近一个庙里时,因流血过多,当即死亡。难道还不是血海深仇吗?”王树茂见他们非要拼个鱼死网破,便与他们展开了厮斗。王树茂把花枪棒弯曲成弓形,一个箭步猛向后退,用臂力将曲弓弹了出去,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鸡飞蛋打,他们连说带求饶逃之夭夭。
  光绪二八年(1896年),王树茂保镖到河北,途中遇一彪形大汉,体大高粗,坐在一把大约有五百多斤的铁椅子上,挡住了去路,前面喊镖的人叫道:“王树茂的镖来了。”大汉却不动声色。王树茂走上前去说了一顿客气话,那个彪形大汉依然大声喝道:“有谁能挪动这把铁椅子,你们就过去,挪不动,请留下买路钱?王树茂环视了一下四周,见此人的武器都在高处悬挂,且跟前火炉上还有一壶水。他灵机一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壶中水,倒入火中,他顺着水倒入火中那股乌烟瘴气的气流,蹬地腾空而上,把悬挂在高处的虎头钩迅速取下与这个大汉展开格斗。过招三回,王树茂猛地把脚伸进椅子,踢出好远,众人惊得目瞪口呆,镖保住了。从此王树茂在河北一带也名声大振。
  宣统二年(1910年),王树茂又一次保镖到了河南洛阳,看见一个十来岁的顽童正在地上画南天门。顽童说:“要想从南天门上过,得接我三招,如果三招之内能挨了我的脸,就过去,挨不了,请把镖留下。”王树茂想:“这个顽童,乳臭未干,胎毛未褪,竟敢口出狂言,不妨试着比划一下。”这个小子还真功底不浅,一招一势,紧追不放,但总不是王树茂的对手。王树茂在顽童的脸上轻轻地捎了一下。这时,不知从哪儿出来一个高大魁梧的大汉,手持一把大铡刀,喝道:“是谁在欺侮我家保儿?”紧接着就摆开了阵势,王树茂走了一个“形意燕形”,将手中的花枪向大汉迎去,只听得那大汉的大刀已嘎然落地。(紫元按:王树茂并不练形意拳,而是常义的心意六合拳。这里有误)
  王树茂父子行走江湖几十年,先后走镖到河南的许昌、洛阳、西安三元、宁夏、山东、河北等地,从未失过镖。至今一家商号账上还有支付南良庄“同兴公”镖局镖银100两的字样。
  由王正清开创,王树茂继承和发展的“同兴公”镖局兴盛长达58年之久。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王树茂才结束了他36年的走镖生涯。同时“同兴公”镖局始告停业。民国二六年(1937年),一代宗师王树茂寿终正寝,享年86岁。


 


 

[转载]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二)

$
0
0

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二)

——与周伟良教授商榷

魏美智1  程峰2 李立炳3

 

 

     (三)唐村武术抄本资料再考略。

周伟良教授的对唐村武术抄本的考略,关键是没有厘清杨氏太极拳谱、武氏太极拳谱与李氏太极拳谱的关系,没有厘清赵堡太极拳与唐村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谱,舞阳盐店与武氏太极拳谱之间的关系,从而引起的思绪颠倒,概念含糊,写到后来周教授也不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了。

(一)厘清唐村太极拳谱与武禹襄太极拳谱承袭关系。李亦畬《王宗岳太极拳谱跋》:“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已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  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   亦畬氏书。”王宗岳《太极拳谱》,即武澄清在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所获得,武禹襄奉母命去舞阳看望武澄清的时候“抄自豫署”的拳谱。武禹襄及其后人的著作对此事多有记载。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说:“禹襄、亦畲和月如老先生的著作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被现代名派太极拳奉为经典,而其中的王谱,皆出自武禹襄所获本的传抄。”《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秋瀛传》记载:“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号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对太极拳造诣颇深,现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即其从舞阳县盐店所得。”吴文瀚所著《武氏太极拳体用全书》记载的更明确:武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获得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与幼弟带回永年.”这些记载明确告诉我们武禹襄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是得自河南省舞阳县的北舞渡镇盐店。

舞阳县旧称盐都,境内盐岩总储量多,面积大,品位高,盐质纯,产量、质量为全国同行业之翘楚。北舞渡镇是沙河在舞阳的一个水陆码头,是南北盐业的中转站,怀商、晋商都在这里开设有盐店、盐场。

要确定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是谁家所开,武澄清是在哪一家盐店获得《太极拳谱》,这家盐店必须满足三项条件:一是该家在北舞渡镇开设有盐店;二是这家盐店必须与太极拳有联系;三是这家盐店必须与官场有联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唐村李家开设的盐店。

唐村李家最早在舞阳县传拳的是李仲的次子李元臣。《李氏家谱》:“李元臣,字清廉,行二,配孟氏,生一子如相,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从家谱记载看,李元臣在舞阳的武术活动是在清朝早期的顺治、康熙年间。

他们在武术活动的同时,发现了舞阳盐业商业活动的巨大潜力。李鹤林藉此有利条件在舞阳开了盐店。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李永适将盐业生意越做越大,开设了振德盐场。李永达,字振德,其盐场为振德盐场现盐场匾额尚在北舞渡镇。

唐村李氏之所以能在舞阳开设盐场、盐店,得力于李氏始祖李清江的胞弟李清河的支属中,有一支迁入现博爱县刘村。刘村第七代李兴镐被乾隆皇帝“钦授修职,钦加盐运使”,成为一位主管盐运的官僚。这也是李氏与舞阳官场联系的纽带。因此,李鹤林的孙子李嘉际、李嘉臻、李嘉芳;曾孙李广恒先后在舞阳经营盐场、开设盐店时与舞阳县官场关系非常好。同时,还经常出资架桥、修路等,从事慈善活动,深得官员信任。武澄清任知县时因武氏弟兄都喜欢武术,李氏弟兄也常教武澄清十三势太极拳。所谓武氏太极拳并非自武禹襄开始。只是武禹襄未入官场,专事武术而已。武澄清就是唐村李氏的门徒。由此可见,武澄清所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必然得自唐村李氏在舞阳开设的盐店。

周教授将李氏拳谱与武氏拳谱所进行的比对也是很片面的。尽管如此,将武氏《廉让堂》本拳谱与唐村李氏的拳谱进行比对,仍然可看清二者的源流关系。其一,《廉让堂》本将《十三势论》改为《十三势说略》 其第一句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改动为“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就有点不符合功理。既要轻灵,怎么还要“唯手先着力”?既然着力了,为什么还要“随即松开”?既然松开了还怎么“贯串一气”?这些很明显暴露了武禹襄并不懂十三势的功法功理。武禹襄的此类错误还有很多,如将“右重则右虚”改为“右重则右杳”。《廉让堂》将“因故变化是神奇”改为“因敌变化视神奇”试问一个人在练功的时候那里有敌人?将“尾闾中止”,改为 “尾闾中正”,把十三势行功的呼吸转换的诀窍弄的不三不四,造成永久失传。其二,文理、文字错误。《廉让堂》本七拼八凑将《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打手歌》的部分内容合之为一,另列篇名为《打手要言》,落款为“禹襄武氏并识”。其三,将十三势目中“ 云手”、“扇通背”,《廉让堂》本抄为“纭手”“三甬背”,令人不知所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廉让堂》本拳谱与唐村李氏的《拳谱》立即瑕瑜互见,主从互见,源流互见。世上哪有正确的是流,错误的是源,主创的是流,传抄者是源?武术功法完整的是流,没有武术功法不全的是源?这种本末倒置,就好像一位脑筋不太健全的人拉着父亲问儿子谁是爹一样可笑。

(二)厘清唐村太极拳抄谱与原谱的关系。周教授认为唐村太极拳抄谱“不会早于民国”。抄谱是不是有价值,关键看此抄谱是不是反映了原谱的面貌。一是从唐村李氏本身所录的拳谱相比。唐村《李氏家谱》也附录了清康熙五十五年之前的拳谱《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将家谱拳谱抄本与太极拳谱抄谱文字相对照,家谱本《无极养生拳论》“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拳谱抄本:“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家谱拳谱一字之差。家谱为联,拳谱为朕。朕有多种释义。1.朕:秦朝之后皇帝的自称。2.许慎《说文·舟部》我也3.朕兆、征兆、预兆。《鬼谷子》:“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变化之朕焉。”4.称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5.共称: 蔡邕《独断》:古者尊卑共称朕。6.我的:屈原离骚》:皇考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结合拳谱内容,朕应该是朕兆、征兆、预兆。二是其他典籍证明。如乾隆年间苌乃周所著 《苌氏武技书·打法总诀》 中有 “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 ,武谱中的 “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八字, 亦见于 《苌氏武技书 · 论出手》, 两者决非巧合。 正如徐哲东先生上世纪30年代所剀切指出的那样: “苌为乾隆间人, 不能引武氏之著述。 ”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王安民《王堡枪源流序》云: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 ‘神枪’” 。此序证明,苌乃周有关太极拳的理论学自李鹤林。苌乃周有关太极拳的理论证明,李氏太极拳谱中的理论并非抄自武禹襄的太极拳谱,而是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由此可以断定,民国年间李氏有关太极拳抄谱是忠实于原谱的,并非抄自他人。

廉让堂本将揽雀尾,改为懒扎衣是武禹襄“参以鄙见”所为,与唐村的拳谱并无瓜葛。至于陈氏拳谱,历来拳家都认为陈氏懒扎衣,出自通背拳“懒扎衣立势高强:,拉下单鞭鬼也忙”,并没有揽雀尾。近人评论拳谱多拿揽雀尾、懒扎衣说事儿,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和理解什么是揽雀尾,什么是懒扎衣,什么时候用懒扎衣,什么时候用揽雀尾。记得小时候师叔教我空手夺枪时,师叔说:人用中平枪迎面扎来,我用懒扎衣将枪拨开;人用上平枪向我扎来,我用左右手挥琵琶将枪拨开;人从右侧或左侧用下平枪向我扎来,我用左右揽擦尾(音:以,尾巴)将枪拨开;人用中平枪向我扎来,我或移步闪开枪尖,用揽雀尾将枪回带夺枪。这就是懒扎衣与揽雀尾的由来,不明确这些,妄议揽雀尾与懒扎衣,就会失之偏颇。所以,周伟良教授有关揽雀尾、懒扎衣的说法“运用证据不对称,这些动作差异并不能传递什么文化信息,”并不能“若明若暗反映出唐村拳谱的大致年代”。

(三)厘清唐村太极拳谱之间的内在联系。唐村太极拳谱主要部分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为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系列和李仲的太极拳解系列;另一部分为李鹤林《太极拳论》系列。第三部分为拳械部分。无极养生拳论系列包括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无极养生拳论》讲的是无极养生拳的理论;《十三势行功歌》讲的是十三势的功法;《十三势论》讲的是练法。三篇文章那个互为表里,联系密切。三篇中如读其一篇虽然能了解其大概,但是不能通其全部功法,只有将三篇文章通读通览,全面理解,才能懂得无极养生功法功理,如何演练。如果从中抽出一篇说是另一人所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抽出一篇其功法必然不完整。一套不完整的功法,就会无从练起,要想学得此功,那是不可能的。李仲的拳论《十三势释名》《十三势行功心解》是在继承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三篇拳论的注释与补充。第一篇解释了什么叫十三势;第二篇主要讲的是十三势行功的心法。《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李春茂的三篇拳论,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三势理论体系。只有深刻理解了这套完整的十三势理论体系,十三势功法才能练习得出神入化的境界。

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是对十三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李鹤林的《太极拳论》:“右重则右虚”《廉让堂》本为“右重则右杳”。 说文》杳,冥也,昏暗;杳杳冥冥,昏暗幽远;杳杳,幽暗深远的样子;杳然,幽深的样子;杳昧深幽隐晦;杳,不知所之也。从此段文字看,武禹襄连文字就昏暗不明,怎么会创作出一篇《太极拳拳论》呢?

有人说《十三势论》为张三丰所作,如果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张三丰到底是何时人,到现在都没有定论,一个连所处年代都弄不清楚的人,怎么会弄清楚他会不会太极拳?二是将张三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首见于陈微明辈为杨澄浦编的《太极拳使用方法》中的《张三丰先师传拳谱》和《太极拳原序》。众所周知,杨露禅到杨澄浦,都没有文化。他们都不可能看过《明史》关于张三丰的记载,所谓张三丰与太极拳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陈微明。陈微明的个人见解不能代表杨氏的见解。从杨露禅的经历看,杨露禅主要学拳于陈长兴,陈长兴与张三丰没有关系,杨露禅怎么会与道张三丰有瓜葛?这个问题除了其他证据,仅从杨澄浦编的《太极拳使用方法》中的杨氏太极拳套路中也可见一斑。书中杨氏太极拳套路共74势,其中,搂膝拗步共14势。将74减去14等于60,这和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以及《王宗岳太极拳谱》中的武术套路基本一致。这说明杨氏的套路出自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和由此而来的《王宗岳太极拳谱》,而并不是来自张三丰的拳谱。三是如果张三丰不是明朝末年人,他就不可能创作《十三势论》。如果说是张三丰所作,那么,张三丰作这篇拳论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功理论,没有功法,怎么会凭空出来的练法?没有《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不可能单独产生。除非张三丰也是明朝末年人,也处于千载寺左近。至于周教授所说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里有《十三势论》,这个问题学者专家们已经披露很多,指出是后来再版《张三丰全集》时,编者增辑进去的。再版的书籍增加了新内容,它就不是原来的版本了,再称它为“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就没有道理了。

(四)厘清唐村李氏与赵堡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的关系。赵堡镇所出的《武当小架太极拳》谱曾提到任长春与太行老道李如松递手听劲的事迹。许多太极拳研究者在赵堡采访,都采访到了任长春与太行老道李如松递手听劲的事迹。这里提到的太行老道李如松,是唐村李氏第十一世。李氏家谱载:“李如松,行一,大清康熙十年随父世鳌故原武获嘉开粮行,迁徙获嘉县城东李村。”与他同迁的还有他的弟弟李如树。李如松成年后,又回到千载寺作道士,道号太行老道,星寿120多岁,历康、雍、乾、道光、咸丰、同治六朝。

赵堡镇所传太极拳历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存的小架太极拳。一类是陈长兴传杨露禅、陈清平传武禹襄的十三势太极拳。杨露禅是扛长工的,没有文化。杨氏本没有文字拳谱。直到他的孙辈杨澄浦才在陈微明辈的帮助下,参照武禹襄所得太极拳谱,写出了杨氏太极拳谱。武禹襄则是在舞阳盐店得到太极拳谱后,经唐村李氏介绍到赵堡镇找到了陈清平,用了一个月时间,突击学习了十三势太极拳有关的理论与实践。弄清了这些传承关系,就理顺了唐村李氏太极拳谱与杨氏太极拳,与武氏太极拳的关系。

赵堡太极拳的许多理论皆出自唐村李氏。据杜育万《太极拳正宗》、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月第1版)《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郑悟清传授、郑瑞、谭大江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月第1版)赵增福《中国赵堡太极拳》(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79月第1版)辑录有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中的《打手歌》、《太极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拳论,在他们的著作中,有的虽然标注不同,但是,其内容与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文字上基本一致。以及陈长兴传杨露禅的太极拳,陈清平传武禹襄的太极拳与唐村李氏太极拳谱所载的拳架基本一致。这些拳论、拳架在赵堡的传播应该是与太行老道李如松在赵堡的传拳有莫大关系。与后来的李嘉臻、李嘉际等在温县传拳有莫大关系。

(五)厘清王宗岳与王林桢的关系。有关王林桢的记载,出自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一书,该书《太极拳溯始》一文中叙述: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桢,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自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传于拳术,教成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诸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

文中,杜育万只写了蒋发的老师王林桢,所以,没有证据表明王林桢与王宗岳是同一个人,所以,王林桢并非王宗岳。

近有山西新绛县人发端,又出了个王林桢,说是王宗岳字林桢,明嘉靖四年出生于山西省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于万历三十四年,在嘉靖三十六年有位云游道人发现王宗岳知书达理,待人恭敬谦逊,始将三丰祖师传授的太极拳,悉数传授给王宗岳。网上还有王宗岳的家谱。搜索王宗岳家谱发现,这个王宗岳的名字是王宗嶽。王氏家谱写在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医药书上,横写格式。这个王林桢与杜育万所说的王林桢是不是同为一人?杜育万说的山西太谷人,查看山西省地图,发现太谷县属于运城市,新出现的王林桢属于晋中市,二者相距372公里,那么这两个王林桢到底有什么关系?新绛王林桢是借太谷县王林桢还魂了还是怎么的?炒作太谷县王林桢的是赵堡太极拳的传人杜育万,参与炒作新绛县王林桢的也是赵堡太极拳的传人,那么,赵堡太极拳不可能拜两个相距372公里远的王林桢为师。这里必然有一个是假的?到底是太谷县王林桢是假的还是新绛县王林桢是假的?按照当年杨露禅的说法,这两个王林桢都是假的。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先大父更诏之曰:“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之唯一高弟子”。蒋发是杨露禅的师爷,杨露禅应该是见过蒋发。说明蒋发是清乾隆年间人。按照这个说法,王宗岳也应该是乾隆年间人。明嘉靖四年出生于山西省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的王宗嶽,与杨露禅的师爷王宗岳怎么可能联系在一起呢?所以说,此王宗嶽也非太极拳家王宗岳也。

 

参考文献:

 

⑴《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13页、125页、191

⑵于化行《太极拳全书》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1月第一版

⑶乾隆五十二年《怀庆府志》:《旧志·艺传》

《全唐诗》卷186-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月第一版

⑸《新华严经论·古体影印与简体对照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11出版

⑹(《中国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清·齐召南著 道光四年仪征阮氏小琅馆印,中华书局(台湾)19731月出版)

⑺《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作者杜建民  齐鲁书社  19952月第一版

《中国家谱》欧阳宗书著,新华出版社199312月第一版

《温县志稿》民国二十二年修,1998年第一版

《中国武术史》112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月第一版)

⑾《二十四史全译》《晋书·列传第33》许嘉璐主编20041月第一版

《新民晚报》2009321b13

⒀《诸葛亮将苑注释》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1月第一版

《辞海》民国三十六年版  325

《搏击》2012年第05期:《红楼梦》石兄乃姬公得意门生秋浦曹继武

 

 

 

联系人:魏美智

地址:河南省博爱县清化镇方兴小区(财政局家属院)13

手机:13598532095

 

 


 

转: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一)

$
0
0

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

——与周伟良教授商榷

魏美智1  程峰2 李立炳3

 

2014年第12期《中华武术研究》杂志刊登了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周伟良的文章《河南唐村武术史料考略》,作为周教授考察河南博爱唐村的陪同者和参与者,觉得能够为周教授考察唐村提供一些信息,使周教授能够在短时间内写出数万字的长篇文章尽一份绵薄之力而感到高兴。

然而,细读周教授的论文,发觉周教授由于来去匆匆,时间仓促,所查资料尚未臻至,在资料运用上和历史考察上还有待于深入,因此所得结论,尚有偏颇之处,尚有商榷的余地。

一、唐村《李氏家谱》中的武术史料再考略

 关于《无极养生拳论》的作者。周教授认为,从民国时期二十年开始,孙禄堂的《形意拳学》一书已经盛行于社会,所以,是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有可能辑集了《形意拳学》中的“形意无极学”与“艾毓宽序”相关内容而成,决非万历年间曾为贡生的李叶蓁所写。而事实是:

(一)《无极养生拳论》为李春茂所作,源流清楚,史证充分。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植根于千载寺厚重的无极养生文化。千载寺是一座古老的集儒、道、佛为一体的大型寺院。千载寺原名无极寺。东魏武定三年(545年),更名千载寺。千载寺规模宏大,是由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三部分组成的规模庞大的寺庙群。千载寺是佛教寺院,寺东为三圣祠,供奉伏羲、文王、孔子三圣。三圣祠之东为道观,古称太乙宫或太室祠。寺南30米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潭边树着洛书河图碑,和伏羲女娲图像雕石,潭东有坐“周易祠,”构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共处互融的特殊人文景观。古时有一位名叫尹寿子的先哲,曾在此研修‘无极之道’,被老子奉为先师。据《怀庆府志》记载:“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经于河阳”⑶。河阳,黄河之阳,沁河之阳。这说明千载寺尹寿子活动的遗迹是真实的。相传尹寿子的母亲怀胎十二个月,仍不见分娩朕兆。于是,就去请教一位颇懂医术的先生。这位老先生让她沿着博鳌潭转圈,尹寿子的母亲就顺着博鳌潭沿一个方向往前走,走着走着就动了胎气,生下了尹寿子。尹寿子长大成人后,母亲就把她如何难产,如何沿博鳌潭顺着一个方向走,怎样动了胎气生下他,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尹寿子聪慧异常,他坐在博鳌潭边,把母亲走路的痕迹画了下来,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圈,无穷、无尽、无始、无终,无极。后来人们将这个图大雕刻一块理石碑,相传就是尹寿子传下的无极图。

西汉的时候太乙宫出了个导引养生大师叫李自然,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永享安乐,圣驾亲临李自然结庐的金伞山,向李自然学习导引养生之术。后来,汉武帝赐给他金银财宝不受,便赐予他皇姓:刘。李自然遂从此更名为刘自然。西汉元朔三年,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东来公干,写了一篇《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碑文云:汉大夫东方朔奉诏东干,特谒金伞山万寿观主自然先生刘公古迹,追慕其德,乃留赞曰:

   妙哉至道,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

细无不无,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干元穹

造化川谷,备列西东,生育万物、孕产禽虫、

五行否泰、八卦屯蒙,随缘祸福,应兆吉凶,

非道能著,惟人可宏,昔者自然,天锡英雄,

作用法则,动下谦恭,量若溟海,声如巨钟,

解忿判锐,知白知青,深达奥旨,洞晓真宗,

金伞山侧,万寿观中,持诵精恳,焚修至诚,

飞符走录,斩妖灭凶,迎神役鬼,降虎伏龙,

拯济水旱,时稔岁丰,制服灵液,采铒赤松,

吞日饮月,单衣拒冬,一百十九,貌若婴童,

回光返照,圣智圆通,术丹济鼎,彩霞飞虹,

旧缘宿行,相契是功,金书赫赫,鹤驾腾腾,

仙乐嘹亮,啸歌雍雍,祥云蔽日,瑞气凌空,

履石遗迹。以记名崇,摩幡鼓节,迎归洞宫,

飘飘仙秧,隐隐玎冬,信士继踵,洪波立封,

秦室堕废,战国奸雄,岁月既久,观宇颓崩,

千载之后,再阐元风,自然远祠,重耀仙踪,

兴修大厦,宏壮孤峰,寒灰复炽,枯木重荣,

四方归奉,万里和同,圣弱万寿,帝道兴隆。

大汉乙卯岁次八月一日安昌县令刘得辛立石

东方朔所写的这块碑刻,将无极养生的功法、气功状态、气功效应写得栩栩如生。这通碑共有两块,一块在千载寺,一块在金伞山。不看东方朔所写的《金伞山万寿观自然先生赞碑》,就不知道什么是无极养生功,就不知道无极养生功的传承,就不知道《无极养生拳论》产生的背景与渊源,就不理解为什么孙禄堂为什么写不出形意无极学。可惜,此碑在周教授眼前他却与之擦肩而过。

无极养生功也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进步,新的历史资料的不断丰富,不断提高。到了汉献帝末年,洛阳发生兵乱,支谦随族人辗转来到千载寺,住持于千载寺,并在此翻译了佛教著名的经典《大明度无极经》。《大明度无极经》与《易经》的太极、无极学说相结合,成为十力和尚创无极养生武功重要理论来源。这些厚重的无极养生文化和武术文化都被李春茂浓缩在《无极养生拳论》里。

从文章结构上看,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虽然只有短短400字,文字简洁,语言通俗,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让人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了什么是无极,什么是无极养生,并通过实践体会说明练习无极养生武功,是能够使人“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

“体质”、“卫生”并非现代语言。周伟良教授认为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中的体质、卫生等词语不可能出自明代,是古文中夹杂新词。周教授是讲授体育与健康的,对古代的历史、典论、语词学习运用的相对较少,不太熟悉。其实,在魏、晋,唐、宋,“体质”一词就已经成了常用语。唐朝诗人韦应物《杂体五首》第四首就有“同声自相应,体质不必齐。谁知贾人铎,能使大乐谐。”⑷宋·刘克庄《满江红·丹桂》就有“体质翻嫌西子白,浓妆却笑东邻赤”的词句。诗人们能将语词写到诗歌里,就已经说明其普及程度了。在文章里也很多。唐·李通玄所撰《新华严经论》:“明信心者。智照自他身心。皆无有体性。如虚空故。如光影无体质故。是故名为观察智佛。五举菩萨上首名号者。名为贤首。为明信。⑸至于卫生一词,历来就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卫生就是讲求干净,清洁。如与苏东坡同仕宦于北宋的晁说之所著《晁氏说语》有言:“予爱善卫生者,不以脾胃暖冷物、熟生物,不以元气佐喜怒。另一种解释,卫生就是养生之道。如元初著名全真道士李志常所作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就有丘处机会见成吉思汗时候,成吉思汗就忙着问:真人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丘处机如实回答说: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这里的卫生之道就是讲的养生之道。翻阅古籍,这样的记载还很多,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极养生拳论》中的体质、卫生的词句,都是古已有之的,屡见不鲜的,并非是民国时期的文字和行文风格。

至于《李氏家谱》的后记,更是无可厚非。所谓后记,是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或书后。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韩愈是我们的家乡人,他在家乡有很大影响,学韩愈的行文风格也是乡人责无旁贷的吆!

后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的题名。如宋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都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但与序文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在唐代的写经里,对后记的运用也很多。

至于“风水宝地”一词,在宋代的《太平广记》,宋淳熙年间的《三山志》我们都可以找到“风水宝地”一词。可见风水宝地一词既不是李元善发明,也不是李元善抄自现代语言。欲从风水宝地一词中看出《李氏家谱》的年代,应该是走眼了。

李春茂“万历”落款完全正确。其实,将 曆 写成 歴 是完全正确的。《历代帝王年表》“:癸酉·神宗·翊钧·萬歴”;《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神宗·范天合道哲肃·翊钧·穆宗太子·元年癸酉在位四十八年庚申崩·萬歴。”⑹

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周伟良先生忽视了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的创作年代。中国历代帝王都有避讳的习惯。所谓避讳,就是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写作于万历庚寅年,即明万历十八年。当朝的皇帝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万历皇帝的皇权没有哪个敢剥夺。李春茂将万曆 写成 萬歴 ,正是避了万历皇帝的讳。关于曆与歴,还有人说是应该避乾隆皇帝的讳,这种说法有点滑稽。万历十八年是1591年,乾隆皇帝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即1711年,二者相差120年,李春茂怎么可能要避120年之后的乾隆皇帝的讳?

关于唐村李氏与陈家沟结缘问题。唐村李氏与陈家沟结缘问题,我们是亲历亲为的见证者之一。《李氏家谱》发现后,唐村族人多次陈家沟考察,陈家沟陈氏族人也多次到唐村考察,陈李两家族人来往频繁。《李氏家谱》的发现,也让陈家沟的陈氏扬眉吐气。过去很多人攻击陈王廷创太极拳仅仅是个传说,攻击唐豪的考证是胡编乱造。现在唐村《李氏家谱》明确记载有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历史,这让攻击陈王廷、攻击唐豪考证的谣言不攻自破。

陈氏族人不仅承认与李家的亲戚关系,还将李氏族人视为上宾。我们到陈家沟考察,温县的县委书记、县长、政协主席还参与设宴招待我们,温县电视台也通过采访原福全、王兴亚、李立炳制作的《寻找太极拳之源》的节目,在温县电视台反复播放。

陈家沟陈氏与唐村李氏关系突变是源于某上边领导几次三番给陈家沟陈氏家族的负责人打电话,不让陈家沟承认与唐村李氏的亲戚关系,甚至威胁说,如果承认陈家沟与唐村李氏的亲戚关系,太极拳发源地是唐村而不是陈家沟。陈家沟陈氏正是在这种政治压力下才被迫否认与唐村李氏的亲戚关系的。所以,周教授采访陈氏族长陈景安时,陈说从没听说有记载陈抚民娶妻李氏的碑,对此我们非常理解。朱天才说他不知道有陈抚民的墓碑也非常正常,如果朱天才说知道这块墓碑,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温县旧属怀庆府。怀庆府各县有一共同的习俗,就是对祖坟的风脉非常重视。外族人没有本族人的特别邀请或者在本族人的陪同,是不能私自进入家族墓地的。如有人私自进入家族墓地,皆认为其别有用心。如果因他进入过家族墓地,该家族如果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就会认为是私自进入者有意破坏了坟地的风水,受到该族人强烈的责难与反对,甚至大打出手。

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结拜问题。周教授质疑说陈、李两家既然是姑表弟兄,还在千载寺结义令人生疑。周教授其实没有看清《李氏家谱》所记的内容。《李氏家谱》明确记载:李岩、李仲、陈王廷是“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第一,所谓拜师结义,就是说李岩、李仲、陈王廷拜了同一位老师,这样他们的关系就由过去的姑表弟兄,变成了同门师兄弟,这样的结拜与传统的结拜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第二,他们的结拜是为了在同一师门的指导下 “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啥是双杰?就是在文、武两个学科的科举上都作出杰出的贡献,一举成名。

民国抄本的《李氏家谱》不可能辑录九十年代或两千年之后陈家沟人关于陈王廷大闹考场的故事。周伟良教授关于《李氏家谱》中所记李岩、李仲助陈王廷抱打不平大闹考场的事件,只是该谱的独家报道,目前尚无任何资料可作证,是“增益”、“编辑”了陈家沟关于陈王廷大闹考场故事。按照周教授的说法,《李氏家谱》抄于民国年间,那么出版于20世纪初的陈正雷著作里关于陈王廷刀劈鼓叓的记载是不是对《李氏家谱》有关记载的佐证?陈正雷《中国陈氏太极拳》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07月第1版,民国时期抄本的《李氏家谱》可能增益、辑录了陈正雷的出版物的故事吗?

关于陈王廷刀劈鼓吏的事迹不仅《李氏家谱》有记载,李氏族人的传说比陈家沟的传说更准确、更合理,与史志的记载更吻合。其原因在于,《李氏家谱》是当代人记当代事,陈正雷记的是数百年后的传说。关于陈王廷参加科考的时间,我们曾到陈家沟实地调查,被调查者共同的认识是陈王廷参加科举可能在明崇祯七年或者九年,而更倾向于明崇祯九年。科举考试一般都在秋九月举行,又称为“秋闱”。 《明史》:(崇祯)十三年,登封土寇李际遇因岁饥倡乱,旬日间众数万。《明史·列传·忠义》记载李际遇的农民暴动是在明崇祯十三年农历十二月。因此,陈王廷九月刀劈鼓吏后不可能去玉岱山投奔尚未起义的李际遇。玉岱山据洛阳仅数十里,不等他们跑不到玉岱山,恐怕早成河南府狱中之囚了。据唐村李氏传说,陈王廷刀劈鼓吏后,李岩、李仲、陈王廷姑表三弟兄骑着快马,沿黄河大堤,一直向东,到了山东黄坝李庄李氏的另一支族人家中落脚。李氏族人看陈王廷武艺高强,便推荐他去作镖师。这才有了地方志中有关陈王廷作镖师的记载。

《李氏家谱》录入资料年代限制严格,体例正确。周教授说:关于《李氏家谱》的真实性,目前虽然几乎得到了研究者们的一致肯定。但是,周教授又说:“需要注意的是,该家谱落款时间是 康熙五十五年 ,而抄录此文本的具体年代则为民国时期,其间有差不多二百年的时间,正在这二百年中,《李氏家谱》有可能被不断增益、修改,诸如辑录孙禄堂《形意拳学》而成的《无极养生拳论》与陈王廷大闹考场等,即是例证。再联系到家谱中竟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和《太极养生功谱》等这类内容特地列入其中,这在同类家谱中可谓绝无仅有(如陈家沟的《陈氏宗谱》、山西《姬氏族谱》和光绪年间荥阳的《苌氏族谱》等),非刻意为之,焉能如此?

简言之,周教授的意思即《李氏家谱》所记的人与事都是真的,家谱中的武术资料则是假的。周教授的这种《李氏家谱》真假二元论的说法是不实事求是的,是唯心史观的滥殇。

《李氏家谱》录入家谱内容有严格的年代限制。最明显的例子是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等未被录入。《李氏家谱》录入的最后一位家庭成员为李鹤林,如果勉强将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增益”进去,也说得过去。但是,《李氏家谱》却没有将李鹤林的几篇拳论收入其中,这件事说明李元善在修《李氏家谱》的时候,录入的资料完全是按照严格的年代限制,仔细甄别过的,现存《李氏家谱》是李元善的原作的抄本;同时,也说明李氏的后人也都尊重历史没有把不该增益进去的内容纳入家谱。

《李氏家谱》的体例完全符合清代编修家谱的体例。《中国家谱》指出:“清代,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代,其记事范围范围几乎涉及道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等五项内容。到了清朝康、雍、乾时期,随着国家兴盛,盛世修志之风昌盛,编修家谱的体例也越来越完善,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家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谱成了宗族的百科全书。”⑻从修编家谱的体例看,《李氏家谱》完全符合清代编修家谱的体例,在修谱中将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和李岩、李仲、陈王廷编撰的《太极养生功谱》录入家谱之中,是在情理之,并非刻意为之。周教授称其为“绝无仅有”,非常难怪,编修家谱多在中小城镇和农村进行,因为那里同宗族人群相对集中。大城市宗族人群分散,很少有编修家谱的。周教授长期生活在大城市,对这些与专业无关的些许小事,可能不大关注,是有情可原的。

为什么陈家沟《陈氏家谱》,山西《姬氏家谱》,荥阳《苌氏家谱》中没有《李氏家谱》中的相关内容?其主要:一是编修家谱人的水平不同。唐村李氏编修家谱人李元善,是由岁贡考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李元善不管考没考入太学,最少是高中以上水平。其他家谱的修谱人是不是高中以上水平目前尚难以断定,所以达不到《李氏家谱》的水平在所难免。二是唐村的武术活动是家族性的,全族参与,所以家谱对此予以重视是合情合理的。其他如姬际可,苌乃周他们在族人中都是凤毛麟角,如果编修家谱的不是族中五服之内的内亲,没人会予以重视。陈家沟陈氏则是另一种情况,外人很少知道陈家沟武术情况。使陈家沟武术扬名的是清咸丰三年捻军起义军从温县柳林镇过黄河,围攻温县县城。陈家沟、赵堡的武士们与捻军展开激烈搏斗。陈王廷的后人陈仲甡、陈季甡在歼灭攻入城中的起义军时立了大功。《温县志稿·烈女》中还特意记载了一位陈家沟姑娘嫁到赵堡镇的陈氏,“素以习拳”,在丈夫平贼遇害后,“氏亦约束从戎,”“出入敌阵数十次,杀数十人,卒亦殒命。”这次战斗,才让人们知道了陈家沟的武术,这才有了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稿》中的陈王廷简介。但是,仍没有引起陈家沟陈氏自己的重视,在修家谱中没有将村里的武术名人和贡献记载下来,对陈王廷也只是记了个“拳手“。多亏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写了《陈氏家乘》一章,给他们作了传记,陈氏先人的习武事迹才保存下来。应该说《陈氏家乘》就是《陈氏家谱》的补充。综合《陈氏家乘》来看《陈氏家谱》,该家谱与姬氏、苌氏家谱还是有区别的。三是家族习武的人很少,习武者将他们所得的拳谱、枪谱当做武林秘籍,秘不外传,修家谱的人不一定知道他们的武林秘籍是啥。而唐村的拳论、拳谱、枪谱,家家都有,武术人人都会,在全国到处传播,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四是很多家族对习武之人没有正确认识,认为他们不耕田,不经商,天天练武,吊儿郎当;而唐村李氏则是以千载寺为依托,把武术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所以,其他很多家谱,包括姬氏、苌氏家谱中对先辈的事迹、著作记载很少或没记载,就记载姬际可的《姬氏家谱》关于“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的说法,从文字字体上看,编辑、书写家谱的体例看,也是后人所加,并非家谱原文,这就说,《姬氏家谱》并没有关于姬际可枪法的记载。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存在于他们家族本身。我们不能够因为他们的家谱编修的不完善,而责难那些家谱修得好李氏家族。

(二)“形意无极学”并非孙禄堂所作。

孙禄堂的“形意无极学”没有固定版本,概念含混。

先看孙禄堂的总纲无极学:

“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初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天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⑴

这段论述的原作者李春茂论述的十分严密,增一字则显得太多,减一字则显得太少,孙禄堂先生因为不太理解这段论述的严密性,妄自增删,造成了两个重要错误,一是删去了“唯三教融易”这句关键的词,将《无极养生拳论》的源头切断了,使之成为无源之水,使之后的论述就显得苍白;二是将“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改为“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天理” 什么是“五行八卦” 五行八卦是指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汉族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八卦是将万物分作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它含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孙禄堂将五行八卦这一普遍真理矮化为仅仅是“五行拳、八卦拳”的天理。这说得过去吗?

到了孙先生的《八卦掌学》的第六章无极学一节中,孙先生的无极学又改为无极形式,其论又成为

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于天然之性也。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调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往往归于无可如何之地。是摄生之术,讲求无方良可慨也。惟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原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太极、八卦诸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和而不流,中立尔不倚,可于后世作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谓之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⑴

什么是无极形式者呢?翻开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掌学》发现,孙禄堂所讲的无极形式,原来就是八卦掌的起势。用八卦掌的起势来涵盖无极学,岂不令人误入歧途?在八卦掌的无极学中,语言啰嗦,句读不当,许多地方令人不知所云,仅与孙先生的形意无极学相比,就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慨。无极本是指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孙先生却见木不见林,见微不见著,以偏概全,可见,孙禄堂先生对无极的概念尚未弄清楚。特别是孙禄堂将“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改为“ 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于天然之性也。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调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似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

到了《太极拳学》的第一章无极学,其学又成为: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未分,浑浑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阴生,阴极必蔽,亦是人之无何如何者也。惟圣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元,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能生太极者是也。⑴

 从这三段文字看,可以看出以下问题:一是孙先生的所谓无极学,文字相差很大,没有固定的版本,到处涂鸦,随机乱改,不成篇章。如果说孙先生在写书时,为了在文字上为了避免雷同的话,在《八卦掌学》的第六章无极学一节中,孙先生就应该运用形意无极学的理论,来诠释八卦掌的武术动作,武术理论。《太极拳学》的第一章无极学中就应该用形意无极学的理论来诠释太极拳的武术动作,武术理论。可惜我们从孙先生的书里看到的只是孙先生生吞活剥照搬《无极养生拳论》的只言片语。文字颠倒,随意增删,仅仅将八卦掌、太极拳贴上了个无极学的标签。二是概念含混。如孙先生在“总纲无极学”中,将之称之为“无极者”,在《八卦掌学》中,又称之为“无极形式”,在《太极拳学》中又称之为“无极者”,这说明孙禄堂先生并没有将《无极养生拳论》的理论融会贯通。

从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看出,孙先生并不懂无极学的来龙去脉。《无极养生拳论》与《十三势行功歌》《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心解》互为姊妹篇,是一套完整的无极养生武术理论。《无极养生拳论》讲的是无极养生功的理论,《十三势行功歌》则是无极养生的功法;《十三势论》讲的是法理与实践。《十三势行功心解》讲的是心法。唯物主义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依的。有理论没有实践,理论就会流于空泛的说教。有实践没有理论,其实践就会成为盲动。孙先生虽然抄袭了《无极养生拳论》的字句,但是,他不懂得具体的功理、功法,练法,心法,其形意无极学只是他的《形意拳学》一书的点缀。同时也证明,他的所谓“形意无极学“以及”太极无极学“,八卦”无极学“都不可能是孙先生自己的创作。

孙禄堂为什么不把艾毓宽的序言的内容写到“形意无极学”里面?根据周伟良教授分析,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无极学”与艾毓宽的序言中的内容正好形成完整的篇章。我们认为也是这样的。何况艾毓宽的“无极者”云云之前还有“先生曰呢”?这岂非顺理成章之举吗?从整个篇章上看,将艾毓宽的序文的内容加到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无极学”的后面岂非形成了有理论,有锻炼的心得体会的完整篇章吗?可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好事儿孙禄堂先生为什么不做?

我觉得孙禄堂先生之所以不这样做,其主要有:一是后半段“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云云,与孙禄堂的“形意无极”对不上号;二是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加上落款总共410字,孙先生已经改造、使用了近200字,全篇剽窃别人现成的文章从习武人的武德、文德上也不允许那样做。三是孙禄堂并不懂形意无极学。艾毓宽先生的序言言道:“先生曰:五行拳者生于无极者也。无极者,乃人之无意想,无形朕,先天极妙,冲和之本始。”一句“无意想,无形朕”就揭示孙禄堂并不懂形意无极学。一个创造了一部拳术理论者,难道连怎么断句就不会?“无意想”是什么意思?无意,没有意识的自然状态;想,动词,无意加上想,就改变了无意的自然状态。“无形朕”是什么意思?按照一般常识,朕可解释为:缝隙;征兆、先兆;皇帝自称;我的自称。如果按照孙禄堂说法,将这些可能的解释与无形朕结合起来,无形朕可解释为:1.无形的缝隙;2.无形的征兆或无形的先兆;3.无形的我;4.无形的皇帝。按照这些解释,无形朕都是解释不通的。只有懵懵懂懂的自我,才会写出懵懵懂懂的句子。在文字上尚且懵懵懂懂,在武术理论上怎么可以清清楚楚呢?

孙禄堂先生的弟子否认“形意无极学”为孙禄堂所作。孙禄堂先生的弟子于化行著了一本《太极拳全书》,书内有一篇标题为《自序总纲无极学》,全文为:

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想、无形影、无他无我,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之术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  山左昌邑于化行序”。⑵

从文字上看,于化行的序文与孙禄堂的“形意无极学”几乎只字不差。于化行的“总纲无极学”如果是孙禄堂之所作,他在序里一定会标明是其老师孙禄堂所作,哪有弟子与老师争著作权的道理呢?相反,于化行非但没有在序文里写明是孙禄堂所做,反而还特意将文内标题写为“自序总纲无极学”,什么是自序?自序就是写作者本人所写的序言。除此之外,于化行还在自序的落款上写明了作序人的籍贯:山左昌邑;写序的时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写序人:于化行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孙禄堂写作“形意无极学”的可能性。我在《王宗岳太极拳论寻根探源》一文中曾提出:“从武禹襄、李亦畲及其后辈们的表现看,盐店本《太极拳谱》是“抄自豫署”的抄件,而不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件。如果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件,武禹襄、李亦畲不可能“参以鄙见”将原王宗岳《太极拳谱》改来改去,有的地方改的面目全非,这是文德、武德都不允许的。”因为是抄件,抄写时又没有将原谱的作者姓名的落款抄写下来,后辈们将王宗岳《太极拳谱》的部分内容误认为是武禹襄的,甚至多作改动,也很难断定其中的是与非。《太极拳谱》中的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更是如此,所以才出现了孙禄堂将其片段写入《形意无极学》里,孙禄堂的弟子于化行也认为是没有主儿的拳论,写入自己的《太极拳全书》里。

二、唐村碑刻中的武术资料再考略

(一)关于徐庶母亲撰写的碑文。我们第一次知道千载寺有块徐庶母亲撰写的碑,是 2005410日陪同康戈武教授考察唐村千载寺。当康戈武教授走到村中的一条小河边时,唐村的一位老者说,东汉末年徐庶的母亲撰写的一块碑刻,文化大革命时被村民打碎,残碑就扔在这条小河里。等20066月底康戈武第二次来考察的时候,徐庶母亲所写的残碑已经被从河里挖了出来。但已残缺严重,碑文部分已不可得。据唐村的老者们说,文化馆以前曾有人来这里拓过拓片。我们去县文化馆查询当事人,当事人告诉我们,文化革命过后很多东西都失落了,现在已无从查找。所幸的是李立炳从村民家里又弄到了抄件。从碑文中的“汉失(室)乱权柄,我族河内行。草木进香咽,千载寺佛灵”看,徐氏家族来河内似应该在东汉初平三年左右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兵起的时候来到河内的。彼时,河内太守王匡正组织人马对抗董卓,徐母堆土为炉,插草为香,祭拜无极寺佛,“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 至于为曹操所逼徐母痛极自尽那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我们不便为之进行演绎。

徐庶的母亲所写的碑刻的意义在于它证实了流传千载寺数千年的“无极养生功”并非人们信口开河。能够与徐庶母亲的碑刻相佐证的现存的残碑断竭外,还有一远一近两方面的资料。远的是东方朔所写的《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先生赞碑》。此碑现在仍存于金伞山万寿观,该碑中说的:“妙哉至道,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细无不无,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干元穹……”不正是无极养生吗?近的就是2014年十月捐资功德碑上的“三国徐庶之母撰书碑”的记载,说明人们对该碑有深刻记忆。。

(二)关于《唐僧十力和尚传碑》。

关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作者。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后面的落款看,该碑撰文和书写者为普观。目前发现的有关普观的资料有三处,一是《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后署“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题”;二是博爱县月山寺碑廊现存的一块《清凉末香偈》的碑刻,落款为“康熙丙申秋月书,千载寺普观题。”三是李自奇卖地、李仲卖地的地契上记载有同中人普观、李奉亭、李贤、李之用四人花押。从字体上看《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是楷书;《清凉末香偈》是行书,二者显然没有可比性。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楷书尚形,行草尚意。用书画同源来做类比,楷书如同工笔画,法度森严;行草如写意画,汪洋肆意。一个书法家、画家作行草书或者画写意画,很少有雷同的。如果拿写意画或者行草书来类比其楷书或工笔画,那是非常缺乏文化内涵的。即便如此,《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和《清凉末香偈》这两块碑刻的细部可以看出两块碑刻书写的相似之处。《清凉末香偈》碑刻虽然是行书,但是,落款处作者显然将自己的名字写的规整了些,在向楷书靠拢,将“千载寺普观题”放大后可以看出其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中的“千载寺”以及落款中的普观题放大后显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可以看出两块碑刻与普观其人的关系。

至于李自奇卖地、李仲买地的地契,内中只看到普观是四位同中人的一位,没有明确该地契为普观所写。地契的写作,一般是买卖双方谈好标的价钱,起草好契约,然后去找几位熟悉的人做同中人画押即可。同中人大多数不参与契约的起草工作。从该地契的本身看,并非是普观参与起草了契约,不能将它作为普观的作品看待。从地契的书写本身看,与上述两块碑刻的书写水平迥异,可见其与普观没有什么关系。

李道子其人其事。李道子,河内人,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是僧人在寺院附近马兰草丛中捡来的一个弃婴或私生子。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能过目不忘,而且文、武、医、易、雕塑、皆有造诣。李道子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游化号道子。这四个名称涵盖了儒、道、释、武四家。《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记载: “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详。通《涅磐》、《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他与慧震的交往在《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释慧震传》中,还记载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余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槃。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其后文还记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说如期而逝。这说明十力和尚佛法造诣非常高,有很强的预见力。他对佛家的力研究非常透彻。这也是他能够创意无极养生武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放在唐村千载寺的历史上去考证其人,而不能脱离千载寺和十力和尚本身的历史去考察。特别是不能用虚假的历史人物来证明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此说传出来的是吴图南。众所周知,吴虽然是武林前辈,却也是假话连篇的造假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他去陈家沟考察的事儿。说他在焦作旅店住宿,晚饭后,散步散到了陈家沟,赵堡,在赵堡还看到了杜元化云云,这真是云彩眼儿里的鬼话。焦作市到温县,图上距离120里,加上民国时期,交通落后,道路尽是便道、小道,屈曲盘旋,并且还要过沁河,算下来不下150里,平常人要以行军的速度紧走一天才能赶到。吴图南学过太极拳,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他有神行功,他要去陈家沟最少也得将近1天时间,他怎么饭后散步就散到陈家沟、赵堡了呢?所以,我们说,此李道子非彼李道子,只有唐村千载寺的李道子才是十力和尚李道子。

第一次将李道子与太极拳一起进行宣传的是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宋书铭并非吴图南《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是宋远桥的后人。《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一文是吴图南根据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据调查宋书铭就是我们博爱县清化镇十街人。他的先祖号称宋将军,据清人魏禧的文章《大铁锥传》记载:宋将军者河内清化镇人也,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此文中还提到高信之是博爱县七街人,现在博爱还存有宋氏文同堂本通背拳谱。宋书铭的孙子宋国安,1911——1938),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八期毕业,先后在宋哲元部任连长、营长、团长。曾参加著名的喜峰口痛歼日寇的战役。19382月,宋哲元的37师在博爱县城东南8公里王保与日寇土肥元部一个旅团作战。日寇以大炮开路,坦克冲锋,九辆坦克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宋国安团阵地猛扑,宋国安团为国损躯者近900人。宋国安牺牲时年仅27岁。宋书铭所宣扬的李道子就是唐村千载寺的十力和尚李道子。

拿明朝的夫子李来证明唐朝的十力和尚李道子,犹如拿李鬼去证明李逵是假李逵一样,是不严肃的。

千载寺与唐代以前武功。与唐村千载寺相距2里余有个村子叫坞庄,在晋朝曾出现过一位武功高强的人叫郭默。《中国武术史》记载过他的事迹。《晋书·李矩·郭默传》,《前赵录》也有他的记载:‘郭默字玄雄,河内怀人,世以屠沽为业。默壮勇拳捷能贯甲,跳三丈堑,时人咸异之’。徒手能贯穿皮甲,其指掌功力也是非凡的。”⑽《晋书·列传》 “郭默,河内怀人。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时人依附者渐众。抚循将士,甚得其欢心”。 这些历史资料证明,千载寺在西晋就有以壮勇、拳捷的武士,功夫十分了得。由晋永嘉至唐贞观300多年,千载寺在习练无极养生功的时候有了心得体会,逐渐提高功法,进而将功法与拳、武结合起来,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就并非偶然了。

李道子所修典籍看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真实性。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这样记载:李道子“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槃、摄论黄老精通,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这段碑记里面涉及到了多种典弄清这些种典籍的内容,对我们更好理解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涅槃》即《涅槃经》。《涅槃经》中如来藏学说中蕴含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乐我净四德等旗帜鲜明震聋发聩的主张,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悟。作为禅宗思想、禅悟思维载体的禅宗诗歌,通过生动形象的吟咏,创造出流漾着涅槃慧光的文学意象,构成了一幅幅彰显著涅槃诗思的意境。《涅槃经》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为中国禅林诗苑增添了高华深邃、灵动空明的篇章。

《摄论》全称《摄大乘论》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摄论》将人的认识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熏习种子阶段,即认识的形成;二是摄持隐藏种子阶段,即认识在精神主体中的积聚;三是种子成熟(果报)阶段,即认识转化为外在行动。唯识智是《摄论》中阐述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摄论》认为:确立唯识无尘观点的过程是一个智慧得以完善的过程;建立这种唯识观需要智慧,而被建立的唯识观又能生成新的智慧;成就最高的智慧,就能脱离一切尘污,彻底改变世俗的世界观,而能获得如来三身。

讲《摄论》还不得不提瑜伽和瑜伽行派。瑜伽源于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是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大明渡无极经》为千载寺住持支谦所译,是千载寺的镇寺之宝。大明,即摩诃般若之意译;度无极为般若波罗蜜之古译。般若译曰明,波罗蜜译曰度,又曰度无极。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碑文中可以看出李道子对《大明度无极经》中的佛家十力学习尤精,号称十力和尚,这对于他创艺无极养生武功产生过重要影响。

《易筋经》。易筋,就是改变筋骨,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的内功方法。按照功法要求,如配合《易筋经》搏击术同时练习可达到无坚不摧的神功威力。由于整个练功过程需师傅指点传承,而过去武术家过于保守,从不外传,有机缘按原法修炼者不多。到了明清之际,始有文本传出。所以近代的考释家多认为《易筋经》创于明代。但是如果创于明末,我们就不能理解宋代张君房所撰的《云笈七签》中的易髓易筋的说法,以及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汉武帝内传》中的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这些记载正是习练易筋经的要旨。文学作品历来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果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生活,作者绝对不会凭空编造出这些神话来。这些资料说明,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有《易筋经》存在并且有人练习了。周伟良教授对西谛本《易筋经义》的考证的结论也是似是而非的。周伟良教授曾提到该本上有三方印章,一是“骑部曲将”,二是“凈心抱冰雪”,三是“读书耕织人家”。其中“读书耕织人家”不能确定是印章的主人是谁,更不能确定印章主人的生存年代,周教授却用一句明清时期文人所用的闲章就将其了结了,这是不能断定西谛年代的一个证据;“骑部曲将”, 据香港中文大学王人聪先生在《古玺印与古文字论集》中考,《晋书·朱何传》中有记载:晋时有骑部曲将,其官秩在骑部曲督之下,其地位和部曲将相当,但所领的兵种不同,部曲将领步兵,骑部曲将领骑兵。⑿ 既然是晋朝的官印,为什么会印在西谛本《易筋经义》上?是梁清标收藏的吗?又没有著录?如果没有著录,怎样确定他是梁清标时代印在西谛本《易筋经义》上的?这是不能断定西谛本《易筋经义》是明清时期的作品的证据之二;梁清标所藏的书画有两处印有“凈心抱冰雪”的印章,可两方印章的风格又不一样,怎样确定凈心抱冰雪”就是梁清标使用的闲章?如果是梁清标使用的闲章为什么要刊刻一个内容两枚不同风格的印章?“骑部曲将”和“凈心抱冰雪”一方是晋朝的官印,一方是晋朝诗人的诗句,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晋朝有没有什么关系?这是西谛本《易筋经义》不能确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的证据之三。

目前有关易筋经的考证只是对现存资料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所得版本的考证上;有的甚至仅仅是望文生义的考证;还有的所谓考证仅仅是为了证明唐豪的考证结论,并不能代表《易筋经》发展的历史。应该说《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提供了《易筋经》创于汉代的又一证明。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所共仰,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升华为以贵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道德经的思想核心:一是自然;二是无为,不折腾,三是是规律,顺应自然根本的规律,就能够实现以柔弱胜刚强。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发扬了古代汉族黄老道家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

说黄庭经不得不说魏华存。魏华存(252--334)晋代女道士。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司徒魏舒之女。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在她二十四岁时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彦幼)。刘文任修武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我们这里的人都称她二仙奶奶。

《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百家之说,曾得到隋唐两代皇帝征召,皆不就。勤于临证与著述,终成一代大医,并被后世尊为药王。《千金翼方》为其代表性医学著作之一,全书共30卷,其中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孙思邈曾长期在太行山采药,在博爱、沁阳、修武、武陟一带行医。还著有《摄养论》一篇,提出:人之寿夭不齐者,由禀气之浓薄,非关清浊也。贤者清,愚者浊,由性之明暗,而使气之清浊也。盖气者,命也,以气听命于性,故称性命。是故贤者之夭,以其气薄而性明也;愚者之寿,以其气浓而性暗也。所以君子之摄生也,非仅保守气血,以冀延年而已。他提出的十二月养生在民间具有很大影响。

吐纳导引学是我国古代人民为了延缓衰老而创立的自我锻炼的方法,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科学。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导引吐纳具有通利九窍的作用;晋代葛洪认为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病恶;《黄帝内经》也曾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所谓正气存内,百毒不侵扶正气可以祛邪毒,这正是导引养生机理所在。

《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长期观察的结果。他体悟得天地人事现象背后的隐约轨则,他发现在无穷变化中有一不变的太极,由此而生两仪,两仪再变生四象,四象演化为八卦。再经虞舜、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的发扬诠释,使得蕴藏无限的易经,后人可以一登堂奥,一窥天地之妙。《周易》所要探讨的事物或现象就是太极,太极内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就叫做两仪,阴阳两仪各自内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构成了四象,把这个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按照辩证否定观进行推理、就有八经卦所表达的基本卦象

李道子之所以能够精通这些文化经典,就在于他能够用《易经》与三教文化相融合,他所倡导的三教融易文化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先进性。李道子不仅在理论上实行三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融合,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千载寺最独特的文化内涵。李道子提出的三教融易来统领中国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用易经将三教文化进行升华的智者。如果这样一位智者在研习易经和三教文化的基础上创意了无极养生武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所反映的无极养生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养生文化。《怀庆府志·杂记》载:“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径于河阳。”河阳,即黄河之阳,覃怀之地。伊寿子的道经是最早的口头传播的教人如何长生不老的养生的方法和理论。在唐村,还有一则有关无极图的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说是尹寿子的母亲怀孕到了预产期,仍没有生产的预兆。于是便向当地的有经验的产科医生咨询。医生让她围绕博鳌潭走路。尹寿子的母亲就为着博鳌谈走啊走啊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诞下一男婴,他就是尹寿子。尹寿子长大成人后,开始研究无极养生,他每天看着母亲走过的足迹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大彻大悟,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无穷无尽的,无极就是道,道也是不可穷尽的。于是,他据此创造了无极图。后人把无极图刻在碑刻上,竖在易经祠前,以纪念尹寿子创造无极图的历史。

《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价值。就在于使今人对太极拳的产生、演进有了更加真实而清晰的认识,即太极拳是在长期的酝酿积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千载寺的这些史料的发现,让我们能看到了其中演进的痕迹,即从单纯的养生术,逐步发展到与武术技击的结合,可以说,不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是不符合武术发展史史实的。《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中除了没有现存的太极拳的套路外,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太极拳的所有理论,都可以在这些典籍中找到它的根源和出处。该碑所列的李道子精通的三教融易文化典籍,就已经明确的回答了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的问题。在无极养武功的理论上,远的有刘自然的导引养生功法,有《黄庭经》的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和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以及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李道子精通《涅槃》,这是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很明显无极养生武功以及目今的太极拳,在习练方法上借鉴了瑜伽、《易筋经》的修炼方法,修身养心方法;以及修炼瑜伽的姿势和《易筋经》的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无极养生武功借鉴了瑜伽和易筋经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入静法等,让习练者能够达到身心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效果。很明显无极养生武功以及现在所有太极拳都有瑜伽和易筋经修炼方法的痕迹。如果说李道子学习、精通了这些儒、道、佛的典籍,创意了无极养生武功有谁还会怀疑吗?

关于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武术理论的形成。以柔克刚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⒀。诸葛亮《将苑》称之为“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他说: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⒁柔与刚的对立统一,我们的先祖早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广泛的将其应用到御将之道,应用到指导战争上。舍己从人,最早出在《孟子·公孙丑》。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全后汉文》《全隋文》《全唐文》都有舍己从人词句,所以说,以柔克刚,舍己从人首先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李道子精通儒道佛三教的文化与理论,将之用于无极养生武功将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的理念引入无极养生武功是很正常的。

关于“塑艺少林”。塑,《辞海》:“塑捏土为人物形也。”⒂艺,技艺。是一种技术活儿。根据《辞海》关于塑的解释,关于十力和尚“塑艺少林”最少有几种解释。如果按照“捏土为人物形也”,十力和尚可能是帮助少林寺塑神像。其次,如果按照“技艺”解释,应该是帮助少林寺僧提高某种技艺。即使是按照周教授的说法,是教授武术了,也未尝不是历史。唐张鷟《朝野佥载》曾记载稠禅师习武的事迹:(稠)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给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僧稠在受到会武功沙弥的殴击后,发奋练武,最后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引重千钧,形象的将稠禅师会武功的事儿说清楚了。《朝野佥载》虽然是唐人的笔记小说,但是,许多内容被《资治通鉴》所引用,说明其历史性很强,现实性很强。再者看《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的十三棍僧助唐王的故事。棍本身就是武术,何言少林没有武术呢?

博爱县武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对《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真实性的有力佐证。从唐村千载寺、唐村,以及博爱县武术的发展情况看,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已经在唐村、在博爱县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一是明朝末年李春茂将无极养生武功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创作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为无极养生武功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还有李仲的《十三势行功心解》《长拳一名十三势》;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二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创艺了《太极养生功》;三是心意六合拳、枪名满天下。四是通背拳、炮拳、十三势软手等武术在全国得到传播。五是从明清民国到建国后,博爱县村村办武学,村村有武术活动。六是博爱县的武术在全省、全国的武术比赛中取得傲人的成果。博爱县的王秉瑞在1928年全国第一次国术考试取得中等奖;1934年河南省国民政府组织的武术比赛,博爱县共36人参加,取得好成绩的有王秉瑞的弟子武日新、黄岭的王子瑶、小尚村(一说王卜昌)的屈乃文、冯竹园村冯志海等都取得好成绩。许多武术家都被国民党军队的武术教练。七是博爱的武术爱好者在抗日战争中为歼灭日寇做出了贡献。这些傲人的武术成绩证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所记载的武术都是真实可信的。

关于《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该碑是记载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医治元末明初战争创伤,实行山西向中原地区和全国移民的政策。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年间五十多年,从山西各地共向全国多地移民800多个姓氏,其中400多个姓氏移民于中原。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以千载寺为依托,在千载寺设置办事机构,负责处理移民迁移事宜。千载寺僧众在附近的村庄砍来竹木,搭成茅舍,让移民休息,烧茶送饭进行款待。办事之余,还教移民们武术,让他们强身健体。移民们非常感谢千载寺僧众的恩典,每逢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都会从全国各地回到千载寺,展演他们学过的武术,以资庆贺。这种庆典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发生之前,坚持了数百年。《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就是万历甲午年来自河南各地的移民后裔朝拜千载寺年会的时候公同所立。这块碑的价值除了具有研究明朝初年的移民历史外,对千载寺武术历史起到了旁证作用。它的证明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在千载寺的传承约一千多年,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千载寺和唐村李氏在中国武术的传承史上起了较大的历史作用;二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活动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大普及。三是因时间久远,移民后裔所学的武术失去源流记载的,找到了根源,那就是千载寺武术。四是千载寺的武术史是中国武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春茂、李自奇、李岩、李仲、陈王廷、李鹤林等在中国武术史上所作的贡献,是千载寺武术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关于《李自奇墓碑》。李自奇墓碑是是纪墓碑的一种,属碑铭合一墓碑体例。这种墓碑不是在墓主人安葬时所立。是在墓主人安葬之后的若干年,其后嗣们所立。墓碑的规格与纪墓碑相同。其写作体例除了具有墓碑的内容外,又参以墓志铭的内容,简洁地记载墓主人的主要事迹、功绩、宗亲延续。其行文简洁、扼要,又不完全与墓志铭相同。碑铭合一的体例在博爱县使用非常广泛。如唐村李氏始祖墓砖、寨卜昌王氏先祖王楠的墓碑;博爱县北十字村呼延氏墓碑等,碑铭合一的墓碑弥补了墓主没有墓志铭、或者看不到墓主墓志铭的缺憾。

有关对李自奇墓碑的责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拿无知责难有知。如皇明与大清问题。其实,皇明与大清本不是什么问题。满人入主中华后所继承的仍然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所奉行的仍是中国历朝历代王朝奉行的中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也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尊称与昵称。中国从唐朝后开始称皇朝。唐、宋、元、明、清皆是如此。在唐之前,国家皆称大。唐朝以后只有少数民族称帝时,有时也称为大,如大金、大元、大清。这可能与他们的逆反心理有关。明明是个小民族,却惧怕称之为小,反称大。所以将皇明与大清联系在一起并非有什么问题。所谓有问题,只是解读者的一厢情愿而已。《明史》是清朝宰相张廷玉编的,粗略翻阅一下,称皇明的地方有14处之多。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宰相,他难道不知道这个会杀头吗?他照样那样写,说明朝廷是允许的。李自奇墓碑那样写朝廷也是允许的,并非像有的人危言耸听那样“会杀头的”。至于歴与曆的问题,我的前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万歴的称呼是合乎法度的。有人问,那不是还有弘历吗?李自奇墓碑刊刻于清康熙二十八年,清乾隆皇帝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这就是说乾隆是李自奇墓碑刊刻二十二年后才出生,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未曾发生过当代人避未出生还不知道名和姓的人的讳的事件。

关于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的创始人,有许多方面可以探索。一是家族背景。李自奇出生于武术世家。他的先祖为李氏第二世祖李天顺,耕田业,习文武。三世祖李地义,耕田业,习文武;四世祖李廉君,庠生;五世祖李明道,庠生,住怀府开羽箭行;六世祖李从谦,庠生,文武双修;父亲李正廉,庠生,文武双修;李自奇弟兄五人,除二哥李自智未载是否习武、三哥李自义迁武陟未载是否习武外,大哥李自旭,贡生,文武双修,山西山东传拳,名焉;四哥李自让文武双修。李自奇自己,庠生,文武双修,崇祯年间山西陕西传拳。《姬氏族谱》中姬际可条目中有数句姬际可会武功的言语,从家谱的整体布局看,很明显是后人加上去的。从族谱中可以看出姬氏家族没有习武背景。一个武术世家的人与一个毫无习武背景的人相比,哪个能够创新武术还有可比性吗?二是从生卒时间看,李自奇出生于明万历八年;过去的资料认为姬际可出生于康熙年间,现在又有资料证明姬公(际可)生于崇祯年间,去世于康熙四十六年⒃。明崇祯帝在位共17年,如果取中间一个数,暂以姬际可出生于崇祯八年算,李自奇比姬际可年长55岁,按年代算,李自奇比姬际可长两代人,由此,姬际可不可能在李自奇之前创心意六合枪、心意六合拳;崇祯年间是李自奇与姬际可交集的一个时间节点。李自奇崇祯年间在山西传拳,姬际可与崇祯年间开始学拳,从这个交集点对于理顺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的传承关系,有重大的研究空间。三是从文化背景上,李自奇奉行的是“未成功器,勿名师们”功利文化,器,是指 人的度量、才干;器量才能;人所具有的资质。用现代的话说,你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出去别胡乱炫耀你是某某的弟子,某某是你的老师云。姬际可如果有这种文化素养,可能会对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枪的源流研究起重要的作用。从现在流传的有关姬际可的拳谱拳论看,有许多属于后辈炒作,与真相尚有距离。四是在封建社会里,日子普遍贫穷,师傅教拳的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教会弟子们挣饭吃的本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工作可干,能挣钱养家。因此,师傅绝对不会介意弟子们在哪里挣饭吃。因此,姬际可在河南传拳也很正常。这不应该成探索心意六合拳、枪源流的障碍。

    参考文献:

 

⑴《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增订本13页、125页、191

⑵于化行《太极拳全书》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1月第一版

⑶乾隆五十二年《怀庆府志》:《旧志·艺传》

《全唐诗》卷186-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月第一版

⑸《新华严经论·古体影印与简体对照本》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11出版

⑹(《中国历代帝王庙谥年讳谱》清·齐召南著 道光四年仪征阮氏小琅馆印,中华书局(台湾)19731月出版)

⑺《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作者杜建民  齐鲁书社  19952月第一版

《中国家谱》欧阳宗书著,新华出版社199312月第一版

《温县志稿》民国二十二年修,1998年第一版

《中国武术史》112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9月第一版)

⑾《二十四史全译》《晋书·列传第33》许嘉璐主编20041月第一版

《新民晚报》2009321b13

⒀《诸葛亮将苑注释》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1月第一版

《辞海》民国三十六年版  325

 《搏击》2012年第05期:《红楼梦》石兄乃姬公得意门生秋浦曹继武

 

 

 

联系人:魏美智

地址:河南省博爱县清化镇方兴小区(财政局家属院)13

手机:13598532095

 


 

也评周伟良教授之“评《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  颜紫元

$
0
0
本人还是看一段写一段吧。
对于周教授的第一段反驳:1,主要是周教授没有明白“无极养生功论”是由唐村传到舞阳唐村李氏开的盐店,武禹襄之兄得太极拳谱于该盐店,其中作为太极拳经一部分的“无极养生功论”极可能便在其中,这在逻辑上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后传至武禹襄之徒孙郝为真处而传到随郝学太极拳月余的孙禄堂先生处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大存在了,这是孙氏此文的来源之可能性。周教授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
2,周教授对怀庆府当地的武术情况也相当缺乏了解,如对诞生在该处的董成创的通背拳理论及董秉乾老道的六合枪、十三势软手及其序中、理论中所提供的关于“无极养生功论”相关理论等佐证也也相当缺乏了解。
3,周教授怀庆府历史长河中所存在过的人文也缺乏了解,建议周教授应该认真读读乾隆年间修定的《怀庆府志》上、下册。
4,周教授对孙禄堂先生的真实生平及曾经作过的伪迹及沽名钓誉之习性同样的不了解(紫元会将相关博文之链接发给周教授以提高对孙禄堂的真实了解),善于沽名钓誉的孙禄堂怕被指责剽窃,将“无极养生功论”分段,一部分放在其友人、弟子的序即“艾序”里,一部分放在自己的序里(孙禄堂是剽窃高手,如将郝氏的拳稍加形意拳跟步,便称“孙氏太极”,要知道他才随郝学了一个月;他本来还想弄“孙氏八卦掌”,被孙锡堃以公开挑战的方式吓回去了。详见紫元相关博文)有上述四点,周教授在其第一段中表现出的谬误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段:关于在有关“体质”、“卫生”两词问题上,显然是《再考略一》作者击到了自命不凡、实际上对民间武术、养生术一知半解、没有深入接触过的周教授的痛处,觉得丢了脸面,于是忘记了自己《河南唐村武术史料考略》一文中对该“体质”、“卫生”两词在时间段上的振振之词,《再考略一》中两词出现的时间段证据无疑证明了周教授的宣称很荒唐,很半吊子,自然也显得有些滑稽。于是周教授居然失态地强词夺理起来,说:列举出古代有关人体活动文选中同时出现过“体质”、“卫生”词语的,方有说服力,否则何以证明?

本人想说,你周教授为什么没有先承认一下你《考略》文中的相关宣称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短板所致,先道个歉,那才是应有的态度。其次,古文献浩瀚,你怎么知道“体质”、“卫生”词语没有同时出现过的?你当时不是也以为“体质”、“卫生”是近代用语吗?说不定哪一天你自己随意翻阅古文献时就出现在你视线里,到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自己说:对古文献的ABC只知道了一点而已。更何况,既然古文献早有“体质”、“卫生”两词,明末的李春茂为什么不能将它们同时用在一篇文章中?即使是李春茂在历史上第一次将两词用在同一文中,又有什么奇怪的?!李春茂是明末养生功、武功、术数等大师,而明末清初正是中华养生功、武功发展的顶峰时期,作为贡生的李氏,有那样的背景,处于那样的时代将两词用于一文中完全符合逻辑。你不是也研究《易筋经义》的版本吗?你宣称的最早版本不也是被张教授证明是个失误吗?你对你宣称的版本中的避讳不是因毫无所知而得出可笑的结论吗?事实上无论达摩与内功流派、还是岳飞与内功流派、枪术流派挂上钩都是最早在明末清初那段时间。因此,如果你的提问成立,本人也可以让你列举出明末以前达摩与内功流派、或岳飞与内功流派、或岳飞与枪术流派同时出现在同一文中的证明,难道你举不出,就证明“明末清初的相关文献”是近代人所为?你的最早版易筋经不也成了你逻辑中的笑话了么?
所以你这段的要求与结论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同样的,对于你的:家谱的“始祖迁志”中竟有“始祖选住了千载寺邻唐村这块风水宝地”此类词句,《再考略一》中已经有清晰的回应。既然周教授自己虽然觉得这句话有点不舒服,又提不出究竟哪里不舒服,那么紫元也就不作评论。

 
关于“后记”,也是如同周教授宣称的所谓”最早版本“《易筋经义》一样,被张教授证明是因为周教授对古代避讳不了解而作出的妄断,是一个道理,浩瀚的古文献中岂能轻率断言“有”或“没有”?!

第三段:有关现存《李氏家谱》的年代问题,早有文章说明是移居西安的唐村李氏于民国时期抄录的,周教授怎么会对这个重要背景没有一点点了解就下结论说:“讳莫如深,始终三缄其口,未有正面说明。”不是太轻率了吗?!

周教授接着说:
那么此家谱即便源自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但从此时至民国初,至少相隔了近200年的时间,谁能断定在这两百年时间内该谱未被增益改动?笔者正是据于“无极养生拳论”中的“体质”、“卫生”和“后记”,以及“始祖迁志”中的“始祖选住了千载寺邻唐村这块风水宝地”等疑点,来推断谱中所录“无极养生拳论”的真伪问题,认为《李氏家谱》“充其量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


上述“体质”、“卫生”和“后记”、“始祖选住了千载寺邻唐村这块风水宝地”已经作了说明。既然周教授判断是“充其量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我们就来看看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新作品还是抄录本?


因为周教授把它看成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所以其中有作伪的内容,如“无极养生功论”等,前文已述,周教授对“无极养生功论”传到孙禄堂手中等情况的可能性缺乏了解,但问题根本还在,上世纪20年代以后(民国时期)的这个“作品”作者有作案动机吗?其中记载的李家事迹有旁证吗?

显然民国时期的这个移居西安的唐村李氏没有任何作案动机,也没有见周教授提出什么作案动机。而乾隆年间及道光年间王堡枪谱序、跋等记载、陈厚庄同治年间的碑、乾隆年间修订的怀庆府志、以及济源勋掌神拳谱、原氏家谱、光绪《永济县志》(1643年李自成大将--李友到蒲州)上等的记载,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因此,民国年间的家谱不是什么被增益改动的新作品家谱,而确确实实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家谱的抄录本。否则,请周教授提提该作品的动机是什么?周教授即便胡猜一番,也必然不能自圆其说,所以至今周教授对所谓“上世纪20年代以后的作品”的动机,只字未提。

 
第四段:关于“无极养生拳论”中“历”的繁体字“歷”与“暦”。
周教授似乎对《再考略一》中提供的相同时期的古文献资料,视而不见,显然该文中对“歷”与“暦”的质疑已经出具了强力的证明。至于“避讳”的知识,也不正是张教授给周教授指出的么?不然周教授怎么会弄出《易筋经义》最早版本(“西谛本”)的笑话?所以紫元读周教授文至此,倒是觉得周教授文“浅薄与荒唐,于此可见一斑。”更适合周教授的自我评价。

 

 第五段:关于唐村与陈家沟的结缘
这段中关于陈家沟的碑文等,都是当今唐村李立炳等之语,因当今社会上为了利益常常发生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所以不必太认真计较,但如果因此而否认“上世纪20年代以后”抄录的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唐村家谱内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违背科学的。

 

记得周教授过去的文章就写过:朱天才告诉他,乾隆年间的陈继夏就学过王堡枪。而道光年间王堡王者玉留下的文献就提到千载寺太极宫的董秉乾老道传王堡六合神枪,传陈家沟十三势软手之事。又大量的济源神拳谱内容乾隆年间就传到陈家沟及赵堡镇。清末还有心意六合拳谱等。道光年间有王堡枪谱传到陈家沟及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如陈同、李景彦在王堡学枪,所以从陈家沟到王堡学艺是有传统的,唐村、王堡都在千载寺、太极宫旁,陈奏庭去学艺从陈家沟去那一带学艺的传统看,完全可能。

 

从陈家沟老拳谱上看,无非是通背拳谱内容、太极十三势内容、王堡枪谱内容及明初“长枪李”六合枪谱内容,而通背拳创始人董成正是在唐村旁太极宫附近的太行山里传艺的,去太极宫传艺的可能性也极大。乾隆年间王堡枪谱后附记中记录有武拳谱、武刀谱,武刀谱中有六合刀谱、武拳谱有十三势软手、缠拳谱、心意六合拳谱,其中缠拳谱就是通背拳谱,而王堡与唐村相邻,还有亲戚关系,枪谱序中记载董秉乾老道是李春茂的“高门名贤”,而道光年间王者玉又记载董秉乾老道传陈家沟十三势软手。。。因此陈奏庭去唐村及太极宫学艺是极可能的,不能因当今某人的说法提供不了一个他们口中“碑”的证据而否定一切,那也同样是轻率不负责任的。


 
第六段:周教授文中的“ 唐村碑刻中的武术资料问题”
这一段内容比较多,不过其中许多紫元多年前就有博文。
1,有一篇“千载寺北魏僧惠造像记 "及”无极圣源千载寺珍贵碑林誉传古今“有碑的照片即刚发掘出来的建于武定三年七月的北魏僧慧造像碑记其链接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792f901000dkc.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792f901000dnb.html
紫元向博文发布者提了问,但一直没有回答,紫元三次去唐村,没有见到那块碑,所以暂不评论关于东汉末徐庶母亲撰写的碑文。

2,关于《李自奇墓碑》紫元不仅当年就去考察过、与河南省文物局负责鉴定的夏组长讨论过,而且多年前就写写文章揭露过,在紫元过去的博文中有。去年的博文中有再度提及:滑稽的李立炳(一)、(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1094d0102vyh5.html

 
3,关于《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周教授提到紫元的拳友张全海先生,但紫元早对张全海先生进行过更正:分别在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1094d0102vhnz.html 及紫元《易筋经》相关的博文里
 
这里紫元还要指出的是:周教授研究易筋经版本,也认为易筋经的主要代表是”易筋经12图“,但整个研究中对被他自己也认为的主要的”易筋经12图“出处、年代等却没有什么研究,这不得不说是对易筋经研究偏离了主干道。紫元”易筋经12图“的师爷是上海著名的”易筋经12图“大师谢映斋,民国年间曾用12根金条请民间高人张老师到家传授”易筋经12图“及铁裆功。该”易筋经12图“据谢映斋大师之高足竺云飞恩师留下的资料,是达摩所传,而该”易筋经12图“完全是瑜伽性质,唐初在千载寺附近活动的孙思邈医书中记载婆罗门瑜伽功可为佐证之一,具体见本人关于易筋经的多篇博文。也就是说,乾嘉年间的”易筋经12图“嫡传人因见伪易筋经泛滥,所以才出简图以正视听。而明末清初真正易筋经在道门之徒中已经多有所闻,但不得一见,所以才弄出伪易筋经(义),达摩及其徒在豫北及山西活动频繁,去访千载寺,而亦僧亦道的李道子得传可能性不是没有,这大概也是明清两代易筋经多出自道门的原因吧。
 
至于”无极养生武功“中的”武功“二字,不一定是指流派拳术,明初徐有贞还著有《武功集》,但并不是武术的武功,而是指学问上的功夫。因此”无极养生武功“可以理解为“无极养生功夫”。而古来就有手搏、殴击(不是套子拳派,套子拳派诞生在元廷禁令后)作为对“无极养生功夫”精深的李道子,会手搏、殴击没有什么稀奇的,而提出在手搏、殴击中“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也很正常,本身这些就是道家的理论,对道门大师李道子来说是信手拈来的东西。
 
至于“塑艺少林”更没有什么奇怪的,少林寺就在千载寺的黄河对岸,喜爱云游的亦僧亦道的李道子,自己学了达摩根据婆罗门瑜伽编成的“易筋经12图”,又结合道功、医家、儒家导引养生法,创成自己的“无极养生武功”,然后去少林寺交流传艺,完全有可能。注意,交流的是是“无极养生武功”,不是什么武术拳路流派的武功。因此,关于此碑周教授提出四点中的两点::唐代出现了冠有名称的武功吗?疑点三:唐代少林寺习武吗?与碑文的真实性没有关系。而其他两点本人已经作了说明,更详细的在紫元的博文中:说说《易筋经义》历代传抄者及现代研究者的纠结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1094d0102vzxh.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1094d0102vzbk.html
说明周教授的结论是错误的。
 
关于《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本人同样该张全海先生指正过: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41094d0102vhml.html
 

有一点周教授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居然说:据一份乾隆年间的《形意拳谱》。。。周教授是不是分不清楚心意拳与形意拳的区别?不知道《形意拳》名是清咸丰年间才诞生的???!
 
第七段: 唐村武术抄本资料问题
1,武氏太极拳与唐村李氏没有什么传授关系,紫元非常认同,这是当今唐村有关人士胡思乱想、胡编滥造之一,其他如宋书铭是清华镇人等等,几乎不值一驳。但武氏太极拳与唐村李氏没有什么传授关系,不等于武氏的太极拳谱不是来自在舞阳开盐店的唐村李氏。
2,应该是“艾序”没有明白“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而改成“乃人之无意想,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周教授弄颠倒了。
 
 
 附:

 

转摘:(二)厘清唐村太极拳抄谱与原谱的关系。周教授认为唐村太极拳抄谱“不会早于民国”。抄谱是不是有价值,关键看此抄谱是不是反映了原谱的面貌。一是从唐村李氏本身所录的拳谱相比。唐村《李氏家谱》也附录了清康熙五十五年之前的拳谱《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将家谱拳谱抄本与太极拳谱抄谱文字相对照,家谱本《无极养生拳论》“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拳谱抄本:“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家谱拳谱一字之差。家谱为联,拳谱为朕。朕有多种释义。1
转摘:(二)厘清唐村太极拳抄谱与原谱的关系。周教授认为唐村太极拳抄谱“不会早于民国”。抄谱是不是有价值,关键看此抄谱是不是反映了原谱的面貌。一是从唐村李氏本身所录的拳谱相比。唐村《李氏家谱》也附录了清康熙五十五年之前的拳谱《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等。将家谱拳谱抄本与太极拳谱抄谱文字相对照,家谱本《无极养生拳论》“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拳谱抄本:“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家谱拳谱一字之差。家谱为联,拳谱为朕。朕有多种释义。1.朕:秦朝之后皇帝的自称。2.许慎《说文·舟部》“朕”:“我也”;3.朕兆、征兆、预兆。《鬼谷子》:“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变化之朕焉。”4.称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5.共称: 蔡邕《独断》:古者尊卑共称朕。6.我的: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结合拳谱内容,朕应该是朕兆、征兆、预兆。二是其他典籍证明。如乾隆年间苌乃周所著《苌氏武技书·打法总诀》 中有 “彼不动兮我不动,彼欲动兮我先动” ,武谱中的 “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八字, 亦见于 《苌氏武技书 · 论出手》,两者决非巧合。 正如徐哲东先生上世纪30年代所剀切指出的那样: “苌为乾隆间人, 不能引武氏之著述。 ”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王安民《王堡枪源流序》云:是时,吾与师兄苌乃周及晚辈霖苍树志成名,拜唐村李公鹤林门下,发奋深造枪棍拳绝技,功力摧坚,所向无敌,誉名 ‘神枪’” 。此序证明,苌乃周有关太极拳的理论学自李鹤林。苌乃周有关太极拳的理论证明,李氏太极拳谱中的理论并非抄自武禹襄的太极拳谱,而是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由此可以断定,民国年间李氏有关太极拳抄谱是忠实于原谱的,并非抄自他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又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等  颜紫元

$
0
0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又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等  颜紫元

 

原始《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是元末明初的养生家“华山老人”贾铭所创传,最早传于明末清初怀庆府济源勋掌《神拳谱》中。谱中有《序华山老人》:“岳武穆居乡仪,行立朝大节,昭然史册,然其调气而至于神勇,人罕见其法。有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注十二式。”

 

贾铭其百岁时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之,问以颐养之法,贾铭寿106岁。比元代寿119岁的十三势拳、剑创始人张三丰晚出生二三十余年。洪武十七年甲子(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也曾召求张三丰,但张三丰已在元惠宗三年(1366年)九月二十二日于宝鸡金台观仙逝,距太祖召求已经18年。估计太祖也于洪武17年前后召见“华山老人”,而彼时贾铭已经百岁,可见“华山老人”约生于1284年,而文献载张三丰生于元定宗二年四月初九子时,即1247年,比“华山老人”年长30余岁。

 

张三丰创的“十三势软手太极”除其弟子“麸子李”于明初传宋远桥外,一直在道门弟子中秘传,直到明嘉靖年间由来自云南的道人父女俩在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旁的观庙,传该小王庄的明初移民七世祖王宗岳(家谱记载有王公悦、王公素兄弟俩。河南、河北人把山西人王公悦的发音听成了“王宗岳”),后由王宗岳传怀庆府河内千载寺太极宫博公道长、董秉乾老道、及怀庆府河内、温县一带的民间人士蒋发。宋远桥则一直家传,直到其十七世孙宋书铭(袁世凯幕僚,河北保定人)于民国初传已经艺成的吴鉴泉、齐格臣等。

 

而“华山老人”创的《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也从元末明初一直秘传,直到明末清初在怀庆府济源(与河内县相距数十里地)勋掌被吸收到原河内唐村李氏九世祖李友所创的“神拳”体系中。

 

与怀庆府一山之隔的蒲州尊村《六合拳》创始人姬龙峰,曾在该山的怀庆府境内之“临川山”(距千载寺约30里地)随董秉乾老道学《董氏六合枪》,后化枪为捶成《六合拳》。

 

姬氏与曾经在千载寺学武艺、后为“闯贼李自成手下大将、并领兵在蒲州作战过、又被“闯贼李自成迫害而逃往济源勋掌娶原氏九世祖原崇仕女儿为妻、创“勇战心意枪”、“太极混元捶---一名心意捶等的李友交流,谱载“异人(即李友)对姬氏曰:“吾谱心意,汝拳六合,合之而为心意六合。。。”

 

姬氏不仅获赠大量李友的武术理论著述,还交流得“华山老人”创的《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在其传人中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或《易筋经》(注意:此“易筋经”与达摩瑜伽性质的《易筋经十二图》不是一回事,后来前者也被称为“易筋经外经”、后者则被称为“易筋经内经”)

 

在《少林与太极》 2009年第04期中,把《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称为《十二把易筋经》,并称它“是峨眉宗八大门(注:八大门即僧、岳、杜、赵、洪、化、宇、会)中洪门的一套主要功法。此功专为增长劲力而设,门内皆以‘神力功’誉之。”

 

又说“此套功法简而易学,练功中采用层层加力的方法,每呼吸一次加力一次,只要日行两次,三十天内即见神效。”(紫元按:这里“每呼吸一次加力一次”与紫元从《心意六合十二大势》传人所得的《易筋经贯气诀》传授要求不同,也与紫元在济源勋掌考察时被告知的不同,紫元所得传与勋掌的说法相同)

  

该“峨眉宗八大门”的此功有歌诀:“洪门猛勇四海闻,源在福建南少林;普天之下归洪姓,相扶明主定乾坤。请出宝匣翻秘卷,虔诚务就神功练;祖师传下十二把,一日练得力千斤。丹田气出达指尖,气回肺腑手足紧;妙谛全在贯气诀,久练神功推山滚。”

 

可见,洪门为了反清复明,把《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十二图》引进其门派中后,不仅妄称是“洪门祖师传”,也改称为“十二把易筋经”,并称之为“贯气诀”,与《心意六合拳》门中所称的《易筋经贯气诀》之称呼几乎是相同的!

 

在济源王屋山脚下的济源勋掌于明末清初首传《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共12式,后来人又加功,把原12式称为第一套,又加了第二套5式。后来还觉得可以进一步加功,即又加了第三套5式。

 

加了第二套、第三套后,该《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又被称为:“岳武穆公調氣功丹圖註”,其“注”内容为:“凡行此功者,须于静处,面向東立,舌砥上腭,調其氣息,任其出入。通身不可一處用力,若有用力之處,則氣不至于手拳矣。每行一势默数七七四十九字,毕,即接下式,不可间断,断則氣散矣。每一字即惟思手拳用力,行至第一套第十二式,速者半月后方可全行,迟者二十五曰方能全行,須戒房帏三十日至五十日,方行頂上之力,百日成功,每日晝夜須行七次,每日吃饭五頓,百日后,软弱者力可長五百斤,强健者力可長千均。若老弱者不可劳,只须行头一套,每日晝夜三次亦可;健者益氣,弱者能保守元氣,益寿延年。”

 

济源勋掌《神拳》谱中,另有几篇对此的要求与描述,分别为:“岳夫子运气法”(凡学此艺者,实是用而不到,到而不用,若用之时。。。内有跪步抓功四十九字,。。功若行到,安然自然,目动心想,一动即止。。。内五行取法,眼往上一翻,属肝,鼻往下一。。。肝起肺落。。。用阴阳气。。。)、“练气歌”(一:头要抬,莫立偏,。。。)、“练气歌”(二:宠辱不惊,肝木自宁。。)、“用功四十九字”(姑苏台上鸟棲时,吴王宫里。。。)、“炼气要诀 (元气清温浊气凉,神仙留下健身方; 必须开裆收下气,站立又要膝盖藏; 滚肩束胁攒脑颈,开胯下腰最为良; 从口入非自口,却从嘴角入小肠; 气出鼻出不是出,鼻送五脏入膀胱; 入气之时不及力,出气之时贵身强; 更有口诀真妙法,似闭不闭张不张)。

 

济源勋掌《神拳谱》中,对于内功练气,还有:“静坐法”(又称“岳夫子静坐法”)、“气法”(其中包括说到“内、外五行”,十形说)、“练气秘诀”(力从脚底起,贯到泥丸宫,阴阳要转结。。。)、下练金丹法(且吞五液,呼出脏腑之毒,吸採天地之清气,太上立轴六字气诀。。。)、八段锦(旁有“岳夫子却病延年八真言”,有两首,第一首歌诀为“握地擎天理三焦,左右开弓如射雕,。。。手攀脚尖生肾水,马上七提八病消”;第二首是“双手擎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握拳瞪眼增气力,马上七七八病消”。--从紫元在《心意六合拳十二大势》传人处得传的“八段锦”已经是经过姬祖改编的,开始七势相同,唯第八势有两种练法。而紫元南阳唐万义一支心意六合拳传人纪师传的八段锦又有一点差异,其歌诀是“双手擎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怒目握拳长气力,两手攀跟固肾腰”。在明代《类修要诀》中记有晋代道士许逊,字敬“许真君”之“八段锦”称为“许真君引道诀”,其歌诀是“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头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还记有“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即为坐式八段锦。可见道门的晋代许逊、唐代的钟离分别是立、坐式八段锦的创始人。立、坐式八段锦是典型的中国式导引养生术,与瑜伽性质的达摩易筋经12图不同。)

 

由上述神拳谱练气标题可见,明末清初的济源勋掌神拳中的“勇战心意枪”、“练气”都开始托名为岳飞传的了。而同时期的《易筋经义》包括其中“神勇八段锦”(按与上述达摩易筋经12图、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及上述八段锦迥异)也托名岳飞得传及练习的。这不仅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有关,更与明代中期朝廷大臣徐有贞欲模仿岳飞(欲迎二帝回朝)迎被蒙古人掳走的英宗帝回朝而大肆宣传岳飞,建岳庙,并伪造岳飞写了“满江红”等,明中以来的“岳飞现象”有密切关系!

 

《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除被称为《易筋经贯气诀》、《易筋经》、《岳武穆公調氣功丹圖》、《十二把易筋经》、《易筋经外经》、《易筋经十二大劲》、《神力功》外,还有:“真本达摩易筋经”、“达摩秘传手抄少林寺易筋经图”、“全图易筋经”、“调气练丹图”、“调气炼外丹图注”、“计艺外丹”、“内炼丹图说”、“调气丹图注”、《千斤劲》、《大力神功》、《大力士静力功》等,足见其影响!

 

这大概是因为此功与《易筋经内经》比起来,相对而言,没有那么保守,也比较易练,可以无师自通。《易筋经内经》即达摩《易筋经12图》则必须有师授才行。所以达摩《易筋经12图》自达摩到明末,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只听到《达摩易筋经》之名声,而不见图,不见练法说明,于是明末清初道门中好事者自编《易筋经义》,既与达摩《易筋经12图》不同,也与《华山老人秘授调气练丹图》不同。因非传人,所以其序极伪,伪序不断,内容也一直增益变化,直到乾嘉年间真正的与达摩《易筋经12图》嫡传人作简图、简述,以便让人们去自辩孰真孰伪。


 

李瑞东与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故事的谎言 颜紫元

$
0
0

李瑞东(1851--1917),是李派太极创始人,享年六十六岁。李老热爱武术,也创编了不少武术拳套,但在其描述的传承历史方面,作了不少伪称,紫元在过去关于李派的文章中曾连续写了几篇博文指出过。

 

但由于李老作的伪称有许多,也不是一下子都能发现的,如李瑞东与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故事就是最近紫元才发现的其又一谎言。

 

 

紫元偶然读到了下列一篇文章:

 

『少林真功何处寻 内廊秘法是正根-车星辰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www.cn-boxing.com  查看:508

由于传授保守与历史因素导致少林寺的几度废兴,真正的原传少林拳今日已难得一见。目前寺内寺外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少林拳,其实只是流行干中原地区的各种民间土拳而已,与真正意义上的少林拳风马牛不相及也。 
  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我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文化瑰宝被无情的现实所吞噬和湮没。万幸的是,天下闻名的真正少林拳,被清末武术宗师、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年,名树勋,字文侯)先生完整地保留传存下来了,这就是本文要谈的悟真派少林内廊秘法拳 
  悟真派少林内廊秘法拳,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镇山护寺秘传武艺,由光绪年间少林寺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传出。据说当时少林寺之拳分内廊和外廊两种,内廊拳是专供寺内僧人演练的秘传功夫,朴实无华,简洁实用;外廊拳是可供俗家弟子演练防身的功夫,注重表演,花哨好看。 
  光绪年间,嵩山少林寺慧海禅师闻京师端王府总管王兰亭(字永泰)得太极宗师杨禄禅真传而武功卓绝,独步于时,遂专程赴京找王切磋武功。慧海禅师虽功臻上乘而为时之少林翘楚,但还是败在了王兰亭手下。慧海失败后转身即走,却被王兰亭及时拦住,王兰亭对其言:你虽输给我,但你的东西却很好,留下来我们互相交流吧。慧海感其诚,遂留下来向王学习太极拳,而将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嫡宗内廊秘法拳全部功法倾囊相授于王兰亭之师弟李瑞东先生。 
  李瑞东自幼习武却难得真传,其在《自序》中云:余自幼即癖好拳棒,无奈总未得名师。昔日所学虽多,然是些乡间把戏,花招虚套,惟求悦目而已,毫不知攻守进退之道。后来幸遇饶阳李老遂先生而从学九年戳脚,遂得真传,其《自序》云:后幸得饶阳李老遂先生来,得其开导指教,方觉明释。先生是戳脚门,专讲硬、快、毒、狠手法近日四乡各镇均推戳脚门为最,闻风胆落。之后,又得山东潭腿门许多妙处,系京都王子斌(大刀王五王正谊——笔者注)兄所传。光绪庚辰岁(1880)29岁的李瑞东又遇太极宗师杨禄禅唯一衣钵继承人王兰亭,遂得杨门太极拳全部真诀心法,秘本拳谱与宗派谱系。后又得慧海禅师少林内廊秘法拳之传。李瑞东还与师兄王兰亭访得岳飞后人岳青山,得其仅在本族内秘传的岳氏心意十二形(五禽六兽一条龙,加起来共十二形——笔者注)”岳家八母枪勇战心猿枪等绝技。之后又遇年过百岁的江南大侠甘凤池后人甘淡然(字霈霖,据说系甘凤池曾孙),得江南派太极拳(八法奇门拳等)真传。李瑞东还从京城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先生学习八卦掌,可谓法财兼备而奇缘具足,融各派精华于一身,化内外真诀于一心。。。』 

对于其中的李老遂、岳青山、甘淡然、什么从从京城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先生学习八卦掌、得杨门太极拳全部真诀心法,秘本拳谱与宗派谱系等等,笔者都有博文及文献说明其错误与荒谬。

 

而对于“太极宗师杨禄禅唯一衣钵继承人王兰亭”之称,紫元也在相关文章中指出过其荒谬。事实上所谓“关于王兰亭在杨露缠先生仙逝后杨班侯与王兰亭动手欲毁王兰亭的功夫。。。脱离班侯魔掌的王兰亭不想再练杨家拳。。。”等,都是出自李瑞东之口,不仅在杨家三代其他弟子中没有记述过,就是在王兰亭的另一亦友亦徒的司新三传人处也根本得不到证实(司新三后来自己结合武当裴元臣道人传的“周身法”、早年学的通背拳等改创王兰亭传的四节太极拳而成“犹龙太极”,紫元曾得司新三徒孙王逸桥老师传该“周身法”)。

 

从民国初“平江不肖生”的纪实小说《侠义英雄传》中作者所写的:“杨露缠临终前当着所有弟子的面示意班侯到他床边贴着班侯的耳说了几句、然后班侯欢如雀跃地大声宣称他终于得太极拳真诀了的表演是专门为了对全佑的。。。”为什么专门为了对全佑而煞费苦心地进行那样的表演?原来全佑自道光末18岁时随杨露缠练,练了八年,还是练的外传大架,还动手轻易输给六王爷(鬼子六),而全佑、凌山、万春都是六王爷亲自选定的贴身护卫,并请杨露缠专门培养的。于是六王爷叫来杨露缠质问是怎么回事,杨露缠倍感羞愧,正好其子杨班侯又回老家永年,于是才将内传小架、太极拳技击真谛等传授给了三人。这就是民国初来自其他太极门派的人著述中称的“全佑、凌山、万春得杨露缠真传”云。几年后班侯从永年回京城,六王爷让全佑与班侯推手,时在咸丰末,班侯不仅所有攻势被全佑化为乌有,还差点跌倒,于是大心中大怒,嘴上说“我们做儿子的,也没有你的福分。。。”然,一回到杨露缠住处就与父亲大闹,怪他把拳艺丢给了别人。。。杨露缠也后悔不及,怕子孙在京城太极拳的地位被动摇了,于是不仅命全佑在同治年间拜班侯为师,用传统礼数约束全佑,那还不放心,还在临终父子共演一出戏来提高班侯的地位。而王兰亭、纪子修、刘德宽等都是在全佑与班侯推手事件发生后的同治年间才拜杨露缠为师的,出于那个教训,杨露缠绝不会再犯第二次错误,所以王兰亭、纪子修、刘德宽等所得传的就是全佑等一开始学的外传大架。鉴于李瑞东所作谎称极多,结合事实及当时的文献,其所谓“太极宗师杨禄禅唯一衣钵继承人王兰亭”只能当成李瑞东的遐想故事看,不这么说,李瑞东的太极拳不也就不能是唯一的真传了吗?!只是很可惜后来发生在李瑞东身上的事,要真如他说的,太极拳名声不是就完蛋了?!好在他的话除了他徒子徒孙外,没有多少人当真的。

 

这不,这里李瑞东又造出与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故事,硬把发生在心意六合12大势传人常义的弟子、出生于1802你的王正清于道光年间在河南与少林寺海川法师比武的事情,进行嫁接,搬到比王正清晚出生四十余年的王兰亭身上、把比武事件发生的道光年间也延后三、四十年的光绪年间,还造出一个嵩山少林寺掌门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来。

 

李瑞东去世十多年后金恩忠在其《国术名人录》中也受到李瑞东编造的故事之影响,在“北京王教师”一节把海川与王正清的故事说成是发生在咸丰年间京城(没有写“王兰亭”,只称“王教师”,没有写什么“慧海禅师”或“龙禅大和尚”,而写正确的“海川”),其文最后的“后王教师。。。并将平生绝技,传授武清县李瑞东,即江湖人称鼻子李云”。

 

显然,金氏被李瑞东的故事给搞差了!但金氏本人是少林寺妙兴的弟子,对少林寺70字排辈很清楚,知道有个海川的武术掌门人,年纪不会小,光绪年间起码已经七、八十岁,不可能去京城比武,所以说是咸丰年间,而事实上是道光年间(见平遥县志及王正清碑文)。

 

而对少林寺70字排辈了无所知的李瑞东,就同他编造其他故事一样,天马行空起来,弄出一个“嵩山少林寺掌门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来!

 

我们看看少林寺70字排辈情况:

 

少林寺字辈,是指元朝雪庭福裕禅师结合佛教与中国文化,吸收了中国文化中字辈的使用方法,依照中国传统封建宗法社会结构而把少林寺建成了宗法世系清晰严密的家族式寺院之后所谱写的延续传承弟子法脉的字辈,该字辈依序有70个字组成。据寺内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敕赐祖庭少林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之碑》记载,元代雪庭福裕禅师立曹洞根本一宗,并预先排定70字作为字辈,以供后来僧人按顺序取法名,定法裔辈数高

 

70字辈排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玄同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摘自百度)

 

可见“慧”字辈是元代人,距离光绪年间有六百年时间跨度。而70字辈排序中也没有“龙”字辈。紫元2005年底去少林寺考察,所有塔林及少林寺文献,均不见那个嵩山少林寺掌门慧海禅师”(龙禅大和尚)!查到才怪,因为那是李瑞东脑子里造出的人物,现实中没有存在过,怎么能够查到?!

 

 

历史上倒是有一个慧海禅师 ,如同70字辈排序中的,是元代人,与“十三势软手太极”创始人张三丰所处年代差不多。

 

紫元查到关于慧海禅师的一些资料如下:

 

 

 

大珠慧海禅师语录(顿悟入道要门论)

曩阅《传灯录》,至大珠海禅师自初见马祖及接人机语,以至泛应诸宗,所问使之结舌丧气、心悦诚服处,未尝不为之庆快而不已。盖师之言,一本于经律论之要旨,而即事即理、全体全用以发明向上一机;杀活予夺,纵横逆顺,无不合辙而还源也。所撰《顿悟入道要门论》昔既盛行年来,殊不多见。近四明比丘妙叶来言,尝得此论洎他语共一编于弊箧断简中,宁敢私淑?乐与丛林共之,辄罄已长。俾工复锓诸梓,愿一言识其后且出新版之文。自一至六,凡六叶以示。然尝鼎一脔又何待睹其全书。噫!大珠此编,语言文字耶?非耶?谓其语言文字,则道非语言文字;谓其非语言文字,而三藏之文了了在目,与此老胸襟流出者融会贯摄,罗列而前陈其间。

或自谓:“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看他此等语,直是作贼人心虚,尽情抖擞不下,所以今日不免被人再加涂抹。后之览者若于马祖所谓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当下着得精彩,则随色摩尼,人人无不具足。其或未然,滞壳遮封有甚么数。具顶门眼者试为辨取。

洪武六年癸丑秋九月望日前龙河比丘万金拜识

 

大珠禅师语录原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如圆器之倾珠。于是曲设多方,垂慈利物,发扬至道,乌可以笔舌赞叹哉。妙叶维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之神足,夙具灵根,素培智种。禅余之暇,阅此老语录,有所证入,平生碍膺之物,脱然而去;从上佛祖舌头,一无所疑矣,此亦古塔主睹云门语而嗣之,正所谓也。故捐资镂板,以广其传,期以后之来者,同一了悟。存此心者,岂浅浅耶?此之功勋不坠,行愿弥坚,盖可见矣。庶几法流不泯,派永接于曹溪;灯焰长存,光愈明于少室者也。

时岁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沙门释崇裕书于无异堂

 

 

可见这些落款年代与70字辈排序相符合。

注:紫元讨论的是历史的辨伪,而不是李瑞东编创的拳的好坏,一则,紫元对李派的拳没有兴趣,二则紫元本身所学已经够多了。但对历史的真假之辨别,则不仅是紫元,也是所有对中华武术热爱的人的共同责任。

 

 

 

 

 


 

揭开与马学礼同师的平乐郭氏正骨的真正第一代人郭典 颜紫元

$
0
0

与马学礼同师所传、但为正骨术的郭祥泰后人郭维淮 <wbr> <wbr> <wbr>颜紫元
与马学礼同师所传、但为正骨术的郭祥泰(生于乾隆年间)

郭氏正宗第六代传人郭维淮

 

多年前,紫元曾撰文《马学礼师承之谜》,其中提到马学礼之师“河南府李”曾传正骨术给平乐一位郭姓少年(按:清代“河南府”之府址是洛阳),从当年紫元去平乐及洛阳正骨医院考察情况看,当时认为那个平乐“在窗前苦读的郭姓”少年就是平乐及洛阳正骨医院所称的平乐郭氏正骨创始人乾嘉年间人郭祥泰。

 

今天突然认识到郭祥泰不是“河南府李”传的那个平乐“在窗前苦读的郭姓少年”,而是其父亲郭典!

 

当时的过程如下:

洛阳马学礼心意六合拳正宗第六代传人、掌门人马宏宪大师(1934---)在传紫元洛阳心意六合拳时,经常提起:清雍正年间马学礼的老师本来还要传马学礼正骨术的,但三次受到打扰,疑被清廷“血滴子”盯上,于是嘱咐学礼再苦练十年去少林寺试艺,并留下一幅药方,是用酒浸泡,可以内壮及强身健体的奇方(此方后传至马梦乐--金黑彦--马宏宪,马师传给了紫元)。马学礼的老师(清雍正11年3月作《六合十大要论序》的“河南府李”,即姬龙峰--“南山郑氏”--“河南府李”)离去后,一日途经一处,见一窗前苦读郭姓少年,于是传正骨术给他。

 

马公宏宪大师讲了许多郭家正宗正骨传人从清代到民国,一直到文革郭氏正骨正宗第五代传人高云峰老太太(1909--1976)与洛阳心意门的故事,尤其中华民族浩劫文革初期,有些受伤的洛阳心意门人常被抬去高老太处,金黑彦师爷、马宏宪恩师也常去,常见高老太带着独子郭维淮在身边,不久高老太也遭殃,惨遭自己的学员及来自本族的郭氏批斗迫害,尤其是本族侄等(传至第四代生于1895年的郭灿若,郭灿无亲兄弟,都是族兄弟。郭灿若只传了其第三位妻子高云峰,高云峰也只传了独子郭维淮。虽然有本族的族侄等学,因种种原因,在族中没有势力的高老太不愿把真传传给有势力的族侄等。1950年郭灿若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生前有四位太太)为了逼其拿出秘方,对高老太迫害尤盛,高老太最后死于非命。马师每次讲到这里,虚吁不已,紫元也感到扼腕万分!本世纪初,紫元在马师带领下去平乐及洛阳正骨医院考察,都是高老太的族侄等在掌管,问起郭维淮在哪里,就是不告知。紫元一直为没有见到得真传的郭维淮而感到遗憾。

 

 

 与马学礼同师所传、但为正骨术的郭祥泰后人郭维淮 <wbr> <wbr> <wbr>颜紫元
郭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郭灿若(1894--1950)与妻子高云峰及子郭维淮


与马学礼同师所传、但为正骨术的郭祥泰后人郭维淮 <wbr> <wbr> <wbr>颜紫元

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


与马学礼同师所传、但为正骨术的郭祥泰后人郭维淮 <wbr> <wbr> <wbr>颜紫元

一晃十多年过去,今天又想起,并与郭氏正骨另一位正宗传人郭合修(1949--)先生联系上。

 郭合修先生这支是:郭祥泰--传子郭树楷--传子郭鸣岗--传子郭耀堂(,或作“唐”,字金赐)--传徒族孙郭锡九--传子郭合修

 

郭耀堂(1903--1970)无子,后来领养一子,名郭俊生(1945--2014)

郭合修先生告诉紫元,郭祥泰在其行医所中有族伯之子郭树信帮忙(郭树信的曾祖也是郭祥泰的祖父),因郭祥泰五十岁还无子,于是把正骨术传给了在其医馆做帮手的郭树信。可是当郭祥泰53岁时,妻子怀孕,54岁时得子,名郭树楷。

 

郭树信之孙郭聘三等在清末为祖父郭树信立有碑,上载郭树信生于嘉庆25年,即公元1820年。

如此,郭祥泰50岁传郭树信的话,郭树信起码已经15、6岁了。即1836年前后郭祥泰约50岁,因而可知郭祥泰约出生于1785前后,与平乐郭氏推测的1780--1785之间出生及家谱记载的乾嘉年间人相符合,并称郭祥泰嘉庆元年即1795年正式独立行医相符合。

 

但问题是约出生1780年的郭祥泰,比出生于1713年的马学礼小了67岁,马学礼的老师“河南府李”传郭祥泰的可能性不大,难道“河南府李”传的不是郭祥泰?

 

紫元查阅文件,突然发现“河南府李”传的不是郭祥泰,而应该是其父亲郭典。

 

郭氏正骨传人有这么一段文章:“ 平乐正骨由洛阳平乐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首创,郭祥泰生前将其医术传其子郭树楷,同时传其祖侄郭树信,郭祥泰之后。平乐正骨分为两支,一支是郭树楷,另一支是郭树信。郭树楷→郭鸣岗→子郭耀堂→郭均甫→郭汉章、郭焕章。郭树信→子郭贯田→子登三、聘三、建三、九三。郭聘三→其子郭灿若,郭建三→其子郭春园。郭灿若→其妻高云峰→其子郭维淮。历代传人主要著作如下:郭树信著《郭氏家训》,郭贯田著《正骨手法要略》,郭鸣岗秘授郭耀堂著《秘授正骨心法》,郭春园著《平乐郭氏正骨法》、《世医正骨从新》,郭汉章著《实用正骨学》,郭焕章著《伤科一百方》,高云峰著《正骨学》、《郭氏正骨学》、《正骨学讲义》,郭维淮著《简明正骨》、《平乐正骨》。

 

郭家是明初洪洞移民至河南的,郭祥泰是十七世祖。如今有三支正宗的:郭耀堂一支传人;郭春园一支传人;高云峰一支传人。三支中只有郭耀堂是郭祥泰亲子下传的,到从郭祥泰到郭鸣岗才传了三代,郭鸣岗对祖父、曾祖父的情况比其他支更有发言权。

 

我们看看郭祥泰的亲孙郭鸣岗在《秘授正骨心法》中是怎么说的:

 

《秘授正骨心法》系宣纸手抄本,落款为:平乐园郭鸣岗先生秘授侄耀堂撰述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初九日。本书共四卷,128页。前三卷除包括《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内容外,尚有定生死脉诀、方法大旨等小歌诀。第四卷为经验诸方,包括展筋丹、接骨丹在内的内服外用方药56首,内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及心得。其中有一首用药经验歌诀。随后记有八大脱臼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其中《秘授正骨心法》序中记载 “民国二十三年仲秋之月,著正骨心法既终卷,宜为序且记之。夫自著书而自为序,誉既不可让,又不必此序。颇难著笔。然而无难也,直言之,质言之可矣。正骨心法者何?既正骨术,得心应手之法也。盖世人竞谈正骨之善,莫过于平乐;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名医传载之甚详。性慈善幻且清净无为,人幻之妙谛。时与仙人游,侍者饥,曾现拔茅煮食之异术。归述其事,相验无讹。嗣游蜀自峨嵋山,道经终南;夜宿落雁峰,距天尺区。梦与群仙遇,相谈既久;唯与陈希夷言记忆最真;手出残书半卷,捡集成册。内详展筋接骨剥骨破腹洗肠之术甚详。沿习及身,世传四辈。虽身村业此者甚不乏人,要皆以身曾祖为起点。奇方手术,家传无替。屡次试之,百发百中。诚正骨者之益针,有人死复生之妙;不啻回天再造之功。以问于世,切宜珍宝,慎勿视为泛泛甚矣。是为序。”此书为直系嫡传书籍

 

郭鸣岗先生说正骨术是从其曾祖父“为起点”,“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沿习及身,世传四辈”,到了他已经四代了,可见他祖父郭祥泰是该术的第二代人!

 

他的曾祖父郭典还有道号“完祀”,“时与仙人游”,“嗣游蜀自峨嵋山,道经终南”。。。

 

去除“梦与群仙遇”的神话,郭典的这个有“道号”、与“仙人游”及“道经终南山”的特征弥足珍贵,要知道民国28年的这个记载比目前关于郭氏正骨的任何源流记载都早!后来的记载有猜测的可能,但此序真实性勿容置疑!而且正因为“此书为直系嫡传书籍”,以为丢失了,近年才又找到,所以才会有被找到前出现的“郭氏正骨始自郭祥泰”之说。

 

可惜复得此书后,居然没有人重视序中对历史渊源的重大信息!紫元再次被自己感动,是紫元发现了郭氏正骨的真正第一代人!

 

这个序也印证了洛阳心意六合门及“河南府李”之《六合十大要论序》中的信息!

洛阳心意六合门记载的在洛阳马坡“十方院”后传马学礼的“异人”是个“道家”或“神仙”,而郭典得其传正骨术还随其游,也有了道号;《六合十大要论序》中记载“河南府李”的老师是“南山郑氏”,所以郭典也随其师“河南府李”云游到终南山其师爷“南山郑氏”的故乡。同时也说明“河南府李”极可能隐去在终南山!

 

而下面的洛阳县志等记载,郭典是读书人出身,与洛阳心意门说的马学礼的师父“路过平乐见一窗前苦读少年”,完全吻合,与行医出身的郭祥泰不相符。

 

 查阅孟津《平乐郭氏家谱》,平乐历代名人录载“镛族门十六世,典,字尧民太学生,诰赠奉政大夫。”其父郭世奇,其孙郭阶平,均为进士出身。乾隆《洛阳县志》卷五十:郭世奇。《续通志》:“字霞標,洛阳人。乾隆丁巳进士,任广东吴川令。前官遗案累百,世奇以十日审结。尚简从下乡镇集,长幼教诲之,曰:‘使其畏吾法不敢犯,毋使其犯吾法,不能逃也。’越三年,无犯徒以上罪者。署化州牧,有声。卒于官。”民国洛阳县志载“阶平字应三。廪生,嘉庆戊午举人,乙丑进士,陕西孝义抚民同知,拜阳县知县,蒲城县知县,富平县知县,留坝同知,乙卯辛己同考官。

 

同时地方史志也记载了郭尧民的部分事迹。民国版《洛阳县志》记载:“郭典,字尧民,平乐人。郭氏家乘称精通三教九流,遇异人生平多异迹,禹州马时芳深于阳明学,学者称平泉先生,与典友善。考平泉遗书,洛阳某先生蓄道德深藏不市。与尧民交好,尧民孙阶平登贤书,命往谒,入门,致大父意,顿首,平身受之。谓曰:汝祖令汝来乎?曰:然。既又曰:汝中举,中了也好。不敢有所请,出,言其气貌淳古,莫能测其际。然颇有憾意。尧民曰:渠为我故,待汝厚矣。盖典与其友之。于阶平殆有期于功名之外者。典在山西览范彪西理学备考,如某如某皆自姚江一派出。故寓心学术。与平泉针芥相投,于百千稠人中神气凝定如居静室。岁己未,晓起呼孙阶平曰:吾体觉不快。倾之,勉讲中庸,首章毕,端坐而逝。平泉为诗哭之。诗曰:闲庭晓起视茫茫,落叶缤纷屋有霜。人到眼中谁第一?伤心无有返魂香。”


同时晚清高福堂《嵩洛草堂诗集》〈洛阳人物卷〉隐逸类中关于郭典的记载除了民国版县志中所有内容外,尚记:“尧民先生,盖隐君子也。余幼稚时,尚闻郭阶平之祖,精奇门遁甲,生平多异迹,近于神仙。尝携一仆游蜀,途中煮石为饭。元宵节画墙为门,推家人入之。游怀庆观灯,常识之不忘。后读马平泉书,知其为讲学中人,深造自得,邃于道妙,故于平泉为莫逆交。近访遗失,平乐苦无知者,并其名字不能举矣。仍翻平泉书,采摭数事,以见梗概。呜呼!士不遇时,怀奇行而泯没荒烟蔓草者,可胜慨哉!”

 

----摘录

 

显然,郭典是郭氏16世,是太学生,书香门第,故在窗前苦读!要不是遇到道家“河南府李”,也会去考仕途,然遇到道家“河南府李”后,受其影响太大,也成了道家般的人物了!

 

文中“郭阶平之祖郭典”,也告诉我们郭典除了传17世郭祥泰外,还有另一子。至于郭祥泰是否是郭典亲子,紫元正在通过郭家人查家谱,相信不久就会有消息。

 

“从郭耀堂《秘授正骨心法》序中可知,郭祥泰受业于郭尧民,郭尧民家系书香门第,其本人为太学生。古代文人大多通晓医道。郭尧民上太学时相对容易接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当时此书发行很少,据记载吴谦等人才有资格得到一部。”

 

从郭祥泰一支子孙情况看,其父得子郭祥泰也不会年轻,估计也五、六十岁。所以16世郭祥泰之父郭典应该出生在1720--1730年前后。 约在1740年前后得“河南府李”传授正骨术,究竟怎么会得传的,我们可以从下文得到一些信息:

 

 

郭春园《平乐郭氏正骨法》中有部分《郭氏家训》内容,其中对于平乐正骨益元堂渊源有如下记载 “同祖益元君孟人,与先生交好,益元君中年离家访道,多年未归,适逢其郡居遭受灾荒,得先人之周济其全家渡过灾年,后益元君来向先人道谢,而因先人外出未能与之相见,此后先人贩丝至鲁,和益元君巧遇,谈起益元君已习练正骨,以八法为之则,以诸正科为之术,君口述先人以笔录之。回来传教后人,先以施药,后来行医,正骨八法相传吾家,当郭氏正骨术名传以后,我家之堂名定为“益元堂”,即后人纪念益元君传术之意。而家人及村邻有不祥益元君之名,尽知为游方道士所传,实也不误。”---摘录

 

《郭氏家训》不是原本,而是近代郭春园《平乐郭氏正骨法》中的部分,不能排除是郭春园据传说而写的,也非郭祥泰嫡裔,但却告诉我们有个道人得到过平乐郭家的帮助。

另一份资料说,有个武林“乞丐道人”,途经平乐时年老病倒在平乐,被郭家救起康复后传郭家。

 

因此,很可能是1740年前后,年老的“河南府李”(可能六、七十岁了),途经平乐,病倒在平乐,得郭典帮助得以康复,遂传郭典。郭典受其影响,弃仕途而学道,并随之游,曾到怀庆府、山西、经陕西去四川峨眉,又从四川返回陕西时去终南山,最后回到故乡平乐,传正骨术给郭祥泰。(主要是一些手法及外用“展筋丹”、内服“接骨丹”。

 

 

 

 附: 

 

学术源流探讨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盛传六世、历时二百余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济世救民、疗伤活人无数,素以疗法独特、疗效卓著、为医清廉而饮誉中原。据许鼎臣著的《龙嘴山馆文集》载:“洛阳东二十里平乐园,郭氏世以专门工接骨医名闻天下。其在清季民间者为礼尹先生聘三,其法于明堂图,人之骨骼,筋骸支节要会莫不审查抚摸而不差纤毫,卷追不仁,榨辗撞摔,折断筋约而骨碎者,无寒暑风雨霜雪,门如市。”并记载其技术特点曰:“为诊且不用麻沸药,不用针刀刺砭割,揉之,捏之,推之,筑之,拳击之,攀之,捞之,俯仰左右之,或伸之,正之,平齐之,垫支之,内服汤药而外膏丹之,裹以布围以批竹,时其静止移动,饮食矢溺”。孟津县志亦载曰:“其法似推拿而挢引按抗于脉络腠理,疏癣解结皆与恒方殊,自跌毁断折,头破股裂,筋挛骼碎,一切车马金石踬仆糜烂伤,因创按摩,竹腾丹敷,克以疗期,到时无丝毫爽。”还评价曰:“其奇中似虢中庶所称,搦骨水脑,揲荒爪幕,炼精易形者而俞跗以下至太仓公医案,孙思邈千金方皆不载,铜图所不绘……”洛阳平乐正骨是祖国医学的一支奇葩,是河南中医药学的一个杰出代表,由于其疗效奇特、历史悠久,医德高尚,普及影响面广,目前已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正骨学派。2008年6月“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历史上由于单传秘授,战乱及建国后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影响,致使洛阳平乐郭氏正骨历史文献记载有限,现从近年来收集整理的资料出发,予以其源流进行探讨。


历代传人及著作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秘授正骨心法》的发现及郭尧民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秘授正骨心法》系宣纸手抄本,落款为:平乐园郭鸣岗先生秘授侄耀堂撰述 。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初九日。本书共四卷,128页。前三卷除包括《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内容外,尚有定生死脉诀、方法大旨等小歌诀。第四卷为经验诸方,包括展筋丹、接骨丹在内的内服外用方药56首,内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及心得。其中有一首用药经验歌诀。随后记有八大脱臼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其中《秘授正骨心法》序中记载 “民国二十三年仲秋之月,著正骨心法既终卷,宜为序且记之。夫自著书而自为序,誉既不可让,又不必此序。颇难著笔。然而无难也,直言之,质言之可矣。正骨心法者何?既正骨术,得心应手之法也。盖世人竞谈正骨之善,莫过于平乐;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名医传载之甚详。性慈善幻且清净无为,人幻之妙谛。时与仙人游,侍者饥,曾现拔茅煮食之异术。归述其事,相验无讹。嗣游蜀自峨嵋山,道经终南;夜宿落雁峰,距天尺区。梦与群仙遇,相谈既久;唯与陈希夷言记忆最真;手出残书半卷,捡集成册。内详展筋接骨剥骨破腹洗肠之术甚详。沿习及身,世传四辈。虽身村业此者甚不乏人,要皆以身曾祖为起点。奇方手术,家传无替。屡次试之,百发百中。诚正骨者之益针,有人死复生之妙;不啻回天再造之功。以问于世,切宜珍宝,慎勿视为泛泛甚矣。是为序。”此书为直系嫡传书籍。


   关于郭典,历史上确有此人,查阅孟津《平乐郭氏家谱》,平乐历代名人录载“镛族门十六世,典,字尧民,太学生,诰赠奉政大夫。”其父郭世奇,其孙郭阶平,均为进士出身。乾隆《洛阳县志》卷五十:郭世奇。《续通志》:“字霞標,洛阳人。乾隆丁巳进士,任广东吴川令。前官遗案累百,世奇以十日审结。尚简从下乡镇集,长幼教诲之,曰:‘使其畏吾法不敢犯,毋使其犯吾法,不能逃也。’越三年,无犯徒以上罪者。署化州牧,有声。卒于官。”民国洛阳县志载“阶平字应三。廪生,嘉庆戊午举人,乙丑进士,陕西孝义抚民同知,拜阳县知县,蒲城县知县,富平县知县,留坝同知,乙卯辛己同考官。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同时地方史志也记载了郭尧民的部分事迹。民国版《洛阳县志》记载:“郭典,字尧民,平乐人。郭氏家乘称精通三教九流,遇异人生平多异迹,禹州马时芳深于阳明学,学者称平泉先生,与典友善。考平泉遗书,洛阳某先生蓄道德深藏不市。与尧民交好,尧民孙阶平登贤书,命往谒,入门,致大父意,顿首,平身受之。谓曰:汝祖令汝来乎?曰:然。既又曰:汝中举,中了也好。不敢有所请,出,言其气貌淳古,莫能测其际。然颇有憾意。尧民曰:渠为我故,待汝厚矣。盖典与其友之。于阶平殆有期于功名之外者。典在山西览范彪西理学备考,如某如某皆自姚江一派出。故寓心学术。与平泉针芥相投,于百千稠人中神气凝定如居静室。岁己未,晓起呼孙阶平曰:吾体觉不快。倾之,勉讲中庸,首章毕,端坐而逝。平泉为诗哭之。诗曰:闲庭晓起视茫茫,落叶缤纷屋有霜。人到眼中谁第一?伤心无有返魂香。”


同时晚清高福堂《嵩洛草堂诗集》〈洛阳人物卷〉隐逸类中关于郭典的记载除了民国版县志中所有内容外,尚记:“尧民先生,盖隐君子也。余幼稚时,尚闻郭阶平之祖,精奇门遁甲,生平多异迹,近于神仙。尝携一仆游蜀,途中煮石为饭。元宵节画墙为门,推家人入之。游怀庆观灯,常识之不忘。后读马平泉书,知其为讲学中人,深造自得,邃于道妙,故于平泉为莫逆交。近访遗失,平乐苦无知者,并其名字不能举矣。仍翻平泉书,采摭数事,以见梗概。呜呼!士不遇时,怀奇行而泯没荒烟蔓草者,可胜慨哉!”


 平乐正骨传人著作中关于平乐郭氏正骨法的记载


第二代传人郭树信著有《郭氏家训》,郭春园《平乐郭氏正骨法》中有部分《郭氏家训》内容,其中对于平乐正骨益元堂渊源有如下记载 “同祖益元君孟人,与先生交好,益元君中年离家访道,多年未归,适逢其郡居遭受灾荒,得先人之周济其全家渡过灾年,后益元君来向先人道谢,而因先人外出未能与之相见,此后先人贩丝至鲁,和益元君巧遇,谈起益元君已习练正骨,以八法为之则,以诸正科为之术,君口述先人以笔录之。回来传教后人,先以施药,后来行医,正骨八法相传吾家,当郭氏正骨术名传以后,我家之堂名定为“益元堂”,即后人纪念益元君传术之意。而家人及村邻有不祥益元君之名,尽知为游方道士所传,实也不误。”


平乐正骨第三代传人郭贯田著《正骨手法要略》,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郭春园于1959年出版了《平乐郭氏正骨法》,系作者根据家传抄本《正骨手法略要》内容,结合自己心得体会所撰。书中明确提到了平乐益元正骨八法,即辨证法、定槎法、压棉法、敷理法、牵置法、砌砖法、托拿法、推按法。在药物疗法中记载有平乐正骨展筋丹、接骨丹等方剂,有并记载有平乐益元正骨八法的原始理论资料。


平乐正骨传人郭耀堂于民国期间撰写一部《秘授正骨心法》。《秘受正骨心法》共四卷,前三卷除包括《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全部内容外,尚有定生死脉诀、方法大旨等小歌诀。第四卷为经验诸方,包括展筋丹、接骨丹在内的内服外用方药56首,内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及心得。其中有一首用药经验歌诀。随后记有八大脱臼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郭氏正骨传承人郭汉章于1958年出版《实用正骨学》一书,其书所载正骨手法有:摸法、揉研法、端法、捺法、揑法、提法、接法、推拿法、按摩法、活运法、牵引法、旋转法、固定法。书中药物疗法中记载有平乐正骨展筋丹、接骨丹等方剂。平乐正骨传承人郭焕章著《伤科一百方》,书中记载有平乐正骨展筋丹、接骨丹等方剂。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1956年根据高云峰临床经验,平乐正骨学习组整理编写了《郭氏正骨学》,书中记载了各种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方法,软组织损伤及关节强直的治疗方法,祖传秘方展筋丹、接骨丹的配置方法及用法。其中所应用的正骨手法虽未提出具体名称,但内容系益元正骨八法。1960年在平乐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的指导下,郭维淮编写了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教材《正骨学讲义》。其中关于平乐正骨手法的记载“本书所载之正骨手法,是以正骨心法要旨中之八法及平乐正骨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其他各家先医的经验而写的。平乐正骨法是通过百年来临床实践中宝贵经验的积累,创造性的应用和不断革新,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有许多独创之处,归纳起来可分切摸、按摩、拔伸牵引、复位、固定与其他手法”,“平乐正骨手法亦是从《正骨心法要旨》中所载八法为原则,归纳起来不外切摸、牵引、复位、固定、按摩、捏筋等步骤”。平乐正骨学院《正骨学讲义》曾记载“论对骨法式一篇,相传为河南平乐郭氏正骨祖传方术遗本,年代已无从考起,书中不知从何人之手,现仅有抄本。其中部分记有正骨科成方外,尚见平乐正骨所用揉药,展筋丹方。”此对骨法式一篇是否为平乐益元正骨八法原文,现无从考证。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对“平乐正骨”进行立题研究,在六代传人郭维淮教授的组织领导下,医院成立了平乐正骨专门研究小组。通过系统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于1995年出版了《平乐正骨》一书,从理论上响亮的提出平乐正骨的学术特点为:三大原则,即“整体辩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四套方法,即“手法疗伤、器具固定、药物疗法、功能锻炼”。其中对平乐正骨手法归纳为三套手法:1、以切摸为纲的检查八法,即触摸、按压、对挤、推顶、屈伸、旋扭、叩击、二辅。2、以按摩为纲的治筋三法,即揉药法、理筋法、活筋法。3、以拔伸为纲的骨折脱位整复八法,即拔伸牵引法、推挤提按法、折顶对位法、嵌入缓解法、回旋拨槎法、摇摆推顶法、倒程逆施法、旋撬复位法。


从上述平乐正骨传承谱系及著作看,嫡系书籍乃一脉相承,其对原始技术推测有较大意义。《秘授正骨心法》中正骨八法乃《医宗金鉴·正骨心法》中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嫡系支祖传之正骨八法乃《医宗金鉴》正骨八法。而侄系支所用之正骨手法除了《医宗金鉴》正骨八法外,还有益元正骨八法。各传人在药物方面均应用接骨丹和展筋丹治疗,但对平乐正骨手法、固定方法等技术无统一认识。出现虽然都是平乐正骨,但治疗方法有一定差异。


平乐正骨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郭氏家谱平乐正骨发展简史》载:“平乐正骨的创始人系吾门(文范祖门)十七代祥泰公字致和,人称老八先,清乾隆嘉庆年间人”。清末孟津许鼎臣《龙嘴山馆文集》亦载:郭聘三“世歧黄业”、“精其术四世云”。从各方面资料,目前可以非常肯定平乐正骨源起于平乐郭氏家族十七世郭祥泰。但郭氏家谱及各方面资料均无郭祥泰的生辰年月,亦无郭祥泰逝世时间,更无平乐正骨形成的文字记述,要推定平乐正骨起源时间,只能先推测郭祥泰出生年代。根据郭聘三、郭建三等所立郭树信碑文可知,平乐正骨第二代传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郭树信系郭祥泰同族之侄,若按郭祥泰大郭树信30-40岁之间算,郭祥泰出生应在1780-1790年左右,既清乾隆末年,与家谱记述其为清乾隆嘉庆年间人相符。若按郭祥泰15-20岁左右掌握正骨技术公开行医,则平乐正骨起源大概时间应在1795-1805年之间。《医宗金鉴》出版于乾隆7年,1742年,在时间上平乐正骨有可能继承《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从历代传承可以看出,洛阳平乐正骨西北支(郭均甫、郭汉章、郭宪章)技术师承嫡传,从《伤科一百方》、《实用正骨学》与《秘授正骨心法》内容对比来看,许多方药相同或类同,此支方药与《秘授正骨心法》一脉相承。其中较大分量方药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如郭汉章所著《实用正骨学》中所载方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占一多半。《平乐郭氏正骨法》、《平乐正骨讲义》、《平乐正骨》等侄系支著作中也有较多《医宗金鉴》内治法的踪迹。郭春园所著《平乐郭氏正骨法》中清心药、活血顺气何首乌散、薤白瓜蒌汤、百合散、苏子桃仁糖、犀角地黄汤、益气养荣汤、调经散、牡丹皮散、当归导滞散、桃仁承气汤、小柴胡汤、柴胡四物汤、加味归脾汤、二味参苏饮等方均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并且在伤科杂症的治疗上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内治杂症法相似。特别是《秘授正骨心法》,共四卷,前三卷包括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的全部内容,正骨八法乃《医宗金鉴·正骨心法》中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本书较接近平乐正骨起源技术原貌。其技术原貌乃《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治伤特色:用药集以薛己为首的主张八纲辩证论治学派和以异远真人为代表的主张经络穴位辩证论治的少林寺学派之长于一家。强调手法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并归纳为正骨八法。总结并革新了外固定器具(裹帘、竹帘、抱膝等十种)。平乐正骨治伤特色(载之《平乐正骨》一书):洛阳(平乐)正骨继承了以经络穴位辩证施治,手法外治的少林派和以薛己为首的主张八纲辩证,药物内服为主温补派的学术特点。“裹以布围以批竹”,“内汤液,而外丹膏之”。


 


平乐正骨文献中关于起源的记载及传说


由于历史原因,文献对洛阳平乐正骨记载较少,祖传正骨文字记载有限。对平乐正骨起源各家说法不一。


郭春园《平乐郭氏正骨法》中《郭氏家训》载“同祖益元君孟人,与先生交好,益元君中年离家访道,多年未归,适逢其郡居遭受灾荒,得先人之周济其全家渡过灾年,后益元君来向先人道谢,而因先人外出未能与之相见,此后先人贩丝至鲁,和益元君巧遇,谈起益元君已习练正骨,以八法为之则,以诸正科为之术,君口述先人以笔录之。回来传教后人,先以施药,后来行医,正骨八法相传吾家,当郭氏正骨术名传以后,我家之堂名定为“益元堂”,即后人纪念益元君传术之意。而家人及村邻有不祥益元君之名,尽知为游方道士所传,实也不误。”


郭耀堂《秘授正骨心法》序载:“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名医传载之甚详。沿习及身,世传四辈。虽身村业此者甚不乏人,要皆以身曾祖为起点。奇方手术,家传无替”。


郭汉章所著《实用正骨学》所载:“我家世居河南洛阳平乐村,相传先代自明末,即以内外科兼正骨,悬壶桑梓。至十七世后,对正骨技术,日益提高,遂独以骨科著称。后世能够继承其事业的,颇不乏人。”同时在平乐当地民间一直传说平乐正骨得传于路经平乐的武林高僧或乞丐,因感激郭氏先人救济之恩,传其方术。另一传说平乐正骨继承于洛阳正骨名医祝尧民,祝尧民曾途径平乐村,郭氏待之甚厚,其遂传秘术报答之。


从《郭氏家谱》记载看,郭氏家族中在十七世以及十七世以前,有多人行医并且医术精湛。平乐正骨的医术是从十七世郭祥泰开始形成,并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影响。


平乐正骨渊源的推测


平乐正骨的渊源有多种传说及记载,看似很杂乱,但依据时间主线,各个传说又不矛盾,只是发生在不同时间段。


首先关于祝尧民传术说。祝尧民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虞初新志》和《洛阳县志》上均有记载。《嵩洛草堂遗编》第二卷(洛阳人物志)“祝尧民,字巢夫。洛诸生,少以文明,明亡,弃举业为医,自号薛医道人。得仙传疡医,凡诸恶疮,傅药少许即愈,或有断胫折臂者,延治无不效,时人比之华佗。里有被贼断头未殊者,其子知其神,急请尧民,尧民抚其胸曰:“头虽断,尚有生气,有生气则可治。”急以银针纫其头与项。既合,傅以药,熨以炭火,少顷,煎人参杂以他药,启其齿灌之,须臾鼻有微息,复以热酒灌之,逾昼夜则出声,进以糜粥,七日而创合,半月活如故,举家拜谢,愿以产之半酬之,尧民不受。后入终南山,不知所终,无子,其术不传。”


平乐周围百姓中流传最广,郭氏家族的人也大多认同。但祝尧民与郭祥泰不是同一时代的人,郭祥泰不可能直接继承祝尧民衣钵。只能说祝尧民曾传医术于郭祥泰之前的郭氏先祖。其中或有正骨方面的经验。郭耀堂《秘授正骨心法》序中“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名医传载之甚详。沿习及身,世传四辈。虽身村业此者甚不乏人,要皆以身曾祖为起点。奇方手术,家传无替”。祝尧民是否系郭尧民之误传?郭尧民与祝尧民之间是否存在学术传承?目前资料不得而知。但郭尧民系郭氏第十六代人,郭祥泰极有可能从其族叔处得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否则《秘授正骨心法》序中不会写“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同时《郭氏家谱》记载其十六世郭逢春之子郭守志“精于岐黄,承父遗风,亦精于正骨外科之术”,其侄郭守业“好医术亦精于外科”。同一家族,郭祥泰有条件从长辈那里学习和继承骨伤外科经验。


其次武林高僧或乞丐说。这应该是发生在郭祥泰自己身上的事情。郭氏家族在郭祥泰时期及以前虽然有多人习医行医,并未专于正骨。而郭祥泰为何以正骨著称于世呢。肯定郭祥泰除继承了先祖们的正骨经验外,还学到了当时较先进的正骨手法和方药。根据文献研究可以基本上肯定其得到的技术资料应该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得到的方药应该是接骨丹和展筋丹。《医宗金鉴》出版于1742年,吴谦等撰书有功之人方奖书一部,随后几十年间民间广泛流行此书可能性不大。《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是当时最先进的正骨专著。当时的医生只要掌握《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技术就会有质的飞越。那么接骨丹和展筋丹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从何来。可能得之于高人或像《神农本草经》一样,假托于某人。中医学中许多祖传世家的起源几乎都是神奇出世故事或感恩性故事。与平乐村一路之隔的象庄秦氏妇科,也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几乎是同样的传说。秦氏妇科的创始人秦世禄,在起家门,以施舍茶水闻名乡里。一个远方骑马来客,念秦世禄年老志诚,心地善良,又是施善于路人,就传以秘方。


再次《郭氏家训》同族益元君传术说。郭氏正骨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堂名,一则人和堂,系郭祥泰所创;二则益元堂,系郭树信所创。据《郭氏家谱》记载郭树信系人和堂账房先生,郭祥泰晚年将正骨医术传给郭树信。郭树信所写《郭氏家训》载“堂名定为“益元堂”,即后人纪念益元君传术之意。”郭树信在跟随郭祥泰学习正骨术以后,除掌握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同时,又得到同族道人益元君所传的“益元正骨八法”。


高云峰与现代中医骨伤科


    郭灿若系民国期间平乐正骨名医之一,郭聘三医术继承者。1926年,他和高云峰结为伉俪,夫妻配合默契,在平乐家中治疗省内外病人。就医者络绎不绝,家院内外车水马龙。1930年,郭灿若患重病,其子郭维淮方1岁,眼看本门郭氏正骨后继乏人,他果敢冲破“传男不传女”的祖训,开始教授高云峰正骨医术。高云峰系农村妇女,高云峰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正骨医术,在郭灿若手把手的教授下,很快也成长为正骨高手并公开行医。在民国期间因平乐正骨的许多传人都曾给国民党军政要人看病,在当时名气响亮。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二次解放洛阳后,在平乐村贴出了陈赓司令员签署的保护平乐正骨医术的报告。1950年郭灿若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从此,高云峰成为郭氏正骨第五代主要传人。


     1952年高云峰冲破家族势力,将祖传“展筋丹”、“接骨丹”秘方公布于世。得到政府和人民的称赞,1956年1月,高云峰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主席接见了她,鼓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从北京回到洛阳后,高云峰毅然打破平乐正骨只传郭姓不带外徒的戒律,开始带异性徒弟传授正骨术。随后在政府支持下,高云峰创办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1958年9月,高云峰创办了“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成为新中国中医骨伤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为新中国培养了建国后第一批骨伤科高级人才,为现代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被尊为“现代中医骨伤科之母”。


     高云峰是一流的正骨专家,骨伤科教育家。高云峰深得平乐正骨八法之秘,凭纯熟的临床经验徒手进行诊断和治疗,即使是陈旧性关节脱位的整复,疗效也很好。在用药方面,她根据骨伤患者的病变特点,创造性的提出破、和、补三期用药原则。在临床中十分重视辨尿液、察指纹来判断患者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从而遣方用药。1956年正骨培训班学员曾根据高氏的经验总结出《郭氏正骨学》。


      正骨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高云峰医疗技术较高,但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其许多医疗经验没能没能很好的保留下来。高云峰运用的医疗技术是什么呢,通过目前散在的资料显示,是“益元正骨八法”。如“活关法”、“二辅法”、“展筋丹按摩法”等。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推测出平乐正骨的渊源:郭氏家族,自明朝初年自晋迁洛,世居平乐,行善积德,家族中各代均有习医者,祝尧民曾传授郭氏先人外伤科经验,到平乐郭氏第十六代郭尧民时,世代书香门第,儒医传家,乾隆年间郭尧民上太学时,得到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郭尧民“精通三教九流,遇异人生平多异迹”。其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传于十七世郭祥泰,郭祥泰通过学习伤科著作,结合家族长期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始了平乐郭氏正骨,并以正骨术著称于乡里。郭树信学习正骨术于郭祥泰,在掌握接骨术及秘方的同时,又得到同族益元君的“益元正骨八法”。有了先进的理论指导,郭树信支的郭贯田、郭聘三除继承家传医术外并深研医理,总结经验,平乐郭氏正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郭氏正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聘三承祖父业,加以深邃恢闳,旁通灵枢,折衷诸先哲奥秘,成一家法,名闻海内。”经世代发展成为正骨世家。建国后经高云峰、郭春园、郭维淮收徒办学,弘扬成派。

 

说起郭灿若去上海的原因,还得从我们上一期的故事讲起。郭灿若夫妇与国民党来往过密,还亲自给一些国民党要员及其家属看过病。对于郭氏夫妇来说,这些高官要员与一般老百姓无异,都是病人,给他们看病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不过,郭灿若这时还经商。平乐一带盛产棉花,而上海的棉纺织业很发达,郭灿若便利用自己与国民党要员的交情做起了棉花生意。可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中原战场上节节败退,郭灿若坐不住了。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会成为他“通敌”的罪状,让他胆战心惊。

  1948年年初,我西北野战军取得宜川大捷。胡宗南为挽回西北战场的颓势,急调陇海路洛阳附近的裴昌会兵团西援。洛阳顿时只剩下国民党青年军206师镇守。这年3月5日,解放军各部开始向洛阳集结,准备拿下这一战略要地。

  郭灿若听到这一消息,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天夜里,他把祖传的金匣子请了下来,坐在桌旁喟叹良久。这时,他已打定主意,决定去上海躲一躲。但让他放心不下的是,郭维淮才开始学习捏骨,如果他一去不返,传了5代的正骨术有可能在他手中失传。郭灿若越想越难过,忍不住拉着妻子放声大哭。

  高云峰同样舍不得丈夫离开,遂劝郭灿若说,郭家世代行医,从来就不掺和政治,看病不过是出于医生的职责。可郭灿若执意要“出去躲躲”,并把郭维淮叫到面前,将那个祖传的金匣子推到母子俩面前。

  高云峰之前曾见过这个匣子,但当她向丈夫问起此事时,总是得不到任何回答。当年还不到20岁的郭维淮,更是连见都没见过这个匣子。这次郭灿若告诉娘儿俩,这匣子祖祖辈辈一直珍藏在夹墙里,里面装的是祖传的秘籍。他嘱咐高云峰,这个金匣子除了郭家几代传人外,轻易不示人。他把正骨绝技教给了高云峰,又将金匣子托付给她,已是两次违背祖训。老祖宗怎么惩罚他,他都认了,但他希望高云峰一定要带着孩子好好保管它,不要走漏风声,更不能变卖它。

  高云峰应承了丈夫的请求,并表示会坚持悬壶济世。就在解放军打响洛阳战役的几天前,郭灿若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对外,郭家宣称郭灿若是去治疗自己的“水臌病”。在月台上,高云峰和郭维淮都还盼着他能回来,可这次送别却真正成为永别。

  洛阳战役结束了。解放军如蛟龙出海,很快就光复了这座千年帝都。战斗结束后的一天清晨,留守在平乐的郭家人,在自家门前看到了陈谢兵团贴出的保护布告。但是,这份喜悦并没能和家乡解放的消息一道及时地传到上海去。与平乐郭家大院内轻松的气氛相比,郭灿若陷入紧张之中。他一直睡不好觉,总是担心哪天解放军会出现在自己面前,把自己抓进大牢。


  据当时从上海传来的消息,那时郭灿若整日与悔恨相伴,后悔自己不该与国民党要员走得太近,后悔不该背弃祖父和父亲的教诲经商。1950年的一天早上,惶恐多日的郭灿若在起床洗脸时突然倒在床上,这位对洛阳正骨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医”,就这样带着自己的绝技和许多秘而未宣的故事弃世而去……

为郭维淮(洛阳正骨第六代传人)与父亲郭灿若(右)、母亲高云峰(左侧怀抱婴儿者,与郭灿若同为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的合影,拍摄于1930年

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的合影,拍摄于1931年。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右二)、母亲高云峰(左二)以及妹妹的合影,拍摄于1938年 

 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合影(1930年)

 

 近日,洛阳正骨第七代传人、洛阳正骨医院主任中医师郭艳锦提供了4张珍贵的老照片。这些见证了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百年沧桑的照片,均拍摄于解放前。其中最早的一张拍摄于1908年,距今已经有101年的历史。

  郭艳锦说,在图①中,左为她的曾祖父、洛阳正骨第四代传人、清光绪年间正骨名医郭聘三,右为她的祖父、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民国时期正骨名医郭灿若。片头题词时间为“光绪戊申年”,即1908年,其内容为:“郭君者,名聘三,字礼尹……性方耿浑朴,自居世以医学名家,君之继若父,精于正骨心法……可谓不凡矣……”

  图②拍摄于1930年,为郭维淮(洛阳正骨第六代传人)与父亲郭灿若(右)、母亲高云峰(左侧怀抱婴儿者,与郭灿若同为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的合影。图③拍摄于1931年,为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的合影。图④拍摄于1938年,为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右二)、母亲高云峰(左二)以及妹妹的合影。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高云峰打破祖传家学秘不外传的陈规,毅然将秘方献给国家。1956年,洛阳专区正骨医院在平乐镇郭家大院成立。两年后,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成立,开我国中医骨伤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大正骨医院、综合医院正骨科和中医院校的正骨专业负责人或业务骨干,70%都是平乐出身。

 

                  中国正骨的黄埔军校

说起名震九朝古都洛阳的平乐郭氏正骨世家,一般的河南人也许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谈起“白马正骨”、“白马捏骨”什

郭灿若客死他乡(《大国医》没有播出的故事)

郭灿若客死他乡(《大国医》没有播出的故事)

    图1:左为她的曾祖父、洛阳正骨第四代传人、清光绪年间正骨名医郭聘三,右为她的祖父、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民国时期正骨名医郭灿若。

 

洛阳正骨,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民间知识。

她起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郭家世代居家乡行医,族内秘传,建国前盛传五世,以疗效独特、医德清廉而闻名。

1930年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突患重病,将技术传给妻子高云峰。

解放后高云峰将祖传秘方公诸于世,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勉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

相继建立了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

医院和研究所1958年搬迁到洛阳郊区白马寺镇,洛阳正骨又被称为“平乐郭氏正骨”、“平乐正骨”、又称“白马寺正骨”

 

 

 

 

 

 

 

 

 

 

 

 

 

 

 

 

 

 

 

代别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传承方式

 

 

居住地

 

 

备注

 

 

第一代

 

 

郭祥泰

 

 

 

 

乾隆嘉庆年间

 

 

师传

 

 

平乐村

 

 

 

 

 

第二代

 

 

郭树楷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祥泰之子

 

 

第二代

 

 

郭树信

 

 

 

 

1820—1889年

 

 

师传

 

 

平乐村

 

 

郭祥泰之侄

 

 

第三代

 

 

郭鸣岗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树楷之子

 

 

第三代

 

 

郭贯田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树信之子

 

 

第四代

 

 

郭登三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贯田之子

 

 

第四代

 

 

郭聘三

 

 

 

 

1865—1929年

 

 

师传

 

 

平乐村

 

 

郭贯田之子

 

 

第四代

 

 

郭健三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贯田之子

 

 

第四代

 

 

郭九三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贯田之子

 

 

第四代

 

 

郭金锡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鸣岗之侄

 

 

第四代

 

 

郭金成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鸣岗之侄

 

 

第五代

 

 

郭景轩

 

 

 

 

不详

 

 

师传

 

 

平乐村

 

 

郭登三之子

 

 

第五代

 

 

郭灿若

 

 

 

 

1895—1950年

 

 

师传

 

 

平乐村

 

 

郭聘三之子

 

 

第五代

 

 

高云峰

 

 

 

 

1906—1976年

 

 

师传

 

 

平乐村

 

 

郭灿若之妻

 

 

第五代

 

 

郭春园

 

 

 

 

1923—2005年

 

 

师传

 

 

郑州、深圳

 

 

郭健三之子

 

 

第五代

 

 

郭景耀

 

 

 

 

不详

 

 

师传

 

 

 

 

 

郭九三之子

 

 

第五代

 

 

郭景象

 

 

 

 

不详

 

 

师传

 

 

 

 

 

郭九三之子

 

 

第六代

 

 

郭维淮

 

 

 

 

1929年—

 

 

师传

 

 

洛阳

 

 

郭灿若之子

 

 

第六代

 

 

谢静雅

 

 

 

 

1930—2005年

 

 

师传

 

 

洛阳

 

 

郭维淮之妻

 

 

第六代

 

 

王新政

 

 

 

 

1933年—

 

 

师传

 

 

洛阳

 

 

高云峰徒弟

 

 

第六代

 

 

张正运

 

 

 

 

1936年—

 

 

师传

 

 

洛阳

 

 

高云峰徒弟

 

 

第七代

 

 

郭艳丝

 

 

 

 

1948—1994年

 

 

师传

 

 

洛阳

 

 

郭维淮之女

 

 

第七代

 

 

郭艳锦

 

 

 

 

1949

 

 

师传

 

 

洛阳

 

 

郭维淮之女

 

 

第七代

 

 

郭艳幸

 

 

 

 

1959

 

 

师传

 

 

洛阳

 

 

郭维淮之女

 

 

第七代

 

 

张梦环

 

 

 

 

1943

 

 

师传

 

 

洛阳

 

 

郭维淮徒弟

 

 

 

 

 

 

 

 

 

 

 

 

 

 

 

 

 

 

 

 

第六代传承人:郭维淮 王新政 张正运

 

 

第七代传承人:郭艳锦 郭艳幸 张梦环

 

 

 

 

 


 

    在《大国医》中,郭一山在日本宣布投降时拎着酒坛子参加了游行队伍,谁知乐极生悲,意外而终。历史上的郭灿若去世于1950年,他虽然等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但与倒在女儿巧巧怀抱中的郭一山相比,他去世时身边没有亲人,客死异乡的故事听来着实悲凉。

  说起郭灿若去上海的原因,还得从我们上一期的故事讲起。郭灿若夫妇与国民党来往过密,还亲自给一些国民党要员及其家属看过病。对于郭氏夫妇来说,这些高官要员与一般老百姓无异,都是病人,给他们看病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不过,郭灿若这时还经商。平乐一带盛产棉花,而上海的棉纺织业很发达,郭灿若便利用自己与国民党要员的交情做起了棉花生意。可随着国民党军队在中原战场上节节败退,郭灿若坐不住了。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会成为他“通敌”的罪状,让他胆战心惊。

  1948年年初,我西北野战军取得宜川大捷。胡宗南为挽回西北战场的颓势,急调陇海路洛阳附近的裴昌会兵团西援。洛阳顿时只剩下国民党青年军206师镇守。这年3月5日,解放军各部开始向洛阳集结,准备拿下这一战略要地。

  郭灿若听到这一消息,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天夜里,他把祖传的金匣子请了下来,坐在桌旁喟叹良久。这时,他已打定主意,决定去上海躲一躲。但让他放心不下的是,郭维淮才开始学习捏骨,如果他一去不返,传了5代的正骨术有可能在他手中失传。郭灿若越想越难过,忍不住拉着妻子放声大哭。

  高云峰同样舍不得丈夫离开,遂劝郭灿若说,郭家世代行医,从来就不掺和政治,看病不过是出于医生的职责。可郭灿若执意要“出去躲躲”,并把郭维淮叫到面前,将那个祖传的金匣子推到母子俩面前。

  高云峰之前曾见过这个匣子,但当她向丈夫问起此事时,总是得不到任何回答。当年还不到20岁的郭维淮,更是连见都没见过这个匣子。这次郭灿若告诉娘儿俩,这匣子祖祖辈辈一直珍藏在夹墙里,里面装的是祖传的秘籍。他嘱咐高云峰,这个金匣子除了郭家几代传人外,轻易不示人。他把正骨绝技教给了高云峰,又将金匣子托付给她,已是两次违背祖训。老祖宗怎么惩罚他,他都认了,但他希望高云峰一定要带着孩子好好保管它,不要走漏风声,更不能变卖它。

  高云峰应承了丈夫的请求,并表示会坚持悬壶济世。就在解放军打响洛阳战役的几天前,郭灿若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对外,郭家宣称郭灿若是去治疗自己的“水臌病”。在月台上,高云峰和郭维淮都还盼着他能回来,可这次送别却真正成为永别。

  洛阳战役结束了。解放军如蛟龙出海,很快就光复了这座千年帝都。战斗结束后的一天清晨,留守在平乐的郭家人,在自家门前看到了陈谢兵团贴出的保护布告。但是,这份喜悦并没能和家乡解放的消息一道及时地传到上海去。与平乐郭家大院内轻松的气氛相比,郭灿若陷入紧张之中。他一直睡不好觉,总是担心哪天解放军会出现在自己面前,把自己抓进大牢。


  据当时从上海传来的消息,那时郭灿若整日与悔恨相伴,后悔自己不该与国民党要员走得太近,后悔不该背弃祖父和父亲的教诲经商。1950年的一天早上,惶恐多日的郭灿若在起床洗脸时突然倒在床上,这位对洛阳正骨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的“国医”,就这样带着自己的绝技和许多秘而未宣的故事弃世而去……

 

老照片见证百年洛阳正骨

 

 

郭灿若客死他乡(《大国医》没有播出的故事)

    图2:为郭维淮(洛阳正骨第六代传人)与父亲郭灿若(右)、母亲高云峰(左侧怀抱婴儿者,与郭灿若同为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的合影,拍摄于1930年

郭灿若客死他乡(《大国医》没有播出的故事)

图1: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的合影,拍摄于1931年。

郭灿若客死他乡(《大国医》没有播出的故事)

    图3: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右二)、母亲高云峰(左二)以及妹妹的合影,拍摄于1938年

郭灿若客死他乡(《大国医》没有播出的故事)

  图2: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合影(1930年)

    近日,洛阳正骨第七代传人、洛阳正骨医院主任中医师郭艳锦提供了4张珍贵的老照片。这些见证了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百年沧桑的照片,均拍摄于解放前。其中最早的一张拍摄于1908年,距今已经有101年的历史。

  郭艳锦说,在图①中,左为她的曾祖父、洛阳正骨第四代传人、清光绪年间正骨名医郭聘三,右为她的祖父、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民国时期正骨名医郭灿若。片头题词时间为“光绪戊申年”,即1908年,其内容为:“郭君者,名聘三,字礼尹……性方耿浑朴,自居世以医学名家,君之继若父,精于正骨心法……可谓不凡矣……”

  图②拍摄于1930年,为郭维淮(洛阳正骨第六代传人)与父亲郭灿若(右)、母亲高云峰(左侧怀抱婴儿者,与郭灿若同为洛阳正骨第五代传人)的合影。图③拍摄于1931年,为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的合影。图④拍摄于1938年,为郭维淮与父亲郭灿若(右二)、母亲高云峰(左二)以及妹妹的合影。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高云峰打破祖传家学秘不外传的陈规,毅然将秘方献给国家。1956年,洛阳专区正骨医院在平乐镇郭家大院成立。两年后,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成立,开我国中医骨伤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大正骨医院、综合医院正骨科和中医院校的正骨专业负责人或业务骨干,70%都是平乐出身。

 

                  中国正骨的黄埔军校

说起名震九朝古都洛阳的平乐郭氏正骨世家,一般的河南人也许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但谈起“白马正骨”、“白马捏骨”什么的,大河上下凡有些年纪的乡间农妇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个头头是道。

  曾几何时,中国佛教祖庭西侧的“白马寺正骨医院”被誉为“正骨”、“捏骨”的人间天堂,是骨病患者乃至患者全家心寄康复希望的理想天国——“白马正骨”疗治的,似乎不只是患者的身体之伤,还有精神之殇——人们对“白马正骨”的仰视,是心存宗教般虔诚的。

  不经意之间,人们把“白马寺正骨医院”当成了白马寺的附属医院。“白马正骨”与白马寺其实没什么关联,只是医院建在白马寺西侧,因此叫了“白马寺正骨医院”的名字。

  严格地讲,或者从学术上言,世界上是没有什么“白马正骨”的,它不过是“平乐正骨”被异化或被通俗化的一个便于记忆的符号。

  “平乐正骨”源起白马寺之北约3公里的平乐村,1950年代建设的“白马寺正骨医院”所占之地,还是平乐村的。那时,“白马寺正骨医院”不过是“河南平乐正骨学院”的附属医院,该学院乃是全国招生的正规本科院校,虽仅办了几年,但中国中医正骨界的一个“平乐学派”却由此蔚然而起,至1990年代全国各大正骨医院、综合医院正骨科或中医学院的正骨专业负责人或业务骨干,70%都是“平乐出身”,“河南平乐正骨学院”俨然成为新中国正骨学界的黄埔军校。

  1994年,“白马寺正骨医院”进了洛阳城东花坛,更名“洛阳正骨医院”。

  平乐正骨——白马正骨——洛阳正骨,沧海桑田200余年,平乐正骨从一个乡间诊所演变为中国最高级别的“三甲医院”——洛阳正骨医院。

  平乐正骨绝技,是如何走出庭院深深的郭家大宅门,成为中国中医正骨的主流学派?一个乡间诊所,又是如何转变成中国中医正骨的中心——洛阳正骨医院?

  2005年1月7日至12日,记者走洛阳,三进平乐,西下三门峡、义马,采访30多人,终于窥视到“平乐正骨”在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史中与时偕行的背影。

  白马寺“中转”平乐正骨

  1950年盛夏的一天,从上海而来的一辆列车有节奏地震动着、摇晃着,在炎炎的中原大地上抛出一团团黑烟,它犹如脱缰的野马向洛阳奔驰着。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列车忽然咣当一阵,缓缓停在白马寺西南的陇海线上。

  那时虽有白马寺车站,但它不过是一个四级小站(现在已经不存在),是鲜有列车在此停下的。

  这次中途停车,不是为一个大人物,而是一个医生,一个英年早逝的医生。他,就是平乐郭氏正骨的第五代传人——郭灿若先生。

  对于此次停车卸棺,郭家宗族的一位后人的说法显存“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嫌疑。他说,先人在上海有大买卖,开着棉花行和银号,这次停车是花了大钱“买通”列车上的人员给停下的。

  平乐正骨和其他中国民间绝技一样,向有不传他人,且在家庭内部传男不传女、单传不多传的特点。而今,郭灿若先生驾鹤西归,留下的,是寡母幼儿。

  此时,平乐郭氏正骨的第六代传人还没能锻造成钢,独担大业。

  郭灿若先生一生娶了四位夫人,前两位先后仙逝,并未生男养女。先生的第三位夫人高云峰为他生下长子郭维淮时,他已34岁。先生的第四位夫人杨玉峰为他生下的幼子郭维璞此时才两岁,还在吃奶。

  平乐正骨的天,因他的故去,要“塌”了。

  1月11日,记者在义马市见到83岁的杨玉峰老人。1936年,她嫁到郭家,那年她14岁,郭灿若41岁。“他属羊,我属狗。活着的话,今年他就100多岁了。”

  记者问过很多郭氏家族的人,还有《洛阳正骨医院志》的编撰者范金山先生,但都说不清郭灿若先生生于何年,只讲他英年早逝。按照杨玉峰老人的说法,郭灿若先生当是生于1895年,于1950年去世时应是55岁。今年,该是先生的110周年诞辰。

  据洛阳正骨医院营销与客户关系部副主任丁娟女士讲,今年10月,该院将隆重举办一系列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灿若先生之子郭维淮先生从医60周年纪念活动。

  但对于把平乐郭氏正骨推向一个新的巅峰的郭灿若先生,历史的记忆都很模糊。

  人是最善于忘记的动物。当然,人也是最善于记忆的动物,他只能记住他想记忆的东西。

  郭灿若先生曾给胡宗南、汤恩伯、卫立煌等治愈骨疾。按范金山先生的说法,历朝历代都是“名医通政”,先生和时任国民党政府河南省主席的刘茂恩过从甚密,这也许是他1948年前后离开老家、趋避上海的原因。而92岁高龄的平乐正骨专家、郭灿若先生的侄辈郭宗正老人的话更是直截了当:“那时陈赓、谢富治兵团就要解放洛阳了,他有些害怕。”

  这一走就是两年多,他没能再回故乡,客死在也被解放了的上海。

  照流行的说法,郭灿若先生是到上海治病的,不是治别人的病,而是治他自己的病——水臌症(肝腹水)。言下之意是,先生并不害怕陈谢兵团解放洛阳的枪声。

  但杨玉峰老人说,先生没有什么病。虽然杨玉峰老人今年已经83岁了,但她一点也不糊涂。先生去世时,她28岁,记性该是不错的。

  陈谢兵团解放洛阳时,在平乐郭家大院前贴有布告:

  平乐郭氏正骨,相传数代,颇负盛誉,乃系祖国民间医学宝贵遗产。凡我将士均应加以保护,不得影响其行医疗疾。仰各周知。

  司令员 陈赓 政治委员 谢富治

  郭维淮的夫人谢雅静14岁嫁到郭家,那时丈夫15岁。对于这个布告,谢雅静记得很清楚:“那大官和俺是一个姓,都姓谢。”

  其实,谢雅静的家父也是个不小的官——国民党军的军参谋长。但现在她还是不愿意谈老爸的事。

  这样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在所难免。她和婆婆高云峰都游过街。郭维淮入了党,虽没被游过街,却异常谨慎,用他侄女郭艳娟的话说,就是“天上掉下个树叶,叔叔都怕被砸死”。要探究这样一个家族的历史是困难的,直到现在。

  其实,难以廓清的不光是这个家族的变迁。据平乐正骨第七代传人、郭维淮的女儿——如今已将近60岁的郭艳锦讲,小的时候,她在小学语文课本上见过写奶奶高云峰很有骨气的文章,说的是卫立煌请奶奶看病,奶奶坚决不去给他看病的故事。

  那时,高云峰刚刚向国家献出平乐郭氏正骨的家传绝技,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执委、河南平乐正骨学院院长、白马寺正骨医院院长等。

  这样的人,是不该给卫立煌看病的。

  但这件事,只是郭艳锦在教育孩子的课本上看到过,在郭氏家族中,没有一个人能证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想问高云峰,但她已经在1976年被迫害致死了。

1956年,高云峰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后,开始向社会公开招收徒弟,传授平乐郭氏正骨的家传。此后,白马寺正骨医院、河南平乐正骨学院相继建立,平乐小村显然不再适应平乐正骨的发展需求,而白马寺的西侧就成了平乐正骨新的发展平台。

  郭灿若先生的灵柩是从这儿回归故乡的。郭灿若先生的长孙女、平乐正骨的第七代传人郭艳丝,于1994年5月31日的车祸中丧生,事发地点也在这儿。

  那天,是白马寺正骨医院“转换”为洛阳正骨医院才几天的日子,医院的班车从白马寺西侧的家属院拉着职工到迁至洛阳城东花坛的洛阳正骨医院上班。班车失事,死两人,伤57人。死者中就有郭艳丝。

  白马寺正骨医院成为历史,洛阳正骨医院登上时代舞台。

  如今,洛阳正骨医院也告别了平乐正骨郭氏传人的时代。在高云峰院长、郭维淮院长之后,如今的院长和郭家也不再有什么瓜葛。

  郭维淮、谢雅静夫妇没有儿子,只有7个女儿。7个女儿中,只有郭艳锦在洛阳正骨医院上班。每天,她都陪伴在父亲郭维淮左右,协助76岁高龄且得了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父亲治病救人。

  无论是医院还是学院,都是高云峰带着儿子郭维淮,侄子郭宗平、郭维新等一手创办的。如今,郭宗平、郭维新都相继离开这儿,只有郭维淮,虽然退休了,却还在洛阳正骨医院坐诊。

  郭家离洛阳正骨医院渐行渐远,平乐正骨医术成了人人都能继承的国家与社会的财富。

  高老太虚设“空城计”?

  郭灿若先生客死上海,也许是郭家的幸运。

  尽管郭灿若先生与国民党高官关系非同寻常,但当国民党政府要他开个讲座,讲一下郭氏正骨的时候,他还是拒绝了。

  解放了,郭灿若能适应对他来说很是陌生的新形势吗?历史不能重写,只能留下疑问。

  他是大地主、大乡绅,还是和国民党高官私交不错的名医,为胡宗南、汤恩伯看过病,算是为国民党“效劳”过。先生如果不适应形势,他的日子和整个郭家的日子都好过不到哪儿去。

  他的故去,为寡母幼子们腾挪出的是参加革命工作的无尽空间。因为高云峰的社会声望与郭灿若不可同日而语,她的社交面要狭窄得多,历史也“清白”得多。

  解放了,先生在平乐村创办的宏道中学是公家的了(那时洛阳只有两个中学,一个在洛阳城,一个在平乐村),先生的五进院落,只给他夫人与孩子留下了一进,其余的也是公家的了。

  从前,郭氏正骨传人给病人疗疾,从来都是在北大门的门楼下悬壶的,病人进不了郭家大院。但解放了,郭家的五进院落,除一进留作自用外,其余的,先被改成乡卫生院(解放后,平乐村成为平乐乡,现在是孟津县平乐镇),后称洛阳专区正骨医院。这事,在1956年9月。

  而是年1月,高云峰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会上,毛主席、周总理亲切接见了高云峰,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高云峰说:“要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高云峰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当是水到渠成的。

  早在1952年,失去丈夫、带着郭家老小将近10口人共迎新中国建立的高云峰,就把祖传的正骨秘方接骨丹、展筋丹公之于世。此后,她当选为伊川县、孟津县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代表。1956年1月,她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亲切接见。

  其实,回过头来看,从陈赓、谢富治那让郭家安心行医的告示,到列车搭载郭灿若先生的灵柩破例在白马寺停下,人民军队与新中国也在铺垫着争取与郭家进行合作的道路。郭家后人中流传的那用钱买通列车工作人员停车迎灵的说法是很难让人信以为真的。列车的停与行,都有严格的审报批复手续,这是常识。更何况,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为防止阶级敌人搞破坏,对列车的管制,恐怕比现在还严格。

  郭家所在的平乐村,就在列车临时停站之北约3公里的地方。对这次临时停站,郭家是感恩戴德的,披麻戴孝的郭家晚辈听从长辈的安排,齐刷刷地向列车工作人员磕头致谢。

  1月8日,寒冬中的郭家大院残垣断壁,如同经历了一场战争。

  但,当初落实毛主席的最高指示,首先就是从改变郭家大院的性质开始的。是时,河南省委、洛阳地委先把郭灿若的家变成了洛阳专区正骨医院,后来投资7.5万元,搭了油毛毡棚子当门诊,并设30张病床。高云峰任院长,来了党支部书记等人员,计11人。

  高云峰在自己家(确切地说,她的其余四进院落已经是公家的,而不是自家的了)上班下班,参加革命工作。

  1958年,那燃情岁月建成的河南平乐正骨学院(高云峰任院长)更让平乐正骨传遍天下,而它在中国正骨界的影响,一如同样没办几年学的黄埔军校——1990年代,全国各大正骨医院、综合医院正骨科或中医学院的正骨专业负责人或业务骨干,70%都是“平乐出身”,平乐学派成为中医正骨主流学派。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河南分院正骨研究所(洛阳正骨研究所前身,与学院、医院三位一体,高云峰任所长)成立,国家级的《中医正骨》期刊则由洛阳正骨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学会在洛阳共同主办,平乐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编辑委员会主编。

  但正骨只靠高云峰献出的秘方,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

  50岁的小脚老太高云峰,难道偷学了平乐郭氏正骨的正骨手法绝技?

  深宅大院的阔太太,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就算是她在她丈夫郭灿若那里看了正骨手法,缺乏实战经验也不会有什么的。

  难道高老太为保全家人,设了空城计?难道平乐正骨并未因郭灿若先生的去世而失却传承?

 

平乐郭氏正骨始创人是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

字致和,人称老八先儿,清乾隆、嘉庆年间人。

关于正骨医术传入平乐的传说,说法种种:一、是明末清初洛阳道士祝尧民,字巢夫,明末举人,伤明亡,而弃举业医,号薛衣道人,得仙传疗医,凡诸恶疮,敷药少许即愈,或有断胫折臂者,延治,无不效,世人比之华佗。(民国三十五年《洛阳县志》[人物])。

二、是河南孟县(今河南孟州市)同姓道人郭益元,逃难至平乐,饥寒交迫,病倒路旁,正值郭祥泰路过,怜而相救,让其住在郭氏家中,悉心照顾、救助,使其幸免与难,郭益元承蒙郭氏惠顾,无以报答,遂秘授正骨奇术,报答相救之恩,郭氏遂世代行正骨医术。后郭氏正骨曾将行医名号定为益元堂以表感戴。

三、是得传于武林高僧,一位擅医骨伤的武林高僧,北上途经平乐村,贫病交加,困厄于平乐,郭祥泰遇之,好心收留,百般照顾,悉心疗疾,病愈却别时,传授正骨医术和医书以作报答。郭祥泰潜心学习,得正骨医术,经长期反复实践遂成远近闻名的正骨名医。

四、是先世郭步溪于清代早叶,成名于诗文书画,仰慕拜师者甚众,其子郭伯丰弱冠入痒后,始习医书,深究医理,为乡邻爱戴并授徒传子,是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术之创始人
   

 


 

伟哉!洛阳心意门郭氏正骨起源之传说最正确 颜紫元

$
0
0

紫元当年随洛阳心意六合拳第六代宗师马公宏宪(1934--)学艺时,平时多次听马公谈起洛阳心意六合拳历史,偶尔带及谈起几乎与洛阳心意六合拳一样著名的洛阳平乐郭氏正骨术。马公说,据洛阳心意六合拳正宗传人历代口传,传马学礼拳术的“仙人”也是传郭氏正骨术第一代郭氏先人的老师。

 

当年马公说:

清雍正年间,平日放羊的马学礼(生于1713年)在他13岁时(1726年)在洛阳马坡放羊时被一位“神仙”或“仙人”收为弟子(可见该人是个道家,不是穆斯林,否则不会被称为“神仙”或“仙人”),每晚夜深人静时在“十方院后僻静处传授马学礼心意六合拳,前后共七年(1726--1733)。

 

我们知道,而1733年是清雍正11年,正是该年三月,作为心意六合拳第三代祖师的“河南府李”写下了对于心意六合拳源流极珍贵的《六合十大要论序》,开门见山地陈述了:要习武的理由,该拳的创始人是姬龙“凤”,姬先生是明末人,籍贯是山西,拳的来源是“變槍法為拳法”,变拳的原因,拳的名称名六合,及六合拳的基本内容是“前后各六势的十二大势”,该拳作用的特殊性。,最后谈到传承:“然得姬老師之真傳也,有其徒南山鄭氏焉,鄭氏于拳、刀、槍無一不精,。。余以學鄭氏,得姬氏傳,。。”思路非常清晰,整篇内容根本没有161年后即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后首次出现在太谷形意门车、宋氏手中的《六合拳序》伪文中的“岳飞”、“曹继武”。由于雍正11年时还处在清廷禁武令颁布后,清廷派血滴子到处侦查时期(清雍正五年禁令:。。将拳棒一事,严与禁止。如有仍前自号教师及投师学习者,即行拿究)。本来该”仙人“(就是姬氏徒孙“河南府李”)还要传马学礼正骨术的,但三次受到打扰,疑被清廷“血滴子”盯上,于是嘱咐学礼再苦练十年去少林寺试艺。

(按:马公说,洛阳历代口传,马学礼的老师与少林寺住持是好友,马学礼遵师嘱,十年后即1744年30岁时,赴少林寺试艺,纵横少林寺上下无对手,少林寺住持遂率众僧将马学礼团团围住,要马学礼将拳艺留下,否则不让走,马学礼遂传少林寺僧心意六合拳,即近代被称为少林寺“心意把”的来源。。。。这就是为什么少林寺的“心意把”历史人物只能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的原因。事实上,马学礼试艺成功后,归家心切,自己又是穆斯林,不愿在少林寺久留,于是临时编了一个“六合步”、一个以“一把一捶、按绝把、望眉斩、白鹤亮翅”为主的小套路传少林寺僧,没有传真正的“十二大势”,而该小套路就是以一把“望眉斩”为主的,现在少林寺僧误称为“橛头把”。详见紫元关于少林寺“心意把”的起源及技术组成一文。从马学礼临时变通几手传少林寺之事,我们就可以明白,马学礼与豫北《心意六合十二大势》传人死守前后各六势的态度不同,马学礼47岁即1760年从衙门中退休后在洛阳传拳时,已经完全变通成自己的风格,《十二大势》已经融变在其拳艺中,但依然能看到十二大势》的影子,如十二大势》中的“上步手”、“抽手”、“捧手掌”等与洛阳心意六合拳中的“十字把”、“起抽”、“搁把”等很相似,其他相似“小手”也有许多把,此略。)。


“仙人”临别前留下一幅药方,是用酒浸泡的,可以内壮及强身健体的奇方,每次服用后,全身有温暖的感觉(此方由马学礼--传亲外甥马兴--传子马梅虎--传徒马梦乐--传徒金黑彦--传徒马宏宪,马师传给了紫元。从紫元与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合修先生的交流中得知,郭氏正骨没有类似用酒浸泡的、可以内壮及强身健体的、每次服用时如果冻、服用后,全身有温暖感觉的奇方。可见该“仙人”虽然因情急而没有传马学礼“正骨术手法”及“展筋丹”、“接骨丹”等,但传了内养、内壮的奇方;而虽然传了郭氏“正骨术手法”及“展筋丹”、“接骨丹”,但没有传该内养、内壮的奇方)。


该”仙人“离去后,一日途经平乐,见一窗前苦读郭姓少年,于是传正骨术给他(按:这里没有什么“病倒”、“饥饿”、“感谢郭氏救本家族亲”等字眼及说法。其实是很真实、很接近当时的事实情况的。1726年清雍正五年禁令颁布那年,正是“仙人”开始传授马学礼心意六合拳的那一年。“仙人”找穆斯林的少年传授,除了二祖“南山郑氏”可能是穆斯林外---见紫元《心意六合拳二祖“南山郑氏”考》,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禁令颁布,清廷对汉民与回民的政策不同,信任程度、警惕性也有较大差异,相对而言,传回民少年比传汉民少年被“血滴子”盯上的机会少一点。而在深夜僻静的十方院后传授,除了练心意六合拳的环境要求外,也与避开众人耳目有关。即便如此谨慎,七年后,依旧被人打扰了三次,于是“仙人”认为是天意,没有年过书的马学礼不能与他本人一样,武功、医学等兼精,只能成就一事:就是武艺。且为了师徒二人的安全考虑,所以“仙人”出走。但既然被人注意上,大概出走也不一定安全,“改换一下行业,更能起到隐藏作用”。于是途经洛阳平乐,见窗前苦读的意气风发的郭姓少年,遂传之正骨奇术及“展筋丹”、“接骨丹”等。而该郭姓少年父亲是举人,不久考取进士,不仅是书香门第,而且也是官宦家庭,对“仙人”自我保护起着更佳作用。而学医术,最好能通文,能背诵古医书,该少年正是最好选择。这才是该“仙人”传少年郭氏的真正原因。后来的文献记载表明,“仙人”不仅传了郭姓少年正骨奇术,还传了道学等。从仙人“河南府李”留下的《六合十大要论序》看,该仙人是集“儒、医、武、道”于一身、对文化传承责任感极强的一代高人。当然,他也是洛阳当地人,河南人易把山西人的发音听错,如其序中的“惟六合拳出于山西龙凤姬先生”把“龙峰”听成“龙凤”了。而为什么他的序落款是“雍正十一年三月”?因为他觉得已经被人注意上,而正好传授马学礼武艺已经传授完,也预感马学礼会将此拳艺弘扬光大,如果以前是集中精力传艺,那年,他觉得再不传拳谱就没有机会了。但传拳谱,对其中来自“勇战心意枪总诀序”或豫北“心意六合十二大势”原谱序中,仅去了“勇战心意枪总诀序”中的一个“枪”字的“序”,觉得完全不符合六合拳历史的事实,于是在《六合十大要论》前,重新写了序,将方传三、四代的他这支《六合拳》历史,交待得清清楚楚,表现出一个读书人对文化的强烈的责任心!事实上也证明了“河南府礼”的先见,如豫北《心意六合十二大势》传人谱中,因仅去了原“勇战心意枪总诀序”的“枪”字,保留了来自姬龙峰与之交流的济源勋掌“异人”李友托名“张桓侯、岳飞”之原序,所以传到后来,豫北与岳飞家乡汤阴相邻的《心意六合十二大势》传人已经不太清楚该拳创始人是姬龙峰,而称之为“岳王拳”、“或岳王六合拳”了。甚至源自安阳”长枪李“后人传的、原托称“赵云十三枪”、“桓侯张飞枪”的“勇战十三枪”,也被改称“岳武穆十三枪”了!

 

紫元根据马公提供的信息,结合郭氏家谱,推测了一下那窗前苦读郭姓少年得传时的出生年龄。那“仙人”1733年因疑被血滴子盯上而离开,途经平乐,见到窗前一位苦读的郭姓少年,说明事件发生在1733年的同一年!如果该少年当时年龄约是13岁,那么他出生在1720年左右。紫元在昨天《揭开与马学礼同师的平乐郭氏正骨的真正第一代人郭典》一文中指出,该郭姓少年就是郭氏16世郭典,其本人是太学生,其父1737年考取进士,其孙也是进士,其独子晋繁也是贡生(见郭典家谱)。如果其父郭世奇是出生在1700年前后的话,20余岁生子郭典,37岁考取进士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说是“13岁”?心意六合拳门内,一直认为选择13岁前后的少年练心意六合拳最好,这应该与13岁时的智力、精力(正开始发育)等有关,进步可以很快,虽然不是绝对的。心意六合门中,马学礼、马兴、马梅虎、马梦乐、金黑彦,及马梦乐的师兄弟等,几乎都是13岁开始学心意六合拳的,又如买壮图一支的杨祥麟大师、李豪友等都是13岁开始练的。阴阳八盘掌大师任致诚先生也是。而被误称为《郭氏正骨》第一代的郭祥泰,也是12、3岁得传,16岁就独立行医了。因此,与“仙人”“河南府李”拳、医艺有关的传人有这个传统。


我们再看看“河南府李”传马学礼时大约的年龄,凡一门好的拳,一般都在五十岁前后才真正技术成熟、拳理悟透,才想找合适弟子传授。紫元假设“河南府李”1726年传马学礼时五、六十岁,那么他出生在1666--1676年之间。紫元在《心意六合拳二祖南山郑氏考》一文中指出,南山郑氏”是明末清初老回回马守应残部在顺治年间的原流寇中的一员。据吴伟业在《绥寇纪略》里记载说,到了崇祯末年,”老回回已病死,众推其妻掌营“。又说,从马守应营里分出来一支别名“摇天动”的农民武装,共有八营二十余万,仍在江北的潜山、桐城一带流窜,后经河南流窜至山西、陕西交界地带,清顺治十年后才慢慢被消灭。而姬氏族谱记载姬祖老年于家乡破流寇。。。年约17、8岁的南山郑氏”目睹其首领被老年的姬氏歼灭,故后来装哑去偷艺。。。可见1602年出生的姬氏传南山郑氏”时年龄也在五、六十岁的“老年”。而南山郑氏”则约出生在1639年前后,他传“河南府李”时,也是在1785-1790年之间了,当1733年“河南府李”写序时,说不定南山郑氏”还健在,因雍正禁令,故以南山郑氏”,而不用全名。同时,因彼时姬龙峰早已经仙逝,故用全名。所以心意六合拳从初祖到三祖都是老年五、六十岁时才开始传艺的,马学礼传弟子时也是近五十了。余如心意六合门的王正清,阴阳八盘掌的李振清、八卦掌的董海川,等等,都是在五、六十岁时开始传授弟子的。

但传武艺与传医术、道术又有所不同,不需要太强的体力,所以“仙人”传郭典正骨术时六、七十岁。同样,郭典传同族侄、比自己小几乎六十岁的郭祥泰时,自己已经从终南山等地云游回到家乡,年龄在七十余岁。


郭氏16世郭典与郭氏17世郭祥泰虽然是元初迁平乐同一始祖(郭氏16世郭典与济源勋掌元初移民苗氏16世一样都是出生在雍正年间,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所以现在郭氏说他们第一世是明初洪洞移民,甚至如郭合修先生说是明末清初移民,都不正确。而郭典的家谱正说明了郭氏是元初移民),但分支很早。

郭典本是太学生,学了正骨术及道术后,自己也放弃“举业”,成了道人般的人物了。而其父亲举人、进士,其独子是贡生,及孙子也是举人、进士,可见其子孙还是热衷于“举业”,不屑当郎中。从文献记载可知,郭典的孙子与郭祥泰年龄相仿。

郭典又为什么会传郭祥泰,除了他是族侄外,大概郭典的亲兄弟及亲侄、亲孙、侄孙都在外面做官,远离家乡,而比较近的族人有一年在饥荒中得到几代行医的家境较好的较远的郭祥泰父辈的帮助,就是郭树信《郭氏家训》中对“同祖郭益元道人”的那段描述。


事实上,我们把平乐流传的关于郭氏正骨术起源的几种记载及传闻放在一起就可以立辩:

一,首先关于祝尧民传术说。祝尧民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虞初新志》和《洛阳县志》上均有记载。《嵩洛草堂遗编》第二卷(洛阳人物志)“祝尧民,字巢夫。洛诸生,少以文明,明亡,弃举业为医,自号薛医道人。得仙传疡医,凡诸恶疮,傅药少许即愈,或有断胫折臂者,延治无不效,时人比之华佗。里有被贼断头未殊者,其子知其神,急请尧民,尧民抚其胸曰:“头虽断,尚有生气,有生气则可治。”急以银针纫其头与项。既合,傅以药,熨以炭火,少顷,煎人参杂以他药,启其齿灌之,须臾鼻有微息,复以热酒灌之,逾昼夜则出声,进以糜粥,七日而创合,半月活如故,举家拜谢,愿以产之半酬之,尧民不受。后入终南山,不知所终,无子,其术不传。”

 

(紫元按:祝尧民与郭尧民的名相同,姓发音也相似,都是同一地方人氏,开始也都是诸生,后来都弃举业,都是得“仙传医术”,都有道号,都去了终南山,都被平乐民间传为是郭祥泰正骨术的老师。显然是《嵩洛草堂遗编》第二卷(洛阳人物志)把乾隆年间的郭尧民及其事迹误传为清初的祝尧民了。所以,虽然“郭祥泰得祝尧民正骨术”是“平乐周围百姓中流传最广,郭氏家族的人也大多认同”的,也虽然有“祝尧民是否系郭尧民之误传?郭尧民与祝尧民之间是否存在学术传承?”之怀疑,但平乐百姓又被搞糊涂了,于是又得出结论:“但祝尧民与郭祥泰不是同一时代的人,郭祥泰不可能直接继承祝尧民衣钵。只能说祝尧民曾传医术于郭祥泰之前的郭氏先祖。其中或有正骨方面的经验。”,

 

紫元按:另外,平乐百姓还把郭祝民得仙人传的正骨术,误说到郭祥泰得仙人传,其曰:“其次武林高僧或乞丐说。这应该是发生在郭祥泰自己身上的事情。郭氏家族在郭祥泰时期及以前虽然有多人习医行医,并未专于正骨。而郭祥泰为何以正骨著称于世呢?肯定郭祥泰除继承了先祖们的正骨经验外,还学到了当时较先进的正骨手法和方药。根据文献研究可以基本上肯定其得到的技术资料应该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得到的方药应该是接骨丹和展筋丹。《医宗金鉴》出版于1742年,吴谦等撰书有功之人方奖书一部,随后几十年间民间广泛流行此书可能性不大。《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是当时最先进的正骨专著。当时的医生只要掌握《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技术就会有质的飞越。那么接骨丹和展筋丹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从何来。可能得之于高人或像《神农本草经》一样,假托于某人。中医学中许多祖传世家的起源几乎都是神奇出世故事或感恩性故事。与平乐村一路之隔的象庄秦氏妇科,也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几乎是同样的传说。秦氏妇科的创始人秦世禄,在起家门,以施舍茶水闻名乡里。一个远方骑马来客,念秦世禄年老志诚,心地善良,又是施善于路人,就传以秘方。”

 

紫元按:其实,上文中的“那么接骨丹和展筋丹及《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又从何来?可能得之于高人。”是很正确的,其序中也说是得“异远真人”之法,极可能就是来自道门,而接骨丹和展筋丹则肯定是来自“河南府李”。



二,郭祥泰弟子生于1820年的郭树信《郭氏家训》内容,其中对于平乐正骨益元堂渊源有如下记载 “同祖益元君孟人,与先生交好,益元君中年离家访道,多年未归,适逢其郡居遭受灾荒,得先人之周济其全家渡过灾年,后益元君来向先人道谢,而因先人外出未能与之相见,此后先人贩丝至鲁,和益元君巧遇,谈起益元君已习练正骨,以八法为之则,以诸正科为之术,君口述先人以笔录之。回来传教后人,先以施药,后来行医,正骨八法相传吾家,当郭氏正骨术名传以后,我家之堂名定为“益元堂”,即后人纪念益元君传术之意。而家人及村邻有不祥益元君之名,尽知为游方道士所传,实也不误。”

是河南孟县(今河南孟州市)同姓道人郭益元,逃难至平乐,饥寒交迫,病倒路旁,正值郭祥泰路过,怜而相救,让其住在郭氏家中,悉心照顾、救助,使其幸免与难,郭益元承蒙郭氏惠顾,无以报答,遂秘授正骨奇术,报答相救之恩,郭氏遂世代行正骨医术。后郭氏正骨曾将行医名号定为“益元堂”以表感戴。但这个记载没有《郭氏家训》记载可信,与另外的武林高手病倒混在一起了。


郭祥泰一支《郭氏家谱》记载先世郭步溪于清代早叶,成名于诗文书画,仰慕拜师者甚众,其子郭伯丰弱冠入痒后,始习医书,深究医理,为乡邻爱戴并授徒传子。其十六世郭逢春之子郭守志“精于岐黄,承父遗风,亦精于正骨外科之术”,其侄郭守业“好医术亦精于外科”。可见郭祥泰那支原本就行医,就是没有奇技。

三,《秘授正骨心法》系宣纸手抄本,落款为:平乐园郭鸣岗先生秘授侄耀堂撰述  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初九日。本书共四卷,128页。前三卷除包括《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内容外,尚有定生死脉诀、方法大旨等小歌诀。第四卷为经验诸方,包括展筋丹、接骨丹在内的内服外用方药56首,内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用法及心得。其中有一首用药经验歌诀。随后记有八大脱臼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其中《秘授正骨心法》序中记载 “民国二十三年仲秋之月,著正骨心法既终卷,宜为序且记之。夫自著书而自为序,誉既不可让,又不必此序。颇难著笔。然而无难也,直言之,质言之可矣。正骨心法者何?既正骨术,得心应手之法也。盖世人竞谈正骨之善,莫过于平乐;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名医传载之甚详。性慈善幻且清净无为,人幻之妙谛。时与仙人游,侍者饥,曾现拔茅煮食之异术。归述其事,相验无讹。嗣游蜀自峨嵋山,道经终南;夜宿落雁峰,距天尺区。梦与群仙遇,相谈既久;唯与陈希夷言记忆最真;手出残书半卷,捡集成册。内详展筋接骨剥骨破腹洗肠之术甚详。沿习及身,世传四辈。虽身村业此者甚不乏人,要皆以身曾祖为起点。奇方手术,家传无替。屡次试之,百发百中。诚正骨者之益针,有人死复生之妙;不啻回天再造之功。以问于世,切宜珍宝,慎勿视为泛泛甚矣。是为序。”此书为直系嫡传书籍

 

《秘授正骨心法》的发现及郭尧民(郭典)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2002新发现一本民国期间手抄本平乐《秘受正骨心法》

 

 

郭鸣岗先生说正骨术是从其曾祖父“为起点”,“而妙术之流传,则自身曾祖典公始。公讳尧民,道号完祀”,沿习及身,世传四辈”,到了他已经四代了,可见他祖父郭祥泰是该术的第二代人!

 

他的曾祖父郭典还有道号“完祀”,“时与仙人游”,“嗣游蜀自峨嵋山,道经终南”。。。

 

去除“梦与群仙遇”的神话,郭典的这个有“道号”、与“仙人游”及“道经终南山”的特征弥足珍贵,要知道民国28年的这个记载比目前关于郭氏正骨的任何源流记载都早!比如,虽然说郭树信著的《郭氏家训》,但原本没有了,现在看到的是郭春园当今著述中的部分《郭氏家训》内容,究竟是不是原本的部分摘录,还是郭春园据传说自己写成,都很难说,后来的记载有猜测的可能。但此序真实性勿容置疑!而且正因为“此书为直系嫡传书籍”,以为丢失了,近年才又找到,所以才会有被找到前出现的“郭氏正骨始自郭祥泰”之说。

 

可惜复得此书后,居然没有人重视序中对历史渊源的重大信息!紫元再次被自己感动,是紫元发现了郭氏正骨的真正第一代人!


这个序也印证了洛阳心意六合门及“河南府李”之《六合十大要论序》中的信息!

洛阳心意六合门记载的在洛阳马坡“十方院”后传马学礼的“异人”是个“道家”或“神仙”,而郭典得其传正骨术还随其游,也有了道号;《六合十大要论序》中记载“河南府李”的老师是“南山郑氏”,所以郭典也随其师“河南府李”云游到终南山其师爷“南山郑氏”的故乡。同时也说明“河南府李”极可能最后隐去在终南山!

 

而下面的洛阳县志等记载,郭典是读书人出身,与洛阳心意门说的马学礼的师父“路过平乐见一窗前苦读少年”,完全吻合,与行医出身的郭祥泰却不相符。

 

 查阅孟津《平乐郭氏家谱》,平乐历代名人录载“镛族门十六世,典,字尧民太学生,诰赠奉政大夫。”其父郭世奇,其孙郭阶平,均为进士出身。乾隆《洛阳县志》卷五十:郭世奇。《续通志》:“字霞標,洛阳人。乾隆丁巳进士,任广东吴川令。前官遗案累百,世奇以十日审结。尚简从下乡镇集,长幼教诲之,曰:‘使其畏吾法不敢犯,毋使其犯吾法,不能逃也。’越三年,无犯徒以上罪者。署化州牧,有声。卒于官。”民国洛阳县志载“阶平字应三。廪生,嘉庆戊午举人,乙丑进士,陕西孝义抚民同知,拜阳县知县,蒲城县知县,富平县知县,留坝同知,乙卯辛己同考官。

 

同时地方史志也记载了郭尧民的部分事迹。民国版《洛阳县志》记载:“郭典,字尧民,平乐人。郭氏家乘称精通三教九流,遇异人生平多异迹,禹州马时芳深于阳明学,学者称平泉先生,与典友善。考平泉遗书,洛阳某先生蓄道德深藏不市。与尧民交好,尧民孙阶平登贤书,命往谒,入门,致大父意,顿首,平身受之。谓曰:汝祖令汝来乎?曰:然。既又曰:汝中举,中了也好。不敢有所请,出,言其气貌淳古,莫能测其际。然颇有憾意。尧民曰:渠为我故,待汝厚矣。盖典与其友之。于阶平殆有期于功名之外者。典在山西览范彪西理学备考,如某如某皆自姚江一派出。故寓心学术。与平泉针芥相投,于百千稠人中神气凝定如居静室。岁己未,晓起呼孙阶平曰:吾体觉不快。倾之,勉讲中庸,首章毕,端坐而逝。平泉为诗哭之。诗曰:闲庭晓起视茫茫,落叶缤纷屋有霜。人到眼中谁第一?伤心无有返魂香。”

 

 

晚清高福堂《嵩洛草堂诗集》〈洛阳人物卷〉隐逸类中关于郭典的记载除了民国版县志中所有内容外,尚记:“尧民先生,盖隐君子也。余幼稚时,尚闻郭阶平之祖,精奇门遁甲,生平多异迹,近于神仙。尝携一仆游蜀,途中煮石为饭。元宵节画墙为门,推家人入之。游怀庆观灯,常识之不忘。后读马平泉书,知其为讲学中人,深造自得,邃于道妙,故于平泉为莫逆交。近访遗失,平乐苦无知者,并其名字不能举矣。仍翻平泉书,采摭数事,以见梗概。呜呼!士不遇时,怀奇行而泯没荒烟蔓草者,可胜慨哉!


显然,郭典是郭氏16世,是太学生,书香门第,故在窗前苦读!要不是遇到道家“河南府李”,也会去考仕途,然遇到道家“河南府李”后,受其影响太大,也成了道家般的人物了!

 

上文还告诉我们,郭典的父亲郭世奇是乾隆丁巳(1737年)进士,其孙郭阶平嘉庆戊午(1798年)举人,乙丑(1805年)进士。郭典本人读书也很好,但自遇到“道人”后,对仕途没有兴趣,虽然从道人处得传正骨绝技,自己本人像闲云野鹤一样,不愿悬壶济世,被束缚住。而父亲、孙子都是进士,儿子肯定也是读书人,也不愿行医。且其孙郭阶平就1798年就考取举人了,年龄不会比郭祥泰小。而郭祥泰的父祖辈都是行医的,与进士、县太爷身份不同。郭典是郭祥泰的族父辈的,晚年传自幼学医的族侄郭祥泰,于是郭祥泰祖父辈行医,很普通,默默无闻,但至郭祥泰始,因得郭典传“河南府李”的正骨术而医术大进,并声望日隆,名闻遐迩了。

 

 

如果我们假设郭典的父亲郭世奇乾隆丁巳即1737年中进士时约37岁,那么郭典就可能出生在1720年前后, 约在1733年前后得“河南府李”传授正骨术,约在1793年70余岁传远族侄郭祥泰。就同他得“河南府李”传授正骨术时,“河南府李”六十余一样。


四,是得传于武林高僧或道人,一位擅医骨伤的武林高僧或道人,北上途经平乐村,贫病交加,困厄于平乐,郭祥泰遇之,好心收留,百般照顾,悉心疗疾,病愈却别时,传授正骨医术和医书以作报答。郭祥泰潜心学习,得正骨医术,经长期反复实践遂成远近闻名的正骨名医。


近代,上述一、二、四种的说法都是在2002年一本民国期间手抄本平乐《秘受正骨心法》被发现前。上述二中,《秘受正骨心法》的序显然最正确,因为郭树信是郭祥泰的徒弟,而口述《秘受正骨心法》序的郭鸣岗则是郭祥泰的亲孙。

同时,上述四种说法,其实就岁月流传中的痕迹,是一个历史:

那就是:1,传郭典正骨术的是位”武林高人“(上述第四条表达的信息);2,郭尧民(郭典)与祝尧民确实是同一人,郭、祝读音相似,《洛阳县志》把姓、年代等记录错了;3,郭典得“仙人”(道家隐士)传,自己有道号,游过怀庆府、四川、终南山;4,老年回到家乡因郭祥泰祖、父辈曾帮助郭典近族度过灾荒年,为了报答,所以传郭祥泰。而他自己子孙也因热衷与举业,对成为郎中不屑一顾,顾未学,当然也未开业过。而郭祥泰1796年正式以得郭典传的正骨奇术开业,所以被后人称为平乐郭氏正骨第一代,事实上是郭氏以此开业的第一代,郭氏正骨术第一代是郭典,而传郭典的是武林高人、心意六合拳三祖、道家隐士”河南府李“!


可见洛阳心意门郭氏正骨起源之传说最正确,伟哉乎?伟哉!


平乐郭氏正骨渊源

 

这是郭典家谱,可见郭典只有一子郭晋繁,没有郭祥泰,郭祥泰既不是郭典之子,也不是亲侄儿,而是同祖族侄,郭鸣岗把郭典说成是”曾祖“,应该是”曾族祖“,郭祥泰是其亲祖父。郭典虽然得奇术,但自己的儿子、叔伯兄弟的儿子都是读书求进仕途之人,大概不愿做郎中,而郭祥泰是中医世家,只是其先人无奇术,故不出名,但从郭祥泰得郭典传正骨术始,开始出名,故被郭祥泰传人奉为第一代。

 

 

 

 

 


 

威灵顿作协邀请紫元作为他们会员时对紫元的简介    颜紫元

$
0
0
(转) 第二十三名会员颜紫元先生简介:

颜紫元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获内外科双学士,曾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作,也曾另随名中医学伤科正骨针灸刺血奇技。现在威灵顿开医疗诊所,夜间开武馆传授拳械、推手及散打。颜先生自幼习武,尤得董氏六合大枪、心意六合拳、阴阳八盘掌、吴式太极拳等、及易筋经之真传,曾于2000年中国首届心意六合拳全国比赛中得拳、械两项冠军。2005年及2006年其弟子DAVID STELLA 及JEFF HENSON 曾获新西兰及澳洲联合赛80公斤级60公斤级散打冠军。新西兰武术联合会主席GLEN KEITH曾引荐多位指环王、霍比特电影演员去颜先生处学刀剑,弟子DAVID还被推荐到霍比特电影中当武打替身。颜先生2008年被聘为奥克兰“海华国际武校副校长”,曾编著出版《形意五行拳械诠真》、《太极秘谱诠真》,又耗费十余年心血、十余次往返中国实地考证,最近写成近百万字的《中国武术史解谜与辨伪》。曾作为为数不多的杰出医疗者受原卫生部长PETER DUNNE邀请去国会大厦赴宴。多年来也曾在《乡音报》发表过不少时事、历史评论,揭露事件真相,不阿谀谄媚,体现出知识分子在自由环境里的独立的精神。


图为2016年1月3日颜紫元先生怀兜六月大幼子禹宪在九十里沙滩流沙山练




 
Viewing all 6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